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丨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弗洛伊德潜意识是什么意思 导读丨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

导读丨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

#导读丨弗洛伊德:艺术即症候|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1908年的论文《诗人与白日梦之间的关系》(The Relation of the Poet to Day-Dreaming )这篇文章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提出了对文学、乃至整个艺术进行精神分析的观点。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为了解释他的精神病人的行为而建构的一个理论,但这个理论各个原则的应用范围又不仅限于此,弗洛伊德和他的追随者常常把该理论看作一种能普遍运用于整个人类行为、甚至文化方面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幻想、梦境、口误等现象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人的真实本性,因为它们揭示潜意识的工作状况。潜意识是我们精神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弗洛伊德十分重视这一概念。他认为,有意识的、觉醒的生活不过是冰山一角,而生活的绝大部分是淹没于水下的、视觉无法触及的,这一部分由潜意识主导着。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把这一隐藏的部分揭示出来。

比如,弗洛伊德认为梦应该被看作一种伪装过的愿望,它之所以要伪装,是因为梦的内容(即可表达为一种想法的东西,比如“我希望我弟弟死了”)是做梦者在清醒状态下会排斥和否认的一些东西。在梦中,歪曲、伪装等手段会使这种在清醒状态下受到压抑的想法浮现出来,从而令做梦者产生满足感。弗洛伊德认为,大多数梦所表达的愿望与性或者人的自我夸大有关。

那么这跟艺术有什么关系呢?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家的潜意识受压抑的程度或潜藏的程度不如普通人那么深。因为他们迫切地想将潜意识中的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所以他们就创作出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就像梦一样,是对潜藏愿望的一种满足。

弗洛伊德以描写男主人公勇猛直前、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爱慕有加的通俗小说为例来说明这一点。他认为这样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刀枪不入和超强性能力的一种幻想。而读者能明显地从这些作品中获得快感则证明了这些幻想并非作者一人独有。

弗洛伊德艺术分析的另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艺术作品能满足艺术家某个特定的愿望。比如,作品从现实取材,但反映的却是童年的某个生活情形。艺术作品就像梦一样,在一个独特的统一体中融进了时间的三种状态——过去、现在和将来。

在《诗人与白日梦之间的关系》中,弗洛伊德主要从理论上总体阐述了他的艺术思想。但他的其他论著则对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了详细的精神分析。比如,他用精神分析理论对达·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中那令人难忘的微笑进行了解释。虽然之前有人撰文声称蒙娜丽莎的微笑之所以具有神秘感,是因为它具有双重性——它既透出温柔,又让人感到害怕,但是却没人能解释为什么达·芬奇采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他的对象。弗洛伊德承认,这微笑是对对象面部表情的忠实表达,不过达·芬奇采用了最为精细的技法将这微笑画了下来。但是为什么他对她的微笑如此着迷,以至于它成了他绘画中不断重复的主题?弗洛伊德认为,这样的微笑让达·芬奇想起了他妈妈的微笑,从而激发了他在人生中最快乐的那段时光所感受到的快感。为了证实这一点,弗洛伊德假想达·芬奇童年曾经有过被秃鹰攻击的经历,对这种经历的回忆变成了达·芬奇头脑中的一种幻想,这种幻想表明了他在父亲不在的情况下对母亲的依恋。

弗洛伊德的这种分析明显地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受众能从艺术作品中找到满足感?既然作品是对艺术家伪装过的愿望的一种满足,为什么观众看到它时并不反感或难堪,而是同样感到满足呢?对于这样的问题,弗洛伊德的回答是,艺术家要做两件事情:一是将作品表达自我的本质伪装起来,二是在审美方面为观众提供一种“前期快感”。这样一来,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就可以做他自己的白日梦而“不会感到自责或害羞”。

所以,艺术精神分析理论更多地关注艺术作品为何能打动受众的问题,而较少关注如何将艺术作品与其他人类活动制造的产品区分开来的问题。这种理解艺术的途径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尤其对那些关注通俗文化吸引力的理论家而言是如此。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