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家口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 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

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

2024-05-17 23: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导读:提到地貌,我们很多人都了解,有人问张家界的山是什么地貌,当然了,还有人问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的区别,这到底怎么回事呢?事实上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呢,下边小编就来告知大家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供大家参考!

张家界地貌类型多样,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什么地貌?

张家界的山地貌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溇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张家界市的地层复杂多样,造化了当地的特色景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

张家界地貌的地貌认定

2010年11月9日-11日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在张家界举行。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副主席彼得·米根等来自新西兰、英国、波兰、澳大利亚、美国、德国和日本7个国家的16位国外地貌学权威,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刘嘉麒等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的20多位知名地质地貌学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听取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后,将张家界特征鲜明、规模巨大的独特砂岩地貌类型,确定为“张家界地貌”,凡在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发现类似张家界石英砂岩峰林的地貌,都可统称“张家界地貌”。自此,“张家界地貌”获得国际学术界认定。

据悉,与会专家对天子山、袁家界、金鞭溪、黄石寨等张家界典型地貌区进行了实地考察,听取了张家界地貌研究课题组关于张家界地貌特征与演化过程的主题报告,以及关于中国、澳大利亚和世界范围内砂岩地貌空间分布与典型特征的专题研究报告,系统交流了国内外砂岩地貌研究的理论方法和实例。会议重点对张家界地貌进行了深入对比分析研讨,一致认为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中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科普价值和极高的美学与生态旅游价值,张家界是全球地貌研究的最佳地区之一。

“张家界地质公园内的砂岩地貌特征,在全世界范围内看来都是非常独特的。”国际地貌学家协会主席迈克尔·克罗泽在开幕式上说,世界上也存在类似的地貌特征,但没有张家界如此鲜明的特征和规模,集美感与科研价值于一体,张家界地貌理应得到世界的认同。“张家界这种砂岩地貌,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十分罕见,其形成条件也非常苛刻。”李延栋院士表示。

本次研讨会议还倡议成立世界砂岩地貌工作组和张家界地貌研究中心,开通世界砂岩地貌地质公园研究网络,促成在IAG(国际地貌学家协会)和IGU(国际地理联合会)框架下建立砂岩地貌研究相关的工作组织机构,开展砂岩地貌的国际对比研究。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将联合成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基地,吸引国内外地貌专家来张家界开展地貌研究;并设立张家界地貌研究开放基金,资助砂岩地貌领域创新性的基础和应用研究课题。

据了解,张家界武陵源区委、区政府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对“张家界地貌”定义及其形成地质背景、演化过程和地质遗迹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经过区域对比和科学分析,“张家界地貌”迥异于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丹霞地貌、河谷地貌。

丹霞地貌与雅丹地貌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张家界的地貌是丹霞地貌吗?求专业解答

1、成因不同

雅丹地貌:主要为强风吹蚀和磨蚀;

丹霞地貌:地表流水的冲蚀、磨蚀、垂直地表发育的构造节理是主要成因之一。

2、景观不同

雅丹地貌:垄岗状、流线形、覆舟形、断柜状;

丹霞地貌:绝壁断崖和柱状、宫殿状、巷谷式。

3、颜色不同

雅丹地貌:无特定颜色,取决于原始沉积物的颜色;

丹霞地貌:主要为红色岩层。

4、地层特征不同

雅丹地貌:以第四纪半固结沉积物为主;

丹霞地貌:白纪至第三纪固结岩石为主。

5、分布不同

雅丹地貌:多分布于古代河床、湖底抬升后形成的荒漠区;

丹霞地貌:多形成于现代河水或雨水流经的坡地。

张家界不是丹霞地貌,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

张家界是属于喀斯特地貌还是属于张家界地貌??

属于张家界地貌。

特点:

张家界地貌是“在中国华南板块大地构造背景和亚热带湿润区内,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营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以及特色造型地貌为代表的地貌景观”。

形成原因:

张家界接纳了由流水源源不断地从邻近古陆搬迁来的大量松散碎屑物质,经过沉积和漫长而又复杂的成岩过程,经过漫长的外力作用,便形成了所看到的怪诞诡谲的峰林峡谷。

特色景点:

1、张家界大峡谷:张家界大峡谷紧邻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2011年成功创建AAAA级景区,2018年成为全市首个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

2、黄石寨:黄石寨海拔1200多米,由诸多的悬崖峭壁共同托起而形成的一块南高北低的台地,面积16.5公顷。

3、金鞭溪:金鞭溪是天然形成的一条美丽的溪流,因金鞭岩而得名。溪水弯曲自西向东流去,即使久旱,也不会断流。

张家界地质形成原因?

张家界地质形成的原因:

在张家界市区境内,由于受地理、地层、构造、气候等诸多条件的影响,便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地貌奇观。从地势上来看,张家界市西接云贵高原,东临洞庭湖,北与鄂西山区接壤,南又与雪峰山毗连。其总的地势是:东南与中部低,四周高,沿澧水河流两岸,又有一块一块的冲积土平原。该市境内一年四季,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溪流发育,各条溪流的均汇集到澧水河,然后从西向东,一直流进八百里洞庭湖。湖内,沉积着几十米几百米厚的泥沙。与洞庭湖相反,从东向西,地势又逐渐升高,到市区中心地段,便出现了海拔高达1500余米的天门山、七星山等高山峻岭。有高山峻岭,又有低谷平原,这就是本区独特的流水侵蚀地貌。   武陵源景区内的巨厚的石英砂岩,产状平缓,使岩层不能沿层面薄弱部位滑塌,覆盖在志留系柔性的页岩之上。重力作用,使得刚性的石英砂岩垂直节理发育,在水流强烈的侵蚀作用下,岩层不但解体、崩塌,流水搬运,残留在原地的便形成雄、奇、险、秀、幽、旷等千奇百怪的峰林,是武陵源风景区的主体。慈利县五雷山风景胜地,同样也是由同一层位的石英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也平缓。五台山顶部有黄绿色的页石、泥灰岩覆盖,它是隔水岩系,可以保护下伏砂岩免受流水侵蚀。

  流水侵蚀地貌

  在市域另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加大,来不及将河流拓宽,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窜成线形,两壁陡峻,滩多水急。张家界市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就是这种河谷地貌。

  喀斯特地貌

  近年来学术界也称岩溶地貌,也是张家界地貌的另一突出的特点。约占全市面积百分之四十左右,且种类,不论地表、地干,其堆积物均发育齐全,是我国湘西北喀斯特地形发育地区的一个组成部分。桑植县、慈利县大部,武陵源区、永定区东南部是这一地形发育的地区。地表喀斯特地形的溶沟、溶槽、石芽、干谷、石丘、石陵市内各地可见,唯石林在市区少见,在天门山风景区能见到一些单个石柱,但很少成林。湘西北地区只有在自治州花垣县小排吾一地,有一片石林,俗称“石栏栅”,颇引人注意, 也吸引了不少游人学者观光考察。   地下喀斯特溶洞、喀斯特堆积物形态。在张家界,更是堪称一绝。其溶洞规模,桑植县的九天洞能列入世界洞穴学会会员洞,也真不愧为亚洲第一洞的响亮称号,可见不是一般。九天洞和位于武陵源区的黄龙洞,是张家界地下喀斯特地形的代表。它们集溶洞、溶洞河、暗河、落水洞、漏斗为一体。其洞内喀斯特堆积物,石钟乳、石笋、石柱更是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可以说,想什么,像什么,极大地拓展了游人想象的空间,往往使人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和语言来赞美她。

什么是“张家界地貌类型”?

是指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他是怎样形成的呢?

张家界在区域构造体系中,处于新华夏第三隆起带,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内,大致经历了武陵——雪峰、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构成了本区域的基本构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构造运动是形成张家界奇特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景观的最基本的内在因素。面外力地质活动作用的流水侵蚀和重力崩塌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风化作用,则是塑造张家界地貌景观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因此,它的形成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中内外力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晚古生代中晚泥盆纪时期,湖南西北地区壳下降,发生大面积海浸,成为一片汪洋。张家界处于“川湘凹陷地带”之深海处,靠近古陆,接纳了由流水源源不断地从邻近古陆搬迁来的大量松散碎悄物质,经过沉积和漫长而又复杂的成岩过程,形成厚达500多米的石英砂岩。经过漫长的流水切割、差异风化、重力崩塌等外营力作用,便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怪诞诡谲的峰林峡谷。石英砂岩峰林景观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科研价值。

著名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在晚第三纪以来漫长的地史时间,由于地壳缓慢的产歇性抬升,经受流水长期侵蚀切割的结果。其发展演变经历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峰林,残林4个主要阶段。 方山、平台;石英砂岩峰林地貌形成的最初阶段,为边缘陡峭、相对高差几十至四百米,顶面平坦的地貌类型,顶面由坚硬的含铁石英砂岩构成。如天子山、黄石寨、鹞子寨等处的平台方山地貌。 峰墙:随着侵蚀作用的加剧,沿岩石共轭节惠中发育规模较大的一组世理形成溪沟,两侧岩石陡峭,形成峰墙。如百丈峡即属此类型。 峰丛、峰林:流水继续侵蚀溪沟两侧的节理、裂隙、形成峰丛,当切割至一定深度时,则形成由无数挺拔峻峭的峰柱构成的峰林地貌。如十里画廊、矿洞溪等处的地貌特征。 残林:峰林形成后,流水继续下切,直到基座被剥蚀切穿,柱体纷纷倒塌,只剩下若干孤立的峰柱,即形成残林地貌。随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继续,残林将倒塌贻尽,直至消亡,最终形成新的剥蚀地貌。在武陵源泥盆系砂岩分布区的外围地带则为此类地貌类型。

地质遗迹的独特性

地球上能与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类似的地貌典型主要有喀斯特石林地貌及丹霞地貌等,而可与张家界砂岩峰林进行比较的地貌区域在全世界仅约有四处;马达加斯加玛拉哈钦吉严格自然保护区;马来西亚沙捞月石纳的穆国家公园;菲律宾巴拉望岛着村寨萨暗河国家公园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凯靖德山。此四个剑状喀斯地貌的共同特征是:为海岛或海滨环境,均分布在南北纬20°内的热带区内;发育时代为晚第三纪以来,成因相对简单,约为石灰岩经地表溶蚀而成;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代表了热带地区不同环境的生态系统和独特的动植物,具有充沛的降雨量。 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是世界上独有的,具有相对高差大,高侄比大,柱体密度大,拥有软硬相间的夹层,柱体造型奇特,植被茂威,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等特点,特别是其拥有有独特的且目前保存完整的峰林型成标准模式,即平台、方山、峰墙、峰林、蜂丛,残林形成的系统地貌景观,在此地区得到完美体现,且至今仍保持着几乎未被扰动过的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评价,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与石林地貌,丹霞地貌以及美国的丹佛地貌相比,景观、特色更胜一筹,是世界上极其特殊的、珍贵的地质遗迹景观。

张家界地貌的特点

张家界地貌,即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峰林地貌。

地表流水和地下水沿产状平缓、厚度巨大的上古生界中泥盆统石英砂岩中完全内切穿的垂直或近垂直节理侵蚀切割,使岩层逐渐肢解分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罕见的地质地貌遗迹。由于发展阶段和发育程度的不同及不同地域岩石性质、节理密度和流水条件的差异,产生了平台、方山、峰墙、峰丛、石门、天生桥、峡谷、障谷等不同的地貌类型和数以千计、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个体形态。其中以峰林地貌类型最具代表性。在公园86km2核心景区范围内,发育了3100多座峰柱,分布密度为37.5座/km2。峰顶与地面的高差数10m至400m,群峰如林、峭壁直立、沟壑幽深、溪流环绕,组成了规模恢弘、气势磅礴、变幻莫测、神秘深奥、美仑美奂、无与伦比的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景观。

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充分和完美地体现了作为世界级地质遗产应具有的系统性、完整性、自然性、优美性和稀有性、典型性等自然属性。

系统性与完整性: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过程和表现形式是系统和完整的,它经历了孕育期、幼年期、壮年期、晚年期等四个发育阶段,在园区均有典型的峰林遗迹,“几乎包揽了地质及其生态环境的全部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武陵源后的评语)。

自然性: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自形成以来几乎没有受到破坏和改变,保持了“几乎原始的亚热带风景、生态环境、生物环境及其生态系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武陵源后的评语)。

优美性: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与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相互依托,表现出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力量,给人以震撼心灵的美感。

稀有性:本区特殊的物质条件(石英砂岩沉积建造)、构造条件(平缓的产状及十分发育的完全内穿的垂直或近垂直节理)和动力条件(使流水产生充分的侵蚀切割作用的地壳间歇性抬升运动),形成了大量的造型奇特的峰林遗迹和保持藏密的植被及众多珍稀物种,组成了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这就决定了它的稀有性。

典型性:武陵源砂岩峰林地貌所具有的系统性、完整性、自然性、优美性和稀有性,决定了其作为一种地质遗迹和地貌景观在全球的典型性,同时也决定了它对于地质学、生态学的研究有着典型意义。

张家界地貌的地貌研究

2011年4月8日,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正式签约,就“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合作共建事宜达成一致意见。此举标志着“张家界地貌”已正式进入科研课题。

在张家界砂岩地貌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张家界地貌”获得了国际学术界认定。为了更加深入发掘“张家界地貌”的科学内涵,提高国内和国际知名度,武陵源区人民政府与中科院成立了“‘张家界地貌’联合研究中心”,共同研究“张家界地貌地质特征及其地质景观成因研究”项目,旨在更好地保护张家界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地质遗迹富集区,使之成为全人类共享的珍贵地学遗产地。 “根据阶地、溶洞等不同层状地貌的对比,项目组得出了索溪于中更新世(约50~70万年)开始下切砂岩顶面,张家界的砂岩地貌开始形成。”在2011年四月举行的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参与项目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平亚敏介绍了该项目成果。

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地貌类型多样,以“山峻、峰奇、水秀、峡幽、洞美”而闻名于世。其砂岩峰林地貌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部位、特定的新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条件下形成的,保存了一套完善的砂岩峰林形成模式,具有很好的科学研究和地质美学欣赏价值,一直是地貌学家、地质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尽管科学家们此前已经知道,张家界峰林是以3亿多年前形成的泥盆纪砂岩为原料进行“雕刻”的,但“雕刻”从何时开始,一直是科学家们难以解答的问题。

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地质论评》刊出了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田明中教授、杨桂芳副教授、张绪教副教授为首的项目组的研究成果(研究生平亚敏为第一作者)。结果表明,张家界砂岩峰林的“雕刻”始于中更新世(距今50~70万年),即在这一时间,索溪开始下切砂岩的顶面,此后越切越深,形成了今日之峰林地貌。

据了解,地貌可以分为剥蚀地貌(如张家界峰林、云南石林、克什克腾青山山顶的壶穴等)和堆积地貌(如溶洞中的钟乳石等)。前者开始形成的年代,由于缺少测年对象,很难确定。

本项研究表明,剥蚀地貌的年代可以通过寻求其与堆积地貌之间的相关性来确定。田明中等认为,虽然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形成年代很难确定,但河流阶地、岩溶洞穴、砂岩峰林这些不同类型层状地貌是在统一的造貌作用下形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可以通过这些不同层状地貌上沉积物的直接测年并进行区域综合对比,进而获得砂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时代。

项目组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貌综合考察和地层剖面实测,并在室内利用热释光法、电子自旋共振法等现代测年技术,测得了张家界地区河流阶地和溶洞的年代。

该研究首次确定了张家界砂岩地貌形成的精确时代,弥补了张家界地貌研究上的空白,其成果对于提升张家界砂岩峰林地貌的科学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其他剥蚀地貌的年代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式。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