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讨论:“中国重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为什么注定是伪命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开出近义词是什么 经济讨论:“中国重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为什么注定是伪命题?

经济讨论:“中国重现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为什么注定是伪命题?

2023-06-22 00: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23年来到6月份,关于中国经济环境和复苏的讨论多了起来。

6月12号,国际金融巨头高盛发表了一份研报,预测中国的房地产将会在未来几年呈现出"L”形复苏。

国内降息预期持续释放,就差LPR临门一脚;

但是经济数据和现实体感,却在提醒着越来越多的人,中国当下的经济情况,并不如意。

与之对应的,反而是和中国颇有渊源的日本国,在经济环境和金融市场中,表现出了反差很强的复苏态势:

日本股市,每一天都是新高……再看中国的上证指数,只有羡慕二字可说。

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压力来源,其实都是来自于比较。中国经济环境承压现实之下,很多负面情绪和观点也开始持续出现,这其实很正常。

但是有一个观点,值得关注,而这个观点,正是悲观的情绪催生的代表:

中国即将重蹈30年前的日本覆辙?

这样的观点,其实是有原因的,同属东亚地区的两个国家,中国和日本,两者在一些方面的变化和过程,实在太相似了:

日本战后40年经济增长52倍,中国改开40年增长50倍;

日本1990年城镇化率60%,中国2022年65%;

日本90年宏观杠杆率277%,中国2022年281.8%……

但是随后,日本遭遇了什么?

是“失去的三十年”,是楼市暴跌、股市暴跌、企业大量破产、失业率暴涨、生育率暴跌少子化……

而这些相似的表现,也开始在中国有“冒头”的表现,别的不说,生育率就是一个很现实的表现。

那么,中国会按照这种观点步上日本的后尘吗?

开什么玩笑?自己的祖国,就是有再多的问题,面对再多的困难,也轮不到外人来指手画脚不是?

如果这种观点来自于外部,想要带节奏搞事情,没有任何意义;

如果这种观点是来自于内部,那么绝对是恶意满满,居心叵测。

开篇先亮明态度和个人判断观点:客观来说,中国没可能,也没有那个荣幸,去体验日本经济萧条,低迷衰败的失去三十年的。

这不是盲目自信,而是有依有据。

1

2023年表现突出的日本,为何会有“失去的三十年”?

平成衰退,令日本经济失去了三十年。

这既是日本经济史中的一段悲哀,也是各国需要引以为戒之处。

如果这场连绵三十年的经济不景气给其他国家留下什么教训,那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回顾日本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让人感觉一直是踯躅不前,甚至连天空都是灰蒙蒙的色调。走在街头上的男女,看着都是一副低欲望的模样。

三十多年,这个国家坐上了一趟落差巨大的过山车,从高潮直接跌落谷底,影响了整整几代人。

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经济援助下,进入了一段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直到1985年,日本为了推动日元国际化,签订了《广场协议》。

随后,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日元升值令出口产品物美价廉的优势迅速消失,对出口贸易带来了灾难性的打击。无奈之下,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财政刺激政策,大规模“放水”,希望刺激内需以提振经济。

事与愿违,流动性过度充裕的日本经济开始脱实向虚,楼市和股市接纳了大量热钱后一路飙升。

日本富豪当时宣称,我们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的房产,然后再把它们高价租给美国人。1990年,仅东京都区域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彼时,他们还没有意识到,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将日本经济划分成三个不同时段:

第一时段是高速增长和资产泡沫期,1982~1991年日本经济平均增长4.4%,消费增长4.0%,通货膨胀1.9%,平均政策利率4.4%。

第二时段的第一部分是1992~2001年,平均GDP增长1%,平均通胀0.4%,政策利率降到3.2%。

第二时段的第二部分,2002~2011年平均增长进一步下降到 %,消费只有0.6%,通胀更为-0.2%,平均利率 2%。

第二时段的特点就是经济持续低迷,消费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不足,就业机会消失,资产价格持续下跌。

第三时段是2012~2021年,安倍晋三第二次出任首相,推出安倍经济学,用 QE(量化宽松)、财政扩张和结构改革“三支箭”,对日本经济施行强刺激。日元汇率大跌,股市大升, 实行持续的负利率政策,但是经济增长仍无起色,消费增长更进一步下降,通缩状态大体不变,直至最近油价暴涨带来了一点通胀预期。

平成衰退前的日本,依靠出口创造出了一个举世瞩目的奇迹。

日本人均GDP于1981年超过西德,1983年超过英国,1987年超过美国。

Made in Japan 的产品在各国攻城拔寨,日本的海外投资也异军突起。

从汽车到电器,从银行到游客,从物业投资到艺术品拍卖,世界惊呼日本即将占领世界。

对于中国来说90年代的SONY随身听,日立的彩电,松下的洗衣机,都是社会财富和地位的象征,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而对于美国来说,更是这样。

为了扭转贸易不均衡,美国主导了广场协定,日元对美元汇率在1985年为360,一年后为250,1994年更升破80。为了对冲汇率升值所带来的货币紧缩,日本银行在一年时间内将利率降低了一半。

超低的资金成本和超高的储蓄率为日本营造出极其宽松的货币环境,也开启了资产价格暴涨之旅。

日本的房价和股价在五年中翻了起码三倍。

美国媒体很会渲染造势,日本皇宫附近一片土地的价值,就可以买下整个加利福尼亚。

汇率强势和资产升值,也将日本国内形成的资产泡沫带向海外,日本企业到处收购,日本游客也出手豪爽。

日本投资者涌入纽约、夏威夷、加利福尼亚和艺术品市场,买买买!

1989 年三菱地所以天价夺得洛克菲勒中心,成为“日本买下美国”的标志性事件, 日本资产泡沫那时候也接近了顶峰。

同一年,日本银行开始调高政策利率,收紧银根, 但是房价和股价继续上扬。日本央行最后一口气上调了利率100个基点,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幅提高的资金成本和迅速下滑的资产价格,令高杠杆炒作的资金猝不及防,资金连环溃败,而银行此时也强制回收贷款。日本的资产泡沫轰然坍塌。

日本央行的激进加息,戳破了日本的资产泡沫。不过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不过是一个下行周期,经济很快便可以恢复元气,企业继续招聘人手作跨周期准备。日本银行也展开了常规的降息举动,日本政府更先后推出了 12 个追加预算,试图通过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

出人意料的是,银行借贷却没有像过去周期那样反弹。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跌,制造出大量的不良资产。另外,日本企业之间相互持股,股价暴跌令自身资产和银行资产产生连带坏账。日本银行业的资产负债表遭受重创,货币扩张政策无法通过银行中介传导到实体经济。对此日本政府没有作出迅速有效的应对政策, 小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也未能扭转经济不景气的大局。

房市暴跌,还改变了买房人“房价只升不跌”的信念,住宅成交量急速下降,各类开发商的现金流出现危机,并触发连锁反应。多数学者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归咎为房地产泡沫破灭。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确触发了日本经济衰退,但是笔者相信这并非日本经济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几乎所有国家都曾经历过房地产泡沫破灭,并由此导致经济衰退,可是衰退之后经济一般都重回上升轨迹。

日本持续衰退的根本问题,在于资产泡沫破灭后的政策处置不当,听任悲观预期的蔓延、固化。日本政府一直拖延处置银行的不良资产,窒息了实体经济, 固化了通缩预期。

2001年,日本银行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是主要工业国中首次应用QE。雷曼事件后,日本也加入了QE大军,但是却始终未能摆脱通缩预期,消费低迷;没有消费,企业也就没有意愿投资本土,就业市场持续惨淡。

这时期是生产线全球化的大时代。亚洲新兴国家的崛起和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导致大量日本生产线外移。其实日本企业的出口能力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削弱,但是就业机会就没有出现在日本本土。年轻人选择躺平,加上人口老化,消费和增长遭受趋势性弱化。

低欲望社会,就此拉开序幕,对应的著作,也随之走红:

“低欲望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泡沫时代的日本,当时经济衰退、消费萎缩、工作激情缺失,青年男女失去了理想与奋斗目标。

其背后原因,主要是因为日本老龄化严重,每三个日本人当中就有一个是65岁以上高龄者,老龄化增加了下一代群体生活压力,他们认为生活够开支就行,也没有多余的精力与时间追求生活质量,逐渐变得无欲无求。

日本在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同时,也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提前进入“低欲望社会”,出现了“穷充”一族,也就是生活虽然拮据,但却不想工作、不想努力,甘愿过穷而自由充实的小确幸生活。

日本为什么一直走不出通缩的泥沼?野村综合研究所主席研究员辜朝明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日本所经历的经济衰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由需求、供应、库存或外部因素触发的衰退,而是由大家一起减债引起的,叫资产负债表衰退。

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政府和央行不可谓不努力,他们不遗余力地推出刺激政策,但是如果经济实体的信心不足,预期不改,一切政策流于空转。

民间的资产负债表收缩,抵消了政策的扩张。

辜朝明认为这才是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核心原因。

这种情况不仅在日本有,在其他经济体中也出现过。挤牙膏似的刺激政策无助于打破预期,无法制止资产负债表的缩减,经济活动只会螺旋式下降,形成恶性循环。政策应对必须从早、从重,务求在悲观预期固化之前打破僵局。

整整30年,日本就在这种刺激政策失灵,民众低欲望生存的低迷环境中,煎熬着一路过来,所以,普遍被全球经济研究群体,冠以了“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这样的名称。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令人绝望,缺乏想象力,并且带有耻辱和揶揄意味的名词。

2

凭什么说,经济发展历程高度相似的中国,不会走上日本的老路?

回到中国的视角,2023年出现诸如“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迎来同样的失去几十年”这样的观点和论调,其实并不是什么空穴来风。

失业率表现,流动性陷阱,贫富分化引发的社会矛盾,结婚率,生育率……

当然,还有十几年只能在3000点挣扎的不争气股市,还有持续承压,风险信号不断暴露的楼市。

楼市的相关讨论和分析本号已经说了很多了,这里多唠唠拉稀带摆的股市:

2023年6月,普华永道发布了一份报告,显示今年前五个月中国A股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取得了领先地位。

上交所在首次公开发行(IPO)融资方面排名全球第一,深交所排名全球第二,两者总额达到了1600多亿人民币。

相比之下,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融资额只有400多亿美元。更令人惊讶的是,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数量达到了134家,遥遥领先于全球其他资本市场。

这些数据无疑证明了中国A股市场的强劲实力,但股民们却流下了失望的泪水。

回顾全球范围,中国A股市场的表现也非常出色。

就亏损而言,即使是华尔街的巨头进入中国A股市场也是亏损的结果。

贝莱德公司被誉为华尔街之王,在过去几年开始在中国A股市场开展基金业务,但他们的12只基金全部亏损,最惨的一只亏损了30%,该公司的中国区主管最近也辞职了。此外,中国A股市场在社会贡献方面也功不可没。它在抑制通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为股民们都被套牢了,市场上的资金减少,从而降低了通胀压力。另外,由于股市的疲软,人们被迫更加努力工作以弥补亏损,因此中国A股市场为我们创造了许多第一的奇迹,但我们何时才能成为赚钱的第一呢?

经济现实,体感为王,而不是官方表达和数据里面的宏大叙事,中国经济在2023年的承压现实,引发了对日本这个国家失去三十年的共鸣和思考,才是人间真实。

但是,客观来说,要说中国重蹈日本经济的覆辙,那是不可能的。

中日两国山川异域,无论在主权、制度、经济体量、还是社会阶段、人口结构都差异极大,绝对不能就这样简单对比。

中国在任何方面体现出的韧性,更绝非后者能比。

不过中日之间确实有相似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路径,将日本的经历作为一种用以思考警示的历史参考,也未尝不可。

亏就让日本吃个够吃个饱,它过的好咱不羡慕,努力学习,它过的造孽,有几个真正中国人会去替它担忧?

在“失去的二十年”中,日本技术依然在不断进步,一年一个诺贝尔奖。

这可能并不是真相,但确实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2023年,在全球经济一片阴影之下,有关高通胀、衰退的话题不绝于耳,但是日本的表现却显得“鹤立鸡群”。

6月14日,日经225指数收涨1.47%,报收33502.42点,为连续第四个交易日收涨。本周二,日经225指数自1990年以来首次突破33000点。

今年以来,日本股指“一路狂飙”,日经225指数迈入牛市,累计涨幅超28%,秒杀一众年内涨幅不足20%的欧洲主要股市指数,牛冠全球。

2021年元旦,《日本经济新闻》一则报道提到,按历史周期理论和康波理论,今年或将成为日本历史新阶段的开端。

日本能否率先复苏,走出“失去的30年”,日本股市的表现或可窥见一斑。

另外,根据《日本经济新闻》调查,2023年4月入职的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同比增长了2.2%,是2010年以来的最高涨幅。

从衡量经济最直观的数据GDP上看,日本内阁府公布的一季度实际GDP终值为环比增长0.7%,折合年率增长2.7%,远高于市场预期值1.9%。

从上面种种数据上看,日本经济展现出了多年未见的复苏迹象。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日本的经济发展从此后就是一路坦途。

和中国相比,日本并不是一个拥有独立自主主权和货币主权的国家。

中国经济就算遇到极端情况,还有国家托底,让日本国家为经济托底,背后的华尔街资本能乐意?

看清中国和日本的关键区别,其实就能明白中国不可能走日本的老路。

不过实事求是的来看,由于中美贸易战、科技战等各种领域的博弈,中国经济增长面临严峻挑战。这直接影响到中国年轻人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中美之间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也直接影响到中国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和未来发展机会。

由于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周期,大国博弈等等因素,造成了中国经济当下确实进入了一个比较艰难承压的特殊阶段,这是事实。

但是请大家注意一个细节:日本是因为日元升值,作为一个关键的信号开启的失去三十年,而2023年,中国的人民币,是一个怎样的走势?

大国博弈,还在持续,鹿死谁手,尚未确定,不过从中国当下的综合情况来看,再糟糕的结果,也不可能和日本完全一样。

因为,作为一个主权独立的经济大国,中国,没有和日本一样,有下跪求饶的资格。

所以,日本失去的三十年这种美妙日子,咱中国也没可能体验的到。

虽然一些表现和动向有相似性,但是从本质出发,是完全不一样的。

3

趋势研判:接下来,中国的复苏和后续经济走向,该怎么看?

2023年,对于中国的经济来说,刚刚过去的小半年时间已经证明,并不是一个体感愉悦的丰年。

有外部的原因,当然也有内部的原因,有问题也不需要推诿和避讳不是?

当然,一些政策层面和国家态度维度的变化,也开始逐渐出现了一些新动向。

当前更加积极的经济托底政策对我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整体上看,2023年二季度起,经济数据表现不及预期,社会融资规模、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消费等指标均有所回落。

受疫情防控放开红利消耗殆尽、全球供应链紧张等因素影响,经济复苏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

从结构上看,弱复苏动能也在越来越大的分化中被消磨。

就业里面年轻人的失业率创历史新高,消费里面汽车、消费电子等大件消费依然低迷,投资里面地产投资复苏一再推迟,企业层面也出现了投资与盈利的分化。

更关键的是,要警惕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持续恶化。

从资产端来看,各类资产价格——股票、债券、房产,甚至银行存款的收益率都在快速下降,有些甚至可能是负收益。

而从负债端来看,虽然贷款利率在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显然没有资产端收益率下降的幅度快。

从理性的角度,居民只要有钱,大概率会提前还贷,或者寻求无风险保值渠道进行固化,而非消费或者购买资产。

所以,进入6月,降息预期和动向,开始陆续出现。

当然,指望降息就能拉动经济,刺激内需,那就是痴人说梦了,大概率的,就是脉冲式效应,然后政策效应急速衰退,才符合逻辑。

那么,接下来,中国的经济复苏和持续发展走向,该怎么看?

并不复杂,也不需要什么宏观大词:

对外,就要看中美关系的博弈走向。

如果抛开国际关系和民族情绪,单纯从刺激全球经济的角度来看,中美很像一节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只有连在一起才能发电。

现在的状态,就是很明显的接触不良,接下来是重新建立连接,还是彻底掀桌子,不同的走向对应不同的未来,这个未来不仅仅属于中美,更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长期的必然持续影响。

这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存在。

对内,就要看国家层面,如何发挥智慧,修复经济部门(居民和企业)信心,重建预期了。

改革是永恒的主线,还想着那套往经济部门头上转移债务和压力来保障管理部门持续稳定,从当下来看,已经是行不通了。

接下来,大概率是要看国家怎么从分配,结构的问题上,出招来解决信心和预期的问题了。

值得期待。而且,确定性比外部因素要高。

关注全球范围的宏观叙事,不如多关注国内政策动向和国家态度。

国内政策发威,可以改善短期的经济体感,但是要说中长期的经济发展和持续复苏,实际上还是要回到中美“胆小鬼博弈”的确定性结果上面去讨论。

而这个大国博弈,过程漫长复杂,曲折繁琐,还充斥不确定性迷雾,所以,对于中国和所有中国人而言,耐心,或许是接下来,最需要的品质,没有之一。

不去回避现实的困难和问题,但是没有必要被悲观情绪所奴役

经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实际上中国重蹈日本覆辙这个伪命题,已经得到求证,假的就是假的,不合理就是不合理。既然是错的,那就没有任何继续讨论的意义了。

但是从这样的观点流行中,也能折射出当下中国国内经济环境对应的压力和困境,给身处其中的个体带来的压力,悲观情绪,还有负面的一些影响,已经愈发明显。

这当然不是一个好信号,但是也就仅限于此了。

毕竟清醒,爱国,理解国家,支持国家,懂得国强在前,民富在后道理的中国人,还是绝大多数。

动动嘴皮子,就想动摇和冲击中国的稳定大局,想在大国博弈关键阶段搞事情,历史会证明,一定是徒劳无功的。

看清一条中国经济的关键主线:中美经济周期和逻辑关系的大背景下,就决定了,越是真正的确定性出现之前,中国越是需要对外极限施压,而越是不会对内进行真金白银的刺激经济。

和日本不一样的是,美国让日本跪,日本只能跪。军事和主权都没有的国家,谈什么骨气?

但是中国,不会跪,也没有跪的资格,亿万中国人,也不接受跪下去的选择。

憋气拼耐力,谁都不好受,就看谁能忍。这就是中国作为大国,想要实现崛起,必然要过的考验之门。

看清主线,理解现实,不要被被悲观情绪和负面言论所奴役,才是正途。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