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开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形势与政策讨论话题怎么写 中国人民大学新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开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学期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开讲

2024-07-11 12: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国日报3月11日电(记者 邹硕)3月10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副校长胡百精以“决胜脱贫攻坚”为主题讲授新学期第一讲“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带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长期致力于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实践,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的著名贫困问题专家、人大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汪三贵,在脱贫攻坚一线坚守奋战,将教育扶贫文章写在怒江大地上,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的法学院副教授、云南省兰坪县副县长(挂职)宋彪应邀来到课堂为学生导学。专职辅导员康琳、郭栋、孙权、陈乙瑶、肖晶、董涵琪,以及人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代表、目前从事教育扶贫研究的博士生吴秋翔也到场作为助教为学生导学答疑。来自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法学院、新闻学院3个班级的三十余名学生共同参与了课程的学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处长张庆国、思想政治工作司处长葛元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齐鹏飞,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教务处、校团委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也来到现场听课观摩。

此次研讨课采用观看视频资料、专题导学、师生互动研讨交流相结合的小班研讨模式开展。在课程开始,胡百精副校长带领同学们以视频短片的形式回顾了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并结合对同学们课前预习作业的总结点评,引导同学们在为全面小康千年梦圆而喜悦,为我国减贫成就而骄傲的同时,带着问题和思考去上这堂研讨课,通过系列导学和研讨互动,全面深化对“决胜脱贫攻坚”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思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深刻感悟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在随后的导学环节中,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汪三贵教授从脱贫攻坚的目标讲起,深入解析了我国为什么要打脱贫攻坚战?为什么我国可以成功打破减贫边际效果递减的“规律”,历史性地实现绝对贫困清零?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怎样的成效,具有怎样的意义?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要如何衔接等一系列同学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并从党的领导、制度优势、精准扶贫策略、激发内生动力四个方面阐述了脱贫攻坚战的制胜关键。

法学院宋彪副教授用一张张真实的照片,一个个基层扶贫的感人故事,以兰坪为个案,向同学们展示了脱贫攻坚中的人大力量和怒江实践,生动阐释了精准扶贫是通过怎样的制度安排落到实处的,伟大的脱贫攻坚精神又是如何在伟大的脱贫攻坚斗争中锻造形成的。

教育学院博士生吴秋翔则用自己在兰坪支教的经历故事,呈现了智志双扶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脱贫攻坚过程中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责任与奉献。

导学结束后进入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就“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如何更好地为乡村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在场同学积极发言,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理解。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7级本科生胡珺祎同学表示,乡村振兴是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问题,选择了农业与农村研究,我们不仅需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要积极拓展视野、提升本领,强化问题意识和理论实际结合的能力,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努力做出具有时代价值意义的研究成果。我们还要把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放到农业农村上去,培养爱农情怀,深入基层,从点点滴滴做起,为乡村振兴做贡献,做伟大历史的参与者。

法学院2020级本科生张育洁同学表示,制度优势是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未来国家间竞争的最根本的竞争。作为法律专业的学生,完善法治秩序我们责无旁贷。我们身在校园就需要做到“关注”和“共情”,发现并深入思考存在的问题,努力掌握知识与本领。未来投身国家建设事业,我们更要像几位老师所做的那样,以百姓心为心,想百姓之所想,运用自己的专业本领,为基层法治建设做出贡献。

靳诺书记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引导同学们进一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创造的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我国为什么能够在多重考验下还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奋进道路上,人大人应该书写怎样的答案?做出怎样的贡献?

靳诺书记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才能实现这样彪炳史册的奇迹。人民大学在脱贫攻坚中做出的成绩,离不开一个个人大人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的奉献与开拓,也体现了学校一以贯之的红色基因和使命担当。她鼓励同学们要从脱贫攻坚伟大成就中汲取精神力量,把个人的成长发展与时代发展需要相契合,抓住历史给予的重要机遇,在实现国家战略规划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历史进程中建功立业,希望同学们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做到心中有理想,肩上有担当,手上有本领,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此次“形势与政策”专题研讨课收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反馈。新闻学院2020级本科生李奕霏表示,这节生动的形势与政策研讨课,让我对扶贫攻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汪三贵教授的理论讲解让我了解了国家政策,了解了扶贫胜利的根本原因。宋彪老师的扶贫经历分享又让我数次哽咽,让我对贫困人民更加共情、对扶贫干部更加钦佩。课前充分的预习和讨论,让我怀着对于扶贫的初步认识和疑问更加投入进了课堂。随着导读老师们的讲解与分享,我的部分疑惑得到了解答,剩余的困惑也在互动环节中得到了辅导员老师的回答。这与众不同的思政课模式,让我对于课程主题更加了解、更能跟上老师讲课的节奏、更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学习效果更佳。

中国人民大学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党委学生工作部联合组织,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学等机制设计,着力推进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专家学者、专职辅导员等各支力量在思政课教学中全面协同、各展所长,是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此次课程由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前进行文献材料学习和分组讨论,回答思考题并提出自己的困惑和问题。教师结合学生预习反馈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上通过导学、分享、答疑、总结等形式解答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引领学生建构思维框架,建立正确认识,深化理解辨析,积极探索思想政治课互动式教学的有效模式。

(编辑:富文佳 许聃)

(邹硕)

【责任编辑:许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