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门中微笑使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弥勒佛的诗 弥勒:佛门中微笑使者

弥勒:佛门中微笑使者

2024-07-15 06: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当来下生人间净土

佛教将世界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自下而上依次为:四天王天,三十三天,焰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兜率天处于第四天,这里琼楼玉宇,金壁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弥勒菩萨住在兜率天宫的内院,其中庄严清净,被称为弥勒净土。经中说世人只要持戒行善,就可往生弥勒净土。进入弥勒净土不仅可以常闻弥勒菩萨讲经说法,将来还能与弥勒菩萨一同下生世间,解脱成道。

据佛经记载,弥勒在兜率天的寿命是四千岁,换算成人间的时间是五十六亿年,其时他便下生人间成佛,度化世间众生。所以在弥勒信仰中,上生兜率天净土仅是手段,目的是最后能随弥勒下生人间,共同建设人间净土。所以弥勒净土的重心在于人间净土。发愿往生兜率,只为亲近弥勒菩萨,将来随同弥勒下生,净化人间。弥勒净土的第一义,为祈求弥勒早生人间,即要求人间净土的早日实现。所以弥勒净土可分为现在的兜率天净土与未来人间净土两部分。

未来人间净土是弥勒菩萨下生我们这个世界而成佛度众生,到那时大地平坦,山青水秀;政治清明,社会安宁;人民健康长寿,安居乐业;人人广学正法,善心向上,大家生活在一个健康长寿、繁荣富强、欢乐和平的环境里。可以说弥勒净土思想是出世与入世的完美结合,既有对现实的关怀,又有对未来的期待。

弥勒未来人间净土最触动人心之处,不是被动祈求,去等待弥勒给世人送一个光明幸福的世界来,而是通过自己勤奋努力,建造出一个清净庄严的大同盛世,才会感应弥勒下生人间。众生的努力成就是因,感得弥勒下生是果,相当于我们平时常说的“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太虚大师曾在《兜率净土与十方净土之比观》中说:“弥勒净土,是由人上生。故其上生,是由人修习十善福德成办,即是使人类德业增胜;社会进化成为清净安乐;因此可早感弥勒下生成佛,亦为创造人间净土也。”弥勒未来人间净土的启示,在于告诉我们,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弥勒下生不是等来的,而是行来的。行佛,应是人间弥勒的究竟意义。

布袋和尚:佛门微笑使者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民族,尤其表现在对佛教的接受与改造上。随着弥勒下生信仰的逐渐流行,对弥勒形象的改造也在进行中,出现了化身形象,唐之前曾有傅大士、白衣弥勒等形象的出现。五代之后,以游方僧人契此为原型的“大肚弥勒”流行开来,最终塑造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中国弥勒。

契此是五代时奉化的僧人,后来成为佛门公认的布袋和尚。在佛教典籍《宋高僧传》《景德传灯录》中皆有记载:“释契此者,不详氏族,或云四明人也。形裁服胺,蹙额皤腹,言语无恒,寝卧随址。常以杖荷布囊入廛肆,见物则乞,至于酰醢鱼菹,才接入口,分少许入囊。号为长汀子,布袋师也。曾于雪中卧,而身上无雪,人以此奇之。有偈云‘弥勒真弥勒,时人皆不识’等句,人言慈氏垂迹也。”契此这一形象成为后世弥勒的蓝本,袒胸露腹、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形象成为一个固定的模式,也成为男女老幼都喜欢的样子。

中国人将大肚弥勒佛供奉在寺院的天王殿中,寓意深刻,让一切有缘人一入山门,首先见到的就是欢欢喜喜、笑脸相迎的弥勒,这是佛教建筑塑像的表法功能,期待你从此开启一个欢喜自在、知足常乐的人生。

大肚弥勒佛一反传统佛教中佛菩萨像的庄严神圣,更多体现着可亲可近的平民性格,构成一个心宽体胖、和谐可亲的人间弥勒形象。我们可以透过赞颂弥勒的诗偈与楹联来看看其生命启示。

一是大度宽容。“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肠须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这一偈颂体现了宽广的胸怀和无所不容的气度。“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世上可笑之人。”古人云:人生不如事,常十之八九。如何面对这些不如意呢?处世的智慧就是“常思一二,不想八九”。安时处顺,乐天知命,拥有这样的情怀,就会笑对生命中的任何风雨。感受日日是好日,处处莲花开的心境

二是欢喜自在。“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弥勒手握布袋,表达着提起的是责任,放下的是烦恼;原谅他人就是放过自己,遇事不计较,凡事不比较,就是宽以待人,善待自己。生活中不和别人过不去,更不和自己过不去。所谓“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弥勒的笑是开怀大笑,是超越了是非、人我、荣辱、得失的笑。弥勒的笑容可掬展现的是乐观、真诚、豁达、和谐的内在气质。皤腹露肩,代表着福气满满;双耳垂肩,意蕴了长命富贵;笑口常开,体现着吉利喜气。尤其近世以来,出现的“五子戏弥勒”形像,更是表达了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愿望。《西游记》中描写弥勒佛的出场:“大耳横颐方面相,肩查腹满身躯胖。一腔春意喜盈盈,两眼秋波光荡荡。敞袖飘然福气多,芒鞋洒落精神壮。极乐场中第一尊,南无弥勒笑和尚。”弥勒可以说是佛门中的“喜神”,微笑形象大使。弥勒信仰在中国的演变就是一个不断为中国人所接受、所改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中国化的过程。

近代佛门领袖太虚大师倾心弥勒净土,曾试图建立“慈宗”。在1924年还专门编辑了《慈宗三要》,于序中说:“远稽乾竺,仰慈氏之德风;迩征大唐,续慈恩之芳焰;归宗有在,故曰慈宗。”后发起慈宗学会,并编辑《慈宗修习仪》,更编修《慈宗要藏》。1932年,出任浙江奉化雪窦寺方丈,首倡将雪窦山列入五大佛教名山、雪窦寺为弥勒道场。1934年出版的《佛学辞典》曾记载:“近有主张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1987年,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山时,建议重建中的雪窦寺,要增加一座有别于其它寺院的佛殿“弥勒宝殿”,以突显五大名山、弥勒道场的胜缘。

*本网站对所有原创、转载、分享的内容、陈述、观点判断均保持中立,推送文章仅供读者参考,发布的文章、图片等版权归原作者享有。部分转载作品、图片如有作者来源标记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原创作者友情提醒并联系小编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