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传承,叫浦江非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建宁县上坪村手工艺坊 有一种传承,叫浦江非遗

有一种传承,叫浦江非遗

2024-07-10 23:1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历史记忆

也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

在漫长的岁月里

浦江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

孕育了多姿多彩

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给大家带来了

浓浓生活情趣和难忘回忆

记忆中的灯火阑珊

若说每个城市

都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符号

浦江的文化符号

必然离不开“灯”

浦江板凳龙

浦江早在宋代就已十分流行舞龙

逢年过节

民间素有以“舞龙”

来娱神祭祖的习俗

△2006年,浦江板凳龙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板凳龙就是用一条条板凳

串联起来代替龙身的龙灯品种

呈现着书法、绘画、剪纸、雕刻和扎制编糊等各种工艺

板凳龙不仅制作工艺复杂

串演起来难度高

尤以“ 㧑尾巴”最为刺激精彩

浦江滚地龙

滚地龙是浦江龙灯中的一种

最大特点

是外型粗犷、舞姿优美

表演时变化无穷

△2007年,浦江滚地龙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檀溪镇寺前村龙灯

1999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

“中华舞龙”大赛

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

浦江擂马

浦江擂马,亦叫轮马灯

起源于宋,盛行于清

迄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

△2009年,浦江擂马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马灯出演时鸣锣开道

铁铳齐鸣

龙虎大旗、长旗、彩旗迎风招展

骏马按颜色搭配

列队推马而行

每匹马后有一少年举彩旗赶马

场面非常壮观

浦江鱼灯

浦江鱼灯

最早起源于南宋淳祐年间

至今已近800年的悠久历史

小则数尺,大则几丈

△2016年,浦江鱼灯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表演时

鱼灯悬挂在竹竿梢头

随人的脚步

摇晃的竹枝带动

鱼嘴一张一合、鱼尾左右摇摆

形成鱼游水中的状态

制鱼灯、迎鱼灯

是寓意

年年有余(鱼)

鲤鱼跳龙门

大占红利(鲤)

浦江竹丝灯

竹丝灯是一种崇尚自然

型制独特的民间表演灯彩

△竹丝灯于2008年被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演时

展示出各种花样别致的造型

形成极大的视觉冲击

杭坪后阳竹丝灯会历史悠久

村民通过迎竹丝灯

来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

魏村花灯

魏村人是唐朝宰相魏征后裔

在中国古代曾有“魏征斩龙”一说

因此居住在魏村的魏征后人

逢年过节迎灯时

灯头不是龙,而是鳌

尾巴是一条鲤鱼

中间的灯

由插在“花瓶”里的各种花卉组成

并配以各种虫、鱼、鸟、兽

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花灯

是村民们纪念先祖、祈求祝福的象征

不仅代表着吉祥美好

也是村民们智慧、和睦团结的象征

记忆中的传统民俗

对于浦江人来说

乡愁就藏在

那些记忆中的传统民俗中

浦江迎会

△2008年,浦江迎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迎会多以戏剧人物为造型

以传统戏剧中的某剧情为主题场景

以沿街巡游为主要表演形式

融戏剧、杂技、音乐、雕刻等于一体

凝聚了浦江人的智慧结晶

深受群众的喜爱

杭坪摆祭

杭坪摆祭最初源于祭祖

后于清康熙年间

通过祭祖、迎送关公、摆祭

演戏、迎灯、拜斗

和踏八仙、什锦班、戏剧表演等

来祈佑新的一年能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风调雨顺、百姓平安

△2009年,杭坪摆祭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杭坪摆祭活动中

最为热闹隆重的是迎送关公

参加者往往达到上千人

绵延达1公里左右

米塑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

形态各异的精致点心

古今民间宝物藏品

是最为引人注目祭品

郑宅试水龙

在古代

“水龙”作为一种灭火工具

需要不时检修

于是“试水龙”

就应运而生

在铿锵锣声和水龙手的吆喝声中

一条条水龙冲天而起

形成了众多高达四五十米的水柱

场面蔚为壮观

这条条“水龙”是“泼水龙”

又是“平安龙”

在热闹的人群中开

始比拼高度、远程、水量、时间、次数

一争高低

精彩非凡

岩头火爆会

每年的正月十四

都是岩头镇远近闻名的火炮会

在往年

岩头镇家家户户

都会准备一大堆的火炮

连城一条火炮长龙

来迎接供奉了600多年的太祖

但是近几年

村民们自觉放弃燃放鞭炮

以锣鼓声代替鞭炮声

以撒米纳福代替鞭炮迎奉

热闹程度不减的同时

注入了更加浓郁的吉祥安康寓意

里黄摆祭

里黄摆祭

主要是猪羊二牲

要求猪身长2-3米

重300公斤以上,越大越好

猪羊都戴上花披上红

高高地架在庁堂中

为百姓祈福

祭祀用的长桌上

还摆满米塑糕点和水果等物品

用于敬神祭拜

相传里黄村的摆祭

是为了祭祀大禹

纪念这位治水大神

祈求这一年风调雨顺

人寿年丰

记忆中的传统美术

浦江的文化沉淀及艺术流传

为世人所奇

让我们一起感受

千百年来

浦江人在美术中呈现世间万象

浦江剪纸

在唐代以前就已经兴盛

其后流风遗俗不断

这从元末明初

浦江籍大文学家宋濂的“剪纸难招御史魂”

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传统剪纸作品《听琴》

清代,受戏曲民风影响

浦江戏曲人物剪纸凸现

其剪纸造型独特,手法多样

阴剪阳镂兼施

形成中国剪纸的一种风格流派

是中国南方剪纸的典型性杰出代表之一

传统浦江剪纸作品《荡湖船》

由于历史悠久

风格独特且能人辈出

历代作品遗存丰厚

尤其是现代剪纸艺术活动不断

创新精品迭出而倍受世人关注

1993年,浦江被文化部命名为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8年,浦江剪纸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0年,浦江剪纸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浦江麦秆剪贴

浦江麦秆剪贴历史悠久

到清代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工艺品种

作为婚嫁、生日、祝寿、开业、新居等礼品

△2008年,浦江麦秆剪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经浸、熏、蒸、漂、破、刮、染等

二十余道工序

制成薄如蝉翼的麦秆片后

再把麦秆片进行拼、挺、烫,

最后剪、贴成品

浦江麦秆剪贴以其形象逼真

高贵典雅的艺术之美

蜚声海内外

(麦秆贴画作品《清明上河图》局部)

2010年

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蒋云花等人制作的大型浦江麦秆剪贴版《清明上河图》

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国内传媒给予高度评价

浦江竹木根雕

浦江竹木根雕始于唐宋

兴于明清

在漫长的岁月中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2006年,浦江竹木根雕被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浦江木雕讲究中国画的写意美

一般多应用于建筑与家具装饰

根雕则是选取奇形怪状的竹木根株

依其自然形态加以造型

雕刻成为精湛的艺术品

浦江米塑

浦江米塑也叫花馃

民间流传历史悠久

由糯米粉加温水搅拌手工捏制成型

最后按加工物类的形象上色

形态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浦江民间绘画

浦江民间书画之风鼎盛

尤从明清以来

浦江涌现出了

一大批民间艺人

浦江民间绘画形式多样

包括年画、木刻画、木笔画

壁画、彩灯画、祖容画及农民画等等

2000年文化部命名

浦江为“中国民间艺术(书画)之乡”

浦江竹编

△2013年,浦江竹编被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浦江竹编工艺历史悠久

自明清以来得到不断发展

花色品类多达数百种

既实用又有艺术价值

记忆中的传统技艺

如今

许多传统技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

正在渐行渐远

每一门传承下来的技艺

都烙着民族的印记

你都认得他们吗

郑义门营造技艺

郑义门自北宋开始营建

至今已达千余年历史

△2008年,郑义门营造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郑氏义门同居、共财、聚食

达十五世之久

共330余年(1127-1459)

事载宋、元、明三朝正史

先后被宋、元、明三朝旌表6次

并被洪武帝朱元璋敕封为“江南第一家”

郑义门在千年的历史跨度中

创造了郑氏宗祠、十桥九闸

九世同居碑亭、木牌坊等30余处古迹

建筑涵盖大小祠堂、官第民宅

楼台亭阁、牌坊庙宇

桥梁古井等等多种类型

成为中国村镇建筑史上的大观园

和营造技艺的百科全书

浦江豆腐皮捞制技艺

浦江豆腐皮的最早文字记录

在宋代浦江名著《吴氏中馈录》中

△2009年,浦江豆腐皮捞制技艺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豆腐皮以黄豆为原料

经过浸泡、磨浆、过滤

烧浆、捞皮、晾皮等工艺流程

色泽光洁、薄如蝉翼、香味醇厚

“炸响铃”、“干炸黄雀”

“游龙戏水”、“凤飞南山”等名菜

均以浦江豆腐皮作原料

竹叶熏腿

浦江竹叶熏腿历史悠久

源于唐宋时期

△2006年,竹叶熏腿被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竹叶熏腿原产于

浦江西部曹源、程家、五家村一带

当地农民多以竹枝、竹叶作燃料

使挂于锅灶口上方搁栅下的火腿

每日受竹叶烟熏

日积月累

竹烟清香沁入猪腿深处

形成一种特有的清醇香味

从而成为独具地方特色的竹叶熏腿

浦江一根面制作技艺

一根面

又称长寿面,俗名“麦绳”

是浦江北部山区潘周家村人祖传的面食

以长、细、韧、滑等特点

享誉四方

△2009年,浦江一根面制作技艺被列入金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根面”的制作

有和面、打面、揉面、搓面

盘面、发酵、拉面等

十几道纯手工工序

其技艺十分讲究

潘周家村因“一根面”

而闻名遐迩

2007年至今

该村先后被命名为“手工面专业村”

“市级一村一品特色村”

“省级一村一品旅游特色村”

米筛爬制作技艺

浦江米筛爬是一种传统面食

营养丰富,易于消化

既美观又快熟入味

口感柔软、滑溜

现在人们把米筛爬的制作原料面粉

和各种蔬菜汁混合

制作成五彩米筛爬

使其外形更加美观

营养价值也更全面

因而倍受男女老少的喜爱

浦江梨膏糖制作技艺

相传梨膏糖起源于唐朝

为唐初名相魏征为母治病而来

梨膏糖制作共有六道工序

分别为选梨、配料、熬制

半成品冷却切割、

成品冷却分块、包装

梨膏糖不用饴糖

全用白砂糖

吃起来香甜爽口

别有一番滋味

旧社会

卖梨膏糖“三分卖糖,七分卖唱”

以让人们知道梨膏糖所用草药的功效

边卖边清唱被称为“文卖”

而配以手风琴

走街串巷卖梨膏糖的被称为“风卖”

还有一种手持打击乐器

南腔北调演唱梨膏糖词曲的

人称“小热昏”

亦被称为“武卖”

记忆中的音乐表演

浦江传统戏剧曲艺

不仅连通了

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心灵”

而且打通了表演者

和欣赏者之间的“壁垒”

在表演中

呈现并变幻出

万千气象与万种情怀

浦江乱弹

浦江乱弹是

以浦江当地民歌“菜篮曲”为基础

并在“诸宫调”说唱艺术

与我国最早的戏剧——南戏

相互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

△2006年,浦江乱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近现代浦江乱弹的表演

分坐唱班和舞台戏班两种

伴奏乐器以笛子、唢呐等为主

弦乐器和弹拨乐器辅之

曲调既有婉转、流畅、舒展等艺术韵味

也具有激昂、高亢、悲壮、沉郁等感情特点

浦江什锦

自南宋中期至明代中叶的数百年间

浦江什锦班

风行于世,经久不衰

△2012年,浦江什锦被列入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融汇江南众多民族器乐

民间曲调、民间戏曲

形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表演形式

在曲艺领域自成一体

在浦江

但凡庙会、节庆、迎灯

抬阁、开光、圆桥

婚丧、做寿等等

甚至晚间乘凉

都有请什锦班去吹拉弹唱的风俗习惯

浦江道情

浦江俗称“唱新闻”

它是我国民间曲艺的形式之一

始于唐宋,流传于明清

轻便灵活

演出道具极其简单

只用渔鼓,竹拍即可

一人多角是它的独特之处

在同一节目里

能塑造众多的人物与各异的风格

并能及时地反映

现实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承载着历史记忆

也延续着民族的文化血脉

在你的印象里

还有哪些能让你记忆犹新的浦江非遗呢

欢迎评论区互动

更多权威资讯,请下载诗画浦江APP

来源 | 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原标题:《有一种传承,叫浦江非遗》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