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竞合》: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挑战和机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当前中美关系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人民日报文章 《大国竞合》: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挑战和机遇

《大国竞合》: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挑战和机遇

2023-08-25 23: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中美关系走向直接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稳定,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如何正确认识中美两国的异同?如何把握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大国竞合》是一部近年不多见的,致力于平衡、客观和理性分析中美关系的著作。彼得•沃克先生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向人们展现了中美这两个历史、价值偏好和政治体制迥然不同,但拥有众多重要共同利益和相似追求的国度,是如何看待(包括误解)对方的。他的分析和看法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思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贾庆国评价说。

  《大国竞合》是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彼得•沃克的新作,英文原版书名为Powerful,Different,Equal: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日前,中文版由中信出版(300788,股吧)集团出版。

  作者彼得•沃克在麦肯锡工作长达46年,服务于全球金融机构,目前是麦肯锡荣休高级合伙人。在过去35年的时间里,他造访了中国80余次,与数百位人士建立了联系,其中有中国企业高管、政府部门官员、社会和经济领域的专家,这些联系和交流使他对中国留下了极佳的印象:人们生活幸福、心态乐观,普遍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对政府高度信任,对国家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认识,并对家庭、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强烈的责任感。

  但是他在阅读许多西方作者关于中国的著作以及《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博客,微博)》《经济学人》等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和社论时发现,虽然有些作者的确了解中国,比如托马斯•弗里德曼、亨利•基辛格和汉克•保尔森等,但在阅读中所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描述和他从个人经历中认识的中国并不完全一致。

  在一些并不了解中国的作者的笔下,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依赖不公平贸易和货币贬值,缺乏创新,并且对美国的知识产权进行了系统性窃取。

  他试图发掘这种“脱节”背后的根源,这本《大国竞合》就是他探索的产物。

  在这本书中,他挖掘了美国和中国的治理、经济和社会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动力,发现它们在很多核心维度上都是迥异的,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

  为了对这些差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彼得•沃克探讨了它们的一些主要根源及其影响。他认为,中美彼此误解的一个主要根源是,美国完全无视塑造今日中国的历史文化,纯粹从西方视角来评判中国。

  《大国竞合》旨在通过阐释中美两国各自的模式和独特的文化及历史演变,促使两国相互了解。彼得•沃克在导论里说:“对美国人来说,重新审视中国意味着需要了解中国5 000年来的发展道路和原因。相应地,中国人应该认识到美国与欧洲的分裂,以及美国开国元勋早期的决定如何塑造了现代的美国。”需要强调的是,书中并不暗示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可能出现根本性变化,或不同模式有优劣之分。

  除了对模式的阐述之外,《大国竞合》还对中美两国在经济、教育、法治、民主形式、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及其根源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不同,存在认知偏差在所难免,因此要加强相互了解,超越“认知藩篱”,消弭“理解赤字”,寻求共同发展。

  彼得•沃克最后呼吁中美双方在一系列非对抗性的全球问题上进行建设性接触,因为中美合作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发挥极大作用。

  道富银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恩•奥汉利说:“《大国竞合》是当前并不多见的系统分析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指出这些不同对思维和政策的巨大影响的重要著作。”

  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管大卫•奥布莱恩也高度评价这本书,认为:“《大国竞合》是彼得•沃克给予读者的一份难得的礼物――他对中美两种文化的分析非常公允,研究深入,设计缜密,立足历史,就政策、决策、未来挑战和机遇等方面提供了理性的观点。这本书为两国进一步互相理解打下了基础。这是我读过的关于中美关系非常好的一本书。”

《大国竞合》: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势、挑战和机遇

  基本信息

   书名:大国竞合

   原书名:Powerful,Different,Equal:Overcoming the misconcep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 书号:ISBN 978-7-5217-2815-6

   作者:[美]彼得・沃克 著

   出版时间:2021.4

   定价:68元

  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中美关系走向直接影响当今世界格局的稳定,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如何正确认识中美两国的异同?如何把握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这本书从中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出发,对中美两国在经济、教育、法治、民主形式、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异同及其根源进行了客观分析,指出中美两国的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不同,存在认知偏差在所难免,因此要加强相互了解,超越“认知藩篱”,消弭“理解赤字”,寻求共同发展。

  作者简介

  [美]彼得・沃克(中文名:吴子) 美国知名中国事务观察家,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华美协进社理事会成员。致力于研究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曾访问中国80余次,与中国政、商、学界有广泛的专业交流。这种独特的经历,使他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以及中美两国的主要异同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渊源。 在麦肯锡工作长达46年,服务于全球金融机构。目前是麦肯锡荣休高级合伙人。 译者简介 陈春华 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学博士,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国际贸易政策硕士,中欧高级译员培训中心硕士。十余年英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经验,欧盟口译司认证高级会议口译员。

  有关推荐

  贾庆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院长) 《大国竞合》是一部近年不多见的,致力于平衡、客观和理性分析中美关系的著作。彼得・沃克先生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思考,向人们展现了中美这两个历史、价值偏好和政治体制迥然不同,但拥有众多重要共同利益和相似追求的国度,是如何看待(包括误解)对方的。他的分析和看法值得我们认真关注和思考。 大卫・奥布莱恩(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管) 《大国竞合》是彼得・沃克给予读者的一份难得的礼物――他对中美两种文化的分析非常公允,研究深入,设计缜密,立足历史,就政策、决策、未来挑战和机遇等方面提供了理性的观点。这本书为两国进一步互相理解打下了基础。这是我读过的关于中美关系非常好的一本书。 罗恩・奥汉利(道富银行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大国竞合》是当前并不多见的系统分析中国和西方(主要是美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并指出这些不同对思维和政策的巨大影响的重要著作。 理查德・福斯特(603806,股吧)(耶鲁大学教授、《创新:进攻者的优势》作者) 彼得・沃克带给了我们一本关于中国和美国的杰出著作。《大国竞合》一书对中美“世界观”差异的准确描述,正是美国更好地理解中国和中国更好地理解美国所亟需的。 阿兰・科尔伯格(安信龙保险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从他人的角度看世界,对于商业和生活的成功至关重要。彼得・沃克的《大国竞合》可以帮助弥合中美两国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分歧。

  安德烈亚斯・贝鲁索斯(私募股权公司合伙人)

  《大国竞合》这本书文本清晰,见解深刻,内容翔实,易于阅读,结构合理,言简意赅。

  威廉・米汉三世(麦肯锡荣休董事、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战略管理讲座讲师)

  彼得・沃克的《大国竞合》与其他关于中国的普遍思维、政策和商业战略的书都不同。虽然这本书是从西方人的视角写的,但彼得・沃克非常了解中国人,并启发我们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最基本的一些假设。

  目 录

  导 论_ 001

  第1章 / 009背景:根植于历史文化的治理和思维模式的要素将不会改变

  中国的中央政府权力范围广泛_013

  美国将继续实行选举民主_018

  中国会继续采取贤能政治方式_021

  美国和中国的世界观都不会发生根本变化_024

  容易引发美国误解的中国特征_026

  第2章 / 031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中美文化差异_035

  美国文化特征_038

  中国文化特征_047

  前景展望_053

  第3章 / 055经济表现:真正的战场

  美国的经济模式_058

  中国的经济模式_063

  中美经济关系_074

  两种经济模式在历史上都非常成功并极具韧性_078

  零和博弈有害无益_087

  第4章 / 089教育体系:重要性随着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凸显

  美国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_092

  中国教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_094

  中美教育模式的主要区别_097

  第5章 / 101人权与法治:美国的绝对主义与中国的相对主义

  美国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集体主义对人权发展的塑造作用_105

  美国人权的意识形态、绝对主义定位与中国人权的实用主义、相对主义定位_108

  政治体制是中美道德冲突的主要根源_111

  中国在持续扩大个人自由_113

  中国在稳步推进法治_116

  中美的共同难题:如何对待少数族裔_121

  美国在性少数群体权利方面较开放_130

  中国尊重宗教信仰自由_132

  中美两国女性权利的演变路径非常相似_134

  小 结_138

  第6章 / 141民主的形式:美国的选举与中国的回应民意

  美国民主的嬗变_145

  美国民主制度的表现_150

  中国民主的嬗变_158

  中国民主协商制度的表现_164

  回顾与反思:美国的问题更多_165

  第7章 / 169世界观与军事:美国重民主和人权的传播;中国重经济利益,轻对外扩张

  美国的世界观和军事活动的发展_172

  中国的世界观和军事参与的发展_176

  未来将去向何方_180

  第8章 / 183未来之路

  注释_ 193

  致谢_ 205

  导 论

  我与中国的缘分始于35年前的一场精神之旅。那时,我想寻找“含笑而终”的人,想从他们的生活轨迹中得到启迪。而这段求索的旅程将我带到了东方,让我得以有幸邂逅道家学说和公元前6世纪老子所作的《道德经》。

  自那以来,我造访了中国80余次,与数百位人士建立了联系。其中有中国企业高管、政府部门官员、社会和经济领域的专家,以及许多对道家学说感兴趣的人。

  在过去35年的时间里,这些联系和交流使我对中国留下了极佳的印象:我结识了能力卓越、学识渊博的政府官员;人们生活幸福、心态乐观,普遍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对政府高度信任,对国家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认识,并对家庭、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充满强烈的责任感。

  在过去多年中,我就中国历史、哲学和文学进行了广泛的阅读,其中包括许多西方作者关于中国的著作。我也密切关注西方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和社论,特别是《纽约时报》《金融时报》《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等。我发现,虽然有些作者的确了解中国,比如托马斯・弗里德曼、亨利・基辛格和汉克・保尔森等,但我在阅读中所看到的关于中国的描述和我从个人经历中认识的中国并不完全一致。

  在一些并不了解中国的作者的笔下,中国环境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依赖不公平贸易和货币贬值,缺乏创新,并且对美国的知识产权进行了系统性窃取。

  我试图发掘这种“脱节”背后的根源,而本书就是我探索的产物。

  首先,我要说明的是,本书的重点是核心叙事,除了基于我在中国的个人经历和印象之外,还吸取了来源广泛的各种观点。我尽了最大努力,使本书观点公允、逻辑清晰并和基本事实一致。

  我的第一步工作是挖掘美国和中国的治理、经济和社会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动力。第一个结论是,它们在很多核心维度上都是迥异的,而这些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

  美国模式可被描述为:

   个人主义

   理想化

   二元论:非对即错、非输即赢

   国内政府角色最小化

   选举民主制

   基于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和开放市场的经济模式

   绝对人权

   认为美国应在全球广泛推行民主和人权

  以上特征反映了美国早期移民的意愿――他们正是由于经济社会底层的机会制约与人权和信仰自由的匮乏而逃离了欧洲。自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来,其一直享有相对良性的发展环境:外部威胁较少、边境安全、自然资源丰富。

  中国模式可被描述为:

   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

   基于共识的决策,与公司治理模式类似

   民主政权,政府及时回应人民呼声

   领导人的选拔基于贤能制,而不是全民选举(地方层面除外)

   集体主义,即家庭和社会的集体福祉比个人更重要

   相对的人权

   高度务实而非理想主义的思维模式――更强调结果而不是“对错”

   适度但不断增长的抱负,其动力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和领土完整,而不是推广所谓“中国模式”的意愿

  为了对这些差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本书探讨了它们的一些主要根源及其影响。总的结论是,中美彼此误解的一个主要根源是,美国完全无视塑造今日中国的历史文化,纯粹从西方视角来评判中国。

  本书旨在通过阐释中美两国各自的模式和独特的文化及历史演变,促使两国相互了解。对美国人来说,重新审视中国意味着需要了解中国5 000年来的发展道路和原因。相应地,中国人应该认识到美国与欧洲的分裂,以及美国开国元勋早期的决定如何塑造了现代的美国。需要强调的是,本书并不暗示任何一个国家的模式可能出现根本性变化,或不同模式有优劣之分。除了对模式的阐述之外,本书还对比了两国在经济表现、教育体系、人权与法治、民主的形式、世界观和军事角色等方面的演变。本书最后呼吁在一系列非对抗性的全球问题上进行建设性接触――中美合作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发挥极大作用。

  本书内容包括:

  1. 背景:根植于历史文化的治理和思维模式的要素将不会改变

  2. 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3. 经济表现:真正的战场

  4. 教育体系:重要性随着先进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凸显

  5. 人权与法治:美国的绝对主义与中国的相对主义

  6. 民主的形式:美国的选举与中国的回应民意

  7. 世界观与军事:美国重民主和人权的传播;中国重经济利益,轻对外扩张

  8. 未来之路

  

(责任编辑:李莹 HN016)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