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掖旅游欣赏大全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2024-07-09 1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政办发〔2022〕34号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

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及省属驻张各单位:

《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张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3月16日

目 录

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 5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 5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12

第二章总体要求 18

一、指导思想 18

二、基本原则 19

三、发展目标 20

四、发展路径 24

第三章空间布局 25

一、构建“一核两廊八片区”空间发展格局 25

二、推动各县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30

第四章推进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37

一、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37

二、构建九大文旅产品体系 41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47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51

五、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 56

六、加大市场宣传拓展 63

七、加强区域联动发展 66

第五章加快文旅创新示范发展 67

一、推动国家公园城市建设 67

二、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 74

三、推动“彩虹城市”建设 79

四、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 81

第六章促进文化广电事业发展 86

一、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86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87

三、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 90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93

五、建设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97

第七章保障措施 100

一、加强组织领导 100

二、改革创新机制 100

三、培育市场主体 101

四、出台优惠政策 102

五、完善投融资服务 104

六、推进绿色发展 105

七、优化人才队伍 105

第八章环境影响评价 107

一、环境影响分析依据 107

二、现状调查与评价 107

三、环境影响符合性评价 108

四、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10

前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甘肃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的关键五年,也是张掖努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时代篇章、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的重要五年。必须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中共张掖市委关于制定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张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紧密结合《甘肃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要求,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一屏四城五区”为目标,不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城市、全国一流旅游度假城市和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为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做出贡献。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三五”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引领下,全市坚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和国家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城市为重点,以建设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和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为目标,着力实施旅游大景区建设、旅游全产业链打造、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旅游全民宣传“四大行动”,不断提升“丝路明珠·金张掖”品牌形象,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文化旅游广电呈现健康良好的发展态势,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文化和旅游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实现规模和速度双增长、质量和效益双提升。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文化和旅游企业机构2467家,其中文化企业1704家,旅游企业763家。除去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外,全市游客接待量由2016年的2030.46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4239.95万人次,年均增长29.64%;旅游综合收入由2016年的114.2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279.06亿元,年均增长33.83%。“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1.5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6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3.6倍和4.1倍。全市2019年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达23.96亿元,同比增长13.9%,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幅7.4个百分点,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带动性产业。

文化和旅游成为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载体。“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功能加快夯实,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成效逐渐凸显,基本形成“一个龙头大景区、三条精品旅游带、四条景观廊道、六大特色功能区、七大产品体系”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开发建成一批旅游功能区,丹霞口文旅小镇、屋兰古镇等景区实现了演艺节目常态化演出,万寿街、裕固民俗风情一条街等旅游特色街区实现常态化运营,成功举办大型赛事活动30多项,持续增强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全球商学院丝绸之路智慧精英挑战赛等“六大精品赛事”影响力,建成滑冰滑雪场10家、自驾游基地和露营基地6处,户外运动已成为张掖靓丽名片。医养旅游快速发展,张掖市医养结合示范基地、张掖湿地旅游中医养生康复中心、民乐县中医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启动实施。乡村旅游发展成效显著,河西民俗文化博览园、裕固族特色村寨、如意花海文化旅游产业园已初见规模。

文化和旅游成为城市投资建设的重要领域。“十三五”期间,全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共实施重大文旅产业项目110个,计划总投资209.7亿元,其中已建成并投入运营项目52个,完成投资67.2亿元,在建项目58个,投资上亿元文旅项目32个。丹霞口文旅小镇、喀尔喀小镇等项目建成投入运营,张掖宾馆、甘州府城、丹霞快速通道等旅游项目先后开工建设。宾馆饭店、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旅游道路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共有各类接待宾馆、旅店等728家,接待床位5万余张,高标准新建和改扩建旅游厕所263座,新建自驾游营地和房车营地6处。

文化和旅游成为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平台。“十三五”期间,全市成功打响“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暑天休闲度假城”“户外运动体验区”“西路军魂传承地”五张名片,张掖国家地质公园晋级世界地质公园,七彩丹霞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芦水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复审,裕固族民俗度假区获评首批省级旅游度假区。张掖先后入选国际旅游联合会“最美中国旅游城市”和文化和旅游部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9家和国家3A/2A级旅游景区21家,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个,星级旅游饭店55家(其中四星级旅游饭店16家),培育特色旅游村镇12个,星级农(牧)家乐538家。

红色旅游成为城市文化和旅游重要热点。全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一个基地、四条线路、五个基点、六大产品”总体架构,着力推动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高台干部学院经省委组织部批准设立、启动建设,高台县红色旅游发展实践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市委、市政府将2016年确定为“红色旅游年”,深入开展“传承西路军魂、弘扬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百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性实践教育,进一步完善红色旅游基础和配套设施,初步形成以高台红色旅游大景区等重点红色景区景点为支撑的红色旅游产业体系,2019年,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景点接待游客突破300万人次。

(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彰显城市文化自信

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十三五”期间,张掖市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基本建成城乡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先后投入29亿元用于63个重点文化场馆建设,相继建成市级“三馆”、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和全省第一家数字文化馆。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图书馆7个、文化馆7个、档案馆7个,博物馆(纪念馆) 9个。实施精准扶贫文化场所建设和“乡村舞台”建设工程,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 65个、基层(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883个,标准化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乡村舞台”覆盖率达100%,“五馆一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

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助力城市文化大繁荣。“十三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推进精品艺术创作,加快“十个一文艺工程”建设,创作生产了一大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作品。新创排大型秦腔现代戏《民乐情》、民族歌舞《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大型文旅剧目《回道张掖》、歌舞剧《甘州乐舞》等艺术精品剧(节)目,其中《民乐情》荣获“敦煌文艺奖”“白玉兰奖”及“文华大奖提名剧目奖”,《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获“石榴杯”全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二等奖、最佳编剧编导奖和最佳音乐创作奖,《一个都不能少》《浴血誓言》《肝胆祁连》等一批影视舞台剧目开机拍摄、播出巡演,大型文旅剧《回道张掖》、实景剧《张国臂掖》实现常态化演出。

文化惠民活动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全市深入实施“快乐老乡”群众性示范引领活动,坚持每年举办秦腔戏迷大赛、民歌小调大赛、广场舞大赛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市专业文艺团体每年为基层群众演出600多场次,每年累计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千台大戏送农村”“书香张掖·全民阅读”“红色文艺轻骑兵”等各类活动达7100场次,公益电影放映10000场次以上,极大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扎实推进,文物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平显著提升。全市保存各类不可移动文物127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44处。现有国有馆藏文物总量12027件(套),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2780余件(套)。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3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8项,培育省级非遗扶贫工坊13个,建成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民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和河西宝卷、甘州小调等国家级、省级重点保护项目传习所16个。现有各类博物馆105个,其中91个被命名为“甘肃省历史再现工程”,总数名列全省第一。

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城市美誉度。张掖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加国家“欢乐春节”“首尔·中国日”“甘肃文化周”“聆听中国”民间文化交流等主题活动,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民歌、服饰赴以色列、匈牙利、波兰、斯洛伐克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取得圆满成功,与港澳台地区的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切实提升了张掖文化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广电服务全面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广播电视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了中央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全覆盖。截至2020年底,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电视用户16.99万户。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得到进一步保障,在防范和应对重大技术事故、突发事故以及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等方面的能力得到全面加强。全市巩固和完善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机制,确保完成每村每月放映1场数字电影的目标。

广播电视舆论宣传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广电工作牢固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持续深化改革,加快创新融合,发挥特色优势,在努力建设一流广电媒体上取得了新成绩。全市紧扣市委、市政府战略布局和工作重点,加强新闻节目内容、形式和宣传手段创新,打造一批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品牌突出、效益显著的品牌频道(频率)和节目(栏目),展示了张掖发展新形象。进一步加快广播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应用,建立了面向多种播出平台、面向多种终端用户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

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步伐加快。持续巩固广播上线、电视播出、网站点击、微博发布、微信推送、手机浏览跟进等六位一体的融合传播矩阵体系,深入推进“节目活动化、活动品牌化”战略,有效提升自办栏目在新媒体平台跨屏的传播力。市县融媒体中心快速推进,山丹县、甘州区、肃南县融媒体中心建成投入使用,高台县、临泽县、民乐县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验收阶段。实施“三网融合”工程,发展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广播、电视、行业报纸、新闻网站、微博、微信等全媒体宣传矩阵基本建成,形成台网报并行,小屏带大屏,多屏联受众的传播格局,加速向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迈进。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张掖文化旅游广电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市文化旅游广电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全市需要锚定目标方向,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一)发展机遇

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赋予张掖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视察甘肃及张掖时关于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建设“一带一路”、保护生态环境的指示精神,为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磅礴动力。在新的发展阶段,锚定新历史方位,紧扣甘肃新发展格局,张掖要用好生态文化资源禀赋优势、红色文化传承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势,持续放大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效应,在甘肃省高质量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2.国家战略描绘张掖发展新蓝图

随着甘肃更深层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纵深推进抢占“五个制高点”,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张掖正面临多重战略机遇叠加期,文化旅游广电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3.文化旅游强省战略对张掖发展提出新要求

2021年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释放甘肃厚重多彩的文化魅力,打造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文化旅游产业成为全省绿色发展崛起的支柱性产业。“十四五”时期是甘肃打造河西文化和旅游走廊,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时期,也是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关键阶段。张掖作为全省旅游资源大市和丝绸之路文化旅游最重要的节点城市之一,要率先围绕高质量发展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为甘肃文化旅游强省建设提供新动能。

4.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张掖发展迎来新局面

随着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进一步加快,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高铁建设和张掖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进一步加速,张掖枢纽城市地位日益凸显,旅游交通瓶颈持续破解,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正在转化为东进西出、南进北拓的交通优势,通达全国、连通世界的条件正在加速形成,这种禀赋和要素为张掖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迎来新的发展局面。

5.新发展格局创造张掖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热点

对接国内国际双循环,以优质供给拉动文化和旅游消费新需求,加快对接强大国内市场,推动形成融入国内市场大循环、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是张掖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立足点,为张掖生态文化休闲度假迎来新机遇新优势。随着无景点旅游、网络互助游等新型旅游方式不断兴起,文化创意、康养旅游、研学旅游、夜经济、数字文旅等持续刷新消费热点。

6.文旅跨界融合催生张掖产品业态新发展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文旅产业链条打通,文化体验游、研学知识游、康养体育游、自驾车房车游、休闲度假游等融合新业态不断涌现,旅游新业态引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产业发展迸发出新动能。随着甘肃省“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和“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两项重大文旅融合工程加快推动实施,必将有助于张掖构建融合式旅游经济新体系,加快催生新型产业发展集群。

7.数字科技推动张掖综合配套新升级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技术快速崛起,数字科技成为助推文化旅游广电产业发展的新引擎。面向消费升级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十四五”时期,张掖要抓住新基建经济、数字经济和新消费经济发展机遇,加快布局5G基站、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广电的数字化水平,加快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文化旅游广电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二)发展挑战

从国际局势看,文化和旅游业受到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影响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入境旅游需求持续低迷,国际旅游业急剧下降,且这种形势将持续影响较长时间。目前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全球投资市场和消费市场信心不足,企业债务风险持续增加、运营不畅、就业环境严峻、个人收入下降、居民储蓄意愿加强和消费出行意愿减弱等,导致服务业与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困顿。同时,国外疫情仍处在高位上升期,危机管理模式将进入常态化,疫情对文旅消费习惯将产生重大影响,有效催生了线上消费、短线周边游等新兴市场,后疫情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将更加强调产业韧性和发展质量。从省级层面看,甘肃省正在加快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如何有效承接上位发展要求,突破现有困境,开创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是张掖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一大挑战。从市级层面看,未来张掖文化旅游经济将进入重要的转型期,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和文化和旅游市场需求矛盾可能还会深化。

(三)发展问题

1.高速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但质量效益尚需提升

“十三五”期间,张掖旅游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但张掖市仍处在高速度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阶段,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文化和旅游企业效益不高,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条较短,人均文化和旅游花费仍然较低,与文化和旅游消费发达地区差距较大,文化和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对社会就业的综合贡献仍有待提高。

2.资源富集居全省前列,但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尚需提升

张掖资源富集度位居全省乃至全国前列,但资源要素开发利用程度不高,产品业态创新不足,旅游淡旺季明显,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资源利用效能没有充分体现,富集的旅游资源还未完全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

3.旅游产品体系较丰富,但文旅业态创新尚需加强

张掖基本形成以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乡村休闲、康体养生、研学科考和红色旅游为主题的融合式旅游产品体系,但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还不深,休闲度假、康体养生、研学科考、低空飞行等新兴文旅业态发展不足,冬季旅游产品、夜间旅游产品还不够丰富,还没有培育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新业态,尚无法满足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各类产业发展规划之间的系统性、衔接性、融合性不强,项目布局不合理、联动性较弱,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建设、业态雷同和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4.丹霞大景区建设品质高,但龙头辐射带动尚需加强

近年来,张掖丹霞大景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先后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成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和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其中,七彩丹霞景区年游客接待量超过250万人次,成为张掖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龙头。但目前张掖其他景区年接待规模仍然较少,七彩丹霞景区龙头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整体效益不高。

5.旅游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但市场影响力尚需提升

目前张掖市着力做大做强“丝路之都·丹霞之城·金张掖”品牌,在“一带一路”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但从旅游整体形象来看,营销宣传推介方式仍显落后,市县区举办的品牌推广活动内容大致相同,市级统一的宣传营销“组合拳”策划实施相对不足,品牌市场影响力仍然不高,客源市场开发深度不够,境外旅游市场开拓进展缓慢,大众对张掖旅游向往的预期效果没有被最大限度激发和释放。

6.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但均等化标准化尚需提升

张掖市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建立,“五馆一站”全部实现免费开放,但公共文化服务在区域发展、设施分布、服务对象、投入主体、活动供给等方面仍存在不平衡不均等问题,公共文化活动服务对象较片面、类型较单一,不能适应多层次的需求,活动服务提供与群众实际需求存在不平衡、不协调,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质量和标准有待提升。

7.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但管理服务水平尚需提升

近年来,张掖坚持以大景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特别是张掖连续实施“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提升行动”,常态化开展旅游市场秩序集中整治,旅游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发展实际与甘肃将张掖市定位为三大国家旅游目的地之一以及旅游市场监管“首善之区”目标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8.文旅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但专业化水平尚需提升

“十三五”期间,张掖不断加大文旅人才培养,尤其在红色人才、乡村旅游人才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培训,文旅人才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全市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仍然不高,文旅产业专业人才在数量与层次上仍相对缺乏,精通旅游经济、文化创意、新闻广电、产业融合、创新经营、在线文旅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较少,导游讲解员数量不足,基层人才队伍不稳定,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及张掖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三新一高”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一屏四城五区”为目标,坚持文化和旅游龙头产业地位不动摇,切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繁荣发展文化广电事业,大力实施全域旅游业提质增效行动,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和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做大做强文化和旅游产业,不断放大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效应,努力把张掖建设成为“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和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核心城市,为奋力建设幸福美好新张掖和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发展原则。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建设“两山”理论实践新基地,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底,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生态链条,重塑文化和旅游发展生态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原则。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深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科技创新,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质量和效益。

全域融合发展原则。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催生新型旅游产品和业态,大力培育康养、运动、研学、夜游等新的消费热点,满足多元化的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不断提升张掖文化和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

惠民共享发展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富裕程度和生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国际化发展原则。始终放眼全球,对标国际标准,全面用好“一带一路”机遇,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推进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环境提升和高品质产品打造,引进国际知名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与品牌,实现全市文化和旅游产品国际化,全力打造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数字引领发展原则。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用好现代创意、科技创新和社会资本等新动能,开发新型文旅产品,提高品质内涵、丰富表现形式,释放数字化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项目示范发展原则。以推动实施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为抓手,开拓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培育新动能、新产品和新线路,持续推动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等提质创建行动,着力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引领全市文化和旅游上水平、上台阶。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紧紧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培育打造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统筹推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全域旅游和广电高质量发展。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文化和旅游千亿产业目标,现代文化和旅游产业体系发展壮大,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成效显著,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加快,文化和旅游消费模式不断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绿色发展崛起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引领高质量发展最具活力的经济增长极。

到2025年,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彩虹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将张掖打造成为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城市、全国一流旅游度假城市和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

——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城市。以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建设为核心,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成为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

——全国一流旅游度假城市。以芦水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重点,充分发挥张掖生态环境优势,打造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成为河西走廊旅游度假首选地。

——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市。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建设丝绸之路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抢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提升张掖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打造特色性、示范性、引领性的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二)具体目标

——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红色文化全面发展,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马文化等张掖特色文化得以传承、保护和开发,到2025年把张掖建设成为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基地,抢占甘肃乃至“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

——文化和旅游综合贡献显著提高。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转型发展,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5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突破千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突破1亿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8%,旅游综合指标领跑河西走廊、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启动张掖彩色丘陵和马蹄寺石窟群为提名地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名录申报工作,新增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6家,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1个,培育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培育创建五星级旅游饭店1家,金鼎级文化主题饭店1家,培育壮大四星级饭店至20家,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酒店1家。肃南县、临泽县、山丹县、民乐县、甘州区成功创建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启动张掖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

——旅游品牌形象显著提升。文化旅游成为展示张掖形象的重要窗口,争创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建成一批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精品景区。张掖成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服务优良的公园城市、红色文化旅游知名城市、全国一流旅游度假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丝路之都·丹霞之城·金张掖”品牌知名度、认同感进一步提升,张掖在国内外美誉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文化和旅游推进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保护自然文化遗产,提高文化旅游生态文明价值,探索将文化和旅游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为张掖绿色发展崛起,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文旅力量。祁连山、黑河湿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成效,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广播电视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深度融入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加快构建现代化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建设新型传播平台和全媒体人才队伍,主流舆论引导能力、精品内容生产和传播能力、信息和服务聚合能力、先进技术引领能力、创新创造活力大幅提高,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专栏2-1:张掖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广电产业发展主要指标表

准则层

指标层

基数(2020)

目标值(2025)

产业

规模

旅游总收入(亿元)

279.06*

1000

旅游接待总人数(万人次)

4239.95*

10000

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亿元)

23.96*

60

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8

游客过夜率(%)

40

过夜游游客人均消费(元)

1400

一日游游客人均消费(元)

800

发展

质量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家)

0

5

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家)

0

1

国家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家)

0

1

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个)

1

2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家)

0

1

国家5A级旅游景区(家)

1

3

国家4A级旅游景区(家)

19

25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家)

5

10

四星级及以上酒店(家)

16

26

五星级农家乐(家)

20

30

其他

指标

县级两馆覆盖率(%)

100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

99.44*

100

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

99.68*

100

应急广播人口覆盖率(%)

100

游客满意度指数(%)

95

注:①带*的为2019年数据;②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指标为争创目标。

四、发展路径

放大优势,核心引领。大力挖掘张掖丝绸之路文化、地质文化、红色文化、长城文化等特色资源,进一步做大做强张掖丹霞大景区,提升其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成为支撑张掖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优势,引领张掖文化旅游发展。

整合资源,联动发展。充分发挥张掖的丹霞、红色文化、长城遗迹等资源的空间集聚优势,以龙头市场主体为重点,形成资源产品的联动开发,塑造张掖丹霞旅游、张掖西路军红色旅游、张掖长城文化旅游等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

全域发展,业态创新。用“全域时空”“产业联动”“业态创新”等新理念和新方式,将张掖生态、历史、文化等优势资源和产品进行全域整合和有机集成,创新发展文化演艺、康养度假、户外运动、低空飞行、冰雪旅游、研学教育等新业态,丰富张掖文化和旅游产品。

四季打造,全时发展。为减少季节性对张掖文化旅游影响,在突出夏季旅游和秋季旅游的基础上,做好冬季冰雪和春季赏花的文章,将夜间文化演艺、夜间美食购物、夜间看星空、夜间篝火晚会等活动引入市场当中,打造“一年四季+白天+夜晚”的全年候、全天候的文化旅游产品。

以城促旅,城景一体。以“彩虹城市”建设为契机,注重文化和旅游与城市功能的对接与联通,突出“城市+景区”发展思路,围绕张掖城市文化、城市景观、城市建筑、城市产业、城市交通、城市绿道、城市公服、基础设施等城市要素,实现张掖由“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迈进,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城景一体。

第三章 空间布局

一、构建“一核两廊八片区”空间发展格局

统筹全域文化和旅游资源,以交通格局为骨架,紧紧围绕祁连山、黑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一山一河一城”文化旅游发展基础,着力构建“一核两廊八片区”总体空间发展格局。

一核:甘州丝路古郡历史文化旅游核  

立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甘州区为核心,以环城游憩环为支撑,深入挖掘丝路古郡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核,建设张掖市文化旅游的丝路文化体验与旅游消费核心旅游目的地。全方位创新和丰富城区文化旅游休闲业态,打好历史文化牌,做活生态湿地文章,做强夜经济,以芦水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张掖大佛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塑造全域丝路古城风情,积极建设一批旅游休闲街区、文博场馆、水上夜游、沉浸式演艺、特色餐饮等项目,提升公共服务普惠水平,创新城市休闲空间和城市文化旅游地标,形成张掖城市文化旅游休闲发展新格局。

两廊:丝绸之路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黑河湿地生态乡村旅游走廊

丝绸之路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加快建设张掖丝绸之路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抢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用好张掖世界地质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品牌优势,以G30高速、国道312等道路为载体,以张掖丹霞大景区为核心,以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张掖大佛寺、平山湖大峡谷、山丹汉明长城、焉支山、山丹马场、马蹄寺等世界级资源和高等级旅游景区为支点,串珠成链,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构建丝绸之路黄金段文化旅游示范带新高地,支撑张掖成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核心城市。

黑河湿地生态乡村旅游走廊。高标准建设黑河湿地生态乡村旅游走廊,打造“两山”理论实践新基地,支撑张掖公园城市建设。积极推动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统筹道路提升、河道整治和景观升级,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城市森林公园、芦水湾旅游度假区、临泽红桥庄园、临泽流沙河景区、高台大湖湾景区、高台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等为支点,打造以黑河湿地风光、原生态乡村文化等为主题的黑河湿地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培育湿地科普休闲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新载体,构建融合生态景观廊道、慢行健身绿道、人文旅游通道、乡村振兴大道等于一体的生态大走廊。

(三)八片区:张掖丹霞地质奇观旅游片区、肃南裕固族-巴尔斯雪山生态文化旅游片区、高台红色文化旅游片区、马蹄寺文化旅游片区、平山湖大峡谷科考探险旅游片区、屋兰古镇非遗文化旅游片区、国道227线乡村生态旅游片区、焉支山-山丹马场生态旅游片区

张掖丹霞地质奇观旅游片区。以七彩丹霞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核心,树立“突显龙头、以大带小、以强带弱、协同发展”的建设理念,统筹推进七彩丹霞、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外星谷及景区村镇联动发展,丹霞口文旅小镇、七彩镇等文旅综合体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协同发展,构建丹霞地理国际旅游环,打造地质奇观旅游片区。持续推进张掖丹霞大景区建设,加快引导产业要素、新兴产业向张掖丹霞聚集,努力培育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挖掘红沟村、北山等周边小丹霞资源,开发农业体验式产品,融入丹霞大景区建设。

肃南裕固族-巴尔斯雪山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发挥裕固民族文化和祁连山雪山冰川生态资源优势,打通巴尔斯雪山交通连接线,构建肃南裕固族-巴尔斯雪山生态文化旅游片区。围绕裕固族民俗度假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等民族特色景区,完善裕固民族文化体验、文化创意、民俗演艺等文旅产品体系,打造集中展示裕固族独特民族文化的体验地。加快巴尔斯雪山景区建设,开发高端体验游和徒步旅游产品,打造“东方阿尔卑斯山”和世界一流的户外运动探险基地。

高台红色文化旅游片区。立足全市红色旅游大格局,发挥高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抢占红色文化制高点,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片区。以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建设为抓手,整合优化精品线路,不断完善体制机制,融合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打造“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地”核心区。

马蹄寺文化旅游片区。以马蹄寺景区为核心,串联周边乡村旅游点,构建集石窟艺术、佛教文化、民族风情和祁连山风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片区。以马蹄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通景公路等基础服务设施,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业态,带动马蹄藏乡小镇发展,打造中国石窟艺术的高端体验地。

平山湖大峡谷科考探险旅游片区。依托平山湖大峡谷景区,打造世界地质科考游览和户外运动体验探险片区。持续完善平山湖大峡谷景区功能设施,提升喀尔喀小镇特色服务功能,积极开发平山湖大峡谷徒步探险游、科普科考游、冰雪游、低空游等旅游产品,努力把平山湖大峡谷打造成“比肩张家界”“媲美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户外运动探险胜地。

屋兰古镇非遗文化旅游片区。依托屋兰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大景区,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九曲黄河灯阵为牵引,用好“中国规模最大的灯阵”名片,打造非遗项目展示和非遗体验为主题的非遗文化旅游片区。抓好景区功能和服务提升,做强《张国臂掖》实景文旅演艺和黄河灯阵夜间观灯,打造张掖乃至甘肃“夜游”第一品牌。

国道227线乡村生态旅游片区。依托国道227线旅游风景道建设,以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等沿线精品旅游景区(点)、重点旅游村镇等为支点,打造乡村生态旅游片区。不断完善沿线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建设观景平台、汽车营地等,培育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精心打造高品质乡村生态休闲度假片区,协同推进区域旅游联动发展。

焉支山-山丹马场生态旅游片区。发挥山丹马场水源涵养地和焉支山生态屏障作用,利用好世界最大军马场IP名片,推进片区联动发展,构建焉支山-山丹马场生态旅游片区。加快畅通片区内部交通,串联周边大马营、李桥、老军等乡村旅游点,配套自驾车房车营地、精品民宿、康养度假等产品,从南到北形成生态旅游体验环线,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焉支风·马场梦”旅游品牌。

二、推动各县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一)甘州区

整合现有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西北绿洲生态休闲区、西路军红色旅游研学区、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区、绿洲沙漠体验区、西北夜游文化体验区、世界地质奇观游览和户外运动体验区六大文化旅游功能区,构建城市文化和旅游休闲体验空间,不断优化城市文化和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和服务品质,提升城市休闲品位,突出“彩虹城市”特色,将甘州区打造成为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重要旅游目的地、中国西部区域性游客集散中心和国际特色休闲度假名城,塑造“丝路古都,神韵甘州”品牌。加快推进芦水湾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平山湖大峡谷、张掖大佛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按照4A级景区创建标准,持续推进甘泉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和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建设。积极配合开展甘州区城市水生态公园建设,高标准建设城市森林公园项目,打造甘肃版“塞罕坝”,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质。

专栏3-1:“十四五”甘州区重点建设项目

1.持续推进芦水湾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建设临泽北路、环湖路、312国道三段旅游景观廊道,沿街建筑风貌进行综合整治;

完善基础服务设施,完善度假区游客中心综合性服务功能,设置统一智能化停车场管理设施,推进度假区智慧旅游系统建设;

完善度假区餐饮、购物、住宿、医疗、康养、休闲、商务会展功能。

2.推进平山湖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提升平山湖喀尔喀小镇特色服务功能;开发网红桥、跑马场、直升机观景等游客体验项目;完善景区道路、景观绿化、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

3.推进张掖大佛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加快工程建设前期手续办理和规划设计方案的审定;提升建设大佛寺、西来寺历史文化街区和增福巷、东仓巷、文庙巷特色文化街区等内容。

4.屋兰古镇文化旅游综合大景区提升

启动屋兰东市特色旅游商品街招商运营;建设灯笼工坊及工坊街、旅游民宿、房车营地建设等二期项目。

5.建设甘泉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

加快红色教育综合展览馆建设项目施工进度;抓好4A级景区创建工作,实施甘泉公园游客服务中心及景区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整合明清街、欧式街、福音堂医院旧址、张掖市三缘博物馆、老干部活动中心等资源,形成一体规划、多元融合的发展格局。

6.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甘州府城文化产业园、张掖城市森林公园、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黑水国遗址公园、甘州区双塔丝绸之路文化村、世行贷款张掖市文化遗产展示及传统村开发、“彩虹城市”塑造工程等。

(二)临泽县

以“建设全域文旅名县”为目标,立足“一个龙头、一个中心、四大廊道、四个板块”空间布局和“一城五县”建设目标,打造丝绸之路国际化旅游目的地,打响“七彩丹霞·画里临泽·彩虹之旅”旅游品牌。加强丹霞大景区开发保护,深度拓展夜间游览,实景演艺,低空观光,深度体验等特色项目,打响“张掖丹霞”世界知名品牌,推动丹霞大景区资源优化整合和区域旅游联动发展,建设文化旅游发展龙头。着力提升乡村旅游品质,依托丹柳路生态旅游、临平路生态经济、312通道经济、张罗路特色产业;着力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专业村,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观光农场等乡村旅游项目;着力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专业村,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观光农场等乡村旅游项目。以丹霞生态康养等为重点,开发文旅康养融合业态,加快丹霞生态康养谷、温泉度假酒店、帐篷营地及温泉理疗等项目建设,将丹霞生态康养度假区打造为省级文化旅游康养园区(基地)。

专栏3-2:“十四五”临泽县重点建设项目

1.七彩丹霞景区基础设施改造项目

丹霞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实施提升改造;

完善道路、供排水、污水处理、供电等基础设施;

实施景观大道亮化工程、建设智慧停车场4个、安装汽车充电桩等;

配套安装旅游标示系统,完善景区及周边环境绿化、亮化、美化等设施;

2.七彩丹霞旅游景区实景演艺项目

建设实景演艺广场、实景演艺舞台和基础配套等内容。

3.丹霞生态康养谷建设项目

主要在丹霞至县城段分期建设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带、生态景观带、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4.流沙河温泉康养体验中心项目

建设室内温泉体验区、室外温泉体验区、室内园林式民宿、特色融合餐厅、特色商品展销市场、休闲娱乐广场等休闲特色功能区;

配套停车场、公共卫生间、亮化美化等附属设施。

5.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张掖丹霞旅游轨道交通项目、张掖七彩丹霞·流沙河景区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建设项目、临泽县流沙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梨园口红色文旅产业园、汪家墩红色研学旅游基地建设项目等。

(三)高台县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高台时的殷殷嘱托,紧紧围绕“红色高台”“绿色家园”两张名片和“红色高台、北凉古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四大品牌,加快形成“龙头带动、精品促动、产业互动、内外联动”的全域旅游新格局,打造成为红色文化名城、新时代红色基因传承地和红色旅游目的地,塑造“西路军魂,红色高台”旅游品牌。以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为龙头,加快培育壮大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努力把高台打造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整合湿地、水面、沙漠、遗迹、乡村等旅游资源,重点依托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湖心岛乡村旅游度假酒店和在水一方度假村等景区景点,开发以康养休闲、文化体验、探险娱乐、研学教育为主的生态旅游产品。

专栏3-3:“十四五”高台县重点建设项目

1.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提升

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厕所等基础设施,创新VR、AR等展览宣教形式。

2.红西路军主题公园

水如意生态绿地景观带改造;增加西路军征战河西部分战斗场景雕塑、西路军人物雕塑以及与西路军历史有关的元素。

3.红色文化商贸街

汉唐文化商贸街红色主题适度风貌改造;

制定门店经营管理办法,精选经营种类,规范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水平。

4.红色基因传承基地

提升现有高台干部学院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加大招商引资、项目争取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和办学模式。

5.河西红色文化体验景区

缩比例嵌入“长征路线”,以长征重要节点为元素设计体验游览的景观景点,打造微缩版“重走长征路”徒步研学拓展等特色户外项目;

将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红色旅游小镇纳入其中,健全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积极争创A级景区。

6.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

复原高台县城,建设高台城墙、两座角楼和一座城楼;

城外建设车马店、民房;城内建设十字街道,设醋坊、酒坊、炒炮店、手工作坊、布匹铺、铁匠铺、当铺等具有时代特征的店铺。

7.红色旅游小镇

依托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建设,一是配套建设军事体验、餐饮住宿、文化娱乐、主题酒店等设施,二是强化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停车场、厕所等附属配套设施建设,加大绿化、美化、亮化力度。

8.国防教育主题公园

在河西红色文化体验景区南侧合理布局展示坦克、大炮、机枪、战斗机等退役武器和国防教育相关内容。

9.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骆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项目、月牙湖景区改造提升工程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产品转化创业创新示范园、高台县九曲黄河灯阵非遗传承暨产品转化项目、华梦园小泉丹霞旅游景区建设项目、红沙河大峡谷开发建设项目、黑河沙漠公园等。

(四)山丹县

以“焉支风、马场梦、长城魂、艾黎情、佛山缘”五张名片为载体,立足“一园二核四片区”发展布局,围绕艾黎文化产业园,突出山丹马场、焉支山“双核”带动作用,以县城为中心基点,向东西南梯次拓展,做大南线焉支山-山丹马场生态旅游体验区,做精东线长城文旅融合发展区,做靓西线“如意花海”田园综合示范区,持续打造“世博圣地·五彩山丹”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山丹汉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项目建设,推动山丹马场景区和焉支山景区提质升级。围绕艾黎文化产业园、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和山丹汉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城北片区,打造以长城文化美食巷、文旅产品商业街、汉明时空转换体验区、文博研学教育基地等为一体的特色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做全文旅产业链。

专栏3-4:“十四五”山丹县重点建设项目

1.山丹汉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项目

围绕道路建设、文物保护管理设施、旅游配套基础设施、长城沿线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建设以寻古探幽、马术表演、路道巡察、军事露营等为主题的驿站点段,配套建设长城环线旅游公路等设施;

重点打造硖口、新河驿段、小寨段、城北片区、军马文化等集中展示区。

2.焉支山景区提升改造建设项目

提升改造景区内现有木栈道、游步道、观景台等基础设施,完善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系统、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配套服务设施等;

建设焉支生态小镇,主要建设特色民宿、月氏-匈奴部落、亲子游乐运动区等设施。

3.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山丹县游客集散中心、如意花海文化旅游产业园、自驾研学户外旅游营地建设项目、长城历史文化博物馆装修改造项目、长城新河驿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项目、马文化产业园等。

(五)民乐县

统筹民乐地理空间边界、文化旅游、旅游交通格局以及产业发展基础,兼顾跨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重点引领、三区联动、板块集聚、廊道串联”的空间格局。充分发挥祁连山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引领带动作用,不断释放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等精品景区辐射带动效应,协同推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示范区、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三大片区发展,加快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民乐文化产业园、城北民俗文化村、中医药康体养生等特色旅游项目开展品牌创建,形成“山水生态、文化生态、红色生态”产品体系,全力打造“金色田园·魅力民乐”品牌,成为丝绸之路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专栏3-5:“十四五”民乐县重点建设项目

1.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项目

建设完善田园综合体旅游基础设施;

建设红色旅游小镇、文化旅游复合廊道等项目。

2.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项目

改造南丰镇炒面庄村一、二、三组,建设餐饮、住宿、购物为一体的生态民俗小院;

新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红色旅游文化广场;

配套建设停车场、旅游厕所、智慧景区等相关基础设施。

3.民乐文化产业园项目

建设文化旅游产业街、温泉小镇;

建设儿童乐园等配套项目。

4.滨河集团景区建设项目

建设观光农业综合体、观光苗木园、科技孵化园、绿色有机食品博览馆、酒文化体验馆、游客服务中心等内容。

5.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民乐县祁连山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产业建设项目、民乐县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管理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科普宣教设施项目、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生态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生态宜居小镇文化村)、民乐县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滨河集团智慧景区项目、童子寺石窟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等。

(六)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依托“祁连风光、裕固风情、石窟艺术、丹霞地貌、祁连美玉”五大旅游精品,把肃南打造成为丝绸之路知名的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目的地,塑造“裕固风情,大美肃南”旅游品牌。按照全县构建点、线、片、面“四位一体”旅游发展格局,以马蹄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系统保护裕固族民族文化资源,加快《肃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立法工作。重点发展巴尔斯雪山景区,不断完善景区交通、游览、安全、卫生等配套设施,力争“十四五”期末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构建千里河西走廊的冰川、雪山、森林、草原、裕固族民族文化独特体验地。

专栏3-6:“十四五”肃南裕固族自治县重点建设项目

1.推进马蹄寺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新建游客中心、观景台、导览标识、旅游厕所、污水处理等设施;

维修北寺窟檐,修建三十二天游客休息长廊、格萨尔王广场、民族文化体验馆等景点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内6公里特色化彩色道路建设。

2.巴尔斯雪山景区建设项目

建设“一园(国家冰川地质公园)三区(游客集散区、冰雪服务区、自然体验区)四营地(巴尔斯大本营、一号营地、二号营地、三号营地)五基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登山探险运动基地、青少年户外拓展基地、滑翔伞运动基地、自驾车房车基地)”;

建设巴尔斯雪山小镇,布局滑雪场、高山缆车、热气球观光站、直升机、地质科普游等高端自然体验旅游项目。

3.裕固风情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

建设裕固族主题游乐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基地、民族演艺中心、文旅商品购物街区、温泉主题酒店、肃南县裕固餐饮文化产业园、肃南县裕固族民俗度假区游客服务中心等配套建设相关附属设施。

4.其他重点建设项目

肃南裕固族民俗度假区改造提升项目(肃南县裕固文化特色小镇)、文殊山石窟群旅游景区改造提升项目、肃南县裕固风情走廊旅游景区改造提升项目、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建设项目、九台山滑雪场建设项目、裕固风情苑自驾游房车露营基地及休闲度假产业开发建设项目、外星谷沉浸式主题公园建设项目、明花大漠风光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张掖市-肃南县-祁连县最美自驾风景线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张掖世界地质公园九个泉科考基地建设项目等。

第四章 推进千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一、实施六大重点工程

(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程

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为指导,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加快重点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促进张掖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以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为重点,逐步推进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临泽县、山丹县、甘州区、高台县、民乐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形成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到2025年,张掖市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发展成为甘肃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核心区。

(二)精品旅游景区晋级提升工程

以国家A级旅游景区创建为抓手,着重推进高等级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加快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品质良好、综合效益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景区。实施平山湖大峡谷、马蹄寺、巴尔斯等重点景区服务质量提升工程,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不断提升张掖旅游市场竞争力。依托巴尔斯雪山小镇,加快建设巴尔斯雪山景区,打造丝绸之路高端冰雪旅游和户外运动产品。持续扶持张掖丹霞大景区建设,推动冰沟丹霞、裕固风情走廊、沙漠公园等一批旅游精品景区提质升级,进一步增强景区景点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十四五”期间,争取成功创建2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8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高等级景区数量居全省之首地位更加巩固。

专栏4-1:张掖市“十四五”精品旅游景区提质创建工程

1.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

马蹄寺景区、平山湖大峡谷、张掖大佛寺。

2.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建名单

巴尔斯雪山景区、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甘泉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等。

3.精品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鼓励老牌国家4A级旅游景区邀请专家进行规划提升;

力争在3-5年将全市国家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完善、服务品质良好、综合效益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精品景区。

(三)旅游度假区提质建设工程

充分发挥湿地生态、地貌景观、草原等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草原牧场、康养度假、文化体验、乡村度假等不同主题的度假旅游产品,培育张掖特色旅游度假品牌,着力打造多元化的度假住宿设施,建设高品质旅游度假区。持续推进芦水湾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质升级肃南县裕固族民俗度假区,推进大湖湾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1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1家省级旅游度假区。

(四)特色文旅小镇提质建设工程

依托现有景点、资源和产业优势,整合小镇资源,形成核心吸引力,打造“小城镇+旅游”双重功能模式。以“文旅”为核心,从小镇的文化、特定功能、布局、景观规划等方面打造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独具吸引力的特色文旅小镇,加强民族特色村寨和特色小镇保护与发展。

专栏4-2:张掖市“十四五”特色文旅小镇建设名单

甘州区:喀尔喀小镇(提升)、甘浚特色文旅小镇(提升)

临泽县:丹霞口文旅小镇(提升)、临泽县康养休闲小镇(新建)

高台县:红色旅游小镇(新建)

山丹县:焉支小镇(新建)

民乐县:扁都口小镇(新建)

肃南县:裕固民族文化特色小镇(续建)、巴尔斯雪山小镇(新建)

(五)精品文旅演艺开发工程

加快精品文旅演艺开发工程建设,支撑张掖打造河西走廊演艺之都。大力开拓演艺市场,打造地方特色艺术品牌,鼓励地方特色优秀剧目参加国内外巡演,支持发展中小型剧场,对长期在剧场演出且具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特色文化演艺剧目和演艺院团,纳入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结合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等平台,加快精品剧目创作,打磨提升《张国臂掖》《回道张掖》《血色高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焉支古歌》等文旅演艺精品演出质量和效益,积极创新经营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场团合一、创作生产与市场销售为一体的演艺产品经营机制。持续提升“演艺+旅游”品质,加强演艺团体与旅游景区、演艺院线、演艺联盟、经纪公司的合作,着力构建演出市场服务体系。鼓励旅游景区引进省内外知名创作运营团队,依托核心旅游景区及城市固定演艺场所,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通过承办、合办等形式,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旅游演艺项目。

专栏4-3:张掖市“十四五”精品文旅演艺开发工程

1.推动精品文旅演艺剧目提升和创作

打磨提升《张国臂掖》《回道张掖》《民乐情》《肝胆祁连》《血色高台》《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焉支古歌》等演艺剧目,创作推出《裕固儿女心向党》等文艺精品,支持实现常态化演出。

2.推动旅游景区及城市固定演艺场所开发驻场演艺剧目

在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三馆演会中心、高台县干部学院或高台县影剧院、肃南县裕固风情文化旅游综合体、平山湖大峡谷等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演艺剧目。

(六)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工程

依托张掖悠久的历史文化、优美的祁连风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融入丝绸之路、甘青大环线及环西部火车游等区域经典游线,倾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线路,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度假、康养、运动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推出更多面向广大游客的旅游精品。重点包装推广2条外部精品旅游线路和5条内部精品旅游线路。

专栏4-4:张掖市“十四五”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工程

1.外部精品旅游线路

丝绸之路经典游线:兰州-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瓜州-敦煌

青甘大环线:西宁-塔尔寺-青海湖-茶卡盐湖-大柴旦-青海雅丹-阿克塞-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嘉峪关-七彩丹霞-芦水湾-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扁都口-祁连草原-卓尔山-门源油菜花-返回西宁

2.内部精品旅游线路

黄金自驾游线: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张掖大佛寺-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

高端体验游线:巴尔斯雪山景区-张掖丹霞大景区-屋兰古镇-芦水湾旅游度假区-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

红色文化游线: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甘泉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梨园口红色文旅产业园-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肃南县康乐镇石窝会议遗址--肃南县石窝会议纪念馆

张掖精品环线:张掖大佛寺-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山丹汉明长城-焉支山-山丹马场-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马蹄寺景区-沙漠体育公园-屋兰古镇

祁连山最美自驾风景线:七彩丹霞-裕固民俗度假区-肃祁公路沿线草原-卓尔山-西宁

二、构建九大文旅产品体系

(一)地质旅游产品

依托张掖世界地质公园资源和品牌优势,坚持优势资源优先开发,着力建设丹霞大景区,全力提升国家5A级旅游景区品质,实施张掖丹霞大景区旅游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积极创新培育参与性、体验性、娱乐性、消费性强的文旅项目,着力开发神奇丹霞低空观光游、外星地貌探奇游、丹霞精品深度游、地质科普研学游、民俗文化体验游等特色旅游项目,与周边景区联动发展,创新发展丹霞地质体验旅游业态和深度游产品。

(二)红色旅游产品

积极开发红色旅游项目和融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红色教育为一体的复合型红色文化体验旅游产品,精心培育红色旅游线路,重点抓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推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一批红色文化体验场馆建设和展陈改造提升。实施红色精品建设工程,支持有条件的红色旅游景区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研发系列红色文创产品,创响“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品牌,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知名城市。

(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优化张掖全域休闲度假产品布局,开发城市休闲度假和乡村休闲旅游度假产品。重点以城市为中心发展商务、会展、购物、体育、城市公园等业态产品,依托历史文化街区、商业步行街、美食购物街、城市休闲公园、旅游度假区,培育城市特色休闲街区和夜间旅游休闲集中消费区,不断提升都市休闲购物和游憩功能。推动以体验为核心的乡村度假区建设,鼓励4A级以上景区与周边乡村联动创建度假区。重点推进芦水湾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肃南县裕固族民俗度假区品质,打造全国一流旅游度假城市。

(四)户外运动旅游产品

依托重点景区、景观廊道、重要交通节点,大力开发自驾车营地、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活动等产品。重点建设滨河新区自驾游基地和七彩丹霞、扁都口、大湖湾、山丹马场等10个高标准的自驾车房车营地。推进巴尔斯雪山景区、平山湖大峡谷、正义峡、金沙湾等建设“十大户外运动基地”,着力发展沙漠运动旅游、森林探险旅游、山地户外运动旅游,开发定向越野、沙漠冲浪、徒步穿越、赛马赛车等大众户外运动旅游产品。举办国际品牌户外运动赛事活动和推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将张掖打造成国际户外运动名城。

(五)低空旅游产品

依托张掖丹霞通用机场和张掖通航产业园,加快开发低空旅游产品,创建通用航空发展新高地。重点围绕丹霞景区建设临泽航空体育基地,联合平山湖大峡谷、巴尔斯雪山、大湖湾、山丹马场、马蹄寺、扁都口等景区开展低空旅游,布局一批飞行营地和直升机观光临时起降点,开发热气球、直升机、动力伞等低空观光项目,推出高端直升机观光旅游、航空摄影、低空飞行等精品线路,打造集航空运动、低空旅游、休闲娱乐、康养度假为一体的航空旅游产业综合体。

(六)冬季旅游产品

充分挖掘冰雪运动、温泉康体、民俗体验、特色美食等资源,打造张掖具有不同文化主题特色、民俗活动特色和休闲产品组合的冬季旅游品牌。推动冰雪主题旅游度假区和景区建设,深度开发滑雪滑冰、冰雪彩灯、温泉疗养、冰雪赛事、冰雪演艺、雪地穿越等冬季旅游项目和景点线路,进一步提升丰富七彩丹霞景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平山湖大峡谷、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等景区冬季冰雪游业态,重点推进肃南县九台山滑雪场、巴尔斯雪山小镇等项目建设,支持开展冰雪旅游文化节、特色大集、民俗灯会、元旦春节欢乐购物季等活动,打造“冬游金张掖”品牌。

(七)乡村旅游产品

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以“两带四区四线”示范建设为重点,深入实施“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着力打响“塞上田园牧歌”乡村旅游品牌。精心打造黑河、张民公路、张肃公路三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创建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开发以葡萄、红枣、枸杞等优势产业为依托的乡村度假庄园,鼓励有条件的星级农家乐升级为乡村度假综合体。实施乡村景区化建设行动,积极推动省级优秀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国家A级旅游景区。优化民宿行业审批流程,加快丹霞新村温泉康养民宿等一批精品民宿发展。谋划实施一批休闲农庄、特色农业园区和现代田园综合体等示范样板,加快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明花大漠风光田园综合体、如意花海城乡融合田园综合体、焉支花谷田园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持续提升裕固族特色村寨、丹霞口文旅小镇等一批特色村落,继续完善“张掖市十大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建设乡村文创中心、文旅电商中心,推进农特产品品牌化,支持甘州区祁连丹霞情、临泽县威狄堡等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壮大,形成“全民”巩固脱贫成效、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格局。完善乡村旅游景区(点)、旅游示范镇、旅游专业村、农家乐定级评星和摘星退出机制,保证乡村旅游发展质量和效益。力争到2025年,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达到15家以上,五星级农家乐达到30家以上。

(八)研学旅游产品

建立完善的研学旅行体系,丰富研学旅游产品,建设研学旅行基地,健全研学旅行安全保障机制。以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戈壁绿洲农业、张掖海升智慧农业园等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生态研学产品,以张掖大佛寺、骆驼城遗址、长城和长征遗址遗迹等文化资源为依托开发文化研学产品,以张掖市博物馆、张掖市科技馆、高台县科技馆、山丹县科技馆等文化场馆为依托开发科技研学产品。策划开展丹霞夏令营、考古学习班、红色教育培训班等高质量示范性研学旅游活动,丰富文化活态展示与体验,建设一批高水平研学旅行基地,推出“行走丝路·品读丹霞”科普研学、“探秘地球·品鉴丹霞”科考研究、“西路军魂·再出发”红色教育、“寻访艾黎足迹”国际主义精神等研学旅游线路。到2025年,建成2家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4家省级研学旅行基地。

(九)夜旅游产品

大力发展夜经济,支持城市商圈、休闲街区、文化广场、旅游景区、文化场馆推出夜旅游产品,通过“夜景、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游”等夜旅游模式创新,发展灯光秀、光影秀、水秀、大地灯海秀、环境艺术亮化、沉浸式多媒体秀、实景演出等夜游项目,有序发展夜经济、小店经济等,实施张掖知名品牌培育宣传行动和放心消费工程,营造安心放心消费环境,推进旅游消费转型升级,激发城市夜间活力。发挥甘州区中心城区作用,建设“主客共享不夜城”,延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影剧院、音乐厅、体育馆等文体设施开放时间,开发夜游市区、夜游景区、夜赏文创、夜观演艺、夜品佳肴、夜购甘货、夜习科普、夜健体魄等个性化夜间消费产品,打造夜间消费“文化IP”,加快甘泉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滨湖广场、中心广场实现夜间常态化演出。加强七彩丹霞、屋兰古镇、万寿商业街、七彩月色街、甘州巷子、张掖夜市、玉水苑水韵食尚街等区域夜旅游产品开发。

专栏4-5:张掖市旅游产品重点建设项目

1.地质旅游产品

推进张掖丹霞大景区建设;推进平山湖大峡谷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争创世界地质公园。

2.红色旅游产品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

3.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推进芦水湾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提升肃南县裕固族民俗度假区品质;推进大湖湾创建省级旅游度假区;鼓励4A级以上景区与周边乡村联动创建度假区。

4.户外运动旅游产品

建设滨河新区汽车自驾游基地(二期)等项目;继续建设和提升10个高标准的自驾车房车营地、十大户外运动基地。

5.低空旅游产品

建设张掖通航产业园、临泽航空体育基地等项目;在七彩丹霞景区、平山湖大峡谷、马蹄寺、巴尔斯雪山景区、大湖湾、扁都口等高等级景区优先布局一批飞行营地和直升机观光临时起降点。

6.冬季旅游产品

丰富七彩丹霞景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平山湖大峡谷、大湖湾文化旅游风景区、马蹄寺、文殊寺等景区冬季冰雪游业态;建设和提升九台山滑雪场、佛山滑雪场等一批滑雪场;推进巴尔斯雪山小镇等项目建设;举办全国冰雪山地马拉松赛、丝绸之路雪地登山挑战赛、踏雪节等活动。

7.乡村旅游产品

精心打造黑河、张民公路、张肃公路三条乡村旅游示范带;建设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明花田园综合体、如意花海城乡融合田园综合体、焉支花谷田园综合体等一批乡村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和提升甘浚丹霞文旅小镇、焉支小镇、扁都口小镇、皇城草原特色小镇、裕固族特色村寨、丹霞口文旅小镇、双塔丝绸之路文化村白银乡蒙古族喀尔喀特色小镇、巴尔斯小镇等一批特色村镇。

8.研学旅游产品

建设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山国家公园研学基地;推动张掖市博物馆、临泽县丹霞大景区盛华研学旅行教育基地、艾黎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9.夜旅游产品

加快甘泉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滨湖广场、中心广场实现夜间常态化演出;加强七彩丹霞、屋兰古镇、万寿商业街、七彩月色街、甘州巷子、张掖夜市、玉水苑水韵食尚街、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民俗文化村、民乐城北民俗文化村、民乐文化产业园等区域夜旅游产品开发。

三、加快文化产业发展

(一)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产业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业、互联网等领域融合发展,以现代创意设计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规范发展文化创意园区,推动建设智创七一文化产业园、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创意设计孵化基地、文创孵化中心、文旅创客基地。培育特色创意和设计企业,支持肃南马蹄飞天刺绣合作社、富达民族服饰工艺公司、高原红文化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红色文化工作室等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文化文物单位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文化创意体验业态,办好张掖市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大赛,搭建创新展示平台,推进创意设计成果转化和市场推广,鼓励设立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加盟的文化创意中心。重点支持创意产品的研发推广,每年举办一届中国张掖文化艺术创意节,开展创意博览、项目路演、引资推介等活动,搭建张掖市文化创意产品研发交易平台。推动开展文化创意下乡、文化创意体验进景区活动。

(二)扶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

积极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培育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着力推广数字、互联网等高新技术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推动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以张掖市数字文化馆为示范,推进各县数字文化场馆建设,丰富公共文化空间体验形式和内容。支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新媒体传播推广,鼓励线下文艺资源、文娱模式数字化,创新表现形式,深化文化内涵。加快发展互联网广告、数字媒体广告等新兴业态。建设“互联网+演艺”平台,加强演艺机构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支持演艺机构举办线上活动,促进线上线下融合,打造舞台艺术演播知名品牌。促进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旅游直播、旅游带货等线上内容生产新模式。依托张掖大数据产业园,创建数字内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短视频上的金张掖”客户云端、5G短视频产业园,加快推进“短视频+”行动,着力打造“不来即享”的张掖新名片。

专栏4-6:张掖市“十四五”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重点任务

1.建设张掖文化和旅游云平台项目

布局建设张掖全域旅游综合服务平台,推广“一部手机游张掖”APP, 实现与抖音、微博、微信、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大众APP的有效链接;完成Wi-Fi系统、智慧票务系统、智慧营销系统等建设;建设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和数字文化馆,实现在线互动、在线与现场互动;建设张掖市文化旅游资源大数据库。

2.建设传统文化产业数字提升工程项目

推进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领域的应用和创新,支持文化场馆、文娱场所、景区景点、街区园区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发展数字景区、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智能化、体验式文旅产品。

3.建设数字文化产业新型业态培育工程项目

推动5G+4K/8K超高清在演艺产业应用,建设在线剧院、数字剧场,鼓励文艺院团、文艺工作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网络直播平台开展网络展演。

支持文化文物单位与融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发展“互联网+展陈”新模式,打造一批博物馆、美术馆数字化展示示范项目,引导支持举办线上文化会展。

发引导和支持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等技术在文旅领域应用,发展全息互动投影、无人机表演、夜间光影秀、商业文创展等产品。

开发数字文化装备。加强工业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在智能文化装备生产各环节的应用,开发沉浸式设施、无人智能游览、可穿戴设备、智能终端、无人机等智能装备。

打造一批张掖“在线城市会客厅”,推出更加开放、全天候的张掖文化旅游节庆、赛事、展会。

(三)着力发展影视制作产业

加大对影视内容创作生产传播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新时代广播电视精品工程,拍摄制作、发行播出一批以张掖景区景点为取景地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作品,重点抓好电影《血战高台》等影视拍摄。大力培育扶持甘肃西北长城影视、高台表是传媒、张掖黑马文化等本地影视企业发展壮大,强化与央视电影频道、甘肃风行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影视媒体和企业合作,培育制作一批体现张掖特色的影视精品。按照“内优外联”的方式,鼓励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意识形态新闻宣传领域外的影视节目制作业,不断提高广播影视产业的社会化程度。推广“景区+影视基地”模式,支持张掖七彩丹霞、平山湖大峡谷、山丹马场、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等影视基地改造提升,加快高台县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建设,着力将张掖打造成为西部重要影视基地。用好裕固族语言,建立裕固族语言音译中心。以影视产业延伸发展文旅演艺、实景演出、灯光秀、飞行摄影等相关产业,完善以影视、摄影等为平台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链,加快影动张掖影视产业园项目招商引资进度,培育孵化各类相关产业主体。

(四)加快发展文旅会展产业

切实把会展经济作为张掖城市发展新优势、新引擎、新品牌,以恢复、引进、创立为发展路径,全要素整合、全链条融合、全业态推动,拓展张掖文旅会展空间。不断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和张掖国际展览中心等会展场馆的硬件设施,逐步推进会议会展数字化软件服务改造,重点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争取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开幕会活动在张掖举办。定期举办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关国家和城市会展组织的合作交流,不断开拓文化会展项目。全面提升博物馆、纪念馆等藏品展览在社会上的影响以及革命纪念馆的历史教育作用,不断拓展贴近群众的巡回展、精品展和专题展,提高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商业展览比重。争取承办落地一批国家级、省级会展活动,提升张掖城市影响力。

(五)创新发展工艺美术产业

充分发挥张掖民间民俗工艺美术资源优势,采取“居民+协会+基地+公司”的生产加工模式和“公司+基地+互联网”的文化集市运营模式,以书画、刺绣、麦秆画、木塑画、水晶珠绣、烙画、彩岩画、掐丝画、民族服饰等民族民间工艺品为主推产品,引导居民进行家庭生产,对有条件的加工户,鼓励开办工厂、加工店进行专业化生产。提档升级文化集市服务功能,推动艺术品交易电商化,搭建特色艺术品电商服务平台,构建资源整合、服务规范的文化电商产业,支持艺术品物流、仓储、保险等专业配套服务发展,推进艺术品交易市场规范有序发展。对接市场需求,加快具有张掖特色的非遗、文物、工艺、演艺、服饰、民俗等相关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全面提高文化旅游商品、工艺品、纪念品的设计、制造和推广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条。

四、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医养、教育、商贸会展、科技等全行业融合发展,增加旅游产品附加值,将张掖建成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遵循“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原则,积极探索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着力培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实现文化和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产品体系、要素流动、综合服务等功能取得系统性建设的突破。推动文化事业与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实施“文物+旅游”“非遗+旅游”“文艺+旅游”等融合工程,培育一批文旅融合精品项目。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文化产业园区集聚发展工程,加强创意设计、数字文化、影视演艺等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推动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和文旅融合综合体创建,优化提升一批富含游乐资源、具有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功能的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争创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十四五”期间,争取创建1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4家省级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基地。

专栏4-7:“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工程

1.“文物+旅游”融合工程

加强文物、遗址景区化、体验化、休闲化发展,加快数字化建设,推动长城、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休闲化建设、骆驼城考古遗址公园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单位景区化发展、博物馆旅游体验化建设。

2.“非遗+旅游”融合工程

择优推进一批非遗项目进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产业园区、乡村旅游区;推进肃南县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遗展示场所休闲化建设;开辟张掖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文化创意产品,推出1-2个非遗文艺或演艺作品。

3.“文艺+旅游”融合工程

引导5A级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等开发高品质演艺秀,继续提升《回道张掖》《张国臂掖》等文艺精品演出质量和效益。

4.“文化产业+旅游”融合工程,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和提升

重点支持甘州府城文化产业园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祁连玉国家文化产业园、丹霞文化产业园、临泽颐高电子商务孵化园等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升级;加快建设大佛寺文化产业园、民乐文化产业园、滨河酒文化产业园、如意花海文化旅游产业园、罗城镇魁星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

(二)推进旅游与体育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旅游与体育、户外运动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户外运动基地建设和户外运动产品开发,着力打造国际户外运动名城,积极创建国家体育旅游品牌。拓展体育旅游新业态,开发建设体育旅游产业园、健身休闲旅游示范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推动甘肃河西体育(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带动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引导和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和体育基地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共享。加快融入西部体育文化旅游圈,充分发挥政府在申办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中的引导作用,搭建重大赛事申办运作平台,联合专业体育机构和有意向的企业,通过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方式,大力引进一批全国性的水上运动、冰雪运动、马拉松赛等赛事活动,重点打造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张掖丝绸之路全国冰雪山地马拉松赛等系列户外品牌赛事,加快推进张掖奥体中心项目建设,承接国内省内大型赛事活动,提升张掖文化旅游知名度。

专栏4-8:“旅游+体育”融合创新工程

1.推进张掖奥体中心项目建设,承接国内省内大型赛事活动。

2.推进甘肃河西体育(产业)基地、临泽航空体育基地项目建设。

3.推动建设十大户外运动基地和一批冰雪运动基地,培育赛车、赛马、马拉松等项目。

4.重点打造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张掖丝绸之路全国冰雪山地马拉松赛等系列户外品牌赛事。

(三)推进旅游与医养融合发展

抓住甘肃着力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成为“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新的消费爆点和经济增长点,打造全省“千亿级产业”的契机,大力开发张掖文化和旅游资源、地热资源和中医药资源,加快实施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发展倍增计划,建设一批文旅康养园区(基地)和文旅康养小镇,创新开发温泉、葡萄酒、日光沙疗、避暑养生、中医药养生等康养旅游产品,将甘州区和临泽县打造为文旅康养产业百亿县区。大力发展以温泉康养为主题的特色康养旅游,开发温泉特色疗养等复合型康体养生旅游产品,精心打造临泽丹霞生态康养谷和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两大康养产业集群。结合全省创建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打造一批高质量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举办中国张掖陇药博览会和陇药发展论坛,加快实施民乐县中医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推出肃南县祁连山马鹿文化产业园、大佛寺佛教禅修等中医药养生保健文化旅游线路。多层次、多样化开发休闲养老慢游产品,全面提升张掖全国综合养老示范基地综合服务质量,加强与省内外养老基地合作交流,提升康养旅游产业质量。

专栏4-9:“旅游+医养”融合创新工程

1.推进康养项目建设

建设临泽丹霞生态康养谷、流沙河温泉康养体验中心、临泽县丹霞康养村、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温泉疗养中心、肃南县祁连山马鹿文化产业园等项目。

2.推进医养项目建设

建设临泽县中医医院康养综合体、张掖市众创旅游西北水景养老中心、民乐县中医药健康养老示范基地等项目;

(四)推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

用好张掖市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成果,依托特色优势农业,坚持农旅融合、以农促旅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思路,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助力张掖乡村振兴。创新培育发展观光农业、定制农业、智慧农业、创意农业、众筹农业等农业业态,策划包装田园综合体、农业庄园、观光农场、农业特色小镇等项目,重点培育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等标杆示范,举办农业主题旅游节、采摘节、赏花节、葡萄酒节等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乡村旅游节事。实施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引导张掖葡萄、临泽小枣、高台辣椒干等地方优质绿色农产品进旅游景区、进旅游度假区,推动优质农副土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集群,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线路,推动休闲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专栏4-10:“旅游+农业”融合创新工程

1.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创建

推进临泽县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2.推进休闲农业项目建设

推进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旅游景区、肃南大明现代农旅融合体验区等标杆示范项目建设。

(五)推进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旅游与工业融合发展。支持工业遗址、企业、园区发展工业旅游,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景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基地,开发工业主题乐园、主题饭店、主题购物中心等特色产品,重点建设山丹老工业遗址旅游建设项目,全力打造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

推进旅游与教育融合发展。将研学旅游纳入基础教育体系教育教学计划,开发研学旅游课程体系,开展读历史、进学校、观展览、学科技、作交流活动,依托张掖世界地质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长城长征遗址遗迹和文化场馆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开发研学旅游线路,力争将张掖市纳入“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

推进旅游与商贸会展融合发展。完善提升张掖国际展览中心等会议场馆软硬件设施,重点做好中国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暨祁连玉文化博览会和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等全国性盛会,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务会展品牌。发展特色商业购物旅游,培育特色商业购物旅游产品,建设张掖旅游主题购物街区、旅游购物体验店、旅游购物免税店。

推进旅游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努力创建国家级、省级文旅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发展基于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科技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旅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网络视听、数字内容、在线剧院、数字剧场、全息互动投影等跨界融合的新型文旅企业、文旅业态、文旅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文旅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专栏4-11:“旅游+其他产业”融合创新工程

1.“旅游+工业”融合工程

全力打造滨河九粮液文化旅游景区;重点建设山丹县老工业遗址旅游建设项目。

2.“旅游+教育”融合工程

推出祁连山国家公园、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等科普教育研学旅游产品;丰富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科技馆、红色纪念馆、非遗中心为支撑的文化研学旅游产品。

3.“旅游+商贸”融合工程

重点做好中国甘肃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暨祁连玉文化博览会和丝绸之路国际生态产业博览会暨绿色有机产品(张掖)交易会等展会。

4.“旅游+科技”融合工程

推进张掖市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推进4A级以上旅游景区智慧平台建设;探索在娱乐场所、科技馆、博物馆、非遗文化馆、遗址公园等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与实景相结合的新业态。

五、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

巩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实施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提升工程,实现产品标准化、服务标准化、管理标准化,力促旅游产业品质、效益双提升,着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优化旅游服务环境,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主客共享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相关旅游服务标准,开展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回头看”专项行动,下功夫解决有标不贯、贯标不力等突出问题,实现标准执行全覆盖、再提升。

(一)加快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强化交旅融合发展,构建便捷旅游交通网络,加快张掖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工作,加大航线航班培育力度,重点推进张掖丹霞轨道交通、S1号线张掖市区至丹霞景区轨道交通项目建设,打造新型出行方式。积极构建张掖市构建“两圈两廊五联六环”(两圈:张掖北部、南部旅游圈。两廊:S301九条岭至高台石泉子段东西廊道,S237接S18经肃南至祁连的南北廊道。五联:双窝铺、山丹县城、焉支山、山丹军马场、马场高铁站段;东乐、民乐生态工业园区、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马蹄寺段;甘州平山湖、红沟峡谷奇观、临泽红桥庄园、康养谷、丹霞口段;阿右旗怪石城、八坝胡杨林、红西路军精神核心展示园、梧桐泉、巴尔斯雪山、康乐草原段;扁都口、军马场、夏日塔拉段等5条重点连接线,促进市域内著名景点景区互联互通。六环:以“五县一区”农村公路为主体,打通断头路,连线成环,构建县域内旅游环线)。优化沿线景区“最后一公里”交通配套,启动实施平山湖-屋兰古镇-普家庄秺侯驿文化产业园-沙漠体育公园-马蹄寺旅游大通道。优化旅游客运网络,开通火车站、高铁站、长途汽车站、飞机场等到周边景区的直通车,实现全部乡镇和重点旅游景区建有等级客运站,强化客运枢纽旅游功能,推进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综合客运枢纽、兰新高铁山丹马场站配套工程建设。强化高速公路服务区和景观廊道旅游服务功能,规划建设一批停车场、观景台、自驾车旅居营地和交通驿站,完善宣传、咨询、购物等服务设施。结合城乡建设和生态治理,完善旅游风景道、骑行专线、登山步道等慢游设施。加强与航空铁路、客源市场合作,支持线上线下合作,发展汽车租赁,完善客运交通,推出更多面向大众休闲的落地自驾产品。

专栏4-12:张掖市“十四五”旅游交通服务重点完善项目

1.完善旅游交通网络

推进兰州至张掖三四线高铁建设和张掖军民合用机场改扩建;推进张掖丹霞轨道交通、S1号线张掖市区至丹霞景区轨道交通项目建设。

2.推进旅游公路重点建设项目

优化沿线景区“最后一公里”交通配套,重点推进人祖山口-马蹄寺旅游大通道、西路军红色旅游道路、G312线至骆驼城古遗址旅游道路、山丹马场旅游道路等14项旅游公路项目建设。

3.打造精品旅游示范路

重点建设祁连雪山风景线、戈壁沙漠游览线、红色旅游线等精品旅游示范道路。

4.强化客运枢纽旅游功能

在张掖军民合用机场、张掖火车站、汽车站等重点客运枢纽,逐步完善张掖各旅游景区的宣传展示、信息咨询、查询触摸屏、旅游地图、旅游预订、租车等旅游服务。

5.完善公路综合服务功能

推进张掖丝路明珠旅游服务区项目建设;加强张掖、临泽高速服务区旅游功能提升改造,推进游客集散中心、七彩丹霞、冰沟丹霞景观路改造;国省干线公路服务区和农村公路沿线试点设置驿站、简易自驾车房车营地、观景台和A级厕所等服务设施。

6.提升交通旅游标识体系

逐步完善通往A级及以上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旅游目的地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旅游专用道路的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体系。

7.增强旅游交通运输能力

开通至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示范村等景区或景点的旅游专线或旅游直通车;鼓励在重大节假日期间开通定制旅游客运线路。

(二)加快提升旅游要素服务品质

以建设国家旅游新消费试点城市为契机,打造“金张掖·六乐”产业链闭环系统。

丰富“金张掖·乐餐”品牌。推动地方小吃产业经营规范化、工艺标准化、主体组织化、产品品牌化建设,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餐饮品牌。推出“七彩丹霞宴”等特色饮食系列,制定张掖名优小吃标准化目录清单,实施新乐食坊、孙记炒炮等张掖餐饮品牌输出、相互赋能、抱团发展计划,加快张掖餐饮品牌进景区。重点建设张掖夜市、甘州巷子、甘州市场等休闲美食街区,培育张掖美食“名街、名店、名菜、名吃”,策划举办美食文化节、名菜名店评选等活动,努力打造优质品牌街区。到2025年末,建成30个以上旅游特色餐饮购物街区。

营造“金张掖·乐居”环境。提升和丰富张掖旅居水平和层次,提高酒店涉外接待能力和服务品质,形成高端旅游品牌酒店群、中高端度假酒店、主要客源地主题酒店、大众快捷酒店、民宿客栈、帐篷营地、火车旅馆、休闲农庄、古村民居、自驾游房车营地组成的多层次旅游住宿体系。推进民宿规范发展,建立张掖旅游民宿联盟,打造民宿宣传推广APP,推进旅游民宿标准化、精品化发展。启动富来登温泉酒店五星级酒店创建和金阳国际酒店文化主题酒店创建工作。到2025年末,力争全市争创1家五星级旅游饭店,四星级饭店达到25家以上,培育50家以上精品民宿。

完善“金张掖·乐行”功能。市级统筹、县区联动,将通往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景点的标识标牌纳入全市道路交通标识范围,统一设计规划、统一布局完善。推进行旅结合,进一步优化客运网络,根据市区内旅游景点和高铁站、火车站、飞机场、汽车站中转运输需求,合理调整优化市县区公交车运营线路,推动城乡公交一体化运营。

开发“金张掖·乐游”路线。构建以高速公路、旅游干道为纽带,风景道、自然风光带为廊道,景区景点为依托的自驾游网络体系。完善公航旅·张掖国际露营基地、大湖湾风景区房车营地、窝窝营自驾游营地、丹霞靠山大营、中华裕固风情自驾游房车露营基地、黑河沙漠胡杨景区自驾游房车营地等基础服务设施,打造以六大自驾游宿营基地为基点,辐射境内景区,贯通青海、内蒙、酒嘉、金武等旅游城市的精品自驾游线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自驾营地建设。

培育“金张掖·乐购”品牌。扶持文旅商品研发、销售,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开发标志性系列文创产品、旅游商品和纪念品,建立张掖文旅商品名录,举办全市文创产品大赛,推出统一LOGO的“张掖游礼”系列旅游商品,培育3家以上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创企业和文创品牌。依托万寿商业街、甘州府城、玉水苑玉水大道等购物街区构建旅游服务设施完备、支付环境便捷、购物环境高雅、国际和民族品牌云集的旅游时尚消费区。积极扶持培育甘肃心睿志诚、张掖传世经典等一批文化旅游商品研发销售企业,推进具有张掖地域标志性文化符号的纪念品开发,鼓励支持文化场馆、旅游景区开发标志性文创商品。

体验“金张掖·乐享”生活。加强高科技娱乐、时尚娱乐、夜休闲娱乐项目开发,大力发展景区娱乐产品,推广“景区+游乐”“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等植入式娱乐模式。创新旅行社体验式商业模式,提升信息化水平,实现旅行社产品差异化、定制化、品质化和在线化。

(三)加快推进公共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紧扣标准化、人性化、个性化、精细化服务和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要求,按照国际一流水准,完善旅游咨询服务体系、游客集散体系、标识标牌体系,建成覆盖城乡、主客共享、实用便捷、富有特色的旅游设施网络。强化景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建设景区停车场、内部交通、便民设施、标识标牌等硬件设施,合理配置厕所、垃圾桶,合理增加建设景区游览线路沿途遮阳休憩设施。持之以恒推进“厕所革命”,加快城区高标准旅游公厕布点修建,推进景区旅游厕所高质量提升改造,促使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厕所高标准改建、常态化保洁、规范化管理。加快旅游厕所数字化建设,着力推进家庭卫生间、移动厕所和智能厕所建设,推动“厕所革命”走向城乡、迈向全域。

(四)加快智慧文旅建设

推动“互联网+旅游”深化发展,加快各类景区智能化改造升级,培育“网络体验+消费”新模式,加快建设张掖市智慧文旅服务平台和“一部手机游张掖”APP,完善电子预约、线上支付、电子导览等功能,推广基于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推动服务管理智慧化、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和公共服务智慧化,打造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服务体验模式。打造大数据分析平台,整合出入境、客运、住宿、消费等涉旅数据和演艺、创作、公共服务、版权交易等涉文数据,推进部门、企业、行业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推进游客消费和需求监测分析预测。加强智慧停车场、智慧门禁系统等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数字化工程,加快旅游经营场所和重点街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实现旅游业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智慧营销。加快培育一批以旅游为主营业务的电子商务企业。到2025年,全市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基本实现智慧化转型升级。

(五)提升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水平

构建新型文化和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机制。突出演出、艺术品、网络表演、游戏游艺、歌舞娱乐等行业源头治理,开展文化和旅游企业公共信用综合评价, 推动实施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依法依规开展失信惩戒。推进“互联网+监管”,构建业务全量覆盖、信息全程跟踪、手段动态调整的智慧监管平台。深入开展平安文化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审核机制,加强线上线下内容审核及动态监测,逐步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

深入开展文化和旅游市场整治行动。进一步完善职责清晰、多部门联合执法检查的工作机制,坚决打击各种旅游违法违规行为,切实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健全文旅高效投诉处理机制。深入开展文明旅游宣传引导工作,着力推进旅游诚信体系建设,开展全市旅游十佳品牌选树工作,发挥十佳景区、宾馆饭店、旅行社、乡村旅游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张掖旅游业的形象和宣传窗口建设。

强化文化和旅游安全应急保障。完善文化和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消防、交通、食品等安全工作,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健全应急救援体系,统筹旅游发展与安全,切实增强旅游安全保障能力,织密旅游安全防护网。聚焦公共文化机构运行、文物保护、涉外旅游等重点领域,健全隐患排查整改、风险防范预警、突发事故处置等文化和旅游安全保障防控体系。

专栏4-13:张掖市“十四五”旅游配套设施建设

1.智慧文旅建设

争取到2025年全市智慧文化和旅游数据平台投入全面使用;推广“一部手机游张掖”APP;全市公共文化场所、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星级饭店、旅游购物店完成5G网络、智慧票务系统、智慧营销系统、安防监控系统、信息咨询系统建设;建设张掖市文化旅游资源大数据库;建立旅游信息管理与发布平台;建立覆盖全市的常规和紧急信息发布系统。

2.旅游厕所建设

到2025年,A级厕所要占到旅游厕所的80%以上,生态无异味厕所要达到100%。

3.集散服务建设

推进张掖甘州机场和张掖高铁站集散服务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张掖七彩丹霞·流沙河景区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山丹县游客集散中心建设项目等项目建设。

六、加大市场宣传拓展

提升张掖旅游品牌。一是持续打响“丝路之都·丹霞之城·金张掖”品牌。聚焦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美中国旅游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等城市品牌,充分突出张掖丝绸之路文化、张掖丹霞的核心优势,全面提升“丝路之都·丹霞之城·金张掖”品牌形象的国内外影响力和知名度,塑造张掖印象,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二是重新策划包装张掖旅游新品牌,提炼“丝路之都·七彩张掖”品牌形象。重点突出张掖深厚的丝绸之路文化和张掖“彩虹城市”特色,进一步凝练简化“丝路之都·丹霞之城·金张掖”品牌形象,更有利于品牌宣传和营销,更容易让游客记住。三是加强各县区旅游品牌宣传,打响“丝路古城·神韵甘州”“七彩丹霞·画里临泽·彩虹之旅”“西路军魂·红色高台”“世博圣地·五彩山丹”“金色田园·魅力民乐”“裕固风情·大美肃南”等文旅品牌。

全面拓展旅游市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体系,依托甘肃省河西五市旅游联盟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一节一会”高端平台,加强与陕、甘、青、蒙、新等周边省区旅游合作。以高铁和航空为切入点,大力拓展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陕成渝等主要客源市场,统筹做好重点客源城市宣传推介和高铁、地铁联动宣传活动。加大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东南亚、欧洲、北美等传统客源市场的合作力度,推进互送客源、互为市场,吸引更多游客来张掖旅游,推动文化旅游全面提质升级发展。

注重新媒体营销。综合运用各种媒体,全方位、立体化开展市场营销活动。加强与中央媒体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主要客源地媒体联系,不间断的进行旅游营销宣传推广。加强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上张掖旅游展示的建设,积极与携程、途牛等各类OTA平台合作,建设张掖旅游形象店,推广张掖旅游线路产品。用好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直播、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加强在短视频平台构建张掖好玩的页面建设和推广活动,全方位提升打响“丝路之都·丹霞之城·金张掖”城市品牌,提升张掖市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

注重节庆赛事活动营销。立足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定位,重点提升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敦煌写经书法艺术节、大湖湾文化旅游艺术节等文化旅游节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策划推出旅游产品营销年会、摄影大赛、抖音大赛、美食节、音乐会、演唱会、自驾游、户外徒步探险等四季多彩文旅节庆赛事活动,实施“引客入张”“引节入张”“引摄入张”“引会入张”“引展入张”“引戏入张”“六引”计划,实现全年有主题、四季有汇展、每月有节赛、周周有演出、天天有区域或国省会议在张掖举办。探索研究发展“注意力经济”,策划事件营销,有效吸引旅游市场对甘肃张掖旅游产品线路关注。

专栏4-14:张掖市“十四五”重点文旅节庆赛事活动

1.文旅节庆活动

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敦煌写经书法艺术节、大湖湾文化旅游艺术节、张掖民俗文化旅游节、红色文化旅游艺术节、张掖肃南裕固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民乐站)暨油菜花节。

2.品牌赛事活动

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张掖丝绸之路全国冰雪山地马拉松赛、张掖黑河生态马拉松赛、健康中国马拉松系列赛事暨临泽生态马拉松、中国丝路大赛马·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赛马会。

七、加强区域联动发展

加快推进区域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甘临一体化,打造河西走廊区域中心城市,促进山丹、甘州、临泽、高台联动发展,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走廊。推进与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依托河西五市旅游联盟,牵头组建河西走廊旅游联盟、祁连山旅游联盟、甘青蒙环线旅游联盟,以“走廊同城”推进实现“环线同城”“西游同城”“丝路同城”,做大远亲近邻朋友圈,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品牌共建、线路互联、节会互参、市场互动。深度融入全省“一区一圈”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平台,积极争取“酒泉-嘉峪关-张掖”文化旅游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文旅产业聚集区和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努力成为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核心增长极。顺应高铁经济同城化趋势,积极融入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推动区域文旅融合发展。积极谋划与友好城市在丝路沿线国家和世界知名城市建立丝路驿站,争取加入丝绸之路旅游城市联盟,不断提升张掖旅游的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

持续扩大对外文化和旅游交流。着力落实“一带一路”文化和旅游对外交流项目,实施文化走出去工程,大力开展文物外展精品工程和旅游宣传营销活动,积极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民歌、服饰等赴国外开展文化交流。利用“欢乐春节”“美丽中国”“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等交流品牌和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平台,通过文艺演出、艺术展览、旅游推介、讲座论坛、在线云游等形式,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和旅游交流,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合作。充分发挥甘肃(日本)、甘肃(东盟)文化旅游营销推广展示中心等海外前沿窗口作用,大力推广张掖文化和旅游项目、精品景区。积极配合办好甘肃文化旅游香港专题宣传推广周、台湾旅游交易会、澳门世界旅游经济论坛主宾省等相关活动,进一步强化与港澳台地区的文旅交流合作,做好甘肃文旅交流活动框架下张掖优势文旅资源推介,不断拓展张掖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新空间。

第五章 加快文旅创新示范发展

一、推动国家公园城市建设

(一)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省片区)

1.总体定位

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重要指示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格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全面落实《祁连山国家公园总体规划(试行)》,加快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以旅游为媒介,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探索旅游与自然保护地体系互惠共生,建立旅游与自然保护地体系对接机制,力争将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建成巩固生态文明的样本,打造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先行区。

2.发展重点

实施祁连山生态保护工程。加强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深入实施“一园四带”造林绿化工程,围绕交通干线、景区园区、农田渠路、荒滩荒漠和重要水源地,大规模开展植树造林。推进保护区核心区自然休养、减畜禁牧,鼓励支持缓冲区农牧民生态搬迁或转型发展,加强保护区外围区域生态环境整治。完善森林消防体系,配备防火隔离带、防火道路和消防设施。注重动植物栖息地和生态环境改善,配置生态监测、保护、恢复设备。

建设科研、教育和游憩工程。通过建设科普中心、宣教中心、游客中心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合理有序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打造全国一流环境教育及自然游憩基地。严格按照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要求进行分区管控,核心保护区内原则上禁止人为活动,在一般控制区内设置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教育中心、自然解说步道、生态科普馆、野外科普标识等自然教育设施,建设生态文化村、生态徒步道、露营地等生态体验项目,在入口社区开展生态旅游与自然教育,提供特色访客接待服务。

专栏5-1:张掖市“十四五”祁连山国家公园项目建设

张掖市:黑河湿地生态乡村旅游走廊;

民乐县:民乐县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保护管理设施、配套基础设施、科普宣教设施项目;

肃南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山国家公园教育实训基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连山国家公园研学基地、肃南县祁连山国家公园(含体制试点)科普宣教设施、配套基础设施、保护管理设施。

(二)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

1.总体定位

抢抓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机遇,充分发挥张掖“露天长城博物馆”资源优势,全面保护张掖汉明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打造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建成文化强国的重要地标,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成为线性遗产保护的世界典范、中华文化永续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2.发展重点

构建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空间。立足甘肃省“三园、三段、八点、一线”的战略空间布局,以山丹、临泽、高台为重点点段,实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工程,建设做好山丹“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集中展示带、临泽重点展示区段任务。重点围绕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四类主体功能区,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五大基础工程。

全面完整保护长城文化资源。坚持整体保护理念,加强重点区段长城日常管护,启动实施长城高台县5座烽火台保护修缮、明长城临泽段平川墩等4座烽火台保护修缮、山丹硖口古城数字化保护和山丹汉明长城保护性设施建设等一批抢救性保护工程。深入挖掘长城遗址本体文化内涵和价值,突出长城墙体与敌台、关、城堡、烽火台等相关遗存遗址选址与环境的关系,构建集考古、保护、管理、展示利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长城研究体系。

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交通连接线建设,增强公园的进入便捷性,通过旅游风景道、骑行道、游步道等多种形式,打造融合交通、文化、旅游、游憩于一体的复合廊道。完善长城沿线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科学布局综合服务中心、标识系统、导览系统、旅游厕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更多主客共享的文旅空间。率先布局建设无线网络和5G网络,推进数字网络和智能终端全覆盖,不断提升文旅服务智慧化水平。

构建文旅产品产业体系。以山丹汉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建设为重点,合理布局长城主题公园、长城文化主题展示馆、实景演出、特色小镇、自驾营地等产品业态,增强吸引力。推动“长城文化保护带”向“长城保护与文旅产业展示带”转型,活化长城文化遗产,推进长城文化主题艺术创作、文创商品开发和文创基地建设,推出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户外运动于一体的长城精品文化体验旅游线路,打造世界级长城文化体验基地。

专栏5-2: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项目建设

山丹县:山丹汉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建设项目、山丹硖口古城数字化保护、山丹丰城堡和硖口长城保护修缮项目;

临泽县:明长城临泽段平川墩等4座烽火台保护修缮、临泽县明长城展示利用及文物风貌改善设施建设项目;

高台县:汉明长城高台段长城抢险保护工程和开发利用项目、长城高台县5座烽火台保护修缮。

肃南县:卯来泉城堡保护修缮工程。

(三)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

1.总体定位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以伟大的“红西路军精神”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努力建设凸显文化自信、传承红色基因、助推地方发展的红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全国一流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片区)新标杆。

2.发展重点

构建标识性的红色主题产品体系。立足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谋划争取遗址保护和设施建设、展陈内容挖掘提升、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红色文化展示宣传、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环境配套等方面的项目,形成以“园区、场馆、廊道、学院”为重要标识的红色主题系列产品,推出“重走红军路”主题旅游线路,建设国家级长征文化体验地。

实施展示展览创新和提升工程。深入推动实施百年党史文物保护展示工程、革命文物陈列展览精品工程、革命文物主题展示工程,将革命旧址展示利用和革命纪念馆提质增效有机结合,努力做到革命文物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因地制宜拓展革命旧址展示空间,改进原状陈列,提升开放利用水平。不断增强策展能力,推进革命纪念馆陈列展览改造提升。

加快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项目申报。重点推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红西路军战争(场)遗址纪念园(临泽)纳入全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项目,山丹县、临泽县、高台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西路军旧址建设纳入全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七大建设节点和七大特色展示园。

专栏5-3: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项目建设

甘州区:甘泉红色历史文化旅游区、甘州区红色基因传承馆建设项目、甘州区龙渠乡“红色文化风情镇”建设项目;

临泽县:梨园口战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指挥部及汪家墩战斗遗址保护展示利用工程、新华镇三道柳沟战斗遗址保护修缮展示利用项目;

高台县: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

山丹县:山丹县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

肃南县:肃南县红色记忆主题公园、肃南县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等。

(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

1.总体定位

深入阐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和黄河文化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服务国家战略,站位流域全局,推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使张掖成为彰显黄河文化、展示黄河文明的重要窗口。紧扣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主线,融合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综合性建设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将张掖打造成为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先行区、精品展示代表区、研究推广重点区、文物旅游深度融合标杆区。

2.发展重点

全面开展黄河文化资源普查。推进黄河优秀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系统理清黄河文化传承发展的物质和精神脉络,全面摸清黄河文化公园建设的资源基底,将张掖红色文化列入黄河文化资源范畴,促进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价值叠加。

推进黄河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加强黄河流域文物保护考古和非遗资源保护传承力度,深入实施甘肃民族民俗文化振兴行动和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全力申报肃南国家级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提升张掖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水平。

开展黄河文化旅游开发和宣传推广。推进黄河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开发旅游项目与产品,重点抓好临泽流沙河景区文化旅游集散中心、张掖丝路明珠旅游服务区、甘州老街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加强对黄河题材艺术创作的引导和扶持,推进黄河文艺作品传播推广,讲好张掖黄河故事。

专栏5-4: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项目建设

甘州区:张掖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张掖城区水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项目、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

临泽县:临泽县流沙河景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临泽县丹霞生态康养谷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临泽县七彩丹霞--流沙河景区健身步道;

高台县:骆驼城遗址数字化保护工程、羊蹄沟城址修缮保护工程、高台县博物馆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

山丹县:山丹焉支山景区提升改造项目;

民乐县:民乐县祁连山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产业建设项目、扁都口生态休闲旅游区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建设项目;

肃南县: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建设项目、民族博物馆改造提升项目、马蹄寺石窟群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利用、文殊山石窟群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南城子遗址保护修缮工程、环祁连山文化旅游复合廊道基础设施建设。

二、推动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建设

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建好用好高台干部学院、红西路军纪念馆等传承阵地,深入推进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国防科普教育,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开发红色旅游产品,打响“西路军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品牌。

(一)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建立健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利用制度,启动新一轮红色资源普查调查,建立完整的红色资源档案库、基础信息数据库。深度挖掘以红西路军、路易·艾黎、山丹马场为代表的红色资源蕴含的丰富内涵和现实价值,实施一批红色遗址遗迹、红色革命场馆保护修缮工程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重点推进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临泽战役纪念馆、石窝会议纪念馆等提质改造。组织一批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高的革命文物申报为省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将红色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纳入所在地的村规民约。

专栏5-5:张掖市“十四五”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

1.红色革命场馆保护修缮工程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提升、高金城烈士纪念馆(数字纪念馆)建设、石窝会议纪念馆基础设施改建提升。

2.红色遗址遗迹保护修缮工程

临泽红西路军战斗遗址保护修缮及展示利用、新华镇三道柳沟战斗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红西路军在肃南战斗遗址纪念地保护设施建设。

(二)创新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好党的故事、红军的故事、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庆祝建党100周年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契机,借势借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构建以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为基地,县区红色纪念场馆和遗址遗迹为基点,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主题公园、体验项目和红色文化小镇(街区)为支撑,红色文化旅游线路为链条的协同发展体系,形成“一基地、四线路、五基点、六产品”的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加快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打造红色基因传承创新高地,把红色旅游培育成为张掖文化旅游的新引擎。

专栏5-6:张掖市“十四五”红色文化旅游发展格局

一个基地: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为核心,规划建设以红西路军主题公园、红色文化商贸街、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红色文化博览园、西部红色文化影视城、红色旅游小镇、河西红色文化体验景区、国防教育主题公园为板块的高台县红色资源开发和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

四条线路:培育打造张掖大佛寺-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福音堂-国家湿地公园-西城驿烈士陵园,七彩丹霞-汪家墩战场遗址-临泽战役纪念馆-临泽大沙河景区-三道柳沟战斗遗址-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大湖湾,七彩丹霞-冰沟丹霞-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石窝会议纪念馆,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展览馆-金山博物馆-扁都口油菜花海-山丹马场-焉支山-艾黎纪念馆等4条精品旅游线路,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特色,形成规模效应。

五个基点:以艾黎纪念馆、高金城烈士纪念馆、临泽战役纪念馆、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展览馆、石窝会议纪念馆等5个展馆为重要基点,坚持抢救性和预防性保护并重,加强革命文物安全防范设施和保养维护,不断提高红色文化保护水平。

六大产品:着眼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需求,开发涵盖全境集红色旅游+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研学实践、康体养生、乡村旅游等6大类复合型旅游特色产品

(三)建设国内一流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深入挖掘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泛开展党建理论、革命传统教育、红色基因传承、基本国情教育、国防科普教育等主题教育培训,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追寻西路军足迹,传承“红西路军精神”,高质量办好高台干部学院,高标准建设国防科普教育基地,不断提升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等场馆实践教育水平。铭记国际友人的深厚情怀,弘扬“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高水平建设培黎职业学院,打造艾黎精神传承教育基地。加强与中央党校、延安干部培训学院、井冈山干部培训学院、省委党校和省内市州党校等国家级、省级、市级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级各类学校、驻地部队的衔接,互送学员,相互联动。围绕干部主题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着力编印一批宣传教育教材,举办一批主题教育班次,开展一批研学拓展活动。

(四)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

围绕高等级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文旅产业园和红色文旅小镇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红色文化旅游目的地,推动红色文化旅游综合提质,深入开展红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红色旅游展陈提升工程、红色景区品质提升工程、红色旅游线路升级工程、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工程、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红色故事包装宣传工程、红色旅游人才培育工程等红色旅游八大行动,掀起张掖红色旅游热潮,努力在打造全国红色文化旅游知名城市上实现新突破。

专栏5-7:张掖市“十四五”红色旅游综合提质工程

1.红色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打造红色旅游线精品旅游示范道路,重点推进西路军红色旅游道路(4条)新、改建项目,完善红色旅游标识标牌、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

2.红色旅游展陈提升工程

按照体验化、科技化、互动化、沉浸式的总体要求,对张掖红色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等馆陈内容进行提升。

3.红色景区品质提升工程

建设高台红色文化旅游大景区、临泽县梨园口红色文旅产业园项目等;加快红色旅游景区5G信息化建设,建设5D数字红色影院,推出VR、AR沉浸式红色主题体验馆。

4.红色旅游线路升级工程

优化提升红色旅游“四条线路”,积极规划红色+特色旅游精品线路,做好“红色+绿色”“红色+古色”文章。

5.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工程

推动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字号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和研发;举办张掖市红色旅游文创大赛;以“河西红色文化体验景区”为载体,建设红色文创基地;打造“红色文创+电商平台”运营平台,开辟红色文创产品在生产销售、资金奖补等领域的“绿色通道”。

6.红色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持续创作推出一批精品红色文艺作品,争取《浴血誓言》《血战高台》《英雄的旗帜》等影视作品在全国公映。

7.红色故事包装宣传工程

加大对红西路军、路易·艾黎等红色故事和红色事迹的挖掘,通过媒体将张掖红色故事讲述好、宣传好、推介好。

8.红色旅游人才培育工程

将红色旅游导游员、讲解员纳入全市人才教育培训战略,培养一批研学旅游导师,着力引进和培养一批红色旅游专门人才。

(五)推进红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实施“红色+”战略,构建红色文化旅游与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研学实践、康体养生、乡村旅游联动发展机制,形成“红+绿”“红+古”“红+白”复合红色旅游产品,打造精品红色文化旅游线路,建设红色基因传承创新示范区。

合理发展“红色+生态观光”。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前提,充分挖掘祁连山生态旅游价值,从文化、休闲与观光三方面入手,构建“生态游览+多元红色文化体验”的复合型生态旅游新模式,重点推进“红绿古”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开发,包括生态康养旅游、草原休闲旅游、山地运动旅游,支持建设一批红色小镇、红色A级景区、体育运动公园、自然公园等生态旅游品牌项目。

积极发展“红色+文化体验”。强化红色旅游产品与丝路文化、长城文化、民族民俗文化等景区融合,共同协调发展,做活“三大国家文化公园文章”,支持肃南县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将红色和古色主题旅游精品线路有机结合起来,提升综合吸引力。促进红色旅游与文学、文艺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演艺,发挥《肝胆祁连》等一批红色经典剧目的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带动作用,扎实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景区演出活动。

优化发展“红色+研学实践”。将红色文化体验纳入中小学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体系,依托红色旅游景区、纪念馆等打造干部教育基地和中小学教学实践基地,推动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县红色记忆博物馆等申报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红色故事、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研究,加强现场教学教材教案的开发与研究,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打造一批红色微电影、微动漫、微课程。

大力发展“红色+户外运动”。充分利用森林、湿地、山地、草原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打造一批健身休闲集聚区和产业带,建设红色文化步道、体育小镇、体育公园等体育旅游重点项目。以户外运动为重点,在红色景区植入冰雪运动、山地户外运动、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产品业态,推出红色马拉松、重走红军路越野徒步赛等一系列的体育竞技赛事、体育节事活动。

有序发展“红色+康体养生”。发挥祁连山脉地势、避暑气候条件,融合康体、度假与养老产业特色,以康体、度假、居住、生活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模式,重点打造红色主题度假酒店或符合标准的特色乡村度假酒店,发展湿地度假、避暑养生度假等。

加快发展“红色+乡村旅游”。推动红色文化与农业有机结合,支持发展集农耕体验、田园观光、教育展示、红色文化创意于一体的农业博览园、农业主题园、田园综合体。提高红色旅游廊道与乡村振兴的结合度,以步道沿线驿站建设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建设一批红色主题旅游名村名镇,培育一批红色主题农家乐示范点,打造一批红色主题特色民宿。

三、推动“彩虹城市”建设

充分发挥气候宜人、生态优良、资源富集、文化厚重的优势,着力建设古色、特色与彩色交相辉映的彩虹城市。深度挖掘张掖历史文化内涵,精心设计城市logo、城市色谱、城市听觉视觉体系等形象标识,打造极具冲击力和辨识度的张掖核心IP。坚持历史与现代结合,把历史、人文、时代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打造体现未来性、充满想象力、洋溢文化味的“彩虹城市客厅”。积极开发彩虹服饰、文创产品和丹霞宴等特色商品,丰富彩虹产业业态,增强城市吸引力和归属感,努力把张掖建设成为游客向往、市民自豪的特色城市、魅力城市。

(一)塑造靓丽城市色彩

充分发挥张掖春青夏绿秋黄冬白和丹霞、沙漠、湿地、森林等地貌景观的自然色彩优势,突出甘州区主城区地位,统一规划设计城市建筑立面、花草绿植、夜景灯光、交通网带等的色彩,以赤(一景区——平山湖大峡谷景区)、橙(一中心——张掖奥体中心)、黄(一沙漠——张掖国家沙漠体育公园)、绿(一公园——城市森林公园)、青(一湾——弱水湾休闲旅游度假区)、蓝(一小镇——平山湖喀尔喀风情小镇)、白(一剧院——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七种颜色为基底,以七处重点为圆心,辐射装点周边建筑及环境色彩,打造具有强烈视觉冲击、丰富艺术意蕴、多彩城市形象、独特精神符号的“彩虹城市”。其他县区按照各自地域特点和发展定位,选取主色调,勾画县域彩虹蓝图,同主城区相呼应,最终整体实现张掖全域的色彩斑斓。

(二)梳理城市色彩视觉空间

系统控制张掖主城区景观结构、天际线轮廓、视觉通廊、开放空间系统、城市特色片区等中观层面的内容。按照“彩虹城市”主色调,开展滨河新区、历史文化街区和芦水湾旅游度假区等重要区域城市色彩设计。突出绿色基底,将张掖城市自然生态湿地风貌和城市公共空间巧妙结合,创造一系列连续的商务、休闲、宜居、度假等绿色开放空间体验。加快张掖甘州区明清街、张掖老街、甘州府城、丝路金街、甘州壹街等风貌提升改造,因地制宜结合滨水更新、道路改造、绿化拓展等方式,丰富城市色彩,以达到张掖城市主体色彩总体清晰、景观结构排列有序、城市天际线错落有致,让“彩虹城市”深入人心,具有较强的市场品牌度和认知度。

(三)保护传承城市人文历史风貌

全力保护传承张掖人文历史遗产,展现属于张掖独有的文化资源。规划保留现状既有历史遗存,将张掖大佛寺、黑水国遗址、张掖老街、屋兰古镇等历史风貌景观、建筑遗存等与更新改建结合起来,打造统一印象的历史风貌特质。打造以文化旅游、商业休闲为主导功能,集聚本土文化记忆、展现张掖文化气质的文化走廊,培育新兴活化功能,共同构建地区文化印象。将衰落的历史建筑 “活化”为公共性、实用性更强的博物馆、生活馆或创意馆等,重现文化空间魅力,增强市民和游客对张掖地域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体验感。

四、推动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

按照《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统筹实施张掖“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探索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长效机制,培育壮大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到2022年,将张掖建成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

(一)推出文旅消费惠民措施

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更大范围和力度降价,鼓励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实行淡旺季票价和非周末促销价,推动A级旅游景区加入旅游年卡景区,落实旅游惠民政策。开展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实施门票打折、对特殊人群免票等惠民举措。持续举办张掖文化和旅游消费季、消费月、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体验等活动。鼓励金融机构拓展文化景观、书店书屋、艺术培训、体育健身、旅游度假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发行文化和旅游消费联名信用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推动采取直接补贴消费者、积分奖励补贴、绩效奖励等多种组合补贴方式,激发消费潜力。推出24小时和48小时的“张掖文化和旅游消费一卡通”产品,并给予实名消费者优惠。

(二)增强文旅产品供给能力

提升祁连玉文化产业园、以丹霞文化产业园、甘州府城文化产业园等文化产业园区的文旅产品供给能力,推动传统商业综合体转型升级为文体商旅综合体,将万寿商业街打造成具有文化和旅游特色的高品位步行街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将甘州府城建设为集合文创商店、小剧场、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聚力打好七张特色牌,开发地质旅游、红色旅游、城市休闲度假、边塞长城旅游、户外运动、冬季旅游、乡村旅游等七大旅游产品。支持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机构开发文创产品,推出系列旅游产品和旅游纪念品。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联合定期举办展览,有序引导非遗体验场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进入旅游领域。到2022年,全市5A级景区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甘州府城争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创新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医养、教育、商贸、科技等全行业深度融合,创新开发自驾旅游、低空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特色旅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增加旅游综合收入。创新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培育打造线上线下消费“双阵地”的文旅消费模式,引导线下文旅景区和实体文旅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加快构建4K超高清电视制作、播出、分发技术体系,增加4K频道落地数量,开展8K超高清视频传输实验,提升用户收视体验。支持举办全国性以上电竞赛事,鼓励电竞企业与芦水湾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休闲度假电竞产品。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深度开发夜间文旅消费

依托城市商圈、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文旅小镇等,推出夜间民俗表演、实景表演等夜游特色品牌,优化旅游休闲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组织举办各类系列活动,推出一批符合标准、商旅文集聚融合的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新空间。延长博物馆、图书馆等开放时间,引导布局24小时便利店、24小时书店。加快芦水湾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重点培育七彩丹霞灯光秀、丹霞口文旅小镇夜游、屋兰古镇夜游、甘泉公园文创光影艺术节等夜游项目,支持屋兰古镇九曲黄河灯阵夜间观灯及《张国臂掖》剧目灯光秀、《回道张掖》实景沙秀常态化演出。着力推动万寿商业街、七彩月色街、甘州巷子、张掖夜市、玉水苑水韵食尚街等一批旅游休闲街区和丹霞口文旅小镇、屋兰古镇、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完善夜间标识体系、休闲设施、灯光设施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夜间公共交通服务保障,改善夜间旅游消费环境,鼓励引导夜间旅游消费,推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到2022年,建成丹霞口文旅小镇、屋兰古镇、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3个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五)优化文旅消费发展环境

加快5G基站建设和场景应用,推进“互联网+旅游”,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在全市3A级及以上景区推广购票、停车、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旅游全过程线上支付。在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推广线上购票,扫码、刷脸入园,引导演艺剧场、文化娱乐场馆、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非遗传习基地等进行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饮区、休闲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优化推广“一部手机游张掖”APP,打造在线文旅超市,推动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按照城市国际化、标准化要求,在国家、省干线公路和通达景区公路沿线规划建设咨询服务店、特色驿站、观景平台、生态厕所、汽车营地等服务设施,推进旅游交通便利化。到2022年,全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实现银行卡或移动支付,3A级以上景区实现互联网售票和5G网络全覆盖。

(六)强化文旅消费政策保障

成立张掖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领导小组,用好用足现有各级各类支持政策,加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加强对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支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所需资金。加强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理论研究,指导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工作。

专栏5-8:张掖市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重点任务

1.推出文旅消费惠民措施

推动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加入旅游年卡景区;推出24小时和48小时的“张掖文化和旅游消费一卡通”产品。

2.建设文旅消费集聚地

将万寿商业街打造成具有文化和旅游特色的高品位步行街和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将甘州府城建设为集文创商店、小剧场、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将丹霞口文旅小镇、屋兰古镇、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建成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3.建成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创新数字文化和旅游消费业态,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省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示范区。

4.建设“夜游金张掖”品牌项目

重点打造一台文旅演艺秀(《张国臂掖》)、一个夜游公园(甘泉公园)、一个夜间文艺中心(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一个夜游景区(屋兰古镇)、一个夜游小镇(丹霞口文旅小镇)、一个夜游文博场馆(张掖市博物馆)、一批夜游休闲街区(张掖夜市、甘州老街等)、一系列文旅节庆活动(张掖非遗美食节、西部天籁·张掖丹霞国际音乐节等)。

5.出台文旅消费政策

成立张掖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创建领导小组;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实施意见》。

第六章 促进文化广电事业发展

全面促进文化广电事业发展,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努力抢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

一、推动社会文明程度提高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引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引领教育,大力弘扬“红西路军精神”“路易·艾黎国际主义精神”,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积极引导文明旅游,扎实开展“快乐老乡”群众性引领示范活动、“书香张掖·全民阅读”“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深化“精神扶贫”工程。提升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水平。深化“诚信张掖”建设,完善诚信建设长效机制。持续开展“净网”“剑网”“清源”等专项行动,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加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管理,巩固提升创建成果,持续深化改革创新,示范引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建立示范区创新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统筹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公共文体设施网络,继续扩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提高设施综合使用率和服务水平,促进优质文化资源向乡镇、村延伸,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均等化。深入推进县区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全覆盖,实现县、区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全达标,提升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服务功能。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管理、常态化活动和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留守儿童文化之家”“流动图书站”等新型文化阵地建设。到2025年,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基本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县区级文化馆图书馆分馆覆盖到全市所有乡镇(街道)。

专栏6-1: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任务

1.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高水平建设张掖奥体中心,建成彰显张掖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重大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2.县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

甘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项目、甘州区文化广场提升改造项目;

临泽县:观演中心装修布展项目、临泽县24小时自助图书馆;

高台县:高台县演艺中心项目、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图书馆建设项目、博物馆和文化馆改扩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智慧纪念馆建设项目;

山丹县:南湖公园提升改造(仙堤书院)复原项目、四坝文化展览馆、公共文化广场建设项目、数字文化馆建设项目;

民乐县:三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装修布展项目、民乐现代丝路田园综合体文化展览馆、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项目;

肃南县:裕固族原生态歌舞演艺展示中心、肃南县文化馆馆舍新建项目、中国裕固族美术馆及祁连山采风写实基地项目、肃南县祁连山自然博物馆建设项目、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图书馆改扩建项目。

(二)强化公共文化数字服务

以数字化、智慧化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逐渐完善数字图书馆推广、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数字文化馆和数字美术馆建设,鼓励在城市社区、乡村和人员密集场所设置智能化书房、微型图书馆,持续推进线上线下文艺惠民平台建设,常态化开展线上文化展播活动。建设张掖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运用大数据、新媒体等手段,助力数字文化服务供需对接,从资源配置、供需匹配、需求调适、监督评估等全流程,提升网络服务平台水平。推进“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打造智慧广电体系。加快推进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公共文化领域的运用。到2025年,全市公共数字文化智能化服务覆盖所有乡镇和行政村。

(三)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民办文化机构发展,完善多元互动供给格局。加强阵地文化服务。健全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免费开放工作,逐步将行业博物馆纳入免费开放范围,提升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质量和标准,巩固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成果。畅通群众需求反馈渠道。细化公共文化设施供给目录清单,及时准确了解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推动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社会影响力的服务项目。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持续深入开展“快乐老乡”群众性示范引领活动、“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千台大戏送农村”“书香张掖·全民阅读”“红色文艺轻骑兵”等示范性引领性群众文化活动,提供群众文化展示展演平台,引导乡村群众文艺创作、艺术普及、队伍培养、品牌打造和活动开展。促进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供需机制,及时公布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专栏6-2: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1.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质量和标准提升工程

探索创建行业分馆、企业分馆、园区分馆及景区、车站、公园服务点;优化总分馆制运行机制,以甘州区为试点,探索“总分直管”模式。

2.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工程

张掖各县区数字文化馆和数字美术馆建设等;建设县区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

3.流动文化服务工程

全市各县区配齐流动图书车、文化车。

(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与旅游融合

开展公共文化机构和旅游服务融合发展试点。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周边建设一批舒适便利的公共游憩空间,打造公共文化旅游休闲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嵌入旅游景区、线路、住地和交通服务区域,将具有旅游潜力的公共文化设施纳入国家A级旅游景区评定。推动依托精品景区、特色小镇、乡村旅游区等举办主题性艺术节、音乐节、戏剧节等,实施打造金张掖文化旅游艺术节、秦腔戏迷大赛、高雅音乐艺术节等一批特色文旅品牌。开展文旅志愿服务、文化惠民活动进景区活动,促进文化传播,提升服务水平。

三、推进文化艺术精品创作

(一)促进文艺精品创作生产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更加突出创作生产质量,努力创作生产更多紧扣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精神,具有张掖特色、张掖风格的精品力作。实施文化基因解码工程,重点挖掘张掖优秀历史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等地域文化元素,形成“基因图谱”。全力推进“十个一”精品文艺创作工程,紧紧结合建党100周年、党的二十大、新中国成立75周年等重大事件,创作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艺剧目、影视剧和大型文旅演艺剧目。着力实施舞台艺术工程、影视剧本孵化扶持工程和张掖市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支持肃南等民族地区文艺院团创作优秀民族文化舞台艺术作品。到“十四五”期末,创作打造红色历史剧目、乡村振兴题材剧目、文旅演艺剧目6部以上,摄制完成电视剧5部、电影1-2部、纪录片2-3部。

(二)扶持推出文艺精品力作

着力在舞台剧、影视剧、纪录片、歌曲等题材上抓精品、求突破,进一步提升大型文旅剧目《回道张掖》和大型实景光影剧《张国臂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修排打磨大型秦腔现代戏《肝胆祁连》、民族歌舞《裕固族姑娘就是我》、原创歌舞《甘州乐舞》、非遗情景剧《宝卷印象》等文艺精品,创作推出大型歌舞剧《裕固儿女心向党》、“话剧《血色高台》、音乐剧《祁连山下》和乡村振兴题材大型秦腔现代轻喜剧《香飘白果岭》等一批优秀舞台艺术剧目,编纂《绿水青山·金张掖》系列丛书,重点抓好电视剧《英雄的旗帜》《唤起工农千百万》《雷霆追凶》拍摄播出、电影《浴血誓言》发行、纪录片《张掖市非遗项目系列纪录片》《山丹汉明长城》《山丹古堡风韵》等拍摄,推出一批“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的精品力作,不断繁荣发展张掖文化,打造河西艺术高地,铸造张掖艺术高峰。

专栏6-3:文艺精品创作工程

1.“十个一”精品文艺创作工程

一部大型史诗舞台剧、一台文化旅游演艺、一部红色主题影视剧、一组乡村振兴主题纪录片、一首红色歌曲、一场主题艺术展览、一场大型主题文艺晚会、一个全国性品牌节会、一次优秀原创文艺作品征集、一次主题文艺作品演出月。

2.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

实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围绕张掖优秀历史文化、长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及非物质文化开展红色历史剧目、乡村振兴题材剧目、文旅演艺剧目创作。

3.影视剧本孵化扶持工程

扶持《天意》《路易·艾黎》等有竞争力的影视、广播剧优秀剧本,筹拍电视剧、电影、广播剧、微电影、网络电影和网络剧。

4.张掖市戏曲传承发展振兴工程

出台张掖地方戏曲扶持的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秦腔及少数民族剧种扶持;扶持地方戏剧院团、地方戏剧优秀作品和优秀人才;支持县(区)各地戏曲表演团体编排、演出各类小戏,扶持经典剧目复排和秦腔名家演出活动。

(三)加强文艺精品交流传播

构建多元对外交流合作平台,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扶持核心旅游景区建设驻场演艺场馆,支持各类文化演艺进景区、进旅游集散中心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和节庆表演等。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创作运营团队,运用现代演艺技术,创新文化剧目表现形式。创新文化节庆活动举办形式,推进国际化精品文旅活动发展,培育具有地域文化特色和旅游吸引力的国际化节庆活动品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和国家文化交流合作,使更多精品佳作走出去,提升张掖文化艺术影响力。

专栏6-4:文艺精品交流传播重点任务

1.提质文化节庆品牌项目

提升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张掖肃南裕固族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张掖·敦煌写经书法艺术节、张掖民俗文化旅游节、大湖湾文化旅游艺术节等节庆品牌。

2.加强文化精品项目巡演和展演

抓好秦腔现代戏《民乐情》全国巡演和《甘州乐舞》《张国臂掖》《裕固族姑娘就是我》《肝胆祁连》《裕固儿女心向党》《香飘白果岭》《胡腾欢舞》《祁连山的回声》《军马情怀》“春绿陇原”文艺作品展演。

3.建立对外文化艺术交流项目库

建立全市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库;积极争取随团赴美国纽约林肯中心等人流集中地举行演艺宣传。

四、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一)加强文物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提升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始终坚持文物保护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深入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区划落图试点工作。抓住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契机,大力实施长城、长征和黄河文化保护利用重大项目,申报建设骆驼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启动全市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带动文物保护和利用协同发展。实施石窟寺保护重大工程,着力提升石窟寺整体保护水平,落实保护管理责任,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群等重要石窟寺由县级政府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其他石窟寺落实专人负责管理。提高石窟寺保护利用科技含量,提升石窟寺展示利用水平,国保石窟寺全部实行预约参观制。研究申报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四五”期间,争取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

加大文物考古工作力度。以习近平总书记“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指示精神为指引,着力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西考古工作站。以骆驼城遗址和黑水国遗址为试点,探索打造一批文化文物考古综合体。依托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开展高端考古研究,加强文博专业技术人员跟班学习,培养文物考古本土团队,精心策划举办“张掖文物进京展”“数字张掖文化丝绸之路巡回展”和张掖文化学术研讨等活动,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合作。

探索文物资源活化利用途径。促进文物事业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推进骆驼城遗址、黑水国遗址、许三湾城、草沟井古城及墓群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对外开放。丰富文物展示利用手段,探索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展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提高展陈水平。提高文物普遍利用率,推动各类文化文物单位高效利用馆藏资源,组织开展文物创意产品研发、研学、文物鉴定、展览策划、学术研究等业务。

壮大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力量。健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充实文物保护事业单位力量,构建与文物资源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市县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体系,确保文物安全有人管、保护利用有人干。推动市县文物部门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加强未设置专门管护机构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巡查保护管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渠道基层文物保护看管机制。

专栏6-5:文物保护利用建设任务

1.推进数字化展示利用项目建设与申遗工作

加快张掖大佛寺、马蹄寺石窟群、文殊山石窟群、骆驼城遗址、硖口古城数字化保护及展示利用项目。

2.推动全市现有博物馆提质增效

巩固“历史再现”工程建设成果,提升张掖市博物馆、张掖城市湿地博物馆、丹霞地质博物馆、高台县博物馆、石窝会议纪念馆、肃南县民族博物馆等全市各类已建成博物馆的硬件设施,提升数字化展陈水平和服务质量。

3.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启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推动高台及有关部门启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张掖段)建设;配合国家、省编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利用规划》。

4.继续实施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

配合做好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相关工作;启动实施羊蹄沟城址保护修缮、南城子遗址保护修缮、红山魁星楼保护修缮等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5.文物保护利用重点建设项目

甘州区:张掖民勤会馆展示利用项目、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项目(甘州段)、张掖市文化遗产展示及传统村开发项目、甘州区红西路军烈士纪念园项目;

临泽县:红西路军战斗遗址保护修缮及展示利用项目、临泽红西路军梨园口战斗遗址公园项目、新华镇三道柳沟战斗遗址保护展示利用项目;

高台县:汉明长城高台段保护修缮工程和开发利用项目、红色遗存遗址保护项目;

山丹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甘凉咽喉风景道示范段)建设项目、山丹县西路军隘门滩遗址保护项目;

民乐县:童子寺石窟崖体加固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圆通寺塔文物保护项目、东灰山文物保护二期建设项目、八卦营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烽燧遗址加固维修建设项目;

肃南县:卯来泉城堡遗址保护维修工程、石窝会址遗址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红西路军在

(二)大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

坚持“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的工作思路,依托甘肃民族民俗文化振兴行动和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保护利用行动计划,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项目建设提升和分级保护,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人群研修研习计划和乐曲复原工程,设立一批非遗传承基地、非遗大师工作室(工坊)、非遗传习所。全力申报肃南国家级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进一步打造张掖文化旅游的“金字招牌”。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进乡村、进景区”活动,坚持举办好“非遗日”等各类非遗项目展演活动,积极争取承办全省性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进“非遗+”文化旅游融合开发,推动更多非遗文化融入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将非遗传承人的创作、授教、表演等环节纳入旅游和研学活动,打造更多体现张掖文化特色的旅游精品。“十四五”期间,争取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项,争取申报增加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0名省级非遗传承人。

专栏6-6: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重点任务

1.推进张掖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建设

推动九曲黄河灯阵、裕固族口头文学和语言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建设张掖非遗数据中心

建设张掖非遗数据中心,形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的管理检索系统。

3.加强非遗展示传播场所建设

推进六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功能提升;引导和推动非遗馆、民俗馆、村史馆建设;设立一批非遗保护传承示范基地、传习所。

4.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

组织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群参加研修和培训。

5.实施张掖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建立市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培养剪纸、烙画、麦秆画、皮雕、刺绣、面塑、泥塑、葫芦雕刻等方面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培育认定一批省市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立张掖传统工艺设计生产销售联盟,培养一批能工巧匠和传统工艺知名品牌。

6.实施乐曲复原工程

实施甘州乐曲、八声甘州、霓裳羽衣舞等的复原工程。

7.实施非遗对外文化交流计划

支持组织裕固族民歌、服饰等一批优秀非遗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等全国性非遗展演活动。

8.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建设项目

甘州区:世行贷款张掖市文化遗产展示及传统村、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中心;

临泽县:临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中心;

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及产品转化创业创新示范园、九曲黄河灯阵非遗传承暨产品转化、高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山丹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河西宝卷(山丹卷)技艺展示厅、山丹县非遗扶贫工坊;

民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滨河九粮液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及配套基础设施;

肃南县:裕固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习基地、裕固族文化生态保护区。

五、建设广播电视传播体系

(一)加强广电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坚持广播电视以高质量发展和高科技支撑为根本要求,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促进广播电视公共服务提质增效,深化构建覆盖全市、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基层和农村传输覆盖短板,统筹运用有线、无线、卫星三种方式,因地制宜推进数字广播电视覆盖和入户接收,实现全市传输覆盖无死角。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积极推动应急广播向城镇社区和农村自然村延伸,探索建立应急广播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将应急广播运行维护纳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健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长效机制,做好常态化安全播出管理。

(二)增强广电优质内容供给

加强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创作生产能力和水平,扩大优质广电产品供给。聚焦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努力推出一批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中国精神、宣传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反映时代风貌、承载百姓情怀,具有较高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的优秀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作品。围绕丝路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张掖本土文化资源传承,深入挖掘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和新时代先进典型、模范人物,鼓励创作者讲好张掖故事,展示张掖形象。依托产业园区(基地)建设和产业扶持政策,创新行业管理模式,培育和扶持市级行业社会组织发展,建立市级网络视听作品库,增加公益广告制作播出,促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内容的创作、生产、供给能力进一步提升,精品力作有效供给不断丰富。

(三)加快智慧广电体系建设

以深化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重点,构建面向移动人群的互动、智能的广播协同覆盖传输体系,将广播电视网络打造成为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的核心承载网络,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基础设施。围绕“智慧广电媒体、智慧广电网络、智慧广电生态”三方面加速推动智慧广电建设,推进5G、6K/8K超高清、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使张掖广播电视事业能以科技创新促进行业迭代升级,在媒体深度融合、广电5G布网、应急广播建设等方面实现实质性发展。

(四)全面推进融媒体发展

始终坚守舆论宣传主阵地,高度重视对内对外宣传报道能力建设,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宣传格局。全面促进媒体深入融合,逐步构建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大力建设新型传播平台,构建市县两级融媒体融合发展格局,建好市级融媒体中心,用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实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传播工程,推动裕固族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制作。

(五)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监测监管

严格日常管理。通过安全播出应急指挥调度综合监管、预警信息发布、广播电视云监管、有线电视监管等平台,进行信息快速汇集、应急指挥业务联动、预警调度信息发布、技术监测异态报警等。严格视听新媒体监管。建成新媒体监测平台,实现对市内《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持证备案单位视听内容的有效监测。严格广告监测。建立广播电视智能广告监测系统,对广播电视频道节目实行广告监测。通过“智能+人工”监测模式,打造市县一体化监测机制。

专栏6-7:融媒体发展建设重点

1.建设全媒体新闻中心

推动报纸、广播、电视、新媒体内容生产流程深度融合再造,实现业务交互、资源共享,形成“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发布”架构体系。

2.建设融合媒体制播平台

建设基于云架构的融合媒体制播平台,“策、采、编、发、评、营”总体业务流程一体化设计与融合,打造业务闭环。

3.建设融媒体指挥管理平台

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对一般选题进行联动报道策划,对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探讨。

4.建设共享新闻采编平台

实现全媒体素材库对素材的管理,完成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H5等新闻素材的传输。

5.建设共享高清+6K制作平台

利用云非编,实现市、县两级新闻高清化制作,实现全媒体资源库存储包括报纸版样、成品节目、精修图片、音频节目等在内的所有新闻素材、新闻成品。

6.建设共享5G直播平台

基于5G技术,实现新媒体直播功能,整合张掖市直播活动资源,实现一口多出,多元化直播。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党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各方面组织实施。坚持党政“一把手”主责主抓,强化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和综合协调职能,统筹制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协调解决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定期研究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条件,进一步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加大监督力度,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实施情况要进行阶段性督查,并及时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文化和旅游工作机制,强化责任担当,针对重点项目建立“牵头包抓”责任体系,确定联系挂项领导,把各项任务定性定量。

二、改革创新机制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探索管办分离的有效形式,推进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经费保障制度改革,建立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推进“一网通办”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涉企政策服务机制和规则,营造更优的文旅营商环境。支持旅游资源“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分立,推行景区等文旅企业实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加快文旅国企国资改革步伐,打造引领张掖文旅发展的“旗舰”。积极探索文旅资金增效新模式,探索引入企业化运作撬动市场投入建设提升文旅项目新机制。推进文旅演艺体制机制创新,组建张掖·中国裕固族歌舞剧团、张掖演艺集团,围绕张掖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中心打造城市文化艺术综合体。

三、培育市场主体

培育多元市场主体。牢固树立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圈思维,着力培育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绘制文化旅游产业“两图一表”。鼓励个人、民营、外资、国有投资者落户张掖市投资文化旅游、文化创意、数字文旅、影视动漫、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工艺美术等文化旅游产业领域,加快引进复星、华侨城、甘肃文旅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文化旅游市场主体。支持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进行资源整合、要素整合,探索依托七一演艺公司、肃南县民族歌舞团组建张掖演艺集团。推进项目建设和产业布局,扶持一批张掖市文化和旅游头部企业、重点骨干企业和特色小微企业,支持个体创作者、工作室等特色主体发展,形成以特色文化和旅游产业为依托,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新格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众创众筹试点工程,落实小微文化旅游企业扶持政策,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优”的特色文旅企业,推动各级政府向本地小微文化旅游企业购买服务。鼓励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构建文化旅游企业战略联盟。引导扶持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与大型文化旅游集团建立网络服务协作。

优化营商环境。聚焦文化旅游市场主体需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对接“北上广”优化大环境行动,持续深化文化和旅游“放管服”改革和“一次办结”改革,精准对接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全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精心绘制好文化和旅游产业链招商路线图、产业延链补链图,加强文化和旅游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对外开放,丰富投融资模式,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调节功能,广开投融资渠道,面向全国公开招商融资。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开发张掖城市休闲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旅游产品业态,提高服务质量,降低项目成本,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专栏7-1 张掖市“十四五”优质市场主体培育

1.头部型市场主体培育

张掖市山水文体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肃南祁连玉文化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张掖丹霞文化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甘肃表是文化传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文化旅游大集团。

2.骨干型市场主体培育

高台县红欣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甘肃西部红色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张掖市屋兰古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张掖市河西印象文化旅游股份公司、甘肃九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肃南裕固风情旅游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重点文化旅游企业。

3.小微型市场主体培育

开设旅游众创空间、创客基地。加强与百度众筹、淘宝众筹等平台战略合作,积极培养入驻“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园区”的中小微文化旅游企业,鼓励在夜市、商圈、景区、街区、公共休闲场所建设文创商店、特色书店、小剧场、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小微市场主体。

四、出台优惠政策

财政政策支持。落实国家、甘肃省和张掖市相关财政税收优惠扶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及省级财政对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发展的支持。推动更多项目申报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探索设立市级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确保重大文化项目、重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及资金扶持方式创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旅融合型项目建设。列出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白名单”,给予文化演艺、生态康养、红色旅游、研学教育等产品业态项目规划审批、税费减免等方面的优惠,创造宽松的投资开发和建设运营环境,扶持文化广电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用地政策支持。将文化广电事业、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倾斜,适度扩大文化和旅游产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文化和旅游重点项目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鼓励使用存量建设用地,并按照有关规定享受政策支持。对符合国土空间规划和节约集约用地原则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有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充分依托山林自然风景资源进行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建设项目用地,可以实行点状配套设施建设用地布局开发;实施点状布局单体开发的建设地块,可以按地块独立供地;实施点状布局整体开发的,可以探索多个单体建筑开发建设地块整体组合供地。

五、完善投融资服务

创新文化和旅游投融资机制,鼓励建立“全产业链”的金融服务体系。扩大文化和旅游企业直接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推进文化和旅游资产证券化试点,促进旅游资源市场化配置,因地制宜建立文化旅游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引导各类资金参与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

积极发挥开发性金融中长期融资优势和“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协同支持作用,为文化和旅游项目提供直接投资、证券发行承销、融资租赁等多元化金融服务,采取“统筹项目、统筹还款来源、统筹信用结构”等市场化创新方式,以及规范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动文化和旅游项目落地实施。

抢抓新增专项债券集中申报机遇,建立文化和旅游专项债券储备项目库,争取更多专项债券用于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用好甘肃省绿色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创新性、前沿性旅游项目落地。推动金融机构设立文化产业服务部门,针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特点创新信贷产品,运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创新发展,积极拓宽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的直接融资渠道。优先推荐文化和旅游融合项目进入PPP项目库,加强与金融机构对接,切实降低项目融资成本。

六、推进绿色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全面推动绿色发展,促进张掖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绿水青山样板区、绿色转型示范区、普惠发展先行区,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张掖方案。扶持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区发展生态产业,做优做强精细农业、生态工业和全域旅游。扎实开展生活方式绿色低碳突破行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全面推动绿色矿山建设,加快重点区域矿山生态修复,支持矿山绿色化转型。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健全祁连山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三线一单”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实施,切实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区监督管理,文旅、康养、体育等建设项目不得选址在生态红线及各类环境敏感区等范围内。全面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绿色景区和绿色文化产业园区,深入开展绿色社区、绿色乡村、绿色酒店、绿色交通等创建,倡导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七、优化人才队伍

完善文旅人才发展机制。实施文旅“七类人才”整体推进计划、文旅产业高层次高技能核心人才开发计划、文旅产业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计划、文旅产业人才库计划,加快建设文旅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支队伍人才库,培养造就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富于创新的文旅领军及拔尖人才队伍,不断完善文旅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使其更好地为全市文旅高质量发展发挥“专家智库”的作用。

加强文旅人才培养引进。继续实施“三大引才计划”“十业百社万才”计划、重点产业园区“一园一策”人才支持计划,提升文旅队伍整体水平。推动支持高校开展文化和旅游产业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研究,以委托培养、公开招聘、业外引进等方式,加强高层次人才、重点专业人才、基层文化骨干的培养。依托各类人才计划、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平台,吸引一批从事文化创意设计、旅游经营管理、高端民宿、营销策划等高层次人才来张掖创业就业,加大政府“引客入张”力度,推进全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队伍建设,扶持一批新型职业“旅农”,培养乡村旅游从业人员。

优化文旅人才发展环境。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指标体系,逐步形成面向全社会的统一、规范、科学的文化和旅游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文化和旅游人才宣传推介力度。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化和旅游工作者给予奖励,对文化和旅游名人名家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更多关心支持。

第八章  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及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依据,对本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状调查与评价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项目建设中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坚持节约、环保、永续的原则进行文化旅游开发,项目选址基本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避让环境敏感区,符合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涉及的生态红线主要包括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必须严格遵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求,严格按照生态功能保护要求,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安排文化和旅游相关活动。

三、环境影响符合性评价

(一)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的符合性评价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 年本)》(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9年第29号令),国家鼓励文化旅游、健康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森林旅游、红色旅游等旅游资源综合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及信息等服务、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开发及营销等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本规划项目以文化旅游为核心,整合开发地质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健康旅游、乡村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资源,有利于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属于鼓励类项目。

(二)与《全国生态功能区规划》的符合性评价

《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宏观层面的指导性规划,规划范围较广、规划内容较多,难以准确识别规划空间边界与生态敏感区的具体关系。开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应根据规划的项目位置和布局,明确与环境敏感区的关系。如涉及生态红线,应开展规划项目与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专项研究论证工作,提出优化设计方案和环境保护措施,征求行政主管部门意见和落实保护措施,使规划总体上符合《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和《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三)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的符合性评价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将黄河流域打造成为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承载区。《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围绕牢固建设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总体要求和目标基本一致。

(四)与张掖市“三线一单”的符合性评价

《张掖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共划定56个环境管控单元。根据环境管控单元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内容属于列入公益、民生和生态保护的基础设施,严格按照主管部门批复的项目选址和规模等进行建设,并在建设工程结束后对造成影响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符合张掖市“三线一单”管控要求,无禁止或限制内容。

四、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一)严格落实法律法规要求

本规划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原则,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及实施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在严格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强化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合理测算环境容量、规划旅游线路、限定游览范围,确保环境空气质量、水质、噪声质量、土壤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均达到相关标准,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的破坏性开发。

(二)合理进行建设项目选址

文化和旅游项目选址应避开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敏感区,避让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和一般控制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风景名胜区核心景区,禁止在以上区域范围内不知任何设施。在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湿地公园等区域进行项目建设,应开展项目选址比选、优选专项论证。对环保要求高的重大建设项目需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多方评估论证和方案比选,科学论证项目选址,编制必要的环境影响报告书。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管

积极加强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的生态保护,大力实施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根据分区管控规则和环境保护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等生态环境敏感区严格禁止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各级各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文旅等部门要认真履职,积极配合,加强监管,强化“三线一单”制度在生态、水、大气、土壤、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环保督察等环境保护与管理中的落实。

附件:1.张掖市文化广电和旅游产业 “十四五”重大项目表

2.空间布局图

3.重点项目分布

政策解读:张掖市文化旅游广电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解读

附件下载:附件1-3.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