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謇是什么事 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2024-07-10 16:5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 黄正平

作为造福桑梓的先贤、实业报国的典范、地方建设的楷模、近现代化的先驱,“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张謇属于他那个时代,为什么又能超越他那个时代,张謇有什么样的精神特质,其时代内涵又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张謇作为企业家的非凡业绩和巨大成就中分析张謇企业家精神的实践形成与时代特点,增进对新时代张謇企业家精神内涵的理解,以培育更加壮大的“张謇式”企业家群体。

一、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

张謇是中国近代“实业救国”思想的代表人物,是近代民族棉纺织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创办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是近代民族工业的翘楚;他推动废灶兴垦,在黄海滩涂上推广植棉和棉种改良,加快了苏北沿海棉垦区的形成;他倡导“父教育而母实业”,创办了一批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为南通市构建了较完整的基础教育体系;他宣扬“科学为一切事业之母”,积极支持科学普及和技术应用;他号召并践行“地方自治”,对南通进行全方位经营,通过科学的区域规划,大规模的水利、交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大批新型社会公益事业创设,使南通从一个落后的小县邑转变成一座闻名遐迩的近代工商业城市。张謇的爱国主张和救国实践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张謇“大魁天下”后不久,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面对战争败势,张謇愤而上书弹劾怯战求和的李鸿章,并以其对日朝形势的熟悉,不断为翁同龢等“主战派”献上计策,表现出一个爱国者的卓越胆识。当年9月,张謇因父丧回乡守制,其间在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授意下创办团练,以应对日本可能到来的侵略。1895年底,张之洞奏派张謇在通州设立商务局,创办大生纱厂。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张謇逐步形成“实业救国、改革维新”的主张。他在代张之洞拟定《条陈立国自强疏》中提出“练陆军”“治海军”“造铁路”“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讲商务”“讲求工政”“多派游历人员”“预备巡幸之所”等诸多建议,积极地为中国自强御侮出谋划策。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张謇又提出《农会议》《商会议》《农工商标本急策》等策论,继续参与以翁同龢为首的“帝党”变法活动。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仁人志士们苦苦寻觅救国的良方,张謇无疑是其中勤勉而杰出的积极探索者之一。张謇说,“对于世界先进各国,或师其意,或撷其长,量力所能,审时所当,不自小而馁,不自大而夸。”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亲身感受到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历史巨变,更加激发起他奋起学习的热情。事实上,爱国不仅是贯穿张謇一生的主线,也是其全部实践活动的中心点和出发点,可以说爱国主义是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核心。

资本可以没有国界,但企业家是有国界的。作为有着爱国之心、报国之志的企业家,张謇继承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优良传统,以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投身于救国的实践。与此同时,作为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熏染的一代儒商,张謇认为,爱国不是简单地喊几句口号,而是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具体活动之中。他在《垦牧乡志》中表示,“士负国家之责,必自其乡里始”,也就是说,爱国必先爱乡,读书人承担报国之责应先从建设家乡、造福桑梓起。张孝若在为其父亲所作的传记中也多次讲到父亲的国家意识,书中写道:他认定,一个人要忠爱国家,先要忠爱地方。张謇又说又做,立足家乡南通,经营地方自治,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使之成为全国所有县中的一个“模范县”,在人民心目中树立起一座不朽的丰碑!人们亲切地称呼他“张南通”“张四先生”。2003年,我们在他“实业家、教育家”前首次冠以“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今天的南通精神是“包容汇通,敢为人先”,敢为人先就是南通先贤张謇的历史写照。

二、强毅力行、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

1853年,张謇出生于海门区常乐镇一个农商兼作的小户人家。自幼聪颖,4岁入塾,13岁能制艺成篇。父母对张謇不仅寄希望于未来的金榜题名,还培养他自食其力的意识和技能,使他一生受益。由于张謇家庭三代无人取得功名,因此被视作“冷籍”,按照科举习俗,冷籍家庭子弟难以再走科考之路。为走上科举正道,经塾师安排,张謇冒充邻县如皋张氏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于1868年考中秀才。随之而来的是如皋张氏无休止的敲诈勒索,这让张家几乎破产。直至1873年,在海门训导赵菊泉、通州知州孙云锦等人斡旋下,张謇学籍由如皋划归通州,方才平息“冒籍”之祸。青年张謇由此深刻地体会到了世态炎凉,意志品质也得到了磨练。

 

状元办厂看起来容易,但在当时实属不易,按张謇当时的身份、年龄、学养都不适合去从事企业的创立和管理。然而,他自己就以“牛马”称:“下走之为世牛马,终岁无停趾。”1895年,他开始酝酿创办大生厂,历经44个月的艰难困苦才开工投产。在大生纱厂经营获利后,张謇逐渐建成了以大生纺织公司为核心,包括工业、交通、金融、贸易的37家企业,20家相关的盐垦公司,形成了资本额达2483万两白银的企业系统;建成了近代基础教育体系,发起兴建了纺织、医学、农业、商业、水利、船政、刺绣、戏剧等一批高等学校和职业、专科学校,共办学300多所,并支持中国女学堂、复旦学院、中国公学等学校的开办;建成了一大批交通、水利、气象、市政等设施;建成了博物苑、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等文化设施;建成了育婴堂、养老院、贫民工厂、残废院、栖流所、济良所、医院等慈善机构。终于使南通在20多年的时间里,实现了跨越式变革和发展,这完全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更新。美国哲学家杜威称赞南通为“中国教育之源泉”,《密勒氏评论报》主编鲍威尔说南通是“人间天堂”,日本内山完造称赞南通是“理想的文化城市”。张謇也颇为自豪地说:“南通县者,固国家领土一千七百余县之一,而省辖六十余县之一也。以地方自治、实业、教育、慈善、公益各种事业发达,部省调查之员,中外考查之士,目为模范县。”

1922年以后,政局动荡、外企竞争、金融危机、市场萎缩等诸多不利因素纷至沓来,大生企业系统逐步陷入困境。但晚年的张謇仍为南通各项事业操劳奔波,他说:“私以为今日之人,当以劳死,不当以逸生。”1926年盛夏,张謇不顾年老体弱,视察江岸保坍工程,不幸染病不治,终年73岁。

张謇在北京商业学校二十年庆讲话中讲到“强毅力行”四个字,这也是他的人生写照。经历政坛起伏,张謇深感“中国政界亦无有为我发展之地者,惟志在求一县之自治”。辞官回乡后,他以个人威望和影响力,集中社会资源,对城市建设和区域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在南通开展了大规模的建设行动,全力实践他教育、实业等方面的救国主张。

我们可以把张謇人生粗略地分为前半生、后半生,1894年前,主体是学业,学国学和人文精神,考学20多场次,答理论的卷子,为国家找道路;1895年后,主体是实业,学西学和科学精神,创办数十家企事业,答实践的卷子,为家乡找出路,在万里长江入海口开创了“中国近代第一城”。

三、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

学习西方,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的共同追求。张謇也深知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只能奋起直追,洞明世界大势,竞会五洲文明。祈通中西,这是张謇的学习效仿视角,也是创新成事境界。他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国情,创新引领地方发展。“不明世界大势,不能解决一国问题。”张謇在江苏省咨议局大会上的这一讲话表达了他一贯的主张:“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的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作为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先驱,张謇在南通亲力亲为,促进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化,促进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实质性地践行现代化理念。他拥有全球视界,始终关注着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趋势,从世界大势中寻找贫弱的中国、偏狭的南通可能的发展机遇,探索可以用来借鉴的现成经验。

张謇“观察世界之眼光”所引领的教育政策,不仅仅是要青年学生掌握西方科学技术,还要培养他们“开门商战”的竞争意识。南通地处偏僻,江海阻隔,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空间制约,加上缺乏自然良港和物产丰富的腹地,南通历史上从来就没有成为流通口岸或者商业枢纽。南通人自古从商意识淡薄,只做本地生意,没有外出经商的习惯。张謇等先觉者在南通开启近代化进程时,已经意识到近代交通运输的重要性,于是办公司、修公路、开运河、辟航道、置车船,交通面貌迅速改观。然而,更需要改变的是南通商人的精神面貌。

张謇深刻认识到近代中国已无法闭关自守、脱离世界。他说:“世界经济之潮流喷涌而至,同则存,独则亡,通则胜,塞则败”。对外而言,他是吴淞二次开埠的督办,规划了吴淞开埠。对内来说,过去做商人,以南通人的习惯,即使“闭门”也还能够自活,而今天做“闭门”生意,就不可能生存了。因此,张謇周围吸引、集聚了一大批外国友人,除了兴办工贸金融企业及商会、举行劝业展会活动来培育人们经商的意识外,还创办商业学校和各种专修班,培养出“开门商战人才”,成为南通当时具有现代商业精神的“通商”群体中的领袖人物。今天“通商精神”就概括为“强毅力行,通达天下”,正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张謇的真实写照和精神气质。

 

有了目标,关键在于践行。张謇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深知欲振兴工农业,必须追踪欧美各国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他一方面积极引进欧美各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一方面加紧培养技术力量,从而实现企业的增量发展和存量创新。他创办的资生铁厂,集中力量研究英国、日本和南美一些国家生产的织布机、开棉机、经纱机等设备,为大生一厂、二厂生产、添置纺织机器,是20世纪初为数不多的民营机械厂。“他独力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这是胡适先生为张孝若编著的《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所作序言中的一段话。时至今日,人们徜徉于江海大地,仍能看到张謇所开创的南通博物苑、通州师范学校、伶工学社等多个全国之最。

由此可见,他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多领域、全方位,也是深层次的。“科学发达时代,科学愈进步,则事业愈发展。”张謇认为必须坚持以工业、农业为立国之本,否则就像夜间摸黑走路,如同盲人一样拿着手杖点地而行。甲午战后,国事日非,而一般士大夫仍如井底之蛙识见短浅,认为物质文明如枪炮制造之类,中国自让泰西一筹;惟读书一事乃中国专长,决不可取法于外国。张謇与这些闭目塞听的腐儒不同,经过潜心研究,认识到外洋之强由于学,其工业因“讲格致,通化学,用机器,精制造”,才能“化粗为精,化少为多,化贱为贵”;其农业则讲求土宜物性,以机器广种植、兴水利。张謇在这种认识基础上践行,不仅大力倡导新学,还亲自投身实业救国之中。更为可贵的是,在引进先进科技的同时,还加紧培养技术力量,进行改良和仿制,从而实现企业的本土化创新。

张謇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推进城镇化,推动农业向工业化发展,推动乡村中国走向城镇中国,为中国现代转型提供了城市更新的样本,除了南通城市实现近代嬗变外,还培育了唐闸、天生港、海复、久隆、三厂、常乐、三余、大丰等一大批业兴人旺的集镇。

四、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

社会是企业家施展才华的舞台。张謇这样表述自己社会责任的心迹:“计虽艰,民生实为国本。”张謇出生在海门乡村,从小参与农业生产,亲历田间耕作之事,熟知农业之艰难,对劳动人民的疾苦耳濡目染,加之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因此可以说与生俱来就具有民本思想。他曾说:“明末思想家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名言,黄宗羲关于读书人要体恤民艰、救民于水火的思想,我始终铭记于心,只要是与救国济民相关的事,我都视为己任,全力去做,这正是儒者经世济民的本份。”他发现在上海就有好多出身贫寒、处在底层,来自南通的穷人,并把这一“发现”告诉了周围人,希望使这些“南通穷人”得到一定救助。面对近代中国饿殍遍野、民不聊生的现实,作为儒商,一步步艰辛走向民营企业家的成功巅峰,张謇既用自己的如椽大笔抒发对民间疾苦的同情,为民生福祉大声疾呼、慷慨陈词,也通过自己的实干苦干为改善民生作不懈努力。

张謇说过,“为众谋利者,士之责也。”他说出了办厂的宗旨:“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企业所获利润之部分,一用来办教育,二用来办慈善。直到70岁时他仍为慈善筹款,每天两个小时,鬻字一个月,后来延续了两年多,而自己晚年所居则名曰“濠阳小筑”。张謇通过兴实业、办教育、广慈善等多种途径,从生活资源到文教卫体,从普通百姓到弱势群体,从城区市镇到海滨滩涂等全方位、多层面致力于民众生活的改善,体现了其为百姓谋福祉、为社会作贡献、为政府担责任的思想,体现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儒家情怀,留下了感人至深的篇章。近代控制中国海关的英国殖民者,每10年编制一期向英国政府的《海关十年报告》,1921年底,署名戈登·洛德提交的报告,最后一章以“通州”为题,描述南通的经济社会情况后评说道:“通州是一座不靠外国人帮助、全靠中国人自力建设的城市,这是耐人寻味的典型。”

张謇说,“公仆”“众仆”是有区别的。公仆为社会,众仆为企业、为股东、为职工,而他办企业立意高远,要“为世界牺牲”,先要做公仆,然后再做众仆,不只为个人、企业积累财富。张謇说,为这个社会,做一分,是一分。最终成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如此规模巨大的企业事业,号称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资本集团。儒生张謇“在商言儒”,戴鞍钢教授说他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儒商”。

五、充分认识张謇企业家精神的时代意蕴:学习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在新时代激发、保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张謇以一个旧知识分子、清末状元这个身份的觉醒与自觉,以舍我其谁、甘为牛马的气概和“舍身喂虎”的大无畏精神,果断抛弃旧文人、旧知识分子坐而论道的习气,起而行之、登高一呼、敢为人先,毅然决然投身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艰辛探索,明知坎坷却勇于面对,成就了他人生和地方的双重华丽转身。贾为厚利、儒为名高。使命感、责任感才使得企业家实践深度、广度不断拓展,而儒商张謇真正实现了“贾”与“儒”的完美结合和统一。他以举办实业解决“失业无业之民”,以兴办教育解决“失教少教之民”,以开办慈善解决“失养乏养之民”问题。

状元是张謇的身份,而企业家是张謇的鲜明标识;张謇创设了实业上的丰碑,形成学业、实业人生双峰;新时代,张謇成为中国工商界的先贤、楷模、典范。不管他是成功者抑或失败者,但他一定是探索者。新旧转换时期张謇那一代旧知识分子,在先进理念和西方思想影响下求变图强,甘为牛马,在创造个人辉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方的兴旺,既有巨大实践价值,又有伟大先行意义。所以说,从封建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完美转型的张謇,与其说是旧时代的状元,不如说是新时代的榜样。他的事业成就地、精神孕育地在南通,然而,他的企业家精神属于全中国、全社会。作为历史人物,张謇能够超越时代,而不被历史所湮灭、时光所淡化,是因为他身处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既有时代局限性,又能以超越时代的眼光和作为,成就了一番堪称辉煌的成就。历史总是记载有抱负并付诸于实践的人物,让人们能常常谈起、永远记得。当时的张謇已经竭尽全力,包括思想力、行动力。张謇作为企业家留下的思考,其实并不局限于被企业家续承,作为社会一分子、一个历史阶段的人,都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并获到教益。

 

从张謇成长道路、思想形成、维新理念、实业实践、社会贡献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不断救国图强、奋力前行的转型时期代表性人物,由农业立国到工业立国,其思想和作为不仅在南通,在全中国都有示范意义。他的一生,集中体现了爱祖国与爱家乡的高度统一,为社会增添物质财富与创造精神财富的紧密结合,强毅力行与敢为人先的贯通一致,经营企业实业与经营乡里村落的有机融合。变的时代,他拥有一颗不变的心,矢志不移的精神追求。近代史大家章开沅评价他“感动了中国”。对其家乡南通来说,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更为巨大,更为直接,可以说,是他为南通近代化、现代化打下了优于诸多城市的厚实基础,让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攀高求远。于19世纪末的中国工商界而言,42岁的张謇起跑虽不是最早,但实际的示范价值、领跑意义显著。张謇遗留的有形资产有限,但其留给后代的无形资产无限。

企业家精神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张謇超越历史时空创造了企业家标杆。作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他具有开创性意义、榜样性作用、新时代价值。我们应当进一步学习张謇,特别是他身上体现出来的起而行之、敢为人先的强国担当,甘为牛马的奋斗姿态,知己知彼、见贤思齐的国际视野,福泽百姓、公仆天下的社会责任等优秀企业家精神。

 

(作者单位:南通市委宣传部)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