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性”及其内在结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耒诗歌特点 论“诗性”及其内在结构

论“诗性”及其内在结构

2024-07-12 11:4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汉字能否用于现代诗学构建? 关键是对所选字象,作一番“现代性转化”;即将古文言转化为现代汉语,将精选的汉字结合字思维与字诗想展开阐释。

所谓“字象”,对字思维来说,它就是单个汉字。当我们凝视某个汉字时,可将其“悬置”,视为一种物象,然后望字生义,对其展开意义与意味的寻思。单独一个汉字,便可作音、形、义、象、数、理等多方诠释;汉字有其丰富的言外之意,能够供人们不断探究其起源、内涵、生成与衍发,直接作字诗想推论。字诗想之法度所在,是直视字象本身,见字触发多义联想,不死执字词。比如,汉字同音字极多,加上谐音的联想,极易産生或褒或贬的同音对位或谐音错位的字义。其义之“对”与“错”,在汉语言说语境中,自然心领神会,此法己为当今网络现代诗写普泛化。每个汉字身上传统解释的重重束缚,就这样被望字生义的字思维方法一下子抖掉了。汉字本身组词造句异常灵活的性能,也因此不断激活,不断随缘因字生义,不断地随机吸纳各种学识,“日日新又日新”,通过这种字思维方式,古老的汉字焕发出与时俱进的蓬勃活力。

字诗想建立在字思维基础上:单体汉字一旦进入诗学领域,就须将其与诗直接联系起来。对有关汉字与诗歌和诗学的联系,多角度地展开字形、字画、字音、字义等多向性联想。比起表音文字,汉字构形颇能激发想象力,最为契合诗之特性。将字思维与字诗想结合运用,使人于感知、意会、联想与想象中,重新发现汉字与诗性的奇妙对应,从不同理路,作不同方向的理论推导,使其自圆其说,字诗学对中国古代文论作“现代性转换”的学理合法性,当由此而来。

字诗学对汉字作“现代性转换”,在四个方面暗合了“易学五义”的法理法则:第一、注意到该字原义内涵的明确与丰富——不易;第二、使文言字从“半死”状态(胡适的说法)转变为鲜活的现代语言——变易;第三、方法简单,转化自然。论者以多年的诗评与诗论写作,实践出一种简易的现代性字象转化法——前后缀组词造句法,便于一般阅读与评论掌握。第四、汉字的基石性,其字象容易形成诗学术语,在现代诗评诗论中运用无碍——交易;其基石字象方便各家诗学理论采用,或与其融通化合——和易。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现代性转化,也通过众多诗性字象的采用和运用不知不觉地完成了。

诗性之定义及简释

诗性,由诗与性两个字组合成词,将诗与性之要义紧紧联系,是造化赋于诗的特殊规定性;表示诗的根本性质始源性能。诗性浸润诗之整体并渗透诗的每一细节,融进诗的所有质素,照应着诗的每一层面;诗性与诗体——无论指客体、主体还是本体——都密不可分。对于诗歌,诗性是随处可见的隐存在,在诗中无处不在而又随时隐匿,是显露所有诗歌现象的诗隐体。作一个简单的比喻:诗性如水,既可化现江、河、湖、海、池、泉、溪、潭,亦可化现出雪野冰原,云霞雾霭;诗性渗浸诗的一切,显现诗的一切。本文认为:诗性,即诗的本性。是诗与生俱有区别于他者的本原性能。诗性是形形色色之诗写(广义为文学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是生成千姿百态之诗作(广义为文艺作品)之基因、底色、布景与终极。

如此明确界说,差不多也是对诗性的定义,它表明了“诗”之“性”在诗和诗学中体现的根本性质和基本性能。下面,是一个更简明的定义——

诗性,是诗得以生生不息的根本性能。

这个定义,看似与上述说法不同,实质并无区别。因为“诗性”这个概念中的根本性即基础性,意谓着与根基、根源、根性、基性、基石、本原、本源、本质、本性、始元、始源等同义,也意味着终极或指向终极。诗,狭义指诗歌这种体裁,广义指向所有的文学艺术品类。诗性,也就意味着艺术性,不仅于一切诗歌现象与诗学理论都具同等份量,所有的诗与诗学都以它为基础;艺术性既为文学艺术品类所必须,亦是一切文艺理论研究的前提。诗性使诗“生生不息”一语,意味着诗(包括一切文学艺术)生命从无至有的萌生、发生和不断生成、生长等含义。

诗性内在结构

晶状机能体

诗学理论的任务是打理繁杂的枝蔓,化冗繁为简约,概括其最基本的性能,归纳出最主要的特征。对于“诗性”这个概念,首先明白其内在构成与性能,是十分必要的。

论者发现,最基本的诗性构成,为五性合一的动态织合:诗的元性、诗的灵性、诗的秉性、诗的缘性等内在性能彼此密切关联,外显为诗的特性,形成一晶状机能体。不妨分别看看“诗性”此五种内外性能的简约含义:

诗之元性

元性之“元”,始也,通原与源。《易经》开首之乾坤两卦,代表创生万物的天与地,其卦辞俱以元、亨、利、贞开显,可见“元性”拥有天地宇宙创化万物之至尊大义。在诗性中之元性,表示一种与宇宙精神共通的性能。宇宙精神的共通性,指原始之力化生万事万物的根本性能——宇宙本性。诗的元性表示宇宙本性与万物相通的原始性能。万物一体,是共享宇宙本性的缘故;诗的元性,不过是将属于自身那份宇宙本性贴上“诗”(艺术)的标签而已。诗之元性,应为诗之始源本体,可视为诗之本原与源头。诗的元性因具始原性与根本性,具有诗性构成的先决意义。舍此,诗自身将彻底孤绝于宇宙大家庭而一文不值,乃至不复存在!

元亦通“缘”,具体所指即诗的元性中隐匿着与宇宙万事万物“因缘化合”的性能,万千事物皆可“诗化”,其源(原因)盖出于“缘”也。

元亦同“圆”。圆,在汉语语境中含义无穷且层次精深高致:圆活圆通,圆融圆满、圆珠圆妙、圆机圆灵、圆神圆明……“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以“万法合一”观看诗之元性,如月印万川,诗写无限,无非诗之元性的不断化显,一即一切;诗作丰富层出不穷,如千江映月,一切即一。归根结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才是诗性表现的至高境界。

诗之元性,本、原、源、缘、圆、始、终,诸义皆涵。大哉亁元,显化诗之所有质能,圆满周遍;诗之一切众貌,皆因其元性空灵之妙用而显现。

诗之灵性

灵性。指灵透神奇之性能,饱含创造的灵妙性奇异的想象力,又称为“灵气”或“灵感”。灵性出自天赋,柏拉图说诗人有神灵附体,不啻为诗之灵性写照。诗表达的所有,从物性到肉性,从生理到心理——情、理(知与智)、慧、悟、神等初、中、高级的各个层次各种维度,皆为诗之灵性渗透,所贯穿。诗之灵性的独特,是殊异与超越。殊异,能激活诗的一切质素,穿透诗的各个层面;超越,能提升诗人心性,不断引领诗写向前进发或向上攀升,乃至越过语言阀限跃向终极之境。诗之灵性,在诗人(艺术家)心性中最为活跃,极为殊特!此灵气最能激活诗写主体品质——诗心中的灵感、灵思、灵识、灵悟、灵观、灵慧、灵觉等“灵心”状态。

诗之灵性,为形而上之上溯灵元之力,率一颗诗心不断创造,作不息的超升。

诗之秉性

秉性之“秉”,有秉承、秉持、秉奉、秉正、秉笔、秉公等等含义。秉承传统传承,秉持理想信念,秉奉大义,秉正为公,秉笔直书,秉公执法等,皆由“秉”字生发,使诗之秉性充满自觉的主体性,体现出一种生命意志的追求。

诗之秉性,意味着诗人秉持天命秉奉天职的特殊。诗歌写作秉持理想信念的独特,诗人主体品质秉承使命的特别!其自发性的诗歌写作中有着生命意志的自觉性,主动地指向目的性。这才有“诗言志”的宗旨,这才有孔子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社会功能。这才有普希金先知一般“用语言把人心烧亮”的使命!

秉,其音通柄。柄,权柄;诗之权柄意味着诗人有其话语特权。诗人是诗性教化事业的秉持者,肩负话语责任,以言志为天职,主导着诗性教化的发展路径与目标。

秉,其音亦通炳。炳者,彪炳也。“不学诗,无以言。”肩负使命感,始终不渝地运用诗性力量去揭示宇宙自然与社会人生的真相。岂非表示诗性精神可彰显个人之事功,诗化人文(人类文化)业绩,使之彪炳宇宙史册?

诗的秉性,意味着诗想者以创造诗之优性话语为使命,必然有担当,敢承担。“天无语使人言之,此乃大诗人之事业”。诗之秉性,体现为诗人须承当诗化世界的义务,担当诗之正言的责任,即运用诗性话语的优势,呈现宇宙人生种种“真相”,而不仅仅是“说真话”,“求真实”而已。

诗之秉性,在诗性含义中凸显诗之品格特征,成为诗性的主导功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秉持诗性教化天职,诗人须具良知为本的“诗心”,以正知正见之“诗识”方可成办。

诗之缘性

缘性。指万事万物“因缘和合”的缘生性。诗的缘性,即诗性中含有与万事万物缘交缘结的特性。诗为何丰富多样? 皆因诗性中具缘性机能,能够缘结宇宙自然的零零种种,缘交社会人生的方方面面,将人、事、物、景的种种形象与姿态联系起来,因缘和合,显现诗的仪态万方。

外向与内向为缘性表现的两个方向。外向,与宇宙自然、社会历史、人类群体缘交,与个体的外在性人生轨迹缘结。内向,与心灵深处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应缘结合。无论是诗的本体五要素,还是诗的主体五品质,皆因诗的缘性聚汇一体。诗岂止“缘情”,难道不同时也缘象、缘意、缘法、缘语等本体要素? 同时也缘感、缘思、缘识、缘悟、缘观等主体品质? 所谓“应物斯感,联类无穷”,使心外的各种人、事、物、景之象态与心内诗写心态应缘生发,“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从而化现出气象万千的诗歌奇观。

诗之缘性,以缘结万事万物万象万法之性能,起物化成显之功用。

诗的特性

特性。指特别、特殊、特定、特置、特许、特显、特异、独特、殊特之性能。犹如水有水的特性,火有火的特性。万事万物亦各有特殊性、独特性、特定性。特性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区别的标志,诗歌亦然。诗的特性,其广义表现为诗歌区别于非艺术形态的其他事物,狭义表现为诗与其他种种文学艺术样式区分的独特性。从这个意义上看,诗的特性,所指即诗性内在诸性品质机能及其机理的外在显现。诗性内在四性品质己如上述,诗性内在之机能机理及其外在显现,下文还会展开论说。但特性于诗的特别意义在于:无论是言说诗性的品性,还是表述诗歌的基本特征,几乎都可从阐释诗的特性中获得解答。故诗的特性,实为一大专题;论者已“发现”诗的特性竟然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并于此思考已久,将在另一篇文章展开广说。

上述诗性构成,内外五性混然一体,丰富完满,晶状体般折射出诗与诗人,诗写、诗作与阅读接受的无尽奇观!可见“诗性”这个概念包含了诗与诗学最本原最中心的基石效用。如果继续联系诗性10机能考察,我们对诗性概念为何能够为各种诗论学理提供合法性认知,当更深信不疑。

2017年10月10日初稿

2017年12月31日十稿

2018年4月29日再修订10稿以上

作者简介

张嘉谚(老象),生于1948年2月。人文学者。教授。佛教居士。诗评家。诗学理论家。1978年考入贵州大学中文系,主编《春泥》;参与合办全国13所高校《这一代》。主编诗刊《崛起的一代》,推动80年代“崛起”诗潮的崛起与反叛。长期关注中国当代 “隐态写作”,掘发、研究、评论“活化石”诗人。2004年初涉网,发现“崇低、审丑”诗写新动态,命名“低诗歌”与“中国低诗潮”作跟踪研究、系列评论。推动“低诗歌运动”期间,倡导“诗性正治”、呼唤“个体先锋”,被称为“网络第一诗评家“;“低诗潮首席评论家”“。近年秉持“独立、自在、责任、包容”的学术品格,着力于中华“字诗学”理论体系构建;同时关注先锋诗人及自由写作,提出”审毒写作”新方向。其论文多发表于网络及海内外,有《凝视中国自由文学》《中国低诗歌》《泥尘与星光》等出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