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六问延绵不绝的南方暴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形容雨水大,路上都是积水的说说 社会热点:六问延绵不绝的南方暴雨

社会热点:六问延绵不绝的南方暴雨

2023-04-05 03: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自5月5日华南入汛以来,截至6月22日,在短短的一个半余月中,我国南方历经13轮暴雨侵袭。

  根据民政部救灾司数据显示,截至6月23日,南方强降雨过程已致101人死亡或失踪。

  6月23日,雨带北抬,四川东部至黄淮一带出现强降雨,缓解了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旱情。而南方进入难得的间歇期。

  中国气象报对南方13次降雨过程进行盘点,探寻今年暴雨为何频率如此之高、是否会出现全流域大洪水、南涝是否意味着北方会出现旱情?同时,揭示暴雨下的城市病以及暴雨预报难题如何破解。

  一问极端性:

  为何一个半月13轮?

  在上海,面对着5月16日夜间开始的、局部地区超过200毫米的特大暴雨,市水务局负责人说:“近年来,上海每年的梅雨季平均有21天,而16日至17日,一天的降水量相当于把21天的雨全下完!”

  在广西大化县六也乡加司村弄水屯,上千头死猪漂浮在布满绿色藻类的水面上。“几乎搬一袋饲料的工夫,洪水就涨到了腰部。”广西汉世伟畜牧有限公司广西区总经理王林说。

  据湖南省民政厅报告,长沙、湘潭、湘西6市(自治州)24个县(市、区)50.5万人受灾,1.2万人被紧急转移安置,近1万人需紧急生活救助;700余间房屋倒塌,2400余间不同程度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2.57万公顷,其中绝收300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4.7亿元。

  据不完全统计,入汛以来受灾人口有2200多万,成灾面积达150万公顷,接近六分之一的国土面积。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副主任王遵娅分析,今年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已发生了21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尤其是入汛以来,截至6月22日,南方地区已出现13次强降水天气过程,表现出暴雨过程多、间隔时间短、雨量大且雨带南北摆动频繁的特点。

  与常年同期相比较,南方地区大部降水偏多2成至5成,江淮南部、江南中北部、广州中北部、贵州中东部偏多5成至1倍,局部地区偏多1倍以上。

  为何南方暴雨如此频繁?王遵娅认为,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持续偏西偏强,其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向北输送强盛,为江南和华南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进而产生偏多的降水。

  这和厄尔尼诺是有一定关系的。自2014年5月以来,厄尔尼诺事件一直在持续,大气对厄尔尼诺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响应。

  国家气候中心总工程师李维京说:“由于厄尔尼诺,中东太平洋海温升高会导致气流上升,在高空沿赤道向西流动,并在热带西太平洋地区下沉,致使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而稳定。”正是如此稳定和强盛的副热带高压,才使得降雨一轮接着一轮。

  此外,监测显示,近期热带印度洋地区海温明显偏高,这也有利于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强,导致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偏多。

  二问汛情:

  是否会发生全流域洪水?

  江西余干县水利局局长叶喜昌这几天都“泡”在河堤上,持续暴雨使得信江水位不断上涨,堤坝的压力差导致河道里的水渗透到堤坝内,形成泡泉。如果不处理好,就有可能垮坝。用他的话说:“堤就是命。”

  当前厄尔尼诺还在持续加强,人们不禁担心,是否会发生1998年那样的全流域性大洪水呢?

  从今年的大气和海洋状况来看,的确与1998年有相似之处,2014/2015年与1997/1998年厄尔尼诺都持续时间较长。1997/1998年厄尔尼诺从1997年4月持续到次年5月,维持了14个月;2014/2015年厄尔尼诺也已维持了14个月,并仍在持续。

  但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分析表明,两者仍存在较多差异。1997/1998年厄尔尼诺峰值海温偏高2.5℃,且属超强厄尔尼诺年,即累积海温距平≥16.6℃;而截至今年6月第3周,海温偏高1.6℃。

  除此之外,1998年全流域大洪水还与高原积雪异常偏多、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且呈稳定的东北-西南走向及亚洲中纬度环流异常等因素有关。

  今年与1998年大的气候背景也有不同,1998年4月12日华南就已经入汛,至当年7月26日结束,结束日期较常年偏晚;而今年5月5日华南才入汛,为近37年最晚。

  综合厄尔尼诺及当前大气环流背景等因素,今年发生类似1998年大洪水的可能性小。李维京表示,应该说不会有像1998年那样全流域洪水的情况。“虽然整个防汛形势比较严峻,降水异常偏多,但是没有像1998年那么严重。”他说。

  尽管如此,今夏仍需加强防范可能出现的大范围洪涝风险以及局地山洪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注意的是,厄尔尼诺事件只是影响我国气候的一个强信号,中高纬的冷空气活动和青藏高原的作用都会影响我国气候,导致我国气候预测的复杂性。

  三问形势:

  南涝一定北旱吗?

  6月21日,南方正在经历第13轮降雨过程,但北方却是另一番景象。中央气象台全国农业气象情报显示,华北南部、黄淮北部多晴少雨,墒情下降,部分地区旱象露头。

  南方大雨滂沱,北方艳阳高照。这是在受厄尔尼诺影响期间,我们常感受到的“冰火两重天”景象。

  根据历史情况,在发生厄尔尼诺事件时,我国北方还是相对旱的多,南边涝的多,尤其是华北地区严重的干旱还是很明显的。在历史上,1972年我国北方地区严重干旱,导致水资源严重匮乏;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全流域的大洪水,都是厄尔尼诺年中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事件。

  那么,当厄尔尼诺现身时,南涝就一定会出现北旱吗?

  气象专家解释说,厄尔尼诺年我国夏季气候可能会出现多种情况,一方面与厄尔尼诺的发展快慢、增强/减弱趋势、空间分布型有关,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显著的季风气候国家,还受到中高纬度环流、南半球越赤道气流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厄尔尼诺年我国的气候具有复杂性,有的年份全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多,有的年份是淮河流域出现洪涝,有的年份是长江流域出现洪涝,有的年份是长江以南地区降水明显偏多,所以,厄尔尼诺年并不意味着今年一定是南方涝、北方旱,而是说有这种可能性,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因此,不能武断地认为,如果南方发生洪涝,北方就会出现旱灾。

  四问伤亡:

  暴雨缘何致人死亡?

  6月17日,湖北崇阳,一辆摩托车试图通过被洪水冲断的小桥。在这里,连续暴雨及其引发的山洪,已导致5人死亡2人失踪。在南方13轮暴雨侵袭中,目前已有101人死亡或失踪。暴雨对人们生命的威胁来自哪里呢?

  在5月27日的暴雨过程中,贵州省凯里市一面包车坠河,造成两人死亡。暴雨,特别是连续不断的暴雨,在山区常引发山洪等次生灾害,破坏力十分巨大,此时,根据灾害预警及时转移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在城市,隧道易形成较深积水,井盖也可能成为生命的陷阱。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暴雨中不可忽视的生命威胁。6月17日上午,湖北建始的暴雨引发山体滑坡,致使在路上行走的长梁乡东门溪村2组村民冯长珍死亡。需要格外注意的是,面对山体滑坡和泥石流这样强大的地质灾害,平时赖以遮风挡雨的房屋并不见得可靠,因地质灾害导致房屋倒塌进而造成伤亡的案例时有发生。事先转移仍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暴雨往往伴随着雷电。雷电同样是人们生命的一大威胁。6月3日,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一名49岁男子就是在当日的暴雨过程中遭雷击身亡的。遇到雷电天气,在室外特别是空旷地区停留十分危险,应尽快进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躲避。由于暴雨可能对输电线路、供电设施造成损毁,一些带电的线路可能垂在地表或落入水中。特别是对于雨后调查灾情或开展搜救工作的人员而言,电线容易成为隐形陷阱,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最后,暴雨带来的破坏力,可能使一些平时牢固的事物变得不再安全。例如老旧的房屋、围墙、电线杆等。遇到暴雨,要远离建筑工地的临时围墙,也不要站在不牢固的临时建筑物旁边。居民也应该把阳台上的杂物收起来,防止造成伤害。

  五问顽疾:

  为何年年都看海?

  城市内涝,年年防治,却仍然一再重演。随着人们对“城市看海”逐渐习惯,心态似乎也放松了下来,不时开起内涝的玩笑。

  6月16日至17日上海暴雨过后,复旦大学变成“泽国”。复旦大学一位学生表示:“今天没有事情干,就来这里抓抓鱼,挺好玩儿的。平时没得抓。”

  玩笑归玩笑,城市内涝带来的危害仍是显而易见的。道路堵塞、航班延误、车库被淹,一些居住在城市地下室的居民更是面临着住所被淹没的威胁。在内涝发生时,积水处易导致车辆搁浅或溺水事故。 城市地下设施数量众多,在雨水浸泡中,部分地面还会出现塌陷等情况,给行人带来额外的风险。

  在江西萍乡,6月18日6时至11时的降雨量超过60毫米。萍乡城区多处积水,一处人行道塌陷出一个两米宽、两米深的大坑。着实让当地赶着上班的行人吃了一惊。

  城市内涝问题提出已久,排水系统改造、蓄水池乃至“海绵城市”等建设也都进行了一段时间,但目前为止仍没有太大的效果。对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认为,城市防洪防涝建设前期欠账太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城市内涝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可以根据这些特点加强防范,在短期内减少损失。他说:“城市内涝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形成和消除都比较快,不像大江大河洪水,影响期十分漫长。因此,划出内涝高风险点并注意防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风险。此外,对于低洼易涝的小区,如果有一些基础防范措施,避免水进入地下室,也可以减轻不少损失。”

  令人欣喜的是,部分对防灾减灾较为重视的社区,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尝试。上海市新江湾城虽然处于雨势最强的杨浦区,但在6月16日至17日的暴雨中,该社区根据预警组织人力检查排水孔、垒沙包、启动抽水泵,最终小区多个积水高风险区均未出现被水淹的场景。

  六问预报:

  暴雨预报因何难?

  入汛以来,中央气象台基本准确预报了南方每次降雨过程。但针对其中一些量级很大的局地暴雨,一些市民认为落区、时间等预报的准确率还有待提高。一直以来,暴雨预报对于全球科学界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即使像美国那样气象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国家,它的暴雨预报准确率一般也只有22%至23%。那么,暴雨预报难在何处呢?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介绍,一般来说,形成暴雨需要三个条件,即充足的水汽供应、较强的垂直上升条件和一定的降水持续时间。在暴雨预报的过程中,预报员需要充分考虑这三个条件来判断降水过程可能形成暴雨的量级。

  中山大学教授梁必骐分析认为,目前我们了解了暴雨形成的条件,但并不清楚它们要达到多大量级才能形成暴雨,更不了解暴雨的内部结构和形成机理,特别是对罕见大暴雨的形成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马学款指出,暴雨的形成多与中尺度天气系统有关。中小尺度对流云团的空间尺度一般在20公里至200公里,而我国目前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上对这种较小尺度天气系统相关信息的捕捉能力有所欠缺,而卫星、雷达等观测资料更多是在短时临近预报中发挥作用。所以,暴雨的中短期预报相对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气象预报员坦言,大气运动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受到海陆分布、地形和下垫面条件的影响,甚至人类活动都会对大气运动的规律性带来一定的影响,从而导致暴雨的出现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

  在此次南方13轮降雨中,预报员基本抓住每一次暴雨过程以及大的影响范围,提前打好了发令枪。但对每一次暴雨量级、落区及时间的预报,仍需进一步加强。

  气象专家提醒公众,应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尤其是短时临近预报,最好根据气象预报安排和调整生产生活。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5年6月26日四版 责任编辑:张林)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