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校毕业生从求职“寒冬”走向就业“暖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 推动高校毕业生从求职“寒冬”走向就业“暖春”

推动高校毕业生从求职“寒冬”走向就业“暖春”

2024-07-16 20:0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进入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建设主力军,其就业难成为当前困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以及社会各界均充分认识、正确对待,并研究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有效引导大学生从求职“寒冬”走向就业“暖春”。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报告为创新抓实新时代青年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为做好新时期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择业就业工作指明了方向。

  

  切实做好新时代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义重大

  

  有利于促进区域人才分配均衡。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不同区域之间人才布局不平衡,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综合型人才相当匮乏。有效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欠发达后发展地区和基层工作,有利于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快缩短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推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有利于维护社会大局稳定。每年都有庞大的大学毕业生群体进入社会,社会管理压力巨大,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才干、立足岗位创新创业,不但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有利于赋能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中等的民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中流砥柱,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中小企业就业或自主创办中小实业,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专业技能优势,为企业发展注入技能和力量,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有利于培养年轻人艰苦创业精神。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引导,有利于培养他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敢于探索的精神,把就业压力转化为创业动力,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各行各业的年青创业者。

  

  高校毕业生就业仍存难题

  

  随着各地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数量逐年剧增,加上近年来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意味着很多高校毕业生仍面临着“就业寒冬”的严峻考验。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

  

  发展形势的客观原因影响。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毕业生逐年剧增,反映出现阶段大学生就业竞争愈发激烈、就业矛盾愈显突出、就业形势愈加严峻。专业设置不合理,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当前,国内高校教育培养侧重于系统性的知识理论教育,欠缺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培养,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高等教育依然存在滞后性;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剧增,而就业市场岗位有限,出现供大于求,就业市场竞争愈演愈烈。

  

  自我调适的主观因素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落后,导致错失就业岗位。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缺乏对形势和社会的认识,对自身的期望过高、对职位期冀好高骛远,一味地倾向于大城市工作环境、高薪酬工作岗位,忽略了自身的专业特色与未来发展以及职业生涯的科学规划。存在“就业焦虑心理”。很多高校毕业生由于担心就业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在求职时遭到拒绝或遭遇到一些挫败而惶惶不安,对求职失去信心。存在“就业自卑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常表现出悲观失望情绪,低估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求职受挫就心灰意冷、心理承受能力差。存在“就业攀比心理”。当前,在很多大学生中形成的各种攀比之风尤为盛行,盲目攀比追求大城市“工资高、待遇好、环境优”的“高大上”岗位,使得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连遭碰壁。存在“就业依赖心理”。一些大学生缺乏竞争意识、依赖心理严重,导致自身就业问题久拖未决。

  

  进一步提高大学毕业生就业质效

  

  切实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题,将大学生合理地配置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不仅是确保年轻一代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与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也是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人才培养和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安国兴邦之举,更是为我国深入推进整体发展战略储备高能力应用人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基础的长远大计。

  

  要持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致力培养综合创新人才。很多高校教育课程专业设置与当今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高校要加大改革力度,专业设置务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加强实践教育、坚持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推行知识传授、技能培养、思维开发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重点抓好大学生教育培养方案的改革调整、优化提升;要进一步增强市场意识,探索实施“校地共建、校企合作”新模式,建设大学生理论掌握与实训锻炼新平台,推进校园专业知识与实践操作互为促进,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企业发现人才、培育骨干提供渠道,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要创新抓实学生就业指导,大力加强就业观念培养。当前国内很多高校虽然开设有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但缺乏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案制定、师资队伍配备等方面的规范建设。各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列入大学教育的重要课程并坚持常态化开展,自始至终向大学生灌输科学就业理念,不断增强大学生对择业就业科学规划的主动意识和紧迫意识、增强大学生对社会和就业形势的认识,提升自我定位、自我剖析的能力,使其面临就业选择时有能力制定职业目标,找准就业路子。

  

  要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就业创业竞争能力。大学生只有具备健康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等方面良好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才能拥有强大的社会生存能力和适应能力。高校要在做好传授知识的同时,组织大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加强历练、积累经验、加快成长;要经常性向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做好心理自我调适,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阳光心态和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健康人格,破除依赖、胆怯心理,不断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环境和勇敢面对就业压力、生活挫折的心理能力。

  

  要健全完善政策扶持机制,全面提升学生就业质效。要明确划分大学生就业工作管理范围,避免出现重叠管理,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和教育管理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资源整合及工作统筹。高校要主动与当地政府部门联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坚持从“管理保障机制、就业指导体系、就业信息服务、精准就业援助”等方面发力,着力破解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政府部门要做好牵头工作,为大学生就业开辟绿色通道,健全就业机制,规范就业市场,在大学毕业生、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构建三级响应机制,完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要全面兑现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税收、贷款等优惠政策,降低大学生创业门槛;要对企业招聘提出要求,引导企业转变用人观念,把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作为用人标准,主动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按岗设职,不片面追求名校背景、高学历和工作经验,实施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就业制度,有效引导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作者系贺州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