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光影、共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鹏举建筑作品 空间、光影、共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

空间、光影、共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

2023-09-04 06: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鸟瞰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

项目地点: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功能:教育、雕塑研究中心

业主:内蒙古师范大学

设计单位: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师:张鹏举、雷根深、范桂芳、郭彦

基地面积:18 621 ㎡

建筑面积:6 247 ㎡

设计时间:2014年

建成时间:2017年

结构形式:钢框架结构

摄影:窦俞钧、张广源、王月洁、张鹏举

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雕塑艺术研究中心”)是建筑师张鹏举及其团队近期创作完成的一座校园建筑,该设计秉持着张鹏举一贯的平实建造理念,即建筑师以理性和平实的态度,在应对建筑基本问题和要求时采取平常和真实的在地设计策略进行平实地设计[1]。在雕塑艺术研究中心项目中,建筑师通过对场地的处理、空间的操作,完成了对光影的演绎,在这里,空间是光影的装置,光影是空间的语言,两者的有机共生为建筑注入了生命活力。本文以建筑空间的塑造和光影的生成作为切入点,对张鹏举的设计理念进行深入剖析。

南面入口广场

1 空间的塑造

设计中建筑师采取变被动为主动的设计策略对雕塑艺术研究中心进行创作,将场地制约、空间限定等被动因素作为建筑创作的主动切入点,进行场地设计和空间操作[2]。在满足上述被动因素需求的前提下,建筑师对轴线、空间、秩序等操作元素进行在地设计,体现了建筑师一以贯之的设计理念——平实建造。

中心空间

1.1 空间轴线的生成

如何找寻一个适宜的切入点将设计介入校园环境,是设计师首要考虑的问题。基地位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校园西北一隅,为梯形地块,与原有雕塑学院相去不远而又遥相呼应。考虑到二者的内在功能联系与外部环境制约,建筑师以雕塑学院为起点,经由校园绿地,贯穿设计用地,引出一条斜向的空间轴线,开启新旧建筑的对话[3]。由于设计所用地块呈梯形,斜向轴线的引入恰巧完成了基地斜边到直角边的过渡。与此同时,这条连接新旧建筑的空间轴线作为建筑自身轴线,开启了雕塑艺术研究中心建筑本体的空间操作。各雕塑车间依次分布在轴线的两侧,被轴线空间所串联,获得了均等的地位和交通关系。而建筑本体轴线与空间主轴线的重合也更进一步强化了空间轴线的秩序。建筑师基于环境关系和场地制约引入空间轴线的做法,不仅满足了新建雕塑艺术研究中心与原有雕塑学院的内在联系,同时开启了建筑的场地设计与空间操作。

中心轴线空间北望

1.2 功能空间的生成

建筑空间作为人类活动的容器,应该尊重发生在其中的生产活动以及活动主体。尊重始于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真实地表达,以及不为过分“炫技”而改变空间实用性的特征。雕塑艺术研究中心在空间生成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建筑师对“尊重”的解读[4]。在综合分析建筑的主体功能后,建筑师得出矩形空间在这里是最适宜生产活动的空间形态;并按照不同雕塑工艺的需要给予不同雕塑车间不同的空间高度;同时根据气压流动的需要,将部分屋顶适当地升高,并兼顾屋面排水的需要。因此,建筑外观呈现出延绵起伏的屋顶形态,这也是对张鹏举所强调的建筑真实性的一种表达[5]。结合雕塑艺术研究中心的交通动线,将不同大小的功能性矩形空间依次分布在建筑轴线的两侧;雕塑车间沿斜向轴线错位所产生的三角区域则被设计为共享空间,沿轴线的两侧,休息区和观赏水池交替出现,营造出雕塑艺术研究中心独有的宁静。在交通动线中部右侧,设置了楼梯和大台阶休息区,它们既是交通空间,也是共享空间和展览空间的延伸。建筑师在使主体空间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利用附属空间提升空间品质,在满足功能要求与追求空间品质之间获得了平衡。考虑到雕塑车间会有大量的原料进出,设计将不同的雕塑车间拉开一定的间隙,形成一定的介质空间,起到连接主体功能空间的作用。在介质空间内设置独立的原料出入口,可以保证各个操作空间的独立与完整。同时,拉开的间隙被划分为两层,下层设有防寒门斗和储藏空间,上层则是接待、办公、休息、观赏的多义性空间。多义性空间的塑造是对空间使用效率的一种表达,也体现了建筑空间的丰富性与趣味性。

左图:中心轴线空间回望

右图:主轴空间与水

1.3 空间秩序的演奏

秩序作为一种传统的铺陈叙事手法,建筑师用它营造出一种氛围,用以强调空间的仪式,获得建筑的场所感和秩序感[6]。在雕塑艺术研究中心的设计中,轴线的引入代表着秩序的开始。设计之初,建筑师即考虑了如何从校园环境进入建筑场所:沿轴线在进入场地时设置下沉式庭院,增强了场地的领域性和可识别性,也形成了校园环境与室内空间的过渡。进入建筑主体,各雕塑车间和共享空间在轴线两侧成组交替出现,对向排布的雕塑车间强化了轴线的秩序,交替出现的共享空间增强了秩序的节奏,形成了良好的空间韵律。建筑南侧入口处形体的扭转与切割形成了与交通动线垂直的构图形式,北侧出口处人流组织方式与建筑轴线的垂直相交,也是对空间秩序的一种强化和改变。一成不变的秩序会带来单调的感受,秩序的演奏则是形成丰富空间体验的有效措施。建筑师通过改变动线空间的围合度突出了空间秩序的变化,通过将出入口交通流线与建筑内部空间流线垂直和重叠设置强化了建筑轴线,同时也预示着空间秩序的开始与结束。空间秩序的起与落体现着建筑师对建筑空间的操作方式;空间秩序的演奏叙述着建筑动线空间的发展,传达着建筑师对空间秩序的思考。

入口与侧向楼梯

2 光影的生长

人类本能有强烈的趋光性,这不仅是生理的需要,更是一种心理需求。对建筑而言,前者为了光亮,对应自然的光线;后者为了意境,对应艺术的光影。在雕塑艺术研究中心的设计里,建筑师通过处理光影的关系,提升了建筑的空间品质。在这里,光影作为建筑空间的修饰语言,向来者诉说着光阴的故事;光影作为建筑表情的一部分,向外界展示着建筑的品相;光影作为空间塑造的一种策略,向我们传达着建筑空间又一新的维度[7]。

雕塑车间内部

2.1 光影的产生

路易·康(Louis I.Kahn)曾表示: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8]。空间作为光影的装置,不同的空间界面会产生不同的光影形态[9]。最常见的光影装置是门窗。门窗作为切割光线、制造光影的主要构件,也是室内外空间交流的媒介、视听知觉的发生处。通过门窗所产生的光影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开窗的不同形式调节光影的摄入量。建筑师在雕塑车间使用了门窗洞口的采光形式,从而满足生产的需要。在交通轴线部分,受两侧雕塑车间的限制,加之设计者有意避免窗洞的采光方式,建筑师使用顶棚缝隙构成产生光影的装置,在屋顶与墙体的交接处设置了三条连续的线性天窗。天光通过屋顶的裂缝形成与交通动线垂直的线性光带,线性的天窗在建筑内部形成一段完整的光幕,三段完整的光幕依次排列,在增强交通动线导向性的同时,完成了光影的表达。玻璃幕墙作为入口处光线进入建筑内部的界面,弱化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自然光在通过玻璃幕墙进入室内的过程中,产生弥漫的光影给空间带来了均匀的质感;沿着交通动线向前望去,出口处的玻璃盒子在自然光线进入之后成为一座灯塔,作为捕捉光影的装置,引导着人们由入口至出口的方向。建筑师通过不同的光影装置制造不同的光影关系,进而满足生产、照明、引导等不同空间的光影需求。

左图:从二层平台看中心空间

右图:二层走道空间

2.2 光影的律动

如何处理光影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变化?如何在不同的空间位置呈现不同的光影品相?这是建筑师在处理光线时的首要问题。光线是人类视觉感知的基本条件,时间是光影律动发生的前提。在雕塑艺术研究中心,建筑师利用屋面上的裂缝,捕捉一天之中光影的变化,将太阳的东升西落通过光影关系的变化纳入建筑内部,变化的光影为轴线空间加入动态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而轴线尽端的玻璃盒子则可使人感受四季的更替与阴晴圆缺的自然表情。建筑师在建筑内的动线空间,通过对空间开与合、围与透的控制,实现了光影在空间里起承转合的律动。在序列的开始,通过一个不大的门斗,进入前厅,透过黑色框材玻璃幕墙,可以看到室外景象。进入室内交通轴线,三条采光带分布于轴线的前、中、后三段位置,形成三面光影幕墙,依次排列在交通动线之上。在这里,建筑师将抽象的自然光线纳入具象的建筑空间里,形成光影的秩序;伴随着两侧雕塑车间的开合,光影的律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穿过光影幕墙的序列,到达光影的灯塔——位于交通动线末端的,只有一个简洁纯粹的玻璃盒子,它作为交通动线的收尾,完成了光影表演的谢幕。建筑师通过对光影的捕捉,实现了光影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双重律动。

左上图:基本布局的生成

右上图:入口布局的变奏

下图:功能因素的切入

3 共生

安藤忠雄在谈到光与空间时曾提到,“在黑暗的空间中,光闪现出宝石般的美丽,人们似乎可以把它握在手中,光挖掘黑暗并穿透我们的躯体,将生命带入场所。”[10]光影和空间的关系犹如相互伴生的一种生命结构。空间为光影提供载体,光影为空间塑造形态,二者的共生在建筑内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是光影的舞台,也为光影提供表演的场所,光影是这个特定舞台上的演员,演绎着它与空间相互交织的一生。以下就光影与建筑动线空间、主体空间、介质空间的共生做具体分析。

校园位置

总平面图

3.1 与动线空间共生

轴线空间作为雕塑艺术研究中心主要的动线空间,将相互独立的功能空间纳入轴线的秩序中,将交织的光影关系融入动线空间的韵律中,光影与空间在这里共生,光影的演绎与空间的变奏在这里交替。信步其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与位置的移动,可以感受空间与光影的变幻。雕塑车间与交通动线的开合塑造着空间的秩序,透过屋顶裂缝的光线沿着动线空间演绎着光影的律动,空间的秩序和光影的律动在动线空间实现了统一。在这里,空间获得了积极的场所意义,光影营造了动感的场所氛围,光影与空间的共生进一步提升了建筑的品质。沿着动线空间,光影与空间的共生开始于入口门厅,经过垂直于交通动线的顶部采光带,结束于轴线尽端的玻璃盒子。建筑师将光影作为建筑材料的一种特殊形式融于建筑空间,使得光影与空间交相辉映,犹如一支交响乐,开场低沉悠远,过场跌宕起伏,高潮铿锵有力,收尾意犹未尽。在这里,光影不再是一束独立的光线,空间不再是空洞的活动场所,两者的有机共生,为建筑的发展注入了时间的维度,使得建筑本身获得了生命的活力[11]。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3.2 与主体空间共生

置身于雕塑车间,人们不难发现,满足功能需要的空间形态与满足功能需求的光影关系是一对同根缔结的双生花,无限的阳光通过建筑师刻意而为的开窗形式进入有限的空间,实现了空间与光影的共生,为发生其间的生产活动提供富有场所精神的物质空间。光影在这里不再是虚无的光线,而是生产活动需要的物质;空间在这里不再是建筑实体,而是容纳生产活动的虚空,实现了“当其无,有室之用”的价值。建筑师在雕塑车间采用双层错位开窗的处理手法,强调了尺度和比例关系,使得空间界面约束着光影的形态,光影线条塑造着空间的边界。空间与光影在这里互为边界,相互制约,共同获得满足生产活动的场所氛围。在这里,满足生产活动的场所营建,是建筑师主动选择的结果。光影与空间,相互交织,互为表里。空间为光影提供外衣,光影为空间塑造表情,二者的共生为单一的空间注入了活力。

左图:光与体

右图:光与墙面

动线

3.3 与介质空间共生

相互拉开的雕塑车间,在屋顶天棚形成一道道裂缝,阳光透过裂缝,如山间清泉般倾泻而下。在这里,空间是虚空,光影是介质,二者的共生形成一种游离于主体功能空间之外的介质空间,成为主体功能空间的纽带,联系着彼此独立的雕塑车间。建筑师将玻璃采光带与太阳的动线平行布置,通过窗体构件的切割,使空间获得连续的光影变化,用光影在空间留下的痕迹记录岁月的流逝,让时间见证光影与空间的共生[12]。建筑师通过介质空间与光影的共生限定了自然的光线,延续了室外的景观,扩展了建筑的空间,从而实现了建筑与环境的对话,使建筑扎根于场地环境,这体现了张鹏举强调在地性设计的建筑理念。在这里,空间与光影的共生,生成的是一幅画。光影是一只画笔,空间是一块画布,而时间是那只无形的手,不停地拨弄着画笔,在空间中留下岁月的痕迹。

剖面图

4 启示

空间是光影的装置,光影是空间的语言。光影与空间的共生,是灵动的光影与平实的空间互为限定的结果,在光影与空间的交接处,形式、体量、空间被明确地给予。平实的空间形体塑造、真实的光影关系表达,完美地诠释了张鹏举的“平实建造”理念。平实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策略,即通过理性的思维,对真实的问题给予诚恳的解决方法。雕塑艺术研究中心外表平实简约,裸露的空心混凝土砌块材质、朴实的建筑造型,都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朴素与真实,唯有当你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空间与光影的绝妙。光影是空间最好的表情,二者相互塑造、互为演绎,创造出丰富的建筑空间与光影关系,而这一切又都来源于对建筑基本问题和需求的真实解答,并没有为了表现而刻意浮躁地“炫技”。建筑设计需要技巧,但不表现技巧。这是平实建造的意义所在。

建构分析

墙身详图

(图片来源:图片、图纸由作者提供;摄影:窦俞钧、张广源、王月洁、张鹏举)

参考文献:

[1] 张鹏举,董雪峰,高亚涛.由问题衍生的建筑——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博物馆、图书馆[J].新建筑,2012(2):72-76.

[2] 张鹏举.平实建造——乌海市黄河渔类增殖站及展示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5(3):62-63.

[3] 张鹏举.多维秩序的复合操作——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J].建筑学报,2018(7):62-63.

[4] 张鹏举.平实建造[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5] 张鹏举.平实中的真与善[J].城市建筑,2010(12):42-48.

[6] 彭一刚.建筑空间组合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7] 希格弗莱德·吉迪恩.空间·时间·建筑:一个新传统的成长[M].王锦堂,孙全文,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8] [日]原口秀昭.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图说20世纪的建筑大师[M].徐苏宁,吕飞,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 常志刚.设计光亮——光与空间设计一体化研究[J].建筑学报,2002(4):29-31+69.

[10] 王建国.光、空间与形式——析安藤忠雄建筑作品中光环境的创造[J].建筑学报,2000(2):61-64.

[11] 安藤忠雄,许懋彦,白林.光·材料·空间[J].世界建筑,2001(2):31-35.

[12] 张鹏举.从光影到光阴——内蒙古乌海市青少年创意产业园设计[J].建筑学报,2014(3):52-53.

本文精选于《时代建筑》2018年第5期 建筑设计作为现代组织,李鹏涛、李家华 《空间、光影、共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李鹏涛,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家华,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本文精选于《时代建筑》2018年第5期 建筑设计作为现代组织,李鹏涛、李家华 《空间、光影、共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作者单位: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简介:李鹏涛,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家华,男,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3] 李鹏涛、李家华.空间、光影、共生:内蒙古师范大学少数民族雕塑艺术工程研究中心设计[J]. 时代建筑,2018(5):102-109.

[4] 苏杭.空间作为教育者:张家口莱佛士幼儿园及早教中心[J]. 时代建筑,2018(5):110-115.

[5] 王飞.城市更新与设计智慧:上海有在酒店的故事[J]. 时代建筑,2018(5):116-121.

[6] 凌建、陈斌鑫、戴春.“一比一”谈设计:杭州临平西子国际设计品谈[J]. 时代建筑,2018(5):122-127.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