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让子弹飞》的叙事模式以及姜文的导演风格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开端发展 电影《让子弹飞》的叙事模式以及姜文的导演风格

电影《让子弹飞》的叙事模式以及姜文的导演风格

2024-06-14 21: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很明显《让子弹飞》从故事起因到发展到高潮再到结尾,属于“因果式线性叙事结构模式”。所谓因果性线性结构,“包含两个非常明显的要义。

其一是指该结构模式主要以时间的因果关联为叙述动力来推动叙事进程。

其二是指其叙事线索以单一的线性事件展开。

很少设置大段时间进程的插曲式叙述,更不做一条叙述线索以上的并置性(对比、交织、复调式)处理。

因果式线性结构也是叙事中较为常见的结构方式,注重以故事内部的戏剧冲突以及因果关系等情节性元素推动叙事,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件、情节或时间按照现行安排最后导致一个戏剧性结局。

影片因果式线性的特征表现为:在时间上看主要以顺序发展为链条,从叙事动力上看,注重讲清楚情节或是事件的因果前后,来龙去脉,讲述故事发展来贯穿文本。

也就意味着有一个明确的交代出故事起因的幵头,接着是矛盾纠葛的进一步延展,然后逐渐推向故事的高潮或转折点,最后导致结局的到来,直至故事的结束。

因果式线性结构,一环扣一环的模式,刻画了典型的人物形象,剧情也随之跌宕起伏,富有张力。

情节与叙事模式的关系

《让子弹飞》的叙事遵循着时间的链条,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因果式线性结构,这样的结构通过“戏剧的情节”推动叙事的发展。

情节是事情发展变化的结构,在因果式结构的叙事模式下,叙事依靠情节的前后构建,一环扣一环演绎故事的发展。

说情节是传统意义上戏剧冲突的因果关系的情节,可见在《让子弹飞》中,也正是巧妙得构建了情节,前后构建,紧密衔接,形成因果式结构,并且因果式结构的使用也使得电影情节一波三折,耐人寻味。

从讲故事的角度而言,叙事只是单纯要把一个故事讲明白,但是要通过结构情节才能得以实现。

从此看来,情节构建出故事的因果性,每个因果间需要一个强烈戏剧性的“情节点”,使得叙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进入另一种状态。

非叙事性元素的叙事张力

情节中也运用到非叙事性的元素,从叙事学的角度上看从反故事性情节的意义上看,添加的非叙事性元素,同样为构建文本故事发挥着讲述功能。

并且非叙事性元素的加入能够强化故事情节。非叙事性元素包括:象征、隐喻、视觉冲击等来构建影片结构。

在姜文的电影中,情节性叙事中加入了非叙事性元素,在矛盾冲突的戏剧化叙事下,有张有弛的表现影片情节。

这样的“情节”不再是简单的强化而来的戏剧性情节冲突,表述的重点是在表象后的深刻含义。非叙事性元素的运用更多的传达了某种意念,某些哲理,都是需要认真品读才能体味到的。

在影片中,姜文秉持以往特色,多处运用到象征、隐喻等非叙事性手法,将这种手法与情节叙事手法紧密相融,充斥着关于剧情“所指”的解读,使得影片成为一部被意义透支和过度阐释的寓言式文本。

这些突兀的情节似乎与整体叙事语言有些不搭调,但是非叙事性元素的使用传递了姜文作者化的个人风格,使他的作品成为独有的品牌符号。

魔幻般的叙事结构

张麻子身为一个拥有革命理想的人,却落为草寇,在张麻子人物设置和人物命运的身上,可以感受到导演对于历史以及对于自我的思考,将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映射到影片人物心想之中。

同样也彰显导演的个人风格,用简单的方式,让大家思考一个深刻的哲理,这似乎是姜文一贯做法,也是姜文率性的表现。

《让子弹飞》的叙事结构和人物关系中,再一次重新认识了姜文,影片的思想也反映了电影作者的抱负和理想,只有个人的磨砺,才能铸就深刻的人生阅历,只有独特的个性,才能成就丰富的人生经历,这些沉淀都会投射到自己的影视作品中。

认真思考人生、历史,才会创作出有深度的电影,形成与众不同的风格。

《让子弹飞》蕴含着姜文的理想也暗含着成长中的无奈,要为百姓争得公平,又受到历史环境的限制以及各方势力的阻碍。

在他的前三部作品中,虽然没有一部作品都可谓是盖世之作、气势昂扬,但是沉静下来都会看出每一部作品的内核蕴藏着无奈感。

在姜文的镜头下对于影片和人物的关系有种无奈感促使姜文思考如何让血性回归,呼喊着“公平、正义”的回归,对于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的重新构建,体现出个人的历史价值观。

思考中的姜文再次让世人看到了影如其人的导演,每一部作品都深刻烙上了他的印记。

姜文置身其中,以一个参与者的视角来描述故事,用诗意般的电影叙事结构丰富的情节,以及人物关系从而叙述电影主题。

通过以上分析,《让子弹飞》以不张扬的叙事结构,让观众自己思考自我判断。影片专注于细枝末节,幽默的语言,黑色的讽刺。

张麻子实现自我革命理想的过程,以及人物关系的重构,刻画一个离奇的故事。并且带给观众一种新鲜的审美感受,体味独特的美学内涵。

颠覆与解构的叙事风格

2000年姜文的子弹划过荧幕,留下的是公众的惊叹。

七亿的票房、良好的口碑,也使得《让子弹飞》成为国际电影上一个竞争对手。《银幕》杂志在第一时间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让子弹飞》的成功,真正幵启了中国商业大片的新时代。

五年之后姜文回归,五年之间是他自我的修炼,五年之后,也让我们感受到“姜文时代的到来”。

姜文的四部电影作品见证了他的自我成长,从开始影片的感性,逐渐上升为理性思考,每一部电影都带给公众全新感受,每一部作品都让我们感受到姜文的独树一帜。

姜文本人曾经打趣说:“有人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你的自传,我说不是,《鬼子来了》才是,为什么呢,你想想吧,这个《让子弹飞》更是,看看就知道了。

内心的思考,生活的阅历,他都巧妙地融入到电影角色中。

《让子弹飞》在关机的时候,电影投资人之一,英皇老板杨受成发来一条短信,上面写着:“从今以后,姜文的电影之开机不关机成了传说。”这不仅是一句简单的评价,背后也有对姜文电影莫大的认可。

20世纪中叶,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

八十年代传到中国,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后现代主义的风格、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任何形式归根结底都是一种思维范式,人们在寻找着自己的话语形式和思维模式。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根本特征之一,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祌品格。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在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

后现代话语竭力以全新的角度,呈现出公众从未体验过的方式倾听、思考。在影片中,姜文力图解构原有的影像表达模式,扭转苍白无力的叙事方式,重新构建一个“内在性”的叙事模式。

哈桑对后现代文化艺术特色的第一个概括是“解构性”,这是一种否定、颠覆既定模式或秩序的特征。

在影片中充斥着不确定性,除了小六子和老二的死是确定的,其它发生的一切都如雾里看花。一个看似简单的恶霸、土匪争斗的故事究竟要传达什么思想?表述什么精神?或是再次验证善良必定战胜邪恶的主题吗?

这一切都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姜文带给大家的首先是打破公众墨守成规的思想模式,打破了观影的传统模式——要看一个完整的故事或是从中得到某种教育,但是《让子弹飞》解构出多种答案多种可能,带给公众的是后现代的启发。

影片的结尾开放式的结构同样给人留下无限思考。

出生入死的兄弟跟着张麻子在这次政治争斗中失去了三个好弟兄,这次战斗付出了血的代价,他们是功臣,为何在取得了胜利之后却要放弃自己的劳动成果选择离开。

好日子眼看开始为何会放弃?真如他们自己所讲“不轻松”,要寻找自己的新理想?还是另有隐情,需要认真体味才能品读到?如果汤师爷在临死前想要对张麻子坦诚的三件事能够揭晓,现在还是这个结局吗?

所有的一切都具有“不确定性”。

皆大欢喜的结局不复存在,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特征的电影能够充分调动观影者的参与、思考。

结语

《让子弹飞》让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姜文,一个勤于思考,善于表达的电影作者。

《让子弹飞》不仅在票房上让我们唏嘘,电影所体现出姜文强烈的个人色彩更为之惊叹,在有限的时间之内,体味到无限的内涵。

“让子弹飞一会儿”姜文所表现出来的创作态度似乎也隐含在其中。

参考文献

尤红斌、王玉明.电影美学[M.上海三联书店.2010

苏牧.荣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朱立元.西方文艺理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若斯特.戈德罗.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刘云舟译.商务印书馆.2005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