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归来原著 试论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

试论严歌苓小说的电影改编

2023-11-20 09:0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摘要:

近些年来,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剧作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本文通过对严歌苓小说和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对比进行研究,以对电影改编中的叙事转换、电影改编概况的资料和书籍的深度思考,简要分析严歌苓本人的生活阅历与其作品的关联度,从侧面对其作品的含义和理念进行梳理。并且通过对人物塑造、人物关系、题材选择、情感冲突、叙事顺序、矛盾冲突、故事结构、叙述视角等方面的研究,力争给严歌苓的小说改编做一个系统地、全方位的分析。在严歌苓作品中选择其经典的小说《陆犯焉识》和《金陵十三钗》改编的电影作品《归来》和《金陵十三钗》为范本,通过对观看并分析其影片与原著小说差异、电影剧作创作中技巧等元素的剖析做一次系统的探究。

关键词:严歌苓改编小说《归来》《金陵十三钗》 前言

严歌苓作为小说的原作者,在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时有足够的话语权,虽然在对自己的作品有重新的解构和审视时,多少都会被思维限制,但她却跳出了传统思想的束缚,仿佛她的灵魂是站在无形的高墙上,俯视行文中的起程转折,能站在影视传播的角度,支持导演们的改编与节选,浓缩其小说的精华,让电影表现出更加激烈的矛盾与冲突,深入地体现出小说中人物的情感,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心理冲击。她的两部小说《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被导演张艺谋拍成电影,通过电影的表现手法,把严歌苓小说中人物形象刻画出来,让小说中人物更加立体化。影片在短时间内引起强烈的矛盾与情感冲突,让观众感觉到比小说更浓烈的感官刺激。

一、严歌苓小说的创作风格

严歌苓的作品风格独特,有很多人这样评价她,说她对小说的时代特征有非常敏感的意识,有非常突出的把握能力,能利用文字把小说中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生活情境以及行为特征和事件特点刻画得非常深入,结合时代的特点设计故事的矛盾与冲突,让小说的戏剧感非常突出,从而塑造出鲜明和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样文学创作个性让严歌苓的作品产生很强的带入感,读者对其作品中的人物个性、人物形象和事件有深刻的印象。严歌苓的小说不仅受到读者的喜爱,其作品还受到编剧和导演们的关注,因为其改编成为影视作品价值极高,用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影像化度非常高,戏剧化特征鲜明。严歌苓的这种创作风格引了广泛的关注,业界对她以及其作品的研究也日渐多了起来,其大量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通过影像的形式与观众见面,比如张艺谋拍摄的《金陵十三钗》源于她的同名小说,《归来》源于她的小说《陆犯焉识》,陈冲导演的《天浴》改编于她的同名小说,张艾嘉执导《少女小渔》,《小姨多鹤》小说被拍摄为同名电视剧。本文所探讨的就是被张艺谋拍成电影的《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两部小说的改编,通过两部电影对严歌苓作品影像改编进行详细研究,了解改编过程中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把握以及艺术表现。

二、严歌苓代表作品《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

在严歌苓的小说世界中我们不难发现,她把自身的经历完美的融入到作品之中,从很多角色身上都看的出她赋予人物的生命力。她的作品还将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现实主义相结合,从底层人民的视角出发,直面社会最黑暗、痛苦的现实,体现思考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并展现出了中国文学深邃的思想体系和广阔的历史时代感。同时她在接受西方思想文明的冲击之后,更是对小说中角色的塑造和人物情感的把控越来越成熟。而在其文章中读者不仅能体会到,她对时代背景下人物情绪变化的揣摩,更能体会到其懂得利用女人的特质将女性的敏感、细腻完美的融入到作品之中。

(一)《金陵十三钗》

她的小说是当代文学中最富含视觉冲击力的作品,比如在《金陵十三钗》的开头,她用到这样的字句“她不是被突然哑了的炮声惊醒的,万炮齐喑其实也像万炮齐鸣一样恐怖。她是被自己下体涌出的一股热流弄醒的。热流带着一股压力,终于冲出一个决口,书娟就是这时醒的。她的初潮来了。她赤着脚站在地板上,感觉刚刚还滚热的液体已冰冷冰冷。”,也只有严歌苓会用这样的比喻,以女子的初潮来表现这次战争的来临,这两样事物人们都没有力气阻止,他们是现实中的必然,也只有这样的比喻,才能给人最深的印象,让人铭记。同时也象征着,在那个年代书娟已经获得了足够的成长空间,以后她的一言一行都需要思考,需要承担自己的责任,需要独自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金陵十三钗》中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其叙事的影像性,让读者轻易就能勾勒出画面,产生不可言喻的微妙反应。

同样选择南京大屠杀作为时代背景,大多数作者都是在体现人性的扭曲、战争的残酷,但她拨开了笼罩在眼前的迷雾,从女性的视角看待战争,因为在她的眼中女性是战争中最悲哀的牺牲者,从被推上祭坛的那一刻,就没有办法逃脱命运的桎梏。而选择书娟这位介于成熟与稚嫩之间的女性作为第一视角,更体现出战争残酷的本质和人们的弱小与悲哀。而严歌苓之所以是严歌苓,正是因为她把她自己写进了文里,她笔下的南京是她所看见的南京的缩影,她笔下的战争是她所体会的战争,而她自己丰富的阅历,将同样题材下的作品塑造的与众不同。

(二)《陆犯焉识》

阅读过《陆犯焉识》的读者都能够在解构的《归来》中找到更丰满的人物、更升华的情感、更具有冲突的看点,并且电影在现有体制限制下表达出的对时代背景的抨击。

原著小说从两人婚姻的开始进行描绘,他们的婚姻并不是电影中的那么温情与真挚。电影将小说中陆焉识的人渣属性、婉喻承受的苦难一一遮盖,三言两语解释清前言,便开始叙述陆焉识对冯婉喻的情深,观众在观看电影时也很难看出陆焉识之前的所犯的错误。在严歌苓文中这样写道“我祖母写给我祖父的信非常优美。可惜到了我们再也不会有那样优美的情愫了,但是据我祖父说,信里的回忆很多都没有那样美好,他不像她写的那么美好。因为她一厢情愿地去那样记忆事物,似乎她宁可篡改记忆,最终把记忆变成了童话。”冯婉喻像是可以篡改记忆一样,只想记得她希望的事情,电影也一样将小说解构,只将想呈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金陵十三钗》和《归来》作为近几年中小说改编为电影的力作,作为研究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是非常好的例子。因此把严歌苓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对研究严歌苓小说改编为电影现状有重要意义,更是对现有的对电影改编作品的思考和电影改编作品方法和形式上的一次启发。

三严歌苓代表作品《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的改编分析

《金陵十三钗》和《归来》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是导演张艺谋在经过了商业大片拍摄和自我重新认知后,思想和艺术回归的作用,虽然有人把《金陵十三钗》归为商业大片,但是其写实风格以及文艺特征还是非常明显,情感细腻。他在《杨澜访谈录》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中国的电影需要回归,需要改变观众的“口味”,不能只跟着观众走,因此《金陵十三钗》和《归来》的改编也是他从商业风格慢慢转变的表现。

(一)《陆犯焉识》的《归来》改编与艺术体现

《陆犯焉识》讲述了知识分子陆嫣识与妻子冯婉瑜在大时代际遇下的情感变迁的故事。以微小的艺术情节来刻画文革这个十分大的背景,电影《归来》是把这个矛盾体完美的优势化,把这一劣势转化成了优势。正如本片导演张艺谋所说的看《归来》是一部逆流而上的作品,它更想是对中国电影市场甚至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心态的一次勘探。

1.《归来》管中窥豹的改编策略

张艺谋的《归来》这个影片拍摄的时候只选择了《陆犯焉识》这个小说最后30多页,作为一个特殊时代成长起来的导演,张艺谋对那个时代的理解和感触,以及作为一个职业导演的敏感性,他不会忽视严歌苓《陆犯焉识》小说中对人性刻画的意义所在,不会忽视小说中社会背景,和人物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痛苦和伤害;把这些“浓缩到信纸的颜色、材质和新旧程度这中去,使观众看到一个人在艰苦岁月里生活的韧性和企盼的心态。”​[1]​他更不会忽略那一段中国历史上不会让人轻易忘怀的运动;他也不会无视小说里的一些人性细节和社会阴暗面的讲述。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他更理解在中国,对于那段历史的拍摄需要把握哪些分寸和尺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张艺谋的《归来》把这些都隐藏在故事中的一些创作手法中,对《陆犯焉识》小说中最后30多页进行改编,把陆焉识和冯婉瑜的两次相见作为电影的主题,在第一次近在咫尺却不能扶手相望,伴随的是呵斥与野蛮粗暴的阻拦。第二次相见在文革结束后,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悲剧表达了一个时代的悲剧,女儿被农场的领导忽悠,出卖了自己的爸爸并没有跳上吴清华,成为一个纺织厂的女工,陆焉识和冯婉瑜近在咫尺却不能相认。影片的改编把“文化大革命”对一个知识分子的摧残细节省略了,没有批斗,没有殴打,有的是坚守,对情感和对内心的坚守,通过悲惨的故事,反映了“文化大革命”对人们精神上的伤害,对人性的镇压,特别是“上纲上线”的年代,农场来的人要求李主任注意“政治立场”,不能帮冯婉瑜说话。这些都是《归来》这部电影通过对《陆犯焉识》小说的理解,把小说中的主题浓缩在一个特写的空间里,通过细微的动作,琐碎的事件,把时代特征体现出来,并对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影片在改编的时候,把握了“管中窥豹”略一斑表现手法,利用隐喻和象征把一个家庭悲剧推到一个时代背景下,实现了对那场政治运动的隐喻。

2.《归来》近在眼前却似远在天边的艺术处理

《归来》中的冯婉喻,作为文中的女主角,她不在年轻。不在充满活力,却依然燃烧着自己,支撑着自己照亮丈夫陆焉识回家的路,维护女儿丹丹的生活。婉喻、婉喻,婉是卷曲貌和顺貌柔美,有形容女子温柔美好之意;喻同“谕”,是直接告知的意思,但前面有一个婉字制约,冯婉喻终究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情绪坦白出来,承受着一切,承担着所有的担子,而作者更是将冯婉喻塑造成了完美的妻子形象,她在敏感、细腻的同时操持家务、为夫家孕育子嗣、由内到外的忠于自己的丈夫,将所有丈夫闯下的祸事一力承担,坚守在原地等待丈夫的归来。电影压缩了前言,却将最后一次陆焉识的归来无限放大,暗去所有灰色区间,添加了更多家人相处之间的温馨时光,比如陆焉识给婉喻念信,念着念着他才知道自己这些年来对婉喻的亏欠;比如风雨无阻的陪婉喻去车站接自己,不管他再怎么强调自己是陆焉识,婉喻都没有记起可没有记忆她也是冯婉喻,于是陆焉识又开始陪着她一次又一次的去接自己;比如陆焉识为婉喻重新弹琴,暖黄色的夕阳下,婉喻静静的看着丈夫为她弹奏《渔光曲》,两人之间有一种不可言喻的温情。电影基调就像主题曲《跟着你到天边》中的歌词一样,“昨天的身影在眼前,昨天的欢笑响耳边,无声的岁月飘然去,心中的温暖永不减。”

大胆的冯婉喻则是她逃脱所有枷锁的释放,所以婉喻一直不想记起,站在她身旁的男子就是她的丈夫,她不敢忆起那些痛苦的回忆,同时也放不下对陆焉识的爱,最终变成了得了失忆症的冯婉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灵魂的解放和自由。但就算这样她依然放不下陆焉识,放不下自己的责任,所以在回光返照时回忆起了出卖肉体的记忆,命运对她是何其不公,她又是何其的悲哀。

(二)《金陵十三钗》改编与艺术体现

《金陵十三钗》文中有这样一句“成百上千打着膏药旗的坦克正在进入南京,城门洞开了,入侵者直捣城池深处。一具具尸体被履带扎入地面,血肉之躯眨眼间被印刷在离乱之路上,在沥青底版上定了影。”文字仿佛放映机,将战争的场面活生生的送到我们面前一样,等待我们慢慢品析、咀嚼。严歌苓的文字就有着这样的魅力,不过寥寥几字就穿越时空,带领我们来到现实。改编后的《金陵十三钗》尊重原著在基础上,通过光线和色彩的对比运用突出严歌苓小说的主题,让日本人的暴徒得到体现,让人性的辉得到传扬。

1.《金陵十三钗》改编的主题把握与体现

电影《金陵十三钗》对原著的改编动作并不大,但《归来》却打破了原有的创造壁垒,将其重新塑造成了更充满灵气的作品。《金陵十三钗》的影片突出了小说作品中的那种“大群的着衣冠的直立兽来了。于是在马群羊群狼群之间添出了人群。枪响了,在它们还没认识到一群无法和它们相克相生的生命驻扎下来之前就死去了。那以后,汽车没完没了地载来了手脚戴镣、穿黑色衣服的人群,黑潮一般的人群不断漫入,吃草漠,吃海子,吃溪流,后来它们发现,活物被吃光后,他们是不挑拣的,各种生物的尸首、枯骨他们都吃。”文中用这群直立的兽来形容人类,让你无法去批判她的任何比喻,因为没错,人类就是一群直立的兽,就是一群掠夺者,就是自私自利不断啃食世界,还站在制高点让你无法批判的生物。张艺谋在严歌苓作品的改编上紧紧地抓住这种思想上核心,在这部分电影中的开始,通过一场看不到边的大雾,在大雾中,姑娘们在气喘嘘嘘地奔跑着,奔跑的车马和士兵,断了琴弦,已经成为废墟的街道,奔跑的外国人和遍地的尸体等等,影片开场让观众感受到了那种野兽来的恐惧,把观众拉入到一片凄惨的景象中。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中,张艺谋在追求影片的风格和表现手法时,让小说的精神和主题得到清晰的呈现,把小说中那种震撼人心的文字具象化,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2.《金陵十三钗》的写实风格与宏大背景的艺术处理

《金陵十三钗》相对来讲张艺谋的前期和后期的风格都有所体现,通过一种纪实风格,用《金陵十三钗》这个名称,把日本侵华的罪行揭露出来。在《金陵十三钗》中,场景构图与颜色的应用体现张艺谋的一直以来的风格特点,通过鲜艳的颜色与灰暗的颜色对比,红绿刺绣旗袍与蓝袍和场景灰暗色调以及破败不堪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无论是水池还是布店都是红与绿两种色调,让剧中的人物性格及形象得到了深入地刻画,让场景更加刺眼。在场面上,还是通过一些宏大的场面开始电影的情境设置,渲染影片氛围和主题,让人们顺着战争的炮火进入主题。纵观整个电影,我们会发现张艺谋在场景的运用上和情节的设置上,有了相对内敛的倾向,让人看完影片后,觉得有一种很沉重的感觉。这也许因为《金陵十三钗》是个战争题材的影片,张艺谋揉合了自己的几种风格,让每一种风格都能在特定的场景中体现出其价值所在。总体上来讲,《金陵十三钗》的改编是张艺谋风格转变最大的个作品,或许受到时代文化的影响,或许新生代导演的风格给了张艺谋一定的影响,让其慢慢地转变着自己固有的风格特点,从严歌苓的小说到影片,张艺谋把握了其中的主题思想,让“南京大屠杀”这个充满了苦难和悲惨大背景得到体现,这也是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所反应的历史背景,在那个战争岁月里,中国人民受到日本侵略者的杀戮和蹂躏,通过13个姑娘体现出来。张艺谋在拍摄过程中也沿着作者的思路,通过影视艺术手法实现“管中窥豹”的效果,以小见大,把南京在日本侵略者的入侵下发生的惨绝人寰的历史背景体现出来,提升了《金陵十三钗》这个影片主题内涵,完成宏大艺术处理的影视表现手法。

四、《金陵十三钗》和《陆犯焉识》的改编对小人物的把握分析

众所周知对严歌苓体系文学的人物分析,大多集中在底层人物上,通过小人物反应社会背景,同时把握小人物的情感以及形象的塑造。在电影改编的时候,影片也把握到了这一点,对小人物性格以及情感塑造得细腻真实。

(一)小人物的把握形象的把握

在严歌苓改编的作品中女性人物一直是闪烁的明星,像是整个故事的点睛之笔吸引着观众,《金陵十三钗》中的女学生,《归来》中“在对人物价值观的表现上,张艺谋为了尽可能做到故事结构上的凝练,直接省略掉陆焉识年轻时对自由的向往这一线索,直接过渡到平凡人生的追求上来。”​[2]​,成为一个平凡的陆焉识、冯婉喻和女儿丹以及他们身边的人,这些小人物形象都在电影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并且改编的过程中,严歌苓以女性身份也将女性的敏感、细腻的特质融入到影片情节中,一环扣一环,不需要语言来描述,就直接将真实摊开在你的眼前,画面都是经过导演的精心把握,才呈现在观众面前。《归来》冯婉喻在失去记忆后,让陆师傅读信的镜头,虽然显得很单调,但是这个情结的特定镜头以及场景,却让观众内心产生无限的感慨,近在眼前的亲人,在冯婉喻的仅存的记忆里还是被抓走之前的情形,还在期待着焉识的归来。

而同样《金陵十三钗》中的女性人物,也是倔强的从尘埃里要开出花来,用内心的善良和宽容来面对这丑恶的世界,而书娟和墨玉面对的就是最残酷的世界——战争。严歌苓在小说的后记中这样提到过“战争中最悲惨的牺牲总是女性,女性是征服者的终极战利品,女性承受的痛苦总是双倍的。并且无论在何种文化里,处女都象征一定程度的圣洁,而占领者不践踏到神圣是不能算全盘占领的。这就是男性游戏——战争致于女性的悲剧。这个故事是献给南京大屠杀中的女性牺牲者的。​[3]​”这是女性最悲剧的命运。在电影里,导演把十三女孩在这儿野兽遍地,尘埃扑面的世界里的悲惨境遇刻画出来。战争之于女性是最残酷的,曾经不堪的窑姐儿转身却变成了救赎者,将清高的女学生救出肮脏的囚牢。从天之后,书娟的很多世界观丢被打破,她不再认为窑姐儿是肮脏的,不再是曾经的女孩,不再那么执着于曾经的执着,因为在战争的阴影里,那些都太微不足道了。

(二)弱者的情怀体现

在严歌苓的小说中,并不是着重与描写一个人物在各种困境下不屈的顽强抵抗,大多描写的就是一个普通的人,在特定时代下最容易有矛盾冲突的人。她都是选择那些弱小却并非懦弱的角色进行书写,因为只有身处底层的人物才会在人世中体会到足够多的辛酸苦辣。《归来》在摒弃了小说的前半部分后,陆焉识顺理成章的变成了一个满心希望自己能够回到妻子身边,与妻子恩爱的丈夫。但是怎样的男人,才会在那场政治运动中,被定义为反革命。或许才华横溢却被奸人所害,或许是国名XXX间谍被抓现行,或许是不羁之人一腔爱国之情却无处发泄,但陆焉识都不是,他只是不谙世事的自以为是,在战争中的无能刺激了他的大男子主义,认为自己是归国的高知识分子,而妻子却是头发长见识短的女人。想要有一番作为,最终却把自己搞成了反革命被发配到北大荒,他在荒漠日复一日的劳改中认清了现实和自己过去的混账,而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什么意大利女人、什么倾城的韩念痕,不过都是一粒饭粘子,只有冯婉喻的温情才是他心口的朱砂痣。

于是陆焉识冒着被处死的危险逃回了上海,这才有了电影开头他不顾一切想回到婉喻身边得场景。电影想要维持五十年代中爱情的温暖,想让中年人对过去的爱情与岁月加以怀念,想让现下的年轻人了解到过去一生只够爱一人的钟情,却忘却了冯婉喻对陆焉识是一生只够爱一人,而陆焉识却是年过半百才认清自己终究是爱着冯婉喻的真相。不过也因为电影的篇幅所限,只能选择小说中时间段较为集中的部分进行拍摄。这样的改编不仅体现了两人的深情体现,也弥补了从前那些,没有在电影中体现的缺失岁月,丰满人物形象的同时,也为剧情埋下了暗线,从此婉喻不再希望看见她的女儿,认为女儿阻碍了自己与焉识的相见,但她却不知道,是自己的失忆症害得她丈夫在眼前却无法相爱,只要她一天不正视自己过去痛苦的经历,一天就会把自己的爱人当成是侵犯自己的方师傅。

而同样是以底层人物组成故事的《金陵十三钗》,描绘的是比政治运动更悲惨的战争。人物命运第一个转折就是南京凌晨的第一声炮响,让城中的所有人,无论是男人、女人、小孩都沦落成了悲剧。电影中却用选择了一位美国的神父约翰,来承担救赎沦陷在战争中的中国人的责任,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人确实比中国人更能保护中国人。但其中更可笑的是这位神父并不是真神父,他不过是一个入殓师,因为给死去的英格曼神父化妆,才来到了教堂。他在进入教堂前还是位爱钱如命、嗜酒成癖、风流成性的浪子,但在一群女学生面临灭顶之灾时,却真正抗起了一个神父救赎众生的责任,假神父反而变成了道德良知上的救赎者。

即使有神父保护女学生和窑姐儿,日本人的贪婪却不是那么轻易能够填满的,他们发现了教堂内还有女学生的存在,想要女学生去唱诗。在上次日本军人冲进教堂,差点被日本亵玩之后,女学生们再也不敢到日本人面前。而且少女们还只有十几岁,如初雪般纯洁,从来没接触过社会,更别说接触男人,竟然就要被送去日本人的狼窝。也没人说:不晓得她们活得下来不?但书娟知道同学们跟她一样,都在有一搭无一搭地忏悔:我当时只是想吃饱,没想到我的祷告对她们却成了恶毒咒语。”每一个人都改为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刚刚成熟的女学生也不例外,这一次的人生转折虽然让她们脱离了日本人的噩梦,却逃不脱她们自己的噩梦,或许一生只能活在愧疚中,这是战争带给每一个人的伤痛,也是严歌苓与电影想要传达的含义。

五、严歌苓体系中的结构改编分析

严歌苓的作品大多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行文的书写,所以对于改编来说有利,也有弊。而有利的地方在于,如果在不需要大幅度的改编故事的情况下,便于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发身的重大时间,对于整理文章的资料很方便,但是在电影改编中却也增加了解构故事的难度,文章是一气呵成,如果想要大幅度的改编,就需要跳出现有的框架,找出想要表达的中心,保留推动这一中心发展的部分,改编可以维持这一中心的部分,剩下的就需要大刀阔斧的剪掉不需要的部分,再将其拼接成完整的有主旨的故事。

(一)《归来》对《陆犯焉识》的解构

《陆犯焉识》这部小说对于电影改编来说,是个极具挑战的工作,首先时间跨度太大,如果大致按照小说拍摄,将耗费大量的时间、资源,而且还有政治运动的部分,有很多因素的限制,无法按照小说直接拍摄。

所以首先选好主旨,那就是“归来”,小说中陆焉识进行了四次回归,第一次的回归并非他自愿,而是出于对家庭、父母的妥协,离开求学的意大利与相好的女子望达,回国完成那封建到极点的包办婚姻;第二次是他外出教学与风韵极佳的韩念痕发生婚外恋,却因对妻子的责任回归,在战争年代这样,手不能提、肩不能抗的男人,还没有及早面对现实的女子顶用;第三次因为意气用事被冠上反革命的罪名,发配到北大荒进行劳改,在苦难中才确认对婉喻的爱,决定逃跑回上海看婉喻,这是一次心灵与肉体上的回归;第四次是在婉喻死后,陆焉识意识到或许只有广阔的北大荒才是真正的自由之地,于是他带着婉喻的骨灰,独自上路。

根据主题与篇幅,电影选择了其中的一次回归,同时改编加入了新的第二次的回归。第一次与小说中的第三次一样,在劳改中认识到对婉喻的爱,决定回来看婉喻,却被女儿组织;第二次是得知婉喻得了失忆症后,依然对婉喻不离不弃,就算得不到婉喻认可,依然固执的陪伴在婉喻的身旁,终于在婉喻弥留之际,两人相识。改编就是通过对小说中叙事、情感的肢解,在短时间内引起强烈的情感冲突,达到比小说更浓烈的矛盾冲击点,同时能够完整的展现主题。

围绕“归来”这一主题,定下了五六十年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为主线。而红色政治运动是需要规避的存在,但是这个故事又必须在这个特定时代背景下才能发生,所以只能把时代将背景设计成一条暗线,从侧面体现,例如将家中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的设定,改成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儿,女儿为了自己红色芭蕾梦想出卖了,从来没有深入接触的父亲。电影重选择让这样一个从来没有得到父爱、被父亲保护过的孩子,去完成揭发自己父亲这样的事情,让人对她恨不起来。她还只是一个被组织、文革背景所洗脑的孩子,她还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观,就她所接受的教育来看,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意料之中。我们看到的不是孩子的残忍,而是在她身上体现的政治缩影的残酷。我们只能怜惜她,因为她从始至终都没有觉得自己是错的,或许她只有在经过父爱、现实、母亲对她的责备后才能找回正确的选择。并且在揭发了自己的父亲后,丹丹还是没有完成自己的梦想,让人更没有办法责备她,也让我们感到叹息,除了战争,竟然还有事物能将人变成这样。

电影的最后是陆焉识一直陪伴在冯婉喻身边,婉喻死去后便戛然而止,没有陆焉识失去婉喻后的痛苦,也没有家人对陆焉识的排挤,更没有现实中因为他反革命身份,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各种非难,而这样的陆焉识无疑是幸福的,完成了自己陪伴婉喻的心愿。而文章中却不是这样结尾“也许陆焉识是听见了这段争吵走开的,也许他早就蓄谋走开。清晨丹珏从房里出来上马桶间,发现父亲的房门开着,就走进去。一封信留在桌上,是给我的。信非常简单,告诉我他走了,我猜想是邓指的小儿子给了他启发,让他意识到,草地大得随处都是自由。他把他的衣服带走了,还带走了我祖母冯婉喻的骨灰。”,这是文章中陆焉识最后一次的回归,那是对自由的回归,陆焉识终于意识到,或许这个对他来说,有着最痛苦回忆的地方,才是最自由的。只有在这里才没有家庭、家人、社会的约束和敌视,只有这里才是最适合婉喻这样温婉女子的最好归宿,这样他才能继续心无旁骛的陪在婉喻身旁。

(二)《金陵十三钗》对《金陵十三钗》的三点改编

首先是对情欲之事的增加,小说中书娟对玉墨等人的仇视,是因为玉墨企图通过勾引她的父亲而脱离窑姐儿的身份,正是玉墨介入了她的家庭,才使得现在的她在战争打响时远离父母,一个人留在教堂里。对于书娟来说,玉墨是她家庭的破坏者,是肮脏不堪的窑姐儿,所以在玉墨她们出现在教堂后,与她们百般作对。但是在电影中删掉了这一段,那么书娟对玉墨的敌意从何而来,为了顺理成章的完成整个故事,只能改变成书娟因为偷窥到玉墨与假神父约翰之间的旖旎之情,发现自己对约翰的爱恋,才对玉墨有了的嫉妒,把小说中的仇恨改为了嫉妒。

虽然这样也可以让故事能够顺利发展,但是要让一个女学生对才见过几面的男人生出爱慕之情,确实不太合乎情理。而且这个男人不管怎么假扮神父,归根到底他从事的不过是一份卑微入殓师的工作,对一个花季少女来说,钦慕上一个几乎和自己父亲一样大的外国男人,这个男人还是个爱钱如命、嗜酒成癖、风流成性的浪子,剧情安排得确实不太恰当,不过由此展开了全片的第一场激情戏。

更是由此将放浪不羁的窑姐儿,形容成了一群美艳不可方物的美人,把她们身上的妓女的背景洗刷干净,在替女学生去给日本人糟蹋前,上演了一出《秦淮景》,电影中通过她们摇曳生香的姿态、柔情似水的眼波,将这圣洁的教堂变得像是秦淮河边的花船一样。但依然引不起人们的愤恨,她们或许本应过着女学生一样清纯的生活,却最后堕落成了刷洗不干净的窑姐儿。电影需要的是展现视觉画面,而这样的改编正是将小说与电影相结合之后的产物。

其次,是战争场面的增加。电影虽然在一些细节的感情处理上有所欠缺,但是为了在电影荧幕上更有视觉冲击加入更多的死亡元素。小说中是这样描述这场战役的“清晨五点,中国士兵们的第一杆白旗升起。那是一个号兵举着的一条白床单。床单是一个团长逃跑之后遗忘的。床单被裁成四块,分别发到四个团里,雾刚刚起来,等中国战俘到了日本兵跟前,才发现如此悬殊的敌寡我众。”这是一场还没有开始便全线败退的战争,所以小说中没有中国军队与日本人正面打斗的描写。

但这一现象在电影中却是不允许的,特别是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影片,所以导演在其中加入了一部分的战争场面,赋予中国军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宣扬在这场被侵略中不屈的中国精神。

但电影中还有一个被人们所病垢的地方,那就是演员们所说的语言,似乎是为了走国际范,夺得张艺谋梦想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假神父约翰完全不懂中文,玉墨和女学生都用英文与他交流,完全的改编了小说中的人物设定。

结语

严歌苓的小说在电影改编上是不同的一抹颜色,在选择她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的时候,需要加入更多的细节处理,因为她的文章本身就是经过精心雕琢的,改动一点可能都会有所失色,所以在选择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作品改编要有一种忠于原著思想的改编方式,特别是需要充分地理解作品的文学内涵以及作者的情感内涵,这样才能实现更好的改编。严歌苓小说的改编非常有代表性,张艺谋对作品以及作者的理解可以说非常透彻,把《归来》和《金陵十三钗》的主题浓缩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并能充分地体现出小说的主题的社会背景,给观众更多的联想和心理冲击,形成非常不错的社会影响力。严歌苓小说改编成影视作品,通过移植、节选、浓缩、取意等多种方式运用忠于原著、基于原著的精髓而创造新人物及人物关系、打破现有秩序进行解构等创作技巧对原作品重新编写。

参考文献:

[1]杨光.张艺谋心作《归来》改编得失[J].电影文学,2015(15):91-93

[2]赵树勤.拒绝遗忘——论张艺谋电影《归来》的叙事姿态[J].中国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4(3):84-89

[3]严歌苓.金陵十三钗[M].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13

[4]潘桦.史雪云.从妓女到烈女:人物“成长”空间的探寻——兼谈电影与小说《金陵十三钗》女主人公玉墨的人物塑造得失[J].现代传播,2012,34(5):130-132

[5]禾一.无比绚烂的战争之花——严歌苓小说《金陵十三钗》[J].青春期健康,2012(2):90-91

[6]陈林侠.从小说到电影:影视改编的综合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7]张兵.论中国电影对文学作品的改编[D].山东大学,2007

[8]刘力恺.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叙事特征和魅力《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2):19-20

[9]潘炜.从叙事学角度解读影片《金陵十三钗》[J].戏剧之家,2013(5)

[10]陈晶.体裁、故事、影像化:小说的电影改编三题——以苏童、莫言的改编作品为中心[J].济宁学院报,2009,30(2):50-52

[11]靳瑞霞.试论当下影视作品对小说文本的改编[J].安徽文学,2011,2011(8):46-49

[12]胡清.宋丹丹.严歌苓小说的电视剧改编浅论[J].电影文学,2014(4):69-70

[13]黄娟.论影片《归来》的改编艺术[J].创造与评论,2014(14):93-94

[14]严歌苓坦露个人对电影《金陵十三钗》的看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0):3-3

[15]杨祎.论电影《归来》的改编策略[J].商洛学院学报,2014,2014(5):42-45

[16]樊露露.刘砚群.梦中不识路何以慰相思——谈电影《归来》对原著小说的改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4,12(4):81-85

[17]张慧瑜.《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2,30(2):49-53

[18]易取远.影视作品对小说内容改编的特点[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4(3):58-61

[19]李文思.从电影《归来》与小说《陆犯焉识》的主题及艺术[J].电影评价,2015(1):34-37

[20]王冠含.严歌苓小说的影像叙事[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1]肖晨,宁波.女性视角的叙事典范——《金陵十三钗》的叙事学分析[J].东南传播,2013(10)

下载提示:

1、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文章版权申述”(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18735597641(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投稿,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原创文章,作者:打字小能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bvv.cn/chachong/30104.html,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