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新昌数字报刊平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形容不停的打磨 今日新昌数字报刊平台

今日新昌数字报刊平台

2023-03-13 18: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记者 陈佳清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老一辈人艰苦岁月的写照,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即使是一双布鞋破了,也能修修补补再穿上几年。也因如此,当时修鞋子、配钥匙、裁裤脚的小摊小店遍布大街小巷。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行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日前,商务部呼吁让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规范有序回归百姓生活。最近,记者走进银城街,探访位于城市角落里的小摊小店,走近那些依旧坚守着“老行当”的手艺人,听他们讲述行业变迁带来的改变。

  专注“锁”事三十余年

  “师傅,帮我配把钥匙。”“好的,稍等一会。”在一家配钥匙店里,师傅接过钥匙后放在机器上,再拿出一枚配对的钥匙,熟练地比对齿口,来回调整机器的齿轮,伴随着机器的声响,金属碎屑飞溅,不一会儿,一枚钥匙便匹配完成。

  这位师傅名叫吕元。1988年,当时16岁的他在父亲的建议下拜师学艺,跟着师父在店里当了一年半的学徒,学得了配钥匙、修锁的手艺。“那个年代工作机会比较少,老一辈的观念里,就是要学一门手艺傍身。”吕元说,配钥匙在当时是一门“吃香”的手艺,最多的时候一天就能有50元的收入,是在工厂上班的数十倍。店里从早到晚都有顾客,有时忙得一整天都没有歇下来的时间,仅是老式牛头锁,一年就要配2000把,但如今一年要配的牛头锁不足200把。

  吕元坦言,现在他最大的竞争对手并不是同行,而是科技。在互联网不发达的年代里,如果家里的锁眼堵了,只能让开锁匠上门解决,而今不少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上网搜索,网上有各类教程,有些人一学就会,问题也迎刃而解。面对行业的式微,吕元却表现得很坦然:“科技发达了,手艺行业衰落是必然的,既然无法靠量取胜,拼的只能是服务。”

  当记者问及是否想过换个行业,吕元表示,20多岁时也曾去过工厂上班,可习惯了自在的生活,始终无法适应工厂要准点上下班的制度,最后还是回到了老本行。“人生中第一份工作对人的影响,是会伴随一生的。”吕元说,如无意外,他会一直从事这份工作,直到干不动的那天。

  在银城街的另一家修锁店里,今年58岁的章长明已经从事这一行业33年。“上世纪90年代,我们上门换锁能赚20-30元,现在一般的换锁也就50元了,时代变了,这类需求越来越少了。”章长明感慨道,现在生意冷清了许多,一天才有两三个顾客,但这并不妨碍他每天出摊。

  现在越来越多人摒弃传统钥匙门锁,选择安装智能门锁,各种新锁具层出不穷,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他每天花时间研究新设备和新技术,学习修理各类新式锁具,如今,指纹锁、密码锁的修理他已经得心应手。“活到老,学到老,希望自己的手艺跟着时代进步、更新。”章长明说。

  除了修锁外,章长明还会修电水壶,但真正会来店里修电水壶的人却是少之又少。一百元左右就能买一把新的水壶,修理一下却要花几十元,大部分人宁可舍弃旧的,换一把新的电水壶。对此,章长明却表示,需求虽然变少了,但只要有人需要,这一手艺就有存在的必要。

  说起是否还有徒弟,章长明笑着摇摇头:“我们这一代可能是最后一代手艺人,现在工作机会多,年轻人不愿意再从事这些修修补补的行当了。”

  用老手艺补出小幸福

  “王师傅,我这条裤子的拉链坏了,你帮我修修看。”在银城街的一家修补店内,王满潮接过裤子,对着损坏的拉链仔细打量一番,从盒子里翻出一根与裤子颜色相近的拉链,用镊子换上,不到5分钟,崭新的拉链便更换完毕。

  “上世纪80年代,一般人一天收入是1元左右,给鞋子补个洞要5分钱,来找我补鞋、修东西的人一刻不停,最多的一天收入有5元,平时也有2、3元,那时候也是吃穿不愁了。”王满潮高兴地说,靠着修补的收入,他供养一儿一女长大成人,还给家里盖上了三层小楼,日子越过越好。

  但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修补的需求越来越少,一年半以前,72岁的王满潮收起了修补摊子,选择退休回老家。“今天是因为朋友有事,我来帮他顶班的,虽然已经很久没做了,但工具一拿,干活还是很利索。”王满潮说,在成为修鞋匠之前,他种过地,也做过小工,后来因为腿脚不好,干不了重活,便跟着修鞋师傅学起了手艺,这一做就是40年。从三十而立的壮年小伙到年逾古稀的银发老人,王满潮的脸上布满了皱纹,手上长满了老茧,但说起这份工作,他脸上满是笑容:“修补这个行当微不足道,但能把那些损坏的东西修补好,让大家继续使用,心里还是挺有成就感。”

  修补店里的吕奶奶也是一位有20多年经验的老师傅,2001年,已经做了半辈子农民的吕奶奶转行修起了鞋子,她说:“那时听说修鞋能赚钱,我就想着试一试。”在这个行当里,女师傅少见,但吕奶奶靠着娴熟的手艺取得了许多顾客的信任。“十多年了一直在这里修东西,鞋子磨损了补一补,还能穿很久。”顾客丁爷爷说着竖起了大拇指。

  “上回在这补过一只鞋跟,这次另一只鞋跟又磨损了。”顾客张女士拿出需要修补的鞋子,吕奶奶仔细看了看鞋跟的磨损度,打开抛光机打磨,从一大块橡胶上剪下合适的尺寸粘在鞋跟上,钉上几根钉子加固后,将鞋跟打磨平整。没过多久,张女士就拿到了补好的鞋子,在与记者交谈的过程中,她也表达了内心的担忧:“以前店里有很多修鞋匠,现在越来越少了,很担心再过几年就没有了。”

  据两位师傅回忆,十几年前,在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店铺内,曾有9名修鞋匠,顾客也总是络绎不绝。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年轻人追求款式和时尚,很多鞋子还没穿旧就被淘汰,修鞋行业越来越不景气,这几年里,有些师傅选择退休,有些师傅已经离世,如今这个店铺只剩下2位师傅。还想在这个行当里做多久?面对这个问题,吕奶奶表示,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她还要继续坚持下去,让更多需要修鞋的老朋友能找到她。

  记者手记:

  一个人,一门手艺,一做就是一辈子。对手艺人来说,手艺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一种坚守与情怀。当工业化成为市场主流,当手工艺品逐渐被流水线替代,仍有人在时代的变迁中踽踽独行。

  手艺行业,在过去是“铁饭碗”,如今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传统手艺因不能量产,无法带来可观的收入,大多数年轻人已不愿再习得一门手艺。在采访过程中,这些老手艺人纷纷表示,入行时是为了谋生,但做了一辈子,也靠热爱支撑,只要他们做得动,就会一直做。

  生活中,小修小补的刚性需求依然存在,我们期待这些行业能规范有序回归生活,让适老化服务、休闲娱乐等设施更加丰富,让居民消费更加便利。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