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美华 刘轩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当今时代特征包括哪些特征心理 徐美华 刘轩

徐美华 刘轩

2024-07-14 20:0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美华 刘轩 | 当代大学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响——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 原创 重庆高教研究 CQGJYJ

徐美华  刘轩

苏州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当代大学生的“佛系”特征、成因及影响——基于16所高校717名大学生的调查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专项)“高校‘佛系’青年的表征、影响及引导路径研究”(2019SJB475)作者简介:徐美华,女,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史和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研究;

 

刘轩,南京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就业与创业管理和大学生心理与行为研究。摘    要:为促进和引导高校“佛系”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性,以新的理论视角,基于要求-资源模型和压力应对模型的心理学分析框架,采用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16所高校717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厘清大学生的“佛系”特征、探索“佛系”大学生的成因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佛系”大学生具有低目标承诺、低自我超越、低人际交往和高依从性的“三低一高”特征;大学生在佛系特征得分上总体情况良好,但有近一半的同学却将自己标榜为“佛系青年”;“佛系”大学生无人口学特征差异,但在获奖和高校层次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别;高支持性的学校环境和高亲密度的家庭氛围能显著降低“佛系”大学生的人数比例,竞争压力与“佛系”大学生的关系则呈现出U型的非线性分布形态;看似洒脱的“佛系”心态实质上却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佛系”特征;教育管理;影响机制

 

“佛系”青年是当今互联网上最流行的“网红”用语之一。“要佛系”“我也是佛了”等口头禅越来越多地成为当下大学生们追求新异、标榜个性的为人之道和“无欲无求”、“凡事随缘”的处世哲学。什么是“佛系”青年?“佛系”青年是怎样“炼成”的?又有何种影响?以及高校应该如何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这些问题近两年来逐渐引起了学界对于“佛系”青年的关注。叶穗冰认为“佛系”是青年在现代社会释放焦虑、逃避困惑,在“佛系”外衣的保护下放纵自我的犬儒主义的本质表现。朱美燕指出“佛系”青年是以潇洒脱俗的人生态度、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无欲无求的人生追求为主要特征;“佛系”青年表面上看是淡泊豁达,实际上是萎靡颓废,是对自我的调侃和对现实的逃避。陶志欢认为兴趣的消退、人生价值观的迷失、成长需求的失衡以及心理期待的落差是“佛系”青年形成的根本原因。虽然国内学者对于“佛系”青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取得了有益的成果,但对于“佛系青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成因的研究还局限于对现象的简单描述或者经验式的演绎推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化的量化评价指标,对于“佛系”心理生成的原因和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缺少实证数据的有力支持,并且也未能基于合适的心理学理论框架之下对问题进行阐释。那么“佛系”青年到底具有什么样的个性心理特征?“佛系”特征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与世无争”、“无欲无求”真的有利于社会适应,实现内心的幸福吗?为回应以上这些问题,本研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心理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当代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质性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混合方法分析“佛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形成作用机制,探讨促进“佛系”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和引导路径。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首次采用心理测量的方法和手段,明确了大学生“佛系”特征的心理结构,开发出具有较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其次以要求资源模型和压力应对模型作为全新的理论分析视角,阐释了“佛系”特征的生成和作用机理,理论假设也得到了调查数据的实证支持;最后对于大学生“佛系”特征的研究,一方面有效验证了要求资源模型和压力应对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可以作为“佛系”大学生管理的理论依据,另一方面对于竞争压力与“佛系”特征之间的U型曲线关系的探讨,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压力与应对理论。

一、大学生“佛系”特征生成与影响机理的理论分析

对于“佛系青年”的形成机理,已有研究主要从习得性无助和犬儒主义的理论视角对“佛系青年”的成因和现象进行阐释。习得性无助是由Seligman在一项动物学习的实验中所提出的概念。研究发现狗在多次遭受电击而无法逃脱后,当再给予电击时,即便此时有逃脱的机会,狗也会放弃行动,选择趴在原地继续等待痛苦的降临。习得性无助是因为个体连续不断地遭受打击而感到对所有事物无能为力而丧失信心,不再抱有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而“佛系”特征被认为是习得性无助的表现之一,并且控制感的缺失是导致“佛系”心理产生的可能原因。犬儒主义则是对“佛系”心理进行解释的另一个重要视角。犬儒主义肇始于古希腊的犬儒主义哲学流派,是对人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力的不满与嘲讽。早期的犬儒主义者拒绝接受任何世俗的约定和价值观,认为金钱、权力、名利等是个人痛苦的来源,个人要想追求完美的幸福就要放弃社会、放弃家庭责任、放弃名利。犬儒主义者可谓是愤世嫉俗的理想主义者,但在生活中屡屡遭遇挫折之后,犬儒主义者也极容易演变为玩世不恭的虚无主义者,表现为对他人缺乏同情理解,否认价值和冲突,怀疑和否认美好价值的存在,放弃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因此“佛系”被认为是披着犬儒主义外衣的现代犬儒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表现形式。对于犬儒主义的成因,学术界目前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犬儒主义是与生俱来的人格特质,不会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另一种观点则视犬儒主义为情境性和特定性的概念,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状态,产生于具体的情景,会随着环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综上所述,习得性无助和犬儒主义处世观是已有研究阐释青年“佛系”现象及成因的理论逻辑。而本研究则尝试选择新的理论视角,以心理学的要求-资源模型和压力应对模型为逻辑分析框架对“佛系”大学生的成因及影响机理进行理论阐释,探讨“佛系”大学生教育引导的可能性。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经济、人际以及就业等多种压力,要求-资源模型认为个人能力、控制感、家庭和社会支持等是个人有效应对外部要求的重要资源,当外在的各种要求超出了个体所掌控的资源时,个体便会产生压力。而在面对形形色色的压力时,压力应对理论指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应对风格和方式,应对方式是个体解决问题和应对危机时的个人偏爱模式和习惯性的固定反应,根据对心理后果可能产生的不同影响,应对方式可分为积极、消极以及混合的应对方式,以被动、逃避、听之任之、退缩为特征的“佛系”特征多属于消极的应对风格和压力反应模式,往往会导致不良的心理后果。不少研究也证实了不良的应对方式容易导致诸如学业倦怠、玩世不恭等行为的产生,并且消极的压力应对方式也会显著降低个人的幸福感和社会适应性。依据压力应对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个体采用何种压力应对方式主要受到人格特征、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等因素的影响。其中人格特征是构成一个人思想观念、情感及行为的独特的统合模式,属于相对稳定的因素,但是人格特征对于应对方式的影响往往也受到情境因素的制约。因此,针对于犬儒主义的先天说与后天说之争,披着新犬儒主义外衣的“佛系”特征则兼具先天稳定性和情境状态性的综合特性。本研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佛系”特征受到先天遗传因素以及后天家庭氛围与学校成长环境的共同影响,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等与“佛系”特征的早期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而“佛系”特征也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着后期学习与工作环境因素的变化,也可产生习得性改变,具有情境性和可塑性的特点。综合要求-资源模型和压力应对模型的理论观点,当大学生在面对学校人际交往、学业竞争、就业等多种要求时,如果高校和家庭能够为其提供积极的社会支持,提高个人心理资源的可得性,为其心理赋能,则会减少逃避、退缩、玩世不恭等“佛系”特征的产生,这也为“佛系”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的可能和可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大学生“佛系”特征调查问卷的编制 (一)大学生“佛系”特征的扎根研究

扎根研究是针对某一现象来发展并归纳式地引导出理论和概念的一种质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首先对36名自认为“佛系”的大学生展开深度访谈。访谈问题包括:“您认为什么是‘佛系’?主要特点是什么?”,“在待人接物上你的‘佛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能否列举几个具体的事例?”、“在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你喜欢做哪些事情?不喜欢做哪些事情?为什么?”,“能否谈谈你自己的性格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能否谈谈你的生活观和学习观,你是如何看待大学的学习与生活的?”。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扎根研究形成包括喜爱独处、不善表达、沉默少语、喜欢简单、不可以强求、缺少恒信等在内的39个初级编码,并根据概念间的关联性及类属,形成3个二级编码,分别是社会交往、态度观念、行动目标,见表1。为了检验理论模型的饱和性,研究者另外又对10名佛系大学生的访谈资料进行了开放式编码,结果发现新访谈资料中并未产生新的概念,说明达到了理论饱和度。

表1  大学生“佛系”特征扎根研究编码表

三级编码

二级编码

一级编码

大学生佛系特征

社会交往

享受独处、不善表达、沉默少语、不爱交际、讲究缘分、互不干扰、自我关注、对别人的事没兴趣、回避人际冲突、回避竞争、依从、低原则性、服从安排、甘为人后

态度观念

喜欢稳定安逸、喜欢简单、顺其自然、开心就行、容易满足、安于现状、随意随性、对自己要求不高、不刻意强求、看淡输赢、避免自寻烦恼

目标行动

动力不足、缺乏兴趣、缺乏目标理想、缺乏斗志、做事被动、得过且过、无长远规划、低进取心、拖沓松懈、做事缺少恒信、缺少行动力、嫌麻烦、不愿投入、缺少掌控

(二)问卷编制与调查过程

根据扎根研究所形成的概念系统,本研究初步编制了包含32个题项的大学生“佛系”特征调查问卷,采用先分层后整群抽样的方法收集调查数据。先按照学校所处地区、学校类型、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等特征将高校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高校,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普通本科高校和重点本科高校,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等不同类别,整理出高校调查列表。课题组再依据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条件,从调查列表中选取部分高校,同时保证所调查对象能够有效覆盖不同地区、学校类型、学校层次、办学性质的高校,最后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所选取的高校中再随机抽取1-2个班级进行问卷调查。最终在2019年3月至5月期间,从苏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审计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淮阴工学院、北方民族大学、苏大文正学院,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共16所高校中获取大学生样本802人,在剔除无效问卷后,保留有效样本717人,有效率为89.4%。另外为了避免测量的同源误差,调查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调查大学生的家庭氛围、学校环境评价与学业表现等情况,间隔一周后,在第二阶段再收集大学生的佛系特征、社会适应性和主观幸福感等数据。

(三)大学生“佛系”特征调查问卷的探索性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通过项目分析首先删除CITC系数不显著的7个题项,余下的题项则采用交叉验证(Cross-validation)的方法将717份调查问卷按照50%的比率随机分成两份。对其中一份样本(n1= 36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另一份样本数据(n2=357)用来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实施验证性因素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选择主成分分析,采用极大方差法,以因子载荷值大于0.3且在多个因子上不存在近似载荷值为标准,经过多次探索,删除不符合标准的5个题项后,最终抽取出特征根值大于1的因子4个,KMO=0.901,Bartlett’s球形检验值为3094.652, 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