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岁贝聿铭,传奇建筑师代表作品寻踪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建筑师贝聿铭的作品 100岁贝聿铭,传奇建筑师代表作品寻踪

100岁贝聿铭,传奇建筑师代表作品寻踪

2024-06-12 19: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封山之作: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贝聿铭:“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1988年,建筑大师贝聿铭做了一个决定:不再接手大项目的建筑设计。那一年他71岁,大工程已开始让这位老人感到身体吃不消。同时,在对建筑的思考上,他更倾向于回归自然,探索小而美的东方意境。

因此,当1995年贝聿铭担纲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设计顾问时,业内一片哗然。这座大楼由贝聿铭之子贝建中、贝礼中组建的贝氏建筑事务所承担具体设计,而贝聿铭为整体方案提供诸多灵感。

总行大厦在1994年完成设计,到2001年整体落成,是贝聿铭建筑设计生涯最后一个大型公共建筑项目。2001年4月贝聿铭专程来北京参加了大楼竣工仪式,“这座建筑,我花了7年时间,这是我设计的最后一座大房子。”

北京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外观

北京有两座建筑出自贝聿铭之手:1982年修建的香山饭店,以及这座中国银行总行大厦。与秀丽写意的香山饭店不同,这座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单长安街的总行大厦,建造之初就面临着各种限制和挑战。

总行大厦和天安门及故宫的直线距离只有2.5公里,根据北京市有关规划,故宫周边老城区限高30米,二环45米,三环60米。这意味着贝氏必须在非常有限的45米高度内完成这座大体量建筑,若处理不当,建筑就会显得局促。

贝聿铭面临的这个挑战,恰恰是他自己所坚持的意愿。1974年,中国政府邀请他在故宫旁修建一座高层建筑,“我的良心不允许……我不能想象有一幢高楼俯视着紫禁城。”老人回忆说,他要保护北京老城区,在他心中,故宫是神圣的。后来,中国政府充分考虑他的意见,取消了在故宫旁修建高层建筑的计划,并出台了上面的限高规定。

“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把建筑物的内部设计成拥有大空间的花园,让光线照进来。”在建筑内部做花园,西方有先例,但“中国有自己的做法,楼内有园,像四合院,四合院里面就是空的。”就这样,一个通顶11层楼的巨大中庭出现在总行大厦内,顶部和四周配以通透的玻璃,整座建筑顿时轻盈灵动起来。

通顶11层楼的巨大中庭

在园林设计上,祖籍江苏苏州的贝聿铭选择了他最喜爱和擅长的苏州风格。然而在园林景观设计界,存在“南园北调”的说法,简单说就是江南的娇小雅致与北方的广阔粗犷并不相宜。就这座银行建筑而言,中庭园林过于玲珑也不合适。

贝聿铭从选材上破题:没有用柔细的太湖石,而是从云南石林运来了壮实的石头,同时配上高大的毛竹。这些新元素的山、石、水、池、竹、窗整合在一起,不拘一格,与宽大的中庭十分协调。

中庭园林实景

走进这座名为“四季大厅”的楼中园林,会有一种明亮轻松的感受,这与其中的色彩和光线密不可分。

建筑的墙面和地板都使用了米黄色的意大利凝灰石,温暖的色调加上玻璃窗透射的阳光,形成变幻的光影,明亮且宁静和谐。

总行大厦内常能看到这样的光影

没有使用任何符号化的装饰,却挥发着浓郁的中国韵味。极具贝氏特色的中庭顶部几何结构与中式园林元素相得益彰,在限制的框架内巧妙地完成了愉悦的个性设计。

中庭顶部的几何结构是贝氏建筑的标志之一

十里长安街是北京近半世纪发展的缩影,总行大厦位于西单大街和长安街的交叉口,是川流不息的商业中心区。

贝聿铭将大厦的两个大门分别设置为面向南边的长安街和面向东边的西单大街,通过中庭,两边门是贯通的。“中庭是为公众设计的,大家要去西单,可以从这里面穿过去。”

在建筑功能上也是精细设计的,对外服务部设在中庭,往来的顾客带来旺盛的人气,大型透明玻璃窗展现着开放的态度,欢迎大家来参观,整幢大楼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总行大楼外黄昏的街道,记忆中的北京一瞥。

从自行车王国,到今天的车水马龙,

这座大楼也见证着中国的改变

在总行大厦落成的年代,中国建筑界对建筑公共性的思考乃至对中西元素的组合运用,还处于起步阶段。最初人们只是欣赏这座大楼的美观,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楼所隐藏的设计师的思考慢慢呈现在人们眼前。一座好的建筑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响应人心。

对于这“最后一座大房子”,贝聿铭的自我评价是满意的。 “我父亲属于中国的第一代银行家,在他那个年代到我现在建造这座银行大楼,一个世纪的变化发展之大令人无法想象。用建筑来表达传统的延续是很难的,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在北京的工程做到了这一点。”

CHARACTERISTIC

贝氏建筑艺术特点

光线设计

Light Design

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是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代表作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光线透过玻璃投射进来,为阴沉的博物馆引进了充足的光线,形成灿烂的光之空间,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

“光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玻璃与钢材

Glass and Steel

德国历史博物馆

由于玻璃具有“透明、反射”的特性,符合贝氏对采光的追求。自然光线穿过玻璃倾泻到室内,带来温暖和明亮。

网状钢材的结合应用,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板实的混泥土构造搭配空灵的玻璃,为建筑带来灵动之感,这是贝氏所擅长的手笔。透过玻璃可以看见建筑的内部细节,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

混凝土

Concrete

伊弗森美术馆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形态表现,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从而将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艺术高度。

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建造出富有雕塑感的建筑作品。

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位于美国纽约州西拉克斯市中心区),美术馆以其造型闻名于世,其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件巨硕的雕塑品。

几何构造

Geometric Construction

日本美秀博物馆

贝聿铭在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造上树立不朽的贡献,这也是贝氏建筑的标志之一。

贝氏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上,极大地丰富了几何构造,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注入了新鲜的源泉。

贝氏以丰富多彩的几何构造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义是有活力的,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

REPRESENTATIVE

贝聿铭职业生涯代表作例举

(根据落成年份排序)

1963年 | 路思义教堂

台湾台中市东海大学

路思义教堂(Luce Memorial Chapel)为台湾东海大学校园象征,位于整个校园的中心。1954年,由贝聿铭与台湾建筑师陈其宽合作完成设计方案,1962年9月至1963年11月施工建造完成。东海大学的资助人为了宣扬基督福音和纪念自己的父亲路思义牧师,而捐资建造并以他的父亲的名字命名这座教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

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

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John F. Kennedy Library)。这座图书馆建造了15年之久,于1979年落成。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建筑界引起轰动,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因此宣布1979年是"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1979年 |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

美国纽约市曼哈顿第11大道

纽约市贾维茨会展中心(The Jacob K.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 of New York),贝聿铭大量使用了钢材和玻璃幕墙,建筑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几何构造在当时具有强烈的未来感。四层共有9个展馆、40个会议室,许多世界500强企业经常在此做推广展会。

1982年 | 北京香山饭店

北京市海淀区买卖街40号(香山公园内)

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贝聿铭作为中美关系的桥梁性人物,屡屡被邀请,重返中国设计建筑。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个项目,饭店位于北京西山风景区的香山公园内,坐拥自然美景,依傍皇家古迹,是一座融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园林艺术为一体的四星级酒店。

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989年 | 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环 花园道1号

全称香港中国银行大厦,是中国银行香港的总部。由贝聿铭建筑师事务所设计,1982年底开始规划设计,1987年3月动工,至1989年落成封顶。

高度367.4米,建成时是香港最高建筑。大楼结构由四个角的巨形钢柱支撑,室内无一根柱子。设计现代感十足,考虑到香港是台风重灾地,独特的楼体可以弱化台风的冲击。

1989年 |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法国巴黎卢浮宫广场

1981年,法国总统密特朗提出翻修和扩建卢浮宫。全球知名的15位博物馆馆长中,13位推荐了贝聿铭,密特朗总统本人也十分欣赏他,再三考虑后钦定了贝聿铭。

当时设计稿出来后,法国人民一片反对声,在庄严的历史建筑卢浮宫面前建一座玻璃金字塔简直难以想象。项目顶着压力完成,经起了时间的考验,成为了巴黎的新地标。

现在,玻璃金字塔是卢浮宫博物馆的新入口,许多参观者宁愿大排长队,也不愿从别的入口进入卢浮宫。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

德国柏林

建筑形状像蜗牛,玻璃廊厅几乎与主体建筑等高,采用水晶般的最高品质玻璃,透过玻璃廊厅可以仰望天空,从视觉上拓展了狭小场地的范围。

设计师说:“我设计的楼梯塔是有好奇心的,应该引诱人们在这个大楼里走动,充满好奇与享受。”事实正是如此,循循善诱,每走一步就展开了明亮的新景色,透过玻璃幕墙向外看是柏林市中心的景色,移视眼前,可以摸索德国一步步走过的历史展示。

1997年 | 日本美秀博物馆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博物馆每一部分均体现了建筑家打破传统的创新风格,材料新颖,外型崭新的铝质框架及玻璃天幕, Magny Dori石灰石,及专门开发的染色混凝土。

贝聿铭向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理想的画面:一座深山中,走过一个长长的、弯弯的小路,到达一个山间的草堂,它隐在树林中,只有瀑布声与鸟鸣之相伴……那便是远离人间的仙境。

“父亲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综合能力,他总是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为了理解这些背景而沉浸其中。

在他开始设计之前,他必须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所以他旅行、阅读、学习、研究询问专家、向别人寻求意见,以及去实地勘察。

他曾经去阅历许多方面的书籍,然后提炼其中的要素。他将建筑看作一种提炼的过程,这过程非常纯洁、清晰,这是他的追求。”

“父亲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综合能力,他总是对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为了理解这些背景而沉浸其中。

在他开始设计之前,他必须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所以他旅行、阅读、学习、研究询问专家、向别人寻求意见,以及去实地勘察。

他曾经去阅历许多方面的书籍,然后提炼其中的要素。他将建筑看作一种提炼的过程,这过程非常纯洁、清晰,这是他的追求。”

——贝聿铭的小儿子贝礼中

贝聿铭(Ieoh Ming Pei)

如今,100岁老人贝聿铭已经退出了他钟爱的建筑设计事业,颐养天年,乐在其中。儿子贝礼中和贝建中继承了他事务所的事业,延续贝氏设计风格。

2016年,贝聿铭于纽约获亚洲协会「创变者」颁终身成就奖。2017年3月,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贝聿铭获得2016-2017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