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唱《少年》清华老人:半生漂泊为国,归来仍是“少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归来仍是少年原唱是谁 对话唱《少年》清华老人:半生漂泊为国,归来仍是“少年”

对话唱《少年》清华老人:半生漂泊为国,归来仍是“少年”

2024-07-16 03: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对话唱《少年》清华老人:半生漂泊为国,归来仍是“少年”

平均年龄74.5岁的“学霸天团”,挽起衬衫袖口,合唱一首《少年》,满眼雪鬓霜鬟,白衣飘飘里,竟意气风发。

近日,澎湃新闻对话了合唱团的数位成员,关于他们的过去,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故事,回忆如潮涌。严成钊在《少年》舞台 视频截图(除特殊标明外,本文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三句话,铭记一生、受用一生

舞台上,一众银发男声部中,严成钊顶着一头浓密黑发。

“头发是真的,颜色是假的。”他向记者坦言。回顾一生,他24年在贵州,8年在海南,53岁时调回上海,担任上海工业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退居二线后,又到两家外企工作至今。

严成钊说,这一辈子没有离开化工企业,一直在和危险化学品打交道。如今,自己还能有“利用价值”,心里很欣慰。

少年时,他便展露出对化学的浓厚兴趣,1963年考入清华后,如愿进入工程化学系。回顾五十余年的工作经历,他说,大学时代的三句话,让他铭记一生、受益一生。

1964年,19岁的严成钊(位置最高者)和同学在颐和园昆明湖游泳。

第一句是“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他已做到。

第二句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清华毕业,他服从分配,“给我一个分配结果,就去贵州的山沟沟了。”他说,毕业时服从分配是职责。自己能去支援国家三线建设,而且是去一家大型化工联合体,专业对口,他很知足。

刚进工厂参加建厂时,严成钊做过推罐子的工人,干过木工、混凝土工、瓦工。到了化工装置逐步投产时,就从最基层做起。“光靠坐办公室,得不到化工企业的真才实学。”而这也正是让严成钊铭记一生的第三句话“行胜于言”,这四个字被镌刻在清华大礼堂前的日晷上。

正是这种人生哲学,让他一步步从工段技术员做到了常务副厂长。

艺术伉俪,因为音乐结缘

艺术团里有一对伉俪,刘西拉和陈陈都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半个多世纪前因为音乐结缘。

1967年,刘西拉(右)和陈陈的结婚纪念照 “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 图

当时,作为清华管弦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土木系学生刘西拉,有资格举办一场独奏音乐会。于是,他邀请了学校有名的钢琴才女陈陈为其伴奏。刘西拉独奏,陈陈伴奏。“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图每周唯一的休息日,刘西拉都去探望爱人。知道陈陈喜欢弹钢琴,刘西拉向同事借来一架闲置钢琴,用推车给她送过去。年轻时的陈陈。“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图如今,81岁的刘西拉仍活跃在上海交大讲台上,并两次获得“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奖。硕博弟子超过百人。刘西拉和陈陈在上海交大。“上海交通大学”微信公众号图

因为奉献了一生而感到快乐

第一次参加清华大学上海校友会艺术团活动,匡桂云就被合唱团的歌声打动,“你来自北国西疆,我来自东南水乡,都曾经热血满腔,现依然赤子心肠。”

1963年,匡桂云考入清华工程化学系,毕业后,她先去位于辽宁的解放军农场军训连劳动锻炼,一年后又去了山西的矿场劳动。1970年9月,匡桂云被调往苏州染织一厂负责锅炉改造和废水处理。这一待就是九年。

匡桂云少年时

1979年,匡桂云回到上海,在上海纺织局参与“三废治理”。在纺织局工作了17年后,匡桂云又迎来了新挑战。

因为专业是化学,又一直参与废水治理工作,1997年,匡桂云成为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处处长,负责苏州河整治规划、科研、技术援助和项目管理。

历时四个月,匡桂云带领团队每日观测苏州河水质并进行诊断,找出污染元凶。一段时间后,苏州河的治理成果显现。匡桂云清晰地记得,2000年11月17日,苏州河上举行了久违的龙舟赛。

“真诚、自信、认真、执着。”匡桂云说,这是她在清华求学期间养成的品格,在农场、矿山、工厂都流过汗,才更知基层之苦。她也希冀着新一代少年更美好、更努力,将理想的种子传下去。

2007年,退休后的匡桂云收到老友的邀请加入艺术团。在这里,匡桂云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并一直将团长的话记在心里,“我们因为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得到快乐。”

匡桂云(一排右二)参与艺术团排练

给自己青春的定义

“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在上海番禺路上的一个老小区内,王显周坐在沙发上连读了三遍歌词,仿佛在回味自己飞扬的青春。 

1966年从清华高压电气专业毕业后,王显周离开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北京,服从分配来到上海,成为华通开关厂的一名装配工。

王显周在清华大学校门前留影

很快,能力突出的王显周被选拔进入全国开关设计赶超小组。“当时我们的开关设计技术都来自苏联,还比较落后。”奔赴东北多地调研学习后,王显周和组员们来到天津开关厂攻坚克难,为了配合市民用电峰谷,他们经常在半夜实验,最终设计出了少油断路器。这个装置至今仍在被使用。王显周荣获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1972年,一纸调令又来到了王显周面前。彼时,他刚刚与同厂的陈润芳结婚,妻子怀孕不久,丈母娘也身体抱恙,然而上海重型机器厂急需电气类人才,王显周选择服从指挥,前往闵行工作。

一周只能回一次家,“我每周六乘小火车回到市内,周一一大早又回到闵行的厂里。”王显周感叹当时的生活,辛苦了妻子一人照看家里。

在闵行工作的王显周也迎来了工作生涯最大的挑战之一,维修万吨水压机。

万吨水压机电气系统安装动员大会

这是中国第一台万吨级水压机,诞生于1962年,可以把300吨重的特大钢锭,像揉面团似的锻压成各种形状的机器零仵。飞机、轮船乃至核工程的建造,都需要这个国之重器发挥作用。

然而,到了1990年代,这部“年老失修”的水压机出现立柱横梁裂痕、电气设备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为此,上海重型机器厂成立了万吨水压机大修领导核心班子,王显周是成员之一,负责万吨水压机电气系统大修改造工程的全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

王显周工作中

一个横梁260多吨,一个立柱100多吨,就连螺母都是5吨重的钢筋,拆卸过程困难重重。为了赶工,王显周感觉当时就像打一场仗,“有一张时间表,每天六点多上班,八九点下班,太晚了就睡在厂里。”因为这个大修工程,王显周荣获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2017年,退休后的王显周加入了艺术团。“他以前就唱得很好,就喜欢听他唱歌。”说话时,老伴陈润芳看着他,满眼都是欣赏。

王显周说,和老友同学们一起放声歌唱,能让人忘记年龄。在这次演出中,他除了参演,还负责组织男高声部的练习。而《少年》这首歌需要使用流行唱法,王显周一开始觉得很难,但研读歌词后,他仿佛在歌词中看到了自己奋斗的大半生。王显周决定,一定要把这首歌练好、唱好。

王显周(最后一排左一)在央视网络春晚演出

朝气蓬勃,刻苦努力,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这是王显周给自己青春的定义。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