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实训总结通用12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实训总结 建筑工程实训总结通用12篇

建筑工程实训总结通用12篇

2024-06-28 16: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建筑工程实训总结

时间:2022-03-27 16:50:50

第1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个对实践操作能力要求很强的专业,同时大学专科教育对各专业的学生在职业实操能力上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互联网大普及、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环境下,建工技术的实训条件也要跟上这些发展的脚步。本文的撰写样本背景来源于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训室的建设过程与使用经验。特别选取了两个最具有建工技术专业特点的实训室,分别为:建筑施工技能实训室,建筑模型实训。

建筑工程系实训室简介

建筑工程系成立于2009年,在7年建设期间中,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建筑工程系实验、实训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于2013年4月份建筑工程系实训室从原来的只有500平方米的旧实验室搬到了新建的实训大楼。

建筑工程系实训室主要分布在层和二层,总面积约为1 350平方米,设备总造价约600万元,共分15个实训分室。建筑工程系如今已经设计开发了60多个实训项目。这些实训室可以满足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建筑电气,市政工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使用。实训室中有7个实训室为理实体化实训室,可以进行一体化教学。

建筑施工技能实训室现状与发展

1.现状

建筑施工技能实训室按照建筑工程观摩工地样板标准,高标准建设20个施工过程的关键工序样板,学生在企业能工巧匠的指导下按照实物样板,进行设计施工的综合训练,另外学生们还可以在室外训练场,进行施14大工种单项训练(包括钢筋工、架子工、砌筑工、模板工)。通过以上单项与综合训练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可以让学生形成专业认知、课程单元实训、综合实训、顶岗实训4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2.发展

通过多种虚拟现实显示设备可以让每一个固定的、已成型的工程实体模型“活”起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改变原有实训室的空间与时问维度,让原本的三维空间,加上了由虚拟现实视频与可交互式的3D模型带来的时间轴发展过程。静态的实训室,有了“生长”过程。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建筑工程形成过程中工艺与方法的认知程度。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因素,诸如设备昂贵、材料价格限制、破坏性等等,许多实训是根本不可能普及甚至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讲解,学生无法深入的了解。而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的虚拟建工技术实训室中,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进行加工操作。甚至还可以在虚拟环境中指导学生进行限制性的破坏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可以变身成为“大力士”对构件进行任意的移动与调整,不受限于外界因素与设备局限,也不会因为各种失误造成安全事故。

建筑模型实训室现状与发展

1.现状

建筑工程模型室位于实训大楼一层,总面积为70平方米。模型室有建筑、桥梁、道路构造模型83件,可以提供50人同时进行相关实训,实验设备总价值为21.2万元。主要模型设备有房屋剖面图的形成示意,楼梯问的全剖面图,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配筋构造,建筑基础构造,轻钢结构厂房,钢结构施工构造,应变桩城市高架桥形式,地铁站布局构造,城市污水排水系统,预应力混凝土桥梁构造,砌筑方法,循环给水系统等工程构造模型。

2.发展

建筑工程模型室可以增加设备,转化为一个由多种虚拟现实显示设备和临场环境模拟器组成的工程体验中心。如头戴虚拟现实显示器主要负责让学生可以通过视觉进入我们事先设定好的工程实际场景中。临场环境模拟器起到营造虚拟现实感的辅助作用,将听觉、触觉、温度、湿度和环境声等模拟感觉融入虚拟现实的感受当中。从而完成一个工程从设计、建筑到维护等场景的模拟体验。

比如,在《房屋建筑学》的教学当中,就可以利用新建筑工程模型体验中学,让学生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中,逐一的、多角度的、立体的认识不同的房屋构造特点。

结语

在涉及高危或极端的环境、不可及或不可逆的操作,高成本、高消耗、大型或综合训练等情况时,新技术能提供可靠、安全和经济的实验实训项目。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可以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互动性和创造性,将成为高校实验与实训在未来发展中的一个方向。

(作者单位: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

第2篇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培养能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操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能进行基本技术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其核心任务就是能根据设计文件(图纸)按照施工程序和房屋构造方式,在相应岗位上组织基层班组共同生产出符合设计文件和现行规范要求的建筑产品。据此我们对一般建筑的组成进行“拆解”,形成专业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即将一般建筑工程“拆解”为分部工程和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分析其内部构造联系,熟悉各构件受力特征、构造方式、工艺标准和施工方法等,同时还需要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对一般单体建筑形成整体认知,并与相应课程形成一一对应关系。一般房屋建筑是由分项工程(或结构构件)组装成分部工程进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单体建筑,这个过程涉及到施工程序、施工方法、施工工艺、建设法规、现行《施工规范》的应用等诸多生产实际问题。即通过“营造”形成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建造房屋服务,而非结构设计、更非规划和建筑设计。因此,围绕“如何建造房屋进行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就成了我们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做法。通过“新课程体系”构造原理图解可以进一步证明我们按照建造房屋进行专业技能课程体系改造和设计的做法是可行的。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经把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纳入本专业的教学计划,形成了“两大课程体系”和“四分段课程模块”体系。即形成了新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和新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详见本专业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图解”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图解”。

同时也形成了“四分段教学课程模块教学模式”(简称模块化教学),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教学模式是符合职教规律和职业教育要求的。即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包括“两课”、体育、语文、数学、物理、英语、计算机基础、劳动实践、入学教育、军训等;专业基础素质与基本技能课程模块:包括识图、识图实训、建筑CAD、建筑CAD实训、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材料试验与实训、认识实习、建筑构造、建筑构造实训、施工组织、施工组织实训、建筑工程预算、建筑工程预算实训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包括建筑工程测量、测量实训、建筑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施工技术、施工课程实训、施工工艺实习、核心技能培训、测试、双证书培训与考试、毕业设计、顶岗实训等;素质与能力拓展课程模块:包括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建筑工程资料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等。有了新的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还是不够的,我们又根据职业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基础岗位、结合人才需求调研材料,大胆地对专业课程及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取得了明显效果。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我们组织编写教材,使课程、教材、教学内容均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专业课程整合与教材建设

(一)专业课程整合

课程及内容整合应围绕职业核心能力进行优化组合,其目的是为了满足建造房屋和专业培养目标之需要。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遵循建造规律、认知规律、删减不相适应的老内容、增加新材料、新工艺、新规范、职业培训、技能考证等方面的新内容、突出应用、理论以必须够用为度的原则进行。

(二)专业教材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专业教学计划和新的课程体系,按照“贴近工程实际、适应工程需要、反应工程技术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之职教特色要求,直接选用统编的公共基础课、选修课教材,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材,大部分采用了由煤炭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我校教师主编参编的有杨平均主编《建筑力学》(下册)、常跃军主编《建筑施工技术》、韩应军主编《建筑施工组织》、郭大州副主编《地基基础》、《混凝土与砌体结构》、杨文选副主编《建筑施工组织》、参编《混凝土与砌体结构》、王长平副主编《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李松岭副主编《建筑工程监理概念》、孙荣玲参编《建筑工程概预算》、牛元甫参编《建筑施工技术》等。建筑教研室、结构教研室组织专业教师自编了一批实用的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顶岗实训指导书、毕业设计指导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在本专业的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总结

第3篇

    【论文摘要】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构建适应建筑装饰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建立国家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培训;员工

    建筑行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对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作用,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根据湖北省建设厅和湖北省统计局2006年5月联合发布的《2005年湖北省建筑业发展报告》中提供的数据表明,全省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达到1349.32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70.90亿元。利税总额74.02亿元,比上年增长7.6%,其中利润总额26.63亿元。建筑业企业劳动生产率122565元/人,比上年增长15.8%。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建筑行业中知识更新和技术进步的速度在不断加快,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这些知识和信息是企业前进的推动力量,培训则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识及相关技能的重要途径。

    1 结合建筑行业的特点,不同职能员工的培训重点及方式有差异

    1.1 普通员工的培训

    建筑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建筑企业中体力劳动占有很大的比例。从事此类工作的多为农村进城务工的外来劳动力,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且流动性很大。此类员工从事的工作多为简单的重复性劳动,因此培训的重点在于企业规章制度、岗位责任教育、基本技能学习和安全文明生产等。

    (1)新员工上岗前培训。由公司相关人员组织讲座,讲授企业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操作规范、安全注意事项等。

    (2)现场操作培训。由熟练操作人员对新员工进行实地指导,上机训练,协助新员工掌握工作技能。

    (3)安全培训。

    1.2 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建筑行业中有大量专业技术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是对建设工程的质量、造价、工期、安全等方面进行把关,确保工程建设有组织,有计划的顺利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绝大多数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掌握了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这部分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行业发展动态的了解以及对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等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的学习上。

    (1)聘请行业内专家到企业内举办专题讲座,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

    (2)委派技术人员脱产参加相关课题短期培训班的学习。

    (3)委派技术人员回到学校进行相关技术专业的进一步深造。

    1.3 项目管理者的培训

    建筑工程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与多工种、多部门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对现场突发情况的处理,对安全和质量的控制,对工程预算和工期的把握等。因此作为项目管理者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具备一定的执行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在建筑企业中,项目管理者多从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但综合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项目工程管理人员除需要参加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之外,还应该有选择性的参加以下学习。

    (1)参加行业内相关管理性讲座的培训。

    (2)参加企业管理类专业的系统学习。

    1.4 企业决策者的培训

    卓越的企业决策者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成功的企业决策者就没有成功的企业。往往决策者的平庸、无能是断送企业发展前途乃至使企业走向衰败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决策者们更需要接受培训。决策者的培训应着重对市场洞察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关系沟通能力、决断能力等方面进行训练。

    (1)对行业内成功企业进行考察,总结经验,并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

    (2)参加MBA、EMBA等管理类课程班的学习。

    2 建筑行业员工培训的展望

    2.1 从工程案例中学习

    在一个单位项目完结后,项目部人员由项目负责人主持,对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从自我实践中学习,提高工作技能。建筑企业多采用以项目部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因此项目部间人员交流机会较少。企业应以工程实际案例为教案,组织各项目部共同参与讨论。项目部间相互学习,推广好的经验,杜绝相同的失误一再发生,扬长避短,有的放矢,对员工的实际工作进行指导。

    2.2 建立企业学校

    企业和学校的结合,既利用了学校在培训、教学方面的优势;又能使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不至于和实践脱节,更贴合实际需要,目的性更明确,使参加培训的员工能尽快学以致用,提高工作技能。

    根据企业规模的不同,我们可以采用两种办学方式。对大型企业而言,企业自办学校,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大规模的培训员工,提高员工素质。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就建立有知名的约翰·韦尔奇领导发展中心(克罗顿维尔),负责GE全球经理人的培训与发展,并全面负责员工培训发展的课程框架。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和相关学校联合办学,成本投入不大,更合乎企业实际情况。同样能够为企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

    2.3 创建学习型组织

    从一般意义上的员工培训发展到整个组织的学习,是现代员工培训的发展趋势。企业培训的一个重要职能是帮助员工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向主动的、有目的的学习所需知识的方向过渡。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主要是对个人而言,随着对“学习”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已经扩大到“组织”的范畴。在某些层次上,个人学习与组织学习是无关的,即使个人始终都在学习,并不表示组织也在学习。但是如果是组织在学习,他们可将所得到的共识化为行动,进而建立起整个组织一起学习的风气。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实现了“终身的学习”和“终身的教育”。使企业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永远保持年轻,保持旺盛的竞争能力。

    2.4 加强企业文化的培训

    企业文化培训的实质是对企业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就在于统一思想、鼓舞士气、凝聚人心。采用企业文化的培训,可以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能够降低企业内耗,使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企业发展共同奋斗。

    参考文献

    [1]湖北省建设厅,湖北省统计局. 2005年湖北省建筑业发展报告. 2006,(5).

    [2]吴晓,李立轩.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制图实训;多元化实训体系;专业技能;综合素质

建筑制图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识读和绘制工程图的技能,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完成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不可或缺的基础[1]。该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在理论教学结束后,还须完成一周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即建筑制图实训。制图实训是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环节,实训质量直接关系到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2]。因此,如何设计实训环节,提高学生识图、绘图技能,同时在实践中提高空间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是建筑制图实训教学改革研究的内容。

1实训环节基本情况

1.1现有模式

建筑制图实训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建筑制图理论教学结束之后,由于学生在此阶段还不具备专业的测量知识和手段[3],目前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训环节设计,仍把重点放在二维工程图样的描绘上,即工程图纸抄绘练习。教师给定几套建筑施工图,有多层办公楼、住宅、教学楼和集体宿舍,选择学生熟悉的建筑类型,难度、体量大小等相当,在一周的时间内,让学生分组抄绘其中一套,完成规定的尺规绘图练习。

1.2存在问题

1.2.1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以多层办公楼为例,一套完整的建筑施工图往往有十几张,考虑时间问题不可能全部抄绘一遍,因此,往往指定学生抄绘部分代表性的图样,如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各画一张。绘图训练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对各种图样表达内容、图示特点、制图标准要求理解不透彻,绘图经常出现多线少线、标注不完整等错误。这一问题在大二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尤其突出,总平图、屋顶平面图、建筑剖面图以及详图出错严重。1.2.2工程意识与创新意识薄弱在实训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就是照搬照抄,绘图前不会先主动将整套图纸系统性地识读,认为只要完成指定的几张抄绘练习,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前上交全部作业就可以。这种简单的抄绘练习,提供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内容有限,学生创新的地方太少,不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提高。这样的实践教学缺乏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基本训练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的激励,更加谈不上对创新能力的培养[4]。

2实训环节设计研究

2.1设计目标

土木工程专业以培养能从事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技术与管理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实训环节设计除了要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制图技巧之外,还应着重关注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自主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技术应用能力,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2.2实训体系构建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通过充分调研学生现状、学生技能掌握规律及制图课程的特点,对建筑制图实训体系进行重新构建。整个实训体系设置为三个阶段:基础性训练、系统性训练和设计性训练,由易到难、由低到高,通过实施多样化、创新性的实践活※基金项目:莆田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071)。2.2.1基础性训练培养学生绘图和识图技能是实训环节的任务之一,而不管是绘图还是识图,从空间三维形体到二维平面图形的投影,都要依靠空间想象力来实现。土木工程专业学生基础差距大,部分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因此,必须让学生多接触实物,以增强感性认识,通过不断地由物看图,由图看物,由图想物,通过从空间到平面,从平面到空间的思维转换,逐渐强化空间想象力[5]。(1)参观实习。制图课程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新生对专业认知不足,对课程了解很少,更不用说掌握课程和专业的关系,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在建筑制图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校园内典型的一些建筑物,如教学楼、宿舍楼,了解建筑形状、体型、布局和立面效果,培养和训练他们的尺度感和空间感。当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尽量引导他们主动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如设计规范或标准,培养这方面的工程意识。通过对实体工程的参观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树立正确的专业课程学习观,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在对建筑物有一个直观认识之后,组织学生参观房屋模型陈列室、建筑构造实训室,让学生反复对比实物模型,进一步了解建筑形体的空间组成。这种立体的三维空间模型,再现了建筑实物的造型,真实地反映了实物的空间结构布局,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可视性,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纸中难懂的空间结构。通过对模型的观察学习,进一步了解房屋构造、建筑材料及建筑工程施工工艺,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2)三维建模软件辅助。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往往比较复杂,依靠想象很难理解,通过计算机三维建模软件将其剖切开来,可以全面地表达其内部的结构构造。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三维建模软件演示,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模型变化的过程,如建筑平面图、剖面图的形成,随着剖切位置的变化,得到的投影图也跟着发生变化,学生可以反复观察,便于理解。三维建模和实物模型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提高空间想象力,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2.2系统性训练为切实提高学生识图、绘图技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性训练环节安排了课堂实训练习、图纸识读技能考核、图纸抄绘练习三种形式,以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加强对图纸识读、绘制能力的培养。(1)课堂实训。课堂实训是随课堂教学进行的实训,边讲边练,学做结合。为实现课程教学任务,根据课程内容和进度,设计了多个课堂实践训练,见表1。在讲授制图基本技能时,布置线型练习作业,让学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严格规范线型和线宽等细节,掌握制图的正确步骤。在讲授立体表面交线、轴测图、组合体及工程形体表达时,都把简化的建筑体块模型作为研究对象,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后面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打好基础。简化理论,重视实践,让学生把方法应用到识图和绘图表达中,能显著提高学习效果,进一步促进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2)识图技能考核。为了解决学生绘图时照搬照抄、对图纸识读不够的问题,选择多层办公楼、教学楼、集体宿舍和住宅施工图,在校园网教学平台上共享,要求学生识读指定的一套图纸,完成规定的考核任务。通过建立识图习题库,发布识图技能考核测试,考查学生对图纸的识读能力、对建筑构造知识的了解程度及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实际工程图纸的识读,进一步熟悉图样特点及图示内容,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和锻炼学生识图的专业技能。(3)绘图大作业。当学生掌握制图标准的规定,读懂施工图图示的内容之后,开始进行图纸抄绘练习。要求学生正确使用绘图工具,掌握正确的绘图方法和步骤,严格按照制图标准的规定,规范作图。通过抄绘练习,了解和应用投影法的基本理论,贯彻制图标准、熟悉基本的专业知识,掌握正确阅读和绘制房屋施工图的方法和步骤,充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相结合,提升实践应用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先识图再绘图,将整套图纸系统性地识读,再完成抄绘任务,这样绘图速度、准确度都大幅度提高了。只有真正将识图和绘图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培养和锻炼专业技能的目的。2.2.3设计性训练学生在完成实际工程图纸的绘制后,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学习兴趣逐渐提高。这时,要积极鼓励优良的学生参加一些设计性的项目,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1)建筑模型制作。鼓励大一新生参加建模比赛,与高年级学生一起组队,3~5人一组,共同完成建筑模型的制作。通过建筑模型制作,训练学生空间理解和想象能力,以便在绘制施工图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表达平、立、剖面图的位置关系,同时在与高年级学生讨论方案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建筑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等专业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识图能力。在模型制作过程中,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团队参赛方式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参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在课程安排上,建筑制图的教学先于房屋建筑学,但在教学过程中两门课程教学内容又相互渗透,见表2。在讲授建筑制图内容时,需要介绍房屋建筑学的基本内容,以使学生明白建筑施工图各种图样图示的原理和方法。而在讲授房屋建筑学内容时,为使学生能规范、准确地表达设计成果,又要反过来重讲建筑制图的基本规定和绘图技能。建议可以结合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安排,在建筑施工图绘制过程中,鼓励大一学生参与其中,既可以了解建筑方案设计的过程,又能综合运用建筑制图知识准确、规范表达设计内容,有利于学科的完整教学。

2.3需要改善的地方

2.3.1实践学时分配基础性训练和系统性训练面向全体学生,设计性训练让优良学生有施展才华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性。根据土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建筑制图实训只有一周时间,安排在建筑制图理论教学结束之后的一周。因此,部分实训活动需要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如基础性训练部分,而在一周的实践周内,主要是完成系统性训练环节,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合理分配,才能确保实训质量。2.3.2加强过程监控在实训过程中,总有学生不按进度安排,出勤少,在实训结束之后才上交全部作业。虽然识读、抄绘施工图是要求学生自己独立来完成,而教师进行指导,但总有学生答疑时不到,导致上交的作业内容不完整、标注不齐全、线型不规范、字体书写潦草,等等。针对这种现象,需要加强考勤管理,制定一个严格详细的考勤细则,同时把整个实训过程进行阶段地划分,每个阶段都要有相应的成果上交。目前建筑制图实训评分标准中,实践性环节占90%,平时表现占10%,应适当提高考勤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2.3.3教师队伍建设建筑制图是一门具有“实践特色”的课程,需要教师具有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莆田学院建筑制图教师队伍比较年轻,缺乏工程实践经验,让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加入,不仅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也更贴近专业发展。年轻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通过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工作,进行课程内容优化、整合,提高教学效果。

3结语

建筑制图实训环节设计,不仅要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识图、绘图技能,更应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和创造中学习,增加成就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三个实训环节,基础性训练在于实现实训的知识目标,系统性训练在于实现实训的能力目标,设计性训练在于实现实训的素质目标。通过对建筑制图实训环节的探讨,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江莉,杨一振,韩有民.卓越工程师模式下《建筑制图》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讨[J].安徽建筑,2017,24(3):219-220.

[2]刘香萍.民办工科院校“三层次、双结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广东理工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8):80-82.

[3]马智英,贾鹏.道路工程制图实训的“开放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索[J].高教学刊,2019(4):118-123.

[4]关文芳,赵耐丽.应用型本科《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实践教学的研究[J].轻工科技,2016,32(1):147-148.

第6篇

【关键词】高职 建筑施工技术 一体化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

0078-02

一、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特点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技术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建筑工程施工全过程,培养学生组织建筑施工和管理的能力,对学生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支撑作用。建筑施工技术与建筑学、工程测量、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建筑施工组织、建筑结构等基础及专业课程紧密联系,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技术更新快等特点。

二、目前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存在以上特点,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一)多媒体教学重形式轻内容

多数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能够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和其他多媒体资料,使教学难点和复杂的施工工艺过程通过具体形象的方式展现,使学生得到直接、生动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缺乏对学生主动思考的引导。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理想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实习实训与相对应的理论课程分开教学,中间间隔几周甚至一学期,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施工单位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往往不愿意接收学生去施工现场实习,即使联系到实习单位,也只限于认知层面,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无法在实践中继续学习,在走向工作岗位后仍需要花费时间重新学习。而且实训时间一般是一至两周,而建筑工程施工周期较长,学生一门实习实训课程往往只能接触施工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分部分项工程,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差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施工现场主要是负责工程施工组织管理。目前本专业的学生施工动手能力不足,施工组织管理能力更有待提高,在施工现场不能及时发现施工存在的问题,更难以对施工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本课程教学团队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高级技能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从岗位分析入手,参照施工员、资料员、质检员等岗位要求,归纳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施工任务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设计的实践性与合理性,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完善多媒体教学手段

我们根据教学实际需要,自主设计开发了多媒体教学材料,将多媒体教学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布置任务、提出问题―施工工艺工程录像、动画展示―讨论问题―分析总结。比如在了解人工挖孔桩的施工基本流程之后,在播放视频前提出问题:该人工挖孔桩施工中存在哪些不规范操作?存在哪些质量和安全隐患?接着给学生播放某工地人工挖孔桩的施工视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视频。在看视频的过程中,可以适时进行启发式提问:人工挖孔桩的直径不得小于多少?为什么?人工挖孔桩的钢筋笼如何放入挖好的桩孔中?等等。在看完视频后,学生回答问题,老师再作分析总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达到很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提高了学生今后在施工现场管理工作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还利用网络平台的便捷性,建立了丰富的网上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学和复习提供便利,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

(二)采取一体化教学方法

现代高等职业技术教学,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效果不佳。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和教、学、做一体化。

1.师资培训。要进行一体化教学,就要建立一支能一体化教学的教师队伍。一体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师不仅理论功底扎实,更要有纯熟的施工动手能力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为此我们组织本课程教师和其他课程教师一起,利用寒暑期到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知识更新,切实提高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平,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队伍,以满足一体化教学要求。

2.教学场地一体化。打破教室和实训室的隔阂,直接将教室与实训基地融合,实现教学场地一体化,教师边教边做,学生边做边学,避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

3.教学计划一体化。把理论教学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将独立开设的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设计实训、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融入相应的理论教学中,避免理论教学几周甚至几月后才能进行实践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脱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良好。

4.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实施。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对基本的知识作讲解后,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由学生参照相关规范和施工手册自主完成施工任务。任务完成后,再由不同的实训小组交叉检查施工质量和存在问题,最后老师再作点评。教学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施工动手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严谨作风。例如在教授“轻型动力触探试验”一节,我们的课程设计包含以下环节:布置任务―方案讨论―操作示范―进行试验―数据处理―评价总结。具体过程如下:

(1)布置任务。某基坑开挖后需要利用轻型动力触探仪器测试地基承载力,提出问题:怎样利用轻型动力触探试验测定地基承载力?然后根据测试过程对学生进行分组,一般5人一组。

(2)方案讨论。根据教材和《施工手册》,各小组自行讨论试验方案和分工。

(3)操作示范。教师用多媒体讲解,实际操作示范。学生观察提问,改进试验方案。

(4)进行试验。学生分组试验,记录试验数据,教师答疑,指导学生试验。

(5)数据处理。学生根据规范处理相应表格数据,完成试验报告。教师答疑,检查学生试验完成情况。

(6)评价总结。对试验和试验报告中的问题和错误进行记录、整改,思考并讨论,教师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三)现场教学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受季节性、周期性、安全性等因素的制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很难找到一个工程让学生从头至尾地参与其中。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专业实践课,我们借助学院的发展机遇,参与到学校建设的施工建设项目。简单介绍基本理论知识后,先让学生识读施工图,再到现场实地参观。对于重点内容,借助施工工地条件让学生进行分组实践操作。我们将建筑施工技术和高层建筑结构施工课程进行整合,让建筑施工课程学习时间跨度可以达到一年,让学生基本能够接触到施工项目的每个分部分项工程。通过对整个建筑施工过程的跟进,对施工过程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以致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实习实训的基础上,使学生将施工工艺知识系统化,切实提高学生的施工实践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通过认识施工现场的组织方法,了解施工现场的人员组成和施工布置,也对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

该课程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实践操作完成过程和成果先由学生小组相互评分,再由老师统一总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技能竞赛,对参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考核成绩进行加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理论水平、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五)校企联合提高教学效果

我院与广西建工集团第二安装建设有限公司等建筑类企业签订了协议,作为本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的实训基地,并建立了订单式联合培养冠名班,共同探讨本课程的教学改进方法。同时邀请这些企业一线的能工巧匠参与到我们的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中来,进行砌筑与抹灰工种综合实训、钢筋混凝土工程模板模拟制作实训和钢筋绑扎安装实训等示范操作,使学生能够学习到更新更规范的施工实际操作。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成功,是否符合企业或者社会的要求,企业最有发言权。与企业联合办学,学生就是企业的准员工,企业按照实际需求与任课教师一起进行课程改革,学生爱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企业爱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通过教学改革,我们将被动的多媒体教学设计成学生主动参与的多媒体教学,将分离的理论教学课程与相应实训课程整合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将一周的认识实习调整成跨度可达一年的课程实践,采用“实践操作+理论考试”的考核方法,与大中型企业联合办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掌握建筑施工技能的同时,切实提高学生施工现场组织管理能力,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孙秀红,步文萍,王静.关于建筑施工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J].职业教育研

究,2011(S1)

[2]李燕燕,张鹏,钟静.高职院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3)

第7篇

关键词: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2―057―02

目前,建筑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全国建筑用工中90%的一线工人都是农民工,而这些建筑农民工中有90%文化程度在初中及初中以下,90%以上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在现行的建筑生产(支模板、绑钢筋、浇筑混凝土、砌筑结构、水电安装)模式下,农民工是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间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

一、建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现状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那些不足建筑农民工10%的人所接受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多也只是临时的、短期的岗前培训。从目前现状看,全国建筑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仍十分薄弱。虽然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日益重视,但基本还处于研究和摸索阶段,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系统和有效的实施方案。由于已经实施的培训方式比较单一,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够,培训和输出的联动机制尚未形成,服务体系不健全,大量建筑农民工仍处于无序流动状态。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很大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企业实行管理层和劳务层两层分离的企业组织模式。总包企业、专业分包企业一般不带劳务队伍,企业农民工培训的责任难以落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面临困境的另一个原因是培训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建筑企业农民工的技能培训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资金的扶持,总包企业和专业分包企业不愿支付农民工培训资金,农民工自身支付培训费用的能力也十分有限,而现行的培训鉴定收费标准过高,严重超出了企业和农民工的承受能力。建设部预计,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向建筑业转移每年仍将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技能培训环节的不适应,不仅减弱了农村劳动力进入建筑业的能力,也影响到建筑业本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构建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社会要求

农民工的素质不仅决定建筑质量和安全生产,而且决定建筑业的竞争力和长远发展。因此,做好建筑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工作不仅对农民工的系统化、有序化管理提供对策,而且为政府部门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促进并提高建筑行业的发展。另外,加强建筑农民工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也是转变建筑业增长方式的需要,更是我国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同时,他们的文化、技术、综合素质也直接关涉所在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的出台、“阳光工程”的全面启动,使我国农民工培训工作全线铺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此前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探讨,探索农民工培训体系的建构,对于促进就业、推进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以此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是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

三、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的构建

建筑农民工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学校、政府与农民工之间复杂的博弈关系。而构建以“三营四建”为结构支撑的培训体系,将政府、企业、学校、社会、农民工之间的关系有机地联系并协调起来,通过可靠的保障和有效的机制与措施提高建筑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与素质。

建筑农民工“三营四建”培训体系是指,在国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这一必然趋势下,本着“政府引导、部门服务、市场需求、农民受益”的原则指导,以“三个营造、四个建立”为措施,构建科学的建筑农民工培训体系,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技能与素质,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建筑农民工所在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实现。

“三个营造”包括营造良好的环境机制、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和培训经费的投入机制三方面内容:(1)实施政府主导,健全机构,提供制度保障。农民工必须经过专业培训,在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被劳务企业或其他用工企业聘用,即农民工要持职业资格证上岗。聘用后,用工单位必须与农民工签订劳动用工合同,这样才能确保工资不被拖欠。整个社会要形成尊重农民工、鼓励农民工进行积极学习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营造需要城市各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需要城市人口的包容意识及尊重意识的不断升华,最终形成社会包容、农民工教育、建筑水平提高、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体系。(2)建筑农民工培训应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长期规划与当前需求的关系,制定合理的建设体系,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城乡一体化,并在财力、人力等多方面予以支持、统筹。(3)最后,实行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和农民工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政府要保证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和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功能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专项基金,以保证教育培训的基本经费;改革现有的建筑工程成本费用的构成;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失地农民工培训;施工企业所需教育培训经费要从建筑安装工程费中职工培训经费中列支,建设单位要保证教育培训经费的足额支付,并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施工单位的使用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给予适当培训费补贴。

“四个建立”:(1)建立完整的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农民工要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必须进行务工常识、安全知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将农民工培训管理的具体事务性工作交给各级建设教育协会,将具体的培训工作交给具备相应条件和资格的学校及企业,建设和教育行政主管机构要强化政策研究,突出培训质量管理。(2)建立全方位的知识培训体系。建筑知识、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教育、法律知识及人文素质的全方位知识培训,不仅仅意味着建筑农民工职业技能的提高,还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促进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指导企业还可根据生产实际,采取农民工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3)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培训体系。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远程教育等现代科技,逐步建立起信息网络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建筑业关键工种就业准入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完善持证上岗制度,将企业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与企业考核、工程质量安全检查、标准化工地创建、工程评优等挂起钩来;将输出地与输入地有效地结合起来,将培训时间统筹利用起来,促进培训与就业的有效对接。(4)建立灵活的培训鉴定管理体系。以“放开入口,卡住出口”的方式,严格考核技能操作能力,并根据农民工工作的时间特点实施弹性教学。在培训鉴定上,采取基地鉴定与现场鉴定相结合、以现场鉴定为主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鉴定。还可以通过组织修订建筑业关键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程序,提倡依托施工现场开展技能鉴定。对已具备相应职业能力水平的农民工技术骨干,通过综合业绩评价方式认定职业资格等级。最终通过制定农民工培训、鉴定、上岗、待遇相结合的配套政策,制定农民工技能等级工资指导标准,调动农民工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

四、完善培训机制的保障措施

第8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识图 专业技能 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C-0081-02

高职高专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院校,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是办学的宗旨。在建筑行业,很多工作是从看图开始的,例如按图施工、按图预算。这些都体现了建筑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性质,可想而知识图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建筑专业技能。如何使学生在学校就能熟练掌握识图技能,毕业后就能胜任岗位工作呢?对该课程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实现培养学生识图技能的目标,构建适应企业需要的教学模式。

一、建筑工程识图课程的特点

识图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应用性,课程包括了房屋建筑学、建筑制图、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设备等课程的内容。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房屋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以及绘图和读图的能力,其内容及影响贯穿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以及工作实践中。建筑工程中普遍应用的建筑工程图样是建造建筑物的重要技术资料,用以直接指导施工,因此建筑工程图样又称为施工图。它如文字一样是人类借以表达构思、分析和交流思想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所以施工图被喻为“工程界的技术语言”。只有掌握建筑识图技能,才能熟练地掌握工程技术语言、准确地理解设计人员的意图、合理地进行施工、准确地进行工程造价分析和计算。识图的作用重大,价值影响深远。

二、高职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在部分教材和教学大纲中,将制图与识图同时进行。制图是建筑专业的基础课程,一般安排在专业教学初期,不需要其他专业课程的铺垫,且是其他专业核心课程的铺垫。而施工图中的结构专业部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建筑结构、建筑力学、建筑设备的专业知识才能学得懂。若将制图与识图两部分教学内容放到一起,必然会造成学生制图学得会,而识图只能知其一而不知其二,难以达到识读整套完整的施工图纸,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

二是教学手段多采用多媒体教学,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用多媒体投影打开一张施工图,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必须放大到某个部位,学生无法一窥全貌。可能看到整个构件但看不到构件的内部构造,或是看到内部构造却无法知晓是哪一种类型的构件,在空间上脱离整体认识。而整套施工图中,每张图纸与图纸之间是有联系的,甚至是同一张图纸的内容也会有联系,若将图纸分开来看,更无法理解图纸表达的设计意图。

三是课堂上集中教学,老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讲授时间占课堂时间太多,学生参与度低,教与做不统一,难以调动学生主动性。

四是教学内容习题量少,习题的形式也比较单一,以填空或问答题为主。在课堂或课后的少量练习远远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掌握识图技能的要求。

五是教学多采用教考分离的形式进行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中得不到肯定,且因为害怕考试而又有心理负担,不能更好地掌握需要记忆的繁杂的建筑规范图集的行业知识。

三、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探讨

(一)课程的性质及定位

建筑工程识图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建筑工程识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及应用性,必须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房屋建筑构造的认知能力以及绘图和读图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才能实现掌握并熟练运用该技能,胜任建筑岗位工作的目标。

(二)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课程内容根据建筑专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来选择,以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主线,结合专业课程体系,将实际工程项目引入课堂教学。把实际工程识图分解成“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水电施工图识读”三个基本项目和“钢筋翻样及计算”一个拓展项目,共四个项目。重点讲解结构施工图的识读,结合国家建筑结构规范进行教学。将学生动手练习融入授课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动手识图为主,教学过程就是岗位工作,考核评价方式采用过程考核,考核的主要依据就是学生的训练作品。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的内容除了常规的理论知识外,还设计了项目的任务、学习目标、训练项目、考核评价的标准、教学环境与实践条件要求、学时安排等。课程内容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以学生学和做为主,教师教为辅。在每个教学项目中设计一个学生技能训练项目,比如在“建筑施工图识读”项目后,要求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运用计算机设计并绘制出一张建筑平面图;在“结构施工图识读”项目后,要求学生在课堂和课后将一套详图法表示的梁板柱施工图翻画成平法表示的梁板柱施工图;在“水电施工图识读”项目后,要求学生在课堂和课后用计算机绘制出一张水电施工图;在“钢筋翻样及计算”拓展项目教学中,要求学生完成一套钢筋翻样图及一份手工计算的钢筋计算书。课程学习的项目任务和项目的技能训练是有相关性的,学生在学完项目任务后立即进行技能训练,既加深了对知识的了解,更学会了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又拓展了知识面。训练结果的作品体现出了识图技能的掌握程度,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得到肯定,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改善学生厌学的情绪,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特点。

(四)课程教学条件

一体化课程教学条件分校内和校外两部分。校内除了配备合适的教材外,还需要配备电子图识图室和纸质图识图室,识图室配有各种结构类型和不同表示方法的电子施工图和纸质施工图,配合教学使用的建筑模型、教具、建筑结构规范书籍等。校内课堂就设在识图室,学生在上课时可以拿到和看到完整的施工图纸,解决了多媒体给学生看图的缺陷。识图室的配置满足了教与学,教与做不分离的要求,学生参与度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校外要有长期合作的建筑企业,有接纳学生实习和参观的建筑施工工地。毕竟图纸只是一个意愿的表示,一个虚拟的东西,没有直观上的直接接触,学生是无法全部理解和领会的。特别是一些建筑上的隐蔽工程,比如钢筋工程,一旦做好后在表面上就无法看到了。只有通过实地参观施工过程,学生才能学懂这些难点重点。

四、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应用

(一)教材的改革

首先,制图与识图必须分开。其次,教材的内容要与实际完整施工图的内容一致,并将图纸内容进行拓展,因此笔者将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材分成建筑施工图识读、结构施工图识读、建筑水电施工图识读、平法制图钢筋配料实训四个项目来编写。再次,在教材的编写中尽量使用工程语言,使用工程通用文字,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工作。

(二)教学场所的安排

在结构施工图识读部分,尽量安排学生在校外实际工地学习。除了校外学习,教学大部分内容及时间就安排在校内的实训场所,一体化教学全部安排在识图室。校内设纸质识图室和电子识图室,两种识图室统一布置,这样有利于教与学,教与做不分离。目前,纸质图纸仍然是建筑行业各个岗位,各个工作阶段广泛使用的,是电子图纸无法代替的。它携带方便,容易阅读,在教学上应该顺应行业特点,尽量给学生使用纸质图纸。但纸质图纸成本比较高,为了节约成本的同时让学生阅读到大量图纸,又必须配合电子识图室给学生识读电子施工图。另外,电子识图室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学生在识图的同时,能够大量地练习老师编写的习题和使用电脑完成技能训练的教学任务。

(三)教学形式:学,分组学习

教学上把一个班分成若干组,每组5~6个人,选出一个接受能力好,沟通协调能力强的学生做组长。让组长带领组员共同看图,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团队团结协作精神的同时,利于集思广益,快速传递知识,快速解决问题。若一个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到组长处,在课堂上组长分别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统一解答。大部分问题同学们通过集体的智慧和互相学习讨论,基本都可以解决了。而难点问题,由组员汇总到组,再由组汇总到老师,使得问题被充分发现,学生就能通过老师集中解答解决更多的疑难问题。

(四)教学步骤:四段三点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集中授课,教师讲述、板书为主,是一种单向的教学模式。课堂中单纯的提问、回答模式,难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同时学生人数多的话,更无法达到教学的效果。因此,可将课堂的教学时间分成四段。

第一时间段,教师讲解,占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一般在纸质图识图室完成。教师讲解内容有以下三点:

①讲解这次课识图的内容;

②解释这次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③布置这次课需要掌握的任务。

第二时间段,学生识图,占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一般在纸质图识图室完成。学生识图内容有以下三点:

①学生自主看图,随时向老师请教,老师一一作答;

②学生看图后讨论交流,各组自行解决能够解决的问题;

③讨论后把不理解的问题进行汇总,等待统一时间向老师提问。

第三时间段,教师答疑,占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一般在纸质图识图室完成。教师答疑内容有以下三点:

①让每组分别提问,统一向全班一一解答每组汇总的问题;

②将各个学生随时提到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统一向全班解答;

③将学生没发现的,但是很重要的,必须掌握的一些难点重点问题向全班解答。

第四时间段,学生技能训练,占四分之一的课堂时间,一般在电子识图室完成。技能训练内容有以下三点:

①老师运用计算机演示图纸,将上次课的练习难点进行讲解;

②学生根据技能习题的难易程度,分组或各自完成识图习题;

③老师在学生训练技能的同时,给予问题的解答。

四段三点式教学遵循的原则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教学目标。

(五)教学考核:过程式考核

边教边学,边学边做,边做边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直接接受,直接消化,直接巩固。采用过程式考核的模式,不断给予学生肯定,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进入快乐的学习之中,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学生学习的效果自然会有不断的提高。具体方法是一个识图项目考核一次,四个识图项目共考核四次。每次的技能训练项目的成果都会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识图技能,教学自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高职高专一体化教学改革,必须结合企业需要,结合实际工作特点,探索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第9篇

【关键词】新形势技能质量管理品牌

中图分类号: F25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加强技能培训提高施工质量

近年来,建筑劳务人员思想、行为发生了变化,“人员老化、技术退化、工具简化、素质低下”现象突出,其操作能力、质量意识、技术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要求;管理人员学历高、理论深,但实践技能匮乏,指导能力欠缺。

追究其原因有四,一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从事建筑劳务人员数量逐年减少;二是房地产业扩张对建筑工人产生大量需求;三是接受高中以上学历教育的人,通常都不会选择建筑劳务,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减少;四是随着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企业大量任用学校毕业生从事管理岗位,管理人员学历与现场管理经验不能匹配。重叠的不利因素,给施工质量管理增加了难度。解决上述问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新思路,加强了解。建筑劳务人员是一种社会资源,和其它产业工人一样都可以通过市场来优胜劣汰。创新劳务管理机制,才能获得优质劳务资源的先机。在引进新队伍前,首先,应了解队伍以前施工的工程质量、工期、施工能力、劳动力储备、信誉等情况,其次,在了解信息后,还要在施工过程中对其施工能力、技术水平进行评估、总结,针对性进行培训。

2、强化培训,提高技能。施工中,针对不同素质的劳务队伍采用不同的培训方法,不定期组织操作技能培训,培训分工种、按阶段进行。开展技能比赛活动,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奖励,有利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技能。

3、营造氛围,增强意识。施工质量管理随着工程进度的变化而变化,不确定因素多。因此,强化质量管理需要从每个人的观念上寻求突破,发挥操作人员主观能动性,紧跟质量规范步伐,自觉解决质量问题。为此,项目部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以引导、约束操作人员思想和行为。

对于新进场的劳务人员及时进行入场质量教育和政策宣贯,包括:国家质量法律、法规;企业的质量方针、理念和制度。质量教育渗透在日常工作中,重点突出质量意识的提高。

4、强化训练,提升能力。培训是理论素养和实践知识提升的有效途径。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有一项统计:企业每增加1美元的培训费投入,就会增加3美元的产出。所以美国和欧洲发达国家的企业都十分重视人员培训,很多企业都不惜重金设立自己的内部大学。我们国内也有企业内部大学都是以管理理论培训为主,目前虽然不能和发达国家相比,但是加强管理人员技能训练、提升指导能力却十分必要。

管理人员是制度执行的把关者,是整个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核心力

量。“传、帮、带”是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梯队建设的有效措施,就我司而言,从业务“单导师制”到业务、思想“双导师制”再到业务、思想、技能“三导师制”,入职半年年轻管理人员就能独立开展工作。在技能训练方面,首先,激发管理人员参与技能训练的热情,技能训练力行奖励机制。二个月或三个月为考核期,实践技能等级考核作为加薪和升职指标之一,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给予优胜者和导师奖励。其次,鼓励管理人员参加国家、省级技能等级考试;各类技能比赛,使技能强的管理人员有自豪感、成就感,真正培养一支会操作、能指导、善管理的管理队伍。

二、民主完善制度 加强动态管理为使项目质量管理有章可循,施工前,项目质检部必须制定质量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应充分征求管理人员、队伍的意见,合理修改公布实施。这种民主建制方式,既使得制度合情合理,又得到了管理人员、队伍的赞同和支持,有利于逐项落实。加强动态管理,始终坚持事前交底、事中检查、事后总结。

1、事前交底,保证工序质量。事前控制是工序质量的保障,施工前,管理人员应对各班组进行详细的质量交底,包括:所属分项工程的施工程序、技术要求、工艺操作要点以及质量标准,将质量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2、过程检查,注重关键环节。提高检查频率能提高质量的保证率,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当前的形势下,这是最现实有效的方法。同时,对施工操作不熟练的人员,给予针对性指导。特别是结构安全性、使用功能性、形体美观性更是检查、指导的重点。

3、事后总结,积累管理经验。勤于学习,善于总结是个人进步的助推器。对于管理质量人员来说,若要做好总结,在全面学习及掌握质量管理知识的基础上,对质量差的工序,分析成因、加以改进;对质量好的工序,总结经验、大力推广。

三、取舍兼顾平衡 力推施工进度工程施工和质量管理中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在各种矛盾中,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之间是管理中突出的矛盾之一。施工进度是甲方关注的重点,也是施工企业展示实力和形象的窗口;施工质量是施工企业发展之本,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狠抓质量,进度就会相对“搁浅”;紧赶进度,质量就可能“触礁”。两者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化解矛盾是质量管理人员思考的首要问题。在这对矛盾的处理上要通盘考虑工期和质量要求,在抢工期、抓进度的同时,一定要将施工质量摆在首位,做到“事前的麦芒、事中的钉子、事后的镜子”。掌握符合项目实际的管理方法,保证质量是加快进度的前提。四、加强总包管理 确保质量履约

随着国家对建设领域投资额度不断加大,项目管理日趋完善,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催生出工程施工总承包管理。当前,工程总承包方合同中虽然有总承包管理条款, 但分包队伍是甲方招标引进,工程款由甲方直接拨付,工程总承包方对甲方分包队伍管理难度加大,质量难以保证。因此,解决工程总承包质量管理难题就要多措并举,比如:施工前,承包方全面组织甲方分包队伍进行质量交底;对甲方分包施工方案、深化设计图进行审核、确定。施工中,勤检细查各道工序质量,发现质量隐患,及时整改,推行奖罚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开展质量评比活动,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为各队伍相互参观、学习搭设平台,营造质量氛围。

工程施工各分包队伍虽然施工范围和内容不相同,但是管理是相通的。只有管理人员对“总承包管理”内涵有深入地领悟、深刻地认知,将甲方分包队伍纳入总承包方管理范围,促使整个项目甲方分包队伍服从管理的正轨。才能提高总承包履约能力,实现合同质量目标。

第10篇

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以及培养过程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体制的基本依据,也是现代教育思想、观念在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具体体现。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是实现专业应用技能培养的总体规划和依据,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才能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施工技术专业还刚起步,均处于摸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下面针对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谈点个人的经验和看法。

一、现状分析

目前,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上不到位。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是以理论教学为主的,学生只需掌握知识技能,而知识应用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应靠社会大舞台。因而,存在着注重理论教学体系及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体系及教学仅留意于形式的不良现象。

2、实践性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相关专业院校在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和产学研结合方面也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实践教学的内容、组织形式和教学目标上,还只是注意到与理论教学的简单对应,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大纲,使实践性教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可操作性与行之有效性,试行起来不切实际,效果难尽人意。

3、实践性教学方面没有规范化考核和管理措施。考核方法不明确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敷衍了事;管理出效益,管理不到位,致使教学过程中,只有计划,没有把计划真正落实到实处,消耗了人力、资金和时间,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4、不重视“双师”素质教育,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差,知识运用能力低,从而使教学与社会脱轨,教学质量也随之难以保证和提高。

5、只注重毕业证书,不重视市场准入的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学生就业,缺了一张绿卡,少了多次就业机会。

以上不合理的因素必然导致培养出的建筑装饰专业的高职高专人才是与高职高专的教育理念相差甚远的高分低能,只会纸上谈兵,技术应用技能怯弱的低能儿。

二、构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

1、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明确建筑装饰专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熟练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室内设计和效果图表现能力,适应建筑装饰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2、以调研职业岗位分析职业能力与素质分析知识结构分析确定课程体系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程序为基本思路,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深入建筑装饰市场、国家大、中型建筑装饰企业,也不可忽视有市场优势的小型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业的人才市场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员、预算员、质检员和监理员;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如图1示;对应知识能力结构分析如图2示;最后围绕能力培养把专业课程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3、通过开设认识实习、各类实验、见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定岗实习、综合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证书培训等实践性课程,构建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熟悉或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或实验,如:各种实验、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CAD证、预算员证。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建筑材料实验、构成艺术实训、房屋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等)和综合技能实训(毕业设计、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等)。在学时分配上,实践教学学时占总理论教学学时的应超过40%以上,而理论教学学时还包含了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基础课,实际上占专业课程教学课时的50%以上,从而加大专业课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间。

4、在课程体系安排上,构建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突出岗位能力训练,确保实践能力训练不断线:第一学期进行整体感觉认识实习、《制图与识图》和《美术》集中周实训;第二学期进行《建筑材料》认识与实验、《装饰CAD》和《构成艺术》集中周实训;第三学期进行《民用建筑构造与装饰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3DMAX计算机辅助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四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装饰表现技法》、《PS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设计集中周实训、《装饰施工技术》常用岗位工种操作实训;第五学期进行《室内设计原理》、《建筑装饰预决算》、《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课题设计集中周实训;第六学期进行毕业综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同时,保障计算机技术应用和学习不断线:第一学期开《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第

二、

三、四学期开《建筑装饰AUTOCAD》、《3DMAX》、《PHOTOSHOP》;第

三、

四、

五、六学期应用计算机知训进行建筑装饰构造设计和室内设计;第五学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和预算应用软件学习;第六学期利用计算机进行毕业调研、毕业实习、模拟建筑工程招标投标和毕业设计。针对核心课程,在学时分配上理论和实训各半,有些主干课程更偏重实训部分,例如:《CAD》、《3DMAX》、《PS》、《室内设计原理》、《装饰施工技术》则应偏重。另外,应紧跟市场,紧跟社会,拓宽专业知识面,以便更好适应社会,附加如《监理概论》、《施工项目管理规范》等课程,穿插《三法一条例》、《安全法》等工程建设相关法律;《建筑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及《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等专业规范知识;并进行安全、组织、预算、管理等案例或名人专家讲座,尽可能与社会接轨。

5、制定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大纲。结合理论教学大纲和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及专业技能的认知规律,制订实践性教学大纲,指导实践性教学。

6、完善并规范实践性课程教学的考试考核办法及教学管理办法,使考试和考核真正达到考出水平,考出技能的水准,且严格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实现和提高。

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同时应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和“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基础建设,建立稳定合理、长效健全的人力、环境、设备三保的支撑保障体系。

三、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现实意义

1、通过该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使实践与理论并重,弥补相应不足,以达培养目标,有力推动高职高专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

2、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改革符合本专业职业能力形成规律,探索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科学途径,经过专业技能应用及动手操作能力的强化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才能提高本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出合格的高职高专人才。

3、依托行业并服务行业,有利于提高“双师”素质,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两者共同发展,达“双赢”效果。同时,使学生大学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有机结合,为就业开通绿色通道。

总之,教学体系的科学合理安排主要突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术不是考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理论知识一般掌握就行,主要是学会应用,只要通过了生产实践中的考核,怎会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也只有在生产实践中考核合格,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

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望。要促进高职高专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建设人才,就必须在高等教育的竞争潮流中准确和科学定位,形成和突出自身特色。只要定位准确,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就能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对技术应用性、实用性及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和岗位技能的训练,才能更好地主动服务行业,紧贴行业发展急需,抓住机遇,谋求发展。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建筑业,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

在21世纪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是基于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是否拥有别人所无法模仿的、具有独创性的核心竞争力,决定了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作为知识和技能“承载者”的人力资源则代表了企业所拥有的专门知识、技术和能力的总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和核心。建筑企业间的竞争也离不开人力资源的竞争,因此,作为建筑业的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相关概念

人力资源开发是指一个国家或组织通过各种手段获取、控制、激励、调整人的能力并将其整合到组织中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其潜能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可以说人力资源开发包含2层含义: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充分发掘与合理利用;另一方面是指对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发展。建筑业人力资源可以定义为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所有人员所蕴含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3个部分: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超过劳动年龄没有退休或已经退休但仍在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可以把建筑业人力资源划分为2大类:(1)现实人力资源。处在劳动年龄的依法从事建筑业活动的人员,即现在在职的从业人员。(2)潜在人力资源。将来拟从事建筑业生产活动的人员,主要包括正在各级各类建筑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和想报考建筑类学校,将来有志并能从事建筑业工作的人员,以及将来想进入建筑业工作的其他人员,主要指从事建筑业工作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市下岗职工。

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1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肩负着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住宅、生产性建筑、公共建筑、道路、铁路、桥梁、水利、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人力资源管理论文,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增大,从1978年的3.8%逐渐增长到2004年的7.0%(见表1)。

表1 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比重/%

3.8

4.3

4.6

4.6

6.5

6.6

6.6

6.7

7.0

7.0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03)和《中国统计年鉴》(2005)。

但是,在建筑业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工程质量低劣、市场缺乏规范、生产方式粗放、技术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除了有体制方面和管理方面的因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从业人员素质太低。大量的农民拥入城市从事建筑工程中最基层的技术工作,缺乏必要的培训和指导,使得建筑工程质量不高,甚至建筑安全和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发生,“豆腐渣工程”屡见不鲜论文开题报告。因此,迅速提高建筑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已成燃眉之急,而研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办法和对策也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2.2.1 缺乏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战略认识

对建筑业高中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骨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施工队伍技术工人大量流失,大量使用农民工,建筑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长期缺乏有力的对策和根本性措施,对教育培训的“重视”只停留在口头上。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行业现象”,是一种行业发展的误区,不从提高人的素质的视角来研究整个建筑业的发展,建筑业将很难以现代化的姿态去肩负21世纪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2.2.2 人力资源开发的机制远未建立

依法治教、依规兴教的观念在行业主管部门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缺乏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制度和规范,在行业发展的许多法规、条例中,没有从业人员的资格要求,没有培训和教育标准的要求。因此,建设队伍素质的提高和建设教育的发展,缺乏法规的推动,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就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难以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

2.2.3 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尚待建立

教育培训尚未形成体系,不能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更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展要求。针对潜在人力资源开发的学历教育体系和针对现实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体系不相匹配,重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忽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普通建筑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与毕业生规模呈倒金字塔型结构,不适应建筑业用人结构要求。在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培训和农民工培训等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缺乏必要与合理的衔接沟通,满足不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不同类型从业者对教育的多种需求。现行的学制系统尚未形成面向社会自动调节的机制,各级各类教育的比例结构还未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岗位的变化以及职业岗位上劳动者受教育水平的变化自动调整。

2.2.4 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经营者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投资不够。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费用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一点五,而培训开发经费的来源只能由培训开发机构自行解决。造成了培训开发的成本部分转嫁于受培训的员工或其企业,形成一定的负面效应。致使培训开发的范围、内容、深度受到制约,培训开发效果不能达到期望的高度。

2.2.5 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在人才选拔和使用中,打破了传统的用人方式,初步做到了打破级别界限,建立岗位管理新模式;打破身份界限。建立企业员工新概念;打破分配界限,建立易岗易薪新方式。尽快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但部分企业在此方面的工作有些滞后,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学历资历、轻能力水平的现象。合理的人才选拔体系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阻碍着人才的脱颖而出,影响了高素质人才聪明才智的有效发挥。

3. 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旨在提升人力资源的素质,不论是已知或未知的人力资源,其主要通过培训、职业生涯开发及组织开发来提升人力资源素质。建筑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手段主要有培训、教育、就业与使用、学习、规划、配置等。

3.1 建筑企业员工培训

员工培训是指在将组织发展目标和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相结合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系统地组织员工从事学习和训练,增长员工的知识水平,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个人素质与工作需求相匹配,使员工能胜任目前所承担的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与任务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

建筑业人力结构应是以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管理层和以技艺密集型为基础的操作层双层主体结构。因此,建筑企业职工培训的内容分为管理人员培训、工人培训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培训。

建筑企业领导及主管教育培训的职能部门要按照“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分工负责,通力协作”的原则,长期坚持、认真做好培训工作,做到思想、计划、组织、措施全部落实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使企业的职工培训制度化、正规化。

通过培训,使员工具备三大素质四大能力,三大素质包括以下素质: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协作能力是建筑业人力资源的第一素质,是核心素质;专业知识、技术、业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第二素质;文化素养、人文知识和环境意识构成第三素质。四大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专业能力是指由于从业人员是从事建筑业专业(或职业)工作的,因此必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的能力。方法能力是指21世纪是“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从业人员应具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社会能力包括协作能力、交际能力以及能够采纳不同意见的宽容能力等。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每一个员工(包括工人)都必须有计算机应用和信息处理能力。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构成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只有具备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算作一个符合21世纪需要的合格的建筑业人才。

3.2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是结构的优化,即配置的各种资源必须必须根据施工生产的需要有一个合理的结构;二是总量投入的优化,即在结构合理的情况下,总量按需投入。因此,建筑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应从结构和总量两个方面进行论文开题报告。具体包括项目经理部人员的优化配置和劳务人员的优化配置。

项目经理部人员在项目施工现场的人力资源中处于核心地位,可以分为项目经理和其他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是完成施工任务的最高责任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是项目施工过程中责、权、利的主体,在整个工程项目施工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项目经理必须由公司总经理来聘任,以使其成为公司法人代表在工程项目上的全权委托代理人。

劳动力的配置应根据承包项目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工种需要数量进行。项目经理部根据计划与劳务合同,接收到劳务分包企业派遣的施工人员后,应根据工程的需要,或保持原建制不变,或重新进行组合,组合的形式有3种,即专业班组、混合班组或大包队。

另外,还要建设项目管理高效团队,加强对项目管理高效团队的激励。项目管理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就是将项目成员有效地组织起来,创造出一种开放、自信、团结、协作的气氛,使项目成员有统一感,强烈希望为实现项目目标做出贡献。作为项目管理的主体,项目团队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项目的最终实施效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项目团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对项目团队进行有效的激励意义重大。为了提高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考虑到工程项目自身的特殊性,有必要将满足激励和目标激励引入工程项目的团队管理中。

3.3 建筑企业员工学习教育

持续学习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构造学习型社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构建终身化学习体系将是适应学习型社会的唯一办法。

终身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就业过程中的继续教育。把终身教育放在建筑业里来考虑,就是建筑职业生涯教育。建筑继续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筑业专业技术人员为了继续其职业发展所进行的业务培训活动,旨在使其本身的知识和技能持续得到更新、补充、拓展和加深,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能力和专业技术、管理水平。

为了实施好继续教育,应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利用现有的办学条件,就地、就近、就便办学。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以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经过资质认定后都可成为建设继续教育的基地,使建筑业从业人员都能随时随地接受继续教育。

参考文献

第12篇

而教师最后对于学生的考核评价应该综合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任务完成的情况。课程体系构建还需注重的另外一种常用的“任务导向”方式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主要是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生产过程中,接受的任务也是以实际为主的,实现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环节一致,实训室的实训内容与生产车间工作内容无缝对接,学生首先对所学的专业内容和工作环境有感性的认识,获得与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相关的知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始终与职业实践相关联,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享受到任务过程中的乐趣和自豪感,更是让学生感到所学的知识技能是实用的。而且学生可以直接获得企业的反馈,这样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不仅在理论上有了很好的把握,对于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岗位的认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真正地符合企业岗位的要求,为将来离校走上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进入岗位后上手快,提升的空间大。

基于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先进的办学模式和优势的专业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构建和核心课程的实施来实现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则是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基于这一点,我院工程监理专业构建的课程体系,主张面向企业及就业岗位,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主抓能力培养。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以就业导向、能力要求,构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相辅相成的理论课体系和实践课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就是按“够用,深浅适当”的原则,整合传统课程,开发新课,对课程内容进行增减,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结合实际生产任务、模拟仿真等实践教学,突出应用性、实用性,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建设工程监理专业、建筑工程专业的就业人才的现状、工作性质、内容、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等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市场经济下的监理企业需要具备以下专业能力的监理人才:具有编制、收集、整理、总结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的能力;具有识读与绘制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的能力以及识读设备施工图的能力;具有常用建筑材料及制品的检查、试验、选用、保管的能力;具有建筑施工测量的能力;具有对施工现场进行质量控制、进度控制的能力和对工程项目进行投资控制的初步能力;具有施工合同管理、信息管理的能力;具有在施工现场进行协调的能力;具有审查土建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具有确定、审查建筑工程造价的能力,并能参与工程监理招投标的能力。为能培养出合格的建筑工程监理人才,突出我院工程监理专业的专业特色,我们针对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做出如下分析工程监理专业实行校企合作教育“2+1”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习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两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专业知识,接受基础能力、基础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初步训练,第二个阶段为一年,学生通过到企业生产一线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培养职业岗位能力。

工程监理专业的课程进程包括四部分。(1)基本素质课程:《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军训》、“两课”等;(2)专业技能课程:《建筑工程识图与绘制》、《工程测量与施工放线》、《建筑材料质量控制》、《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建筑工程监理与案例分析》等;(3)专业实践课程:《工程监理综合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工程监理企业顶岗实习》等;(4)专业拓展课程:《建设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建筑工程信息管理》、《工程测量职业竞赛训练》等。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根据用人单位反馈意见和企业需求,适时对课程进行局部调整、补充,以适应市场和企业的需要。

《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建筑工程监理与案例分析》作为工学结合专业核心课程在第三、四学期开设,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专业能力培养,将工程监理的职业精华“三控、三管、一协调”贯穿其中;在第三学年开设《工程监理综合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课程,进行综合能力训练;三年的课程设置安排形成了一条基于任务导向的以专业核心技能培养与能力素质形成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

专业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构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由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再由学习领域具体化到学习情境。核心课程建设应遵循先导性与可行性相结合、行业性与地域性相结合、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多元整合和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原则,在转变思想观念、改进资源配置、优化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核心课程是为培养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必修课程,专业建设必须纳入行业、企业、职业、实践要素,以职业工作任务为课程内容组合的参照,建设任务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从而体现出高职课程特色。

根据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原则,在构建基于任务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的同时,确定专业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并将专业培养目标及监理员岗位要求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建筑施工组织与进度控制》、《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控制》、《建筑工程监理与案例分析》等,以《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课程为例,该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以建筑工程的典型工程项目的监理作为教学载体,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采用课堂与现场交替,仿真与真实衔接。将真实的建筑工程监理预算项目引入课堂,设置安排教学内容;同时将课堂延伸到企业,延伸到工程现场,通过在真实的监理岗位顶岗实习,达到技能和职业素质培养要求,从而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