“形意拳”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形意拳起源于哪里 “形意拳”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

“形意拳”被教育部列为必修课!

2024-06-30 23:3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意拳”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起源于生产劳动、典礼祭祀、军事战争、娱乐健身等,是经过历代传承、具有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体育活动。该类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地域特色鲜明、技法形式多元 健身养生一体、文化形态多样。

中华传统体育类运动除了与其他类运动具有共同的育人价值外,在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文化自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武术类运动项目有助于弘扬立身正直、见义勇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尚武精神,促进学生理解和践行中华传统体育与养生文化,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形意拳简介:

形意拳是中国武术中的四大名拳(形意、八卦、太极、少林)之一,与太极拳、八卦掌并称中国三大内家拳法。由清直隶深州(今河北省深州市)窦王庄村人李老能先生,在戴氏心意拳的基础上,结合平生所学,经反复实践,从拳法的外形、内意、劲力、习练方法、技击原理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衍化出来,并加以定名。

形意拳祖师李老能先生像

形意拳法,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吸取十二种动物的特长和技能,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用合天地、皆备万物,集儒、道、医、拳、兵等多家优秀的传统文化于一身,通过外形与内意的高度结合,使意、气、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运用。以练养一体、内外兼修、技道并重的风貌独树一帜,卓立于中华武林。

李老能祖师在教授、传播形意拳时,根据个人秉性、身体素质、文化程度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众弟子所练形意因此形成不同风格,但内容仍较为接近。皆以三体式为基础桩法,以五行拳(劈、崩、钻、炮、横)单操为基础拳法、十二形拳(龙、虎、猴、马、鸡、鹞、燕、蛇、鮀、鸟台、鹰、熊)为拳术进阶,及若干套路、对练、器械等组成。单练套路有进退连环拳、杂式锤、四把等。对练套路有五花炮、五行生克、安身炮等等。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另外尚有十路“ 形意拳基本功法”为形意拳入门拳法。

形意拳简洁朴实、劲整力巧、刚柔相济、体用兼备,以实战闻名于世。其拳理精深博大、内涵丰富,久练则智圆勇生。其格物至善、诚于中形于外,养浩然之气,揽阴阳转乾坤,性命兼修,为儒、道之学。其养练与四时合序,内外合和,久疾能愈,弱者能强,实合医理;其战术奇正相生、横竖相济、三才兼备,顾打合一,暗符兵法;其变化阴阳合德、五行十二形相配,生生不息、不穷于用,法依易理。形意拳技击理论、技法和战术独特,主张敢打必胜、贴身近战、整劲打人。讲究上中下三路同时出击,虚实结合、七拳并用、拧裹钻翻、崩炸抖决。静似书生、处子之态,动若雷鸣、决堤之势。以“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为高级境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思想智慧与精神境界。

形意拳法,自创立以来,名家好手辈出。清中叶以后,形意拳参与人员之广、影响范围之大、时间之久远、涌现的名人之众多,堪称奇迹。至民国时期,形意拳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普及最广的拳术之一。上至中央国术馆下至各级国术馆、武术社团等,无不把形意拳作为必修科目。同时期擂台比武得前列名次者,以形意门弟子为最。同时形意拳极具健身功能,具相关统计,习练传统武术得长寿者以形意拳居多。形意拳创造了其他拳种少有的奇迹,从一定程度上讲,形意拳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左右了中国武术的走向,而且其影响已远远超出武术界的范畴而成为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历史上,形意先辈在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民族气节、抗击外敌侵略,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谱写下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新中国成立后,形意拳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和发展,被更多的人民群众所喜爱。2008年,形意拳被国务院文化部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欣逢盛世文明盛,国运昌隆万象新。新时期,形意拳的发展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它依旧在传承民族文明、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今之形意弟子,接过振兴国粹之重担,砥砺奋进、继往开来。经过他们的努力,形意拳这一中华武林之瑰宝,定会再次光显于世,威名不减、古树长青。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