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的陶瓷道具,都有哪些来头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月白百合相似度 《知否》中的陶瓷道具,都有哪些来头

《知否》中的陶瓷道具,都有哪些来头

2024-07-08 07: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宋官窑青釉圆洗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3.4cm,口径13.5cm,足径9cm。洗敞口,深弧腹,圈足外撇,满釉裹足支烧,外底三个细小支烧痕,通体施灰青色釉,釉面密布淡棕色细碎开片,局部受沁为黑色。汝窑洗有直壁和微带弧度的两种,传世品与考古出土物中都有见到,其造型端庄,流行于宋代,其时很多瓷窑均有烧造,除汝窑外,官窑、定窑的制品也很精美。

02 砚滴

砚滴用于贮水、以供磨墨时使用。砚滴又叫水滴、水注,瓷质砚滴最早出现于西晋时期。它体形小巧,质地多样,铜、瓷、玉、石皆有。造型也别具一格,或方或圆,还有龟、蟾、蛙、鱼、鸭、桃、船等造型。

魏晋时除流行汉时熊形滴外,蛙龟等青瓷砚滴也较为流行。

南北朝时期砚滴以动物造型更为普遍,如蛙形、兔形、等,并有其他造型的砚滴。

唐代砚滴形制小巧,造型别致,除有瓷制品外,还有铜制品。

宋元之时,瓷砚滴再度兴盛,尤以龙泉窑烧制的眼底最为新颖别致,有舟形、作俑形、童子牧牛形、鱼形等。

五代越窑青瓷鸳鸯砚滴

北宋三足蛙砚滴

该砚滴长10.4厘米,高6.7厘米,翘首启口,双目圆睁,尾部下折,两前足自然用力前撑,趾间有蹼,后独足曲蹲作欲跃之势;背部布满乳钉,间饰卷带纹;腹为素面;背上有一圆形注孔,腹空可盛水,出水流畅。蟾蜍体态丰盈,线条柔和,给人以美感。蟾蜍下为托盘,浅腹坦敞,呈荷叶状,内壁刻有纤细叶脉纹,条理清晰,托盘边缘自然内卷,体现了荷叶承重的动态感。托盘有卧足,便于端放。托盘口径10.8厘米,足径3.5厘米,盘高1.5厘米。蟾蜍与荷叶的巧妙组合,自然形象,完美地反映了此砚滴与众不同的工艺美学价值。

明代瓷业高度发达,砚滴自是争奇斗妍,历代均有砚滴传世,尤以宣德时器物别有风韵。

青花鸳鸯形砚滴

为象生鸳鸯形,背上有圆孔,上插有一滴管,平底,通体以蓝地留白技法装饰。器型精巧,胎白质细。左上留白地内青花楷书“宣德年制”。

清代砚滴以象生形居多,作工精巧。

青玉异兽砚滴

是清代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高9.3cm,长16.5cm。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失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03 笔架

齐衡在受王妃胁迫签婚书时出现此物。它又称笔格、笔搁、笔架山、笔山。它也是一种文房用具,用于架笔,有玉、铜、漆、木、瓷等多种材质,至宋代笔架已有基本定式,明清时期大量流行,多作三峰或五峰山形。

唐代陆龟蒙《和袭美江南道中怀茅山广文》诗:“自拂烟霞安笔格,独开封检试砂床”,杜甫有句:“笔架沾窗雨,书签映隙曛”,宋《致虚杂俎》载,王羲之“有巧石笔架,名扈班”——笔架的历史是很有悠久的了。

宋代出现了诸多造型别致的器形,这些精致秀逸的器物具有异彩纷呈的装饰元素,而这些元素经过历史的演变依然留有强烈的时代风格。

南宋水晶笔架 现藏诸暨市博物馆

南宋石雕笔架 现藏诸暨市博物馆

04 花口瓶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花口瓶 现藏南昌市博物馆

盛家夫妻为长柏拜佛的时候,身边有一只摆设的瓶子,这种瓶子叫花口瓶。瓷器瓶式之一,因瓶口如开放的花瓣而得名,细颈,圆腹,撇足。始见于唐,至宋代较为流行。

宋景德镇、磁州、扒村、耀州等窑均有烧造,各窑制品的共同点是细颈微撇,不同点在于器物腹部与足部的变化。

景德镇窑青白釉瓷器为腹部长圆,圈足,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三彩,黑釉瓶与耀州窑的制品则为圆腹,喇叭形足。 明、清仍有制作。因瓶口似开放的花朵,故名。唐代已见,宋代尤为流行。花口,又分莲花口、菊花口、菊瓣口、葵花口、菱花口、百合花口、海棠花口等。

北宋磁州窑黑釉菱花口瓶 现藏开封博物馆

宋三彩刻花夹竹桃纹花口瓶 现藏首都博物馆

05 花口碟/盘

明兰吃饭时面前常有一只小巧的白色瓷碟,这种瓷碟叫花口碟。碟一般为盛菜肴或调味品的小盘,花口碟流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口作花瓣形,越窑和定窑多有制作。花口盘在唐、五代至宋一直流行。

唐青釉花口盘 现藏国家博物馆

五代白瓷“官”字款花口碟 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高3.5,口径14,底径5.5厘米。五代(唐光化三年)定窑白瓷“官”款花口盘,该器物口沿为十瓣花口,浅腹矮圈足,外腹壁见有流釉现象,并留有轮制痕迹,外底心草刻"官"字,釉色乳白,胎质致密坚硬。

北宋钧窑天蓝釉葵口盘 现藏故宫博物院

北宋,高2.9cm,口径13.3cm,足径8cm。盘呈八瓣葵花式,敞口,弧腹,浅圈足。里、外施天蓝色釉,口沿及盘壁出筋处釉层较薄,隐隐映出灰色胎体。圈足内无釉,外底留有三个支烧钉痕。

06 花口杯

大娘子嫁华兰时,与不熟悉的亲戚饮酒,手中捧着的是花口杯,这个道具连带盏托经常出现在《知否》的宴饮场景里。花口杯从唐代流行到宋代,“花口”这种造型与唐代风靡一时的金银器器形非常相似,瓷质花口杯的产生深受金银器造型的影响。

宋白釉花口高足杯 现藏故宫博物院

口径9.8cm,足径4.5cm,高6.3cm。杯口呈五瓣花形,器身呈花瓣状,高足微外撇。通体施白釉。此杯造型仿金银器中花瓣形高足杯而制,精致细巧,釉色洁白,釉质光润,体现了宋代白瓷的烧制水平。

07 高足杯

除了花口杯,《知否》中人物还常用这种青釉高足杯饮酒。高足杯是一种各个朝代都会出现的陶瓷器物。高足杯作为陶瓷中的典型器物。基本特征是盘浅,口沿微向外撇,盘心平坦,常有阴圈纹,盘下承以喇叭状高足。盘内有三、五、七个不等的支烧痕迹,饮酒用具。

高足杯又称“马上杯”“靶(把)杯”,因杯下承以高足而得名。其形制出现较早,新石器时期龙山文化的蛋壳高柄杯当是其祖型,六朝、隋、唐、五代、宋、金、元均有烧制,以元代最为流行,各个朝代制作不断。

明龙泉窑青瓷刻花八角高足杯 现藏浙江博物馆

金属高足杯

口径8.5厘米,高14厘米。直口,深腹,喇叭形高足,造型很朴素,但连环画式的装饰图案,细腻、精湛的錾刻工艺,使其独具风格与魅力。器壁图案为葡萄的“收获”、“驮运”、“酿制”及“饮酒”。四个场景细腻传神,引人入胜,不仅展示了器物本身高超的工艺,也形象地描述了葡萄酒酿制的过程。器足上的图案也以葡萄为主题,錾刻精细,上下呼应,协调完美。

08 瓜棱瓶

因瓶体有若干条凹凸似瓜棱而得名,流行于宋辽时期,以北宋官窑制品最为著名。宋瓷中常见的瓶式之一。特点是瓶的腹部由凸凹的弧线组成似瓜棱式的形体。南北瓷窑均有烧制,以景德镇制品居多。造型是撇口,直颈,长圆瓜棱形腹,圈足做花瓣式外撇。瓶体秀丽灵巧。

唐青釉八棱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22.5cm,口径1.7cm,足径7.2cm。瓶通体呈八棱形,直口,长颈,溜肩鼓腹,腹以下渐收至底,圈足。胎体呈灰白色。釉面明亮,釉色青绿,犹如一汪湖水。瓶体凸棱部位釉色浅淡,更增加了器形的美感。此瓶在装饰上颇具匠心,瓶类多为圆形,此瓶则呈八棱形,且颈、肩相接处有三条凸棱,可谓与众不同。此物的用途是做洗手用的净水瓶。

09 弦纹瓶

这也是剧中的一件摆设,弦纹瓶也叫“起弦瓶”,因瓶体环绕一道道弦纹作装饰而得名,仿汉代弦纹铜瓶,宋代定窑、官窑、哥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

宋官窑青釉弦纹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33.6cm,口径9.9cm,足径14.2cm。瓶洗口,长颈,圆腹,高圈足,圈足两侧各有一长方形扁孔可供穿带。颈至腹部凸起7道弦纹。通体施青釉,釉层肥厚。器身布满大片纹,纵横交错。

此瓶仿汉代铜器式样,线条简洁雅致,凸起的弦纹改变了造型的单调感,增强了器物的装饰性。釉色给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质美感,是宋代官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10 黑釉剔花瓶

盛老爷与明兰在盛老太太中毒事件中对话的场景里,书架上有一只黑釉剔花瓶。剔花是一种瓷器装饰技法,又称“剔化妆土”,将花纹以外的化妆土剔去(化妆土是在上釉前施加在胎体上的一层装饰材料),使花纹微微突出于器面,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北方窑场,以磁州窑、灵武窑最为著名。

西夏灵武窑黑釉剔花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灵武窑黑釉剔花瓶,西夏,高38cm,口径5cm,足径10cm。瓶小口,短颈,折肩,直腹,瘦足,浅圈足。通体施黑釉近足部。腹部剔划纹饰,两侧花形开光内各剔刻折枝花卉纹一组,开光外以划花海水纹作地子。

11 玉壶春瓶

宥阳老家品兰家里有一只陈设品,这件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的瓶子叫“玉壶春瓶”。一说以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另一说因玉壶春酒得名。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赏瓶,是宋瓷中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典型器物。流行地区广,沿用时间长,宋以后历代各地窑场均有烧制。它的造型是由唐代寺院里的净水瓶演变而来。

基本形制为撇口、细颈、垂腹、圈足。它是一种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线的瓶类。其造型上的独特之处是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

这种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直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之一。

两晋南北朝时创烧,宋代基本定型。也有人认为是由唐代寺院的净水瓶演变而来。宋至元代玉壶春瓶用作酒器,明清时期逐渐变成陈设瓷。

宋黑釉刻花玉壶春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21cm,口径6.5cm,足径7.5cm。瓶撇口,细颈,圆腹下垂,圈足。通体施黑釉,腹中部一周素胎无釉,其上刻划两组水波纹。宋代瓷器大都形体秀美,朴素大方,既实用又具有较高的观赏性,此瓶即为一例。装饰方面,在深色的器物上显露一周浅色装饰带,颇为醒目。

元釉里红地白花暗刻牡丹纹玉壶春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28.6cm,口径7.8cm,足径9.8cm 。瓶撇口,细长颈,溜肩,垂腹,圈足。里外施釉,釉色青白。瓶口以釉里红为饰,颈及腹下部各有两道刻划弦纹,腹部的主题图案以釉里红为地刻牡丹纹。此瓶造型挺拔清秀,红釉鲜艳而晕散,呈现出元代早期的特点。

明永乐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32.8cm,口径8.2cm,足径10.8cm。瓶撇口,细颈,硕腹,圈足。底足无釉无款识。通体在莹润闪青的白釉上展现出色泽浓艳的青花纹饰。造型线条优美流畅,胎质纯净细腻,纹饰清晰生动。

清同治霁红釉玉壶春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28.6cm,口径9cm,底径11cm。撇口呈喇叭形,束颈,溜肩,下鼓腹,圈足外撇。唇口和圈足均有一条整齐的白边,俗称灯草边。釉质凝重深沉,呈色均匀艳丽。

12 胆式瓶

剧中插播广告镜头扫到了一只胆式瓶,直口,长颈,削肩,腹下部丰满,器形似胆,故名。

宋代哥窑、钧窑烧造此式,清代景德镇窑多见,大多为单色釉。葫芦,故名。南宋龙泉窑创制,元、明景德镇窑多见,并有四方、六方、八方、上圆下方及扁腹等式。品种有青花、五彩、白釉、黄釉等,有的书“大吉”二字。 古陶瓷中的珍品,大多数是用来给皇家贵族欣赏把玩所用,而不是以实用为主。

宋代钧窑、哥窑、耀州窑等都有烧制,清代景德镇窑大量制作,创烧了郎窑红、珊瑚红、天蓝、孔雀绿、炉钧釉等新品种。

宋哥釉胆式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14.2cm,口径2.2cm,足径5.4cm。 瓶小口,长颈,颈下渐阔,最长径在近足部,圈足上宽下窄。通体施米色釉,开黑色、米色纹片,俗称金丝铁线,呈自右上向左的斜纹。 此瓶造型秀美,器型为宋代所仅见,釉色润泽,纹片典型。此类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霁红釉胆式瓶

高27.8cm,口径3.5cm,足径8cm。瓶直口,细长颈,削肩,鼓腹,圈足。因形似悬胆,故名“胆式瓶”。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色泽纯正。圈足内施白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13 多管瓶

多管瓶在剧中多为家中的陈设品,其实这是错误的用法。多管瓶又叫“牛角罐”“多嘴罐”,流行于宋代,多为陪葬的冥器、为死者盛放粮食所用。

因瓶肩部各面分布着直立的多棱形或圆形管而取名。瓶口是直口,上边有花钮盖,瓶身有圆式和多级塔式,有五管、六管之分,管中间是空的,多与瓶不通。

宋龙泉窑五孔盖瓶 现藏上海博物馆

14 贯耳瓶

剧中贯耳瓶多次出现,贯耳瓶也称“贯耳尊”“穿带瓶”,仿新石器时期陶壶的一种式样,流行于宋代。器形仿汉代投壶式样,直颈较长,腹部扁圆,圈足,颈部两侧对称帖竖直的管状贯耳。哥窑、官窑、龙泉窑等多有烧制。清代亦有仿制。

瓷质贯耳瓶定形于北宋,有圆体、方体、六方、八方和扁体多种,颈两侧有圆形或方形贯耳,有的足两侧有穿孔,方便穿绳提携。明清时足两侧有穿孔的已不多见。

宋龙泉窑青釉贯耳弦纹瓶 现藏故宫博物院

15 出戟尊

出戟尊在剧中出现较少,出戟尊又称“出脊尊”“扉棱尊”,北宋钧窑为宫廷所烧制的仿青铜器陈设器,因颈、腹、足四面出脊,即饰有扉棱而得名。

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 现藏故宫博物院

高32.6cm,口径26cm,足径21cm。现藏于 故宫博物院。尊的造型仿古代青铜器式样,喇叭形口,扁鼓形腹,圈足外撇。颈、腹、足之四面均塑贴条形方棱,俗称“出戟”。通体施月白色釉,釉内气泡密集,釉面有棕眼。器身边棱处因高温烧成时釉层熔融垂流,致使釉层变薄,映现出胎骨呈黄褐色。圈足内壁刻划数目字“三”。此尊风格古朴、庄重,为宋代宫廷使用的典型陈设用瓷。

16 香熏

烟雾缭绕下的香薰在剧中非常多见,香熏,又叫“熏炉”,古代焚香用具,多为铜质,也有陶瓷质地的。上有镂孔圆球状炉体,用于盛放香料。带镂孔盖,焚香时烟气从镂孔中散出。下有圆盘形底座,中有柱与炉体相连。

剧中还出现了若干其他类型的香器:

五代北宋越窑刻花卷草纹镂空香薰 1975年江苏常州武进区西林出土

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现藏故宫博物院

宋龙泉窑青釉弦纹三足炉 现藏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云龙纹博山炉 现藏故宫博物院

南宋景德镇青白釉鸭形香薰 现藏芝加哥艺术学院

其实《知否》里还有许多隐藏的知识点没有机会展开叙述,剧组使用的大部分道具都可以在宋代文物中找到原型,有的道具做得还非常逼真。

这些充当背景板的道具你都认识多少呢?下面几张剧照藏有我们之前推送过的瓷器器形,亲爱的读者们能认出来吗?

参考文献:

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编:《中国文物大辞典(上册)》

王巍:《中国考古学大辞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