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延长县历史 延长县

延长县

2024-04-04 08: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百科分类: 陕西城市 陕西县区 陕西行政区划 中国国家级贫困县 延安 国家级贫困县

  延长县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东部,县名因延河自西向东长流入黄河而得名。全县东西长73公里,南北宽55公里,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北高,中间低,呈谷峰型。海拔高度470.6—1383米。延长县早期人类活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公元266年,确立县的建置。延长县属暖温带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冷暖干湿明显。冬年平均气温10.4℃,年日照总时数2504.6小时,气温昼夜温差大,无霜期170天,降雨量集中在7—9月,年平均降水量564毫米。延长县土地资源丰富,以黄绵土和黑垆土为主的土壤土层深厚,光照充足,光热昼夜温差20℃左右,降水集中在作物生长茂盛期,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有利于林牧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延长县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发展总揽工作全局,大力实施“项目支撑、城镇带动、产业富民、工业强县”发展战略,2011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9.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3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8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78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延长县 外文名: Yanchang County 地理位置: 陕西省北部 机场: 延安二十里铺机场 政府驻地: 七里村街道 车牌代码: 陕J 行政类别: 县 电话区码: 0911 邮编区码: 717100 面积: 2368.7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 著名景点: 延一井旧址 下辖地区: 七里村街道、黑家堡镇、郑庄镇 地方方言: 陕北方言延安话 人口: 14万

  区划

  1949年2月,撤销临镇县,原临镇县赤峰、庆元、洞儿弯3区14乡划归延长;原延长二区五乡,自西沟门、郝家沟、小张家沟、唐家坪以西地域划归延安县;原延长四区四乡岔儿上、肖家河至南石寨子、马家圪台以东村子划归延川县。即今县境。

  1958年11月延长、延川两县合并为延长县,县境即今两县地域。1961年6月按合并时辖地分出延川县。至今县境稳定未变。

  截至2016年,延长县辖1街道7镇,288个行政村,77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5.49万,延长县辖7镇2乡1社区:七里村街道、黑家堡镇、郑庄镇、张家滩镇、交口镇、罗子山镇、雷赤镇、安沟镇。其中农业人口11.8万人。

  历史沿革

  春秋(前770--前476)为白狄(后改白翟)地。

  战国(前475--前222)初属魏,后属秦。

  秦(前221--前207)今境为高奴县辖,高奴为百户之上县,隶上郡。秦汉之际,项羽分董翳为翟王,都高奴。汉高祖元年(前206)灭翟国,复设高奴县。西汉(前206--24)高奴县隶上郡。公元8年,王莽篡汉,更朝“新”,改高奴县为利平县。东汉(25--220)复名高奴县,隶上郡。三国魏(220--265)居住匈奴等少数民族,未设县。西晋(265--316)并入金明郡地。前秦(351--384)氐人苻健居关中称帝,都长安。为氐地。后秦(384--417)羌人姚苌据北地,杀苻健取长安,自称秦帝。为羌地。[按:乾隆、民国《延长县志》均记为“晋室东迁,(延长)没入苻秦,为羌地;姚秦又灭苻秦,为氐地”,有误,据《晋书帝纪》载:“东晋穆帝永和七年(351)氐人苻健据关中称帝,建都长安,自称秦帝,国号后秦。”大夏(407--431)匈奴族酋长赫连勃勃自称大夏天王,公元412年发动民众十余万户,筑统万国作国都。今延长为夏地,界于石城(甘泉县西)、因城(安塞县南)2县之间。

  北魏神四年(431)魏灭夏。置广安县,属敷城郡北华州。北魏置广安县,方在今日之延长县境内。西魏(535--557)以广安析置义乡县,属延州文安郡。北周(557--581)广安县、义安县,属延州文安郡,仍西魏故县;北周建德六年(577)分云岩、汾川2县地设门山县,属丹州乐川郡。隋仁寿元年(601)为避太子杨广名讳,广安县更名延安县。大业元年(605)将义乡县并入,属延安郡。开皇三年(583)门山县改属丹州,大业元年改州为郡,门山县撤消,辖地划归汾川县,隶延安郡。唐武德二年(619)境内兼设北连州,增置义乡、齐明2县,贞观二年(628)州废,义乡、齐明2县撤并。武德三年(620)分汾川县地复设门山县,隶属丹州。广德二年(764)始改为延长县,取延水长流入黄河之意,改属延州。

  五代十国(907--979)沿用延长县、门山县建置,隶延州。唐末延州被李茂贞占据,延长为节度使拓跋功所据。开平年间(907--911)延州归后梁,延长隶属忠义军。后唐隶彰武军。后晋、后汉、后周仍隶彰武军。北宋初,设路以辖州,延长县隶延路延州。元佑中(1089--1091)延州改称延安府。熙宁七年(1074)门山县改属延安府。金(1115--1234)沿用延长、门山县旧制,属延路延安府。皇统二年(1142)改隶彰武军。元(1260--1368)陕西设行中书省,领延安路,辖延长县。至元六年(1269)撤消门山县,辖地并入宜川县。明洪武九年(1376)六月设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洪武二年(1369)五月改延安路为延安府,辖延长。清(1644--1911)实行省、道、府、县四级行政制。延长县属陕西省延榆绥道延安府辖。

  民国二年(1913)撤消府、州、厅制,省下设道、县两级,延长县隶属陕西省榆林道。民国十六年(1927)撤消道制,省直辖县。1935年5月30日延长县解放,成立延长县革命委员会,隶属陕北省苏维埃政府。当年,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将延长县划归第二区行政督察署(实已不管领)。1936年12月10日原延长县六区与红泉县合并,成立红宜县抗日救国政府,属延宜军分区管辖。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成立延长县抗日救国政府,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同时并存国民党延长县政府,属国民党陕西省政府第二区行政督察署管辖。1937年7月红宜县改成称固临县,属陕甘宁边区政府管辖。1942年陕甘宁边区分置延属分区、绥德分区、关中分区、陇东分区、三边分区5区,延长、固临县改归延属分区所辖。同年,固临县分出南泥湾;设南泥湾垦区、归延属分区管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国民党陕西省政府将延长划归第一区行政督察署管辖(实已不管领)。1948年7月19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南泥弯垦区和固临县合并,撤消固临县,成立临镇县。

  1949年2月撤消临镇县,辖区划归延长、延安两县,同年5月4日延长县属陕北行署直属县。1950年2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延长县隶延安专区(1969年改称延安地区)。1958年11月延川县并入,称延长县。1961年6月,按合并时的地域分出延川县。

  地理

  位置延长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延安地区东部,延河下游,北纬36°14'~36°46',东经109°33'~110°30'。东临黄河,与山西省大宁、永和县相望,南接宜川以雷多河为界,西连延安,北临延川。

  县城距各地里程为:西距延安市72公里,南距宜川县城100公里,北距延川县城72公里;南距省城西安经延安440公里,经宜川404公里;东北距首都北京绕西安道1652公里,经渭南道1492公里,经太原道921公里。

  气候延长县属大陆性季风半干旱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夏短冬长。

  冬季:在强大的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下,气候寒冷,干燥少雪。从每年10月13日至次年4月10日,平均177天。平均温度—3.6℃。

  春季:极地大陆气团削弱,热带暖气团北进,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因冷气团的活动,气温日较差大,易出现寒潮、霜冻、大风等天气。风多沙尘暴(黄风)和浮尘,常有春旱。从每年4月11日至6月10日,约61天。平均温度10~22℃。

  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气温高,降水多,多雷阵雨,时有冰雹。受冷空气活动和地形影响,雨量分布不均,常有伏旱。从每年6月11日至8月10日,约61天。平均温度23.1℃。

  秋季:暖湿气团与干冷气团交替,阴雨多,降温快。晚秋天气晴朗,秋高气爽。从每年8月11日至10月15日,约66天。平均温度为10~22℃。

  由于地形影响,东西气候差异大。东部黄河沿岸地域,年平均气温9.5~11.4℃,≥0℃积温3662~4556℃,≥10℃积温3100~3900℃,≥20℃积温1555~1730℃,无霜期180~190天,年降雨量450~500毫米;西部梢山阴沟地带,年平均气温8.5~9.5℃,≥0℃积温3000~3800℃,≥10℃积温2800~3400℃,≥20℃积温1613.2℃,无霜期160~170天,年降雨量500~600毫米。东西部习惯播种季节相差15~20天,收获季节相距20~30天。

  延长县湿润状况:干旱5个月(3~6月、11月),严重干旱3个月(12~2月)。半干旱1个月(10月),湿润3个月(7~9月)。

  教育

  延长县教育事业,据现有资料,可上溯到宋朝。崇宁年间(1101~1106)在县治东,建儒学。明洪武十四年(1381),知县吴宗梅建庙学。清乾隆十年(1745),沈堡创立书院。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书院,改设高等小学堂。民国初,有县立完全小学、初等小学和女子初等小学各1所,有镇立初等小学、私立初等小学各3所。十六年(1927)2月,成立延长县女子高级小学。1937年2月,鲁迅师范学校由延安迁至延长,并附设干部子弟小学班。1939年有学校50所,学生1224名。1951年学校发展到75所,学生增至1437名。1954年,成立延长县初级中学。1958年在大办教育的高潮中升格为完全中学,并改称延长县第一中学。1960年有普通中学5所,农业中学1所,初级师范学校1所,函授师范1所。1961年与延川分县后,仅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农业中学各1所。安河中学、延长师范、函授师范相继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公办中小学“停课闹革命”,师生外出“串联”,成立群众组织。1968年9月,开始复课。由“六、三、三”学制改为“五、二、二”学制,即小学5年,高、初中各2年。1976年成立延长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78年成立延长县幼儿园。1979年初中学制恢复为3年,1982年高中学制也恢复为3年。1989年小学恢复6年制。1983年成立延长县教师进修学校和延长县职业中学。1989年,有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0所,八年制学校3所,小学617所(其中:重点小学2所,中心小学12所,公民办完全小学63所,初级小学540所),职业中学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在校小学生13164人,为1949年1021人的12.9倍,在校中学生4675人,为1954年创办第一所初级中学时180人的26倍。1987年经陕西省和延安地区普教检查团和农教检查团检查验收,延长县为初等教育普及县和基本无盲县。

  教育行政机构,明清两代设教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劝学所。民国元年(1912)由县署第一科办理学务。十一年(1922)复设劝学所。民国十二年(1983),改设教育局。十七年(1928)设教育委员会。二十二年(1933),撤销教育行政机构,只设教育助理员。1935年5月延长解放,设文教科。1935年9月改称教育部。1937年9月改为教育科。1943年3月改为民教科。1948年7月改称三科。1951年6月又改为文教科。此后,先后称文教卫生科、教育科、文教卫生局、文教局、政工组教育组。1981年,称延长县教育局至今。

  文化

  民间艺术秦腔

  秦腔是在陕、甘民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乡风而办廿衷秘群众所喜闻乐见。个剧种。以古朴粗犷的西北秦腔脸谱,别具风格,独树一帜,讲究庄重、大方、干净、生动、美观。大体可分为白、黑、红、黄、粉五色,白色表示奸险阴狠,黑色表示勇猛憨直,红色表示忠义豪侠,黄色表示庄严神武,粉色表示廉明爽朗。

  皮影戏

  皮影戏为木偶戏的姊妹艺术,广泛流行于平凉、庆阳、天水一带,尤以陇东皮影风格独特,合水县皮影也是陇东皮影的典型代表。据{史记》载,皮影起源于汉武帝宫中,以后又流传到民间,经民间艺人修改,增色不少.相传,唐天宝年间,陇东一带就有皮影戏演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地艺人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董福祥曾把皮影戏班带到北京城,为慈禧太后庆贺寿诞。皮影因之而名扬天下。皮影是将雕刻精细、色泽鲜明的人像、鬼神、山水、鸟兽等映上白色屏幕,由演员操纵影人作出坐、卧、行、翻转、武打、提袍、甩袖、吹胡、抖须等灵活、利落,迅速、熟练的各种动作,并伴以唱,白,可表现出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皮影戏有功底扎实的七八个人,即可担任演唱、挑线和乐队等全面表演。影人大者尺余,小者七八寸,既能腾云驾雾,又能上天入地,具有淳朴的乡土气息和强烈的艺术魅力。

  秧歌舞

  秧歌舞又称“地秧歌”,是普及全省的传统集体舞。秧歌舞舞队一般由11人组成,其中花旦4人、童子4人、老旦、丑角、媒婆各1人。内容多以爱情故事为题材,可以表演出70多个队形变化,持续时间达2小时之久。秧歌舞除舞蹈外,大场秧歌为一完整的社火队;小场秧歌只包含说书、唱曲、小戏等内容。

  踩高跷

  踩高跷为平衡技术表现的一种地方艺术,是甘肃各地春节社火中最为精彩的节目之一。根据剧情内容,将具有高超踩高跷技术的男女演员装扮成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神话人物,双足绑在两根木杆(高跷)上,边走边表演。踩高跷难度极高,一不留神,就有摔倒和伤筋断骨之险。因而,它以精湛高超的空间平衡技术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跑旱船

  旱船也叫“花船”或“彩篷船”,是从唐代流行的秧歌基础上演化成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旱船多用竹、木、秫秸扎成船形,上搭彩篷,周围糊以彩纸,扎以纸花,前后各有一腊花盆,内燃腊烛。表演时,由“船姑娘”钻入船中,将船套于腰间,如坐船状,船外,艄公手持桨板,作划水行船状,和船姑娘对舞,犹如水面行船—般.其表现形式有停止、前行、后退、颠簸和陷泥等姿态,显得惟妙惟肖。跑旱船时多边舞边歌,内容主要反映各族人民的劳动和爱情生活。

  文物古迹文物古迹因战争动乱,风雨侵蚀,多数遭到破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物管理部门4次进行普查,抢救和保护了一些文物古迹。但“文化大革命”中,文物古迹又遭劫难,散佚流失,拆除捣毁,损失颇多。1983年前,县文化馆兼管文物工作。1984年,县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后,加强保护措施,落实管理责任,改善管护条件,收集出土文物,分类造册登记,进行研究鉴定。1988年普查,确定文物点561处,其中古遗址313处(新石器时代110处、商周8处、秦汉75处、隋唐1处、宋元4处、明清45处、待考证70处),古墓葬41处(秦汉2处、明清20处、待考证19处),石窟寺6处(宋清),古建筑27处(明清),石刻141处(隋唐1处、宋元1处、明清89处、待考证50处),近现代遗迹19处,近现代代表建筑1处,其它1处。1988年5月5日,县政府公布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鲁迅师范学校、毛泽东主席旧居。1989年12月30日,县政府确定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即交口镇张家沟照壁、延长镇小头沟永济桥、交口镇南禅寺、安沟乡护寺湾千佛洞、雷赤乡太留遗址、安沟乡庙台山遗址、罗子山乡石佛遗址、雷赤乡前河遗址、郑庄镇南林湾遗址、郑庄镇张台山遗址、黑家堡中村遗址、郑庄镇刘天河遗址。

  旅游

  翠屏山公园建设中的翠屏山公园是集园林、宗教、人文、休闲、娱乐为一体的陕北风情园林景区,依山傍水,环境优美。

  狗头山自然风貌景区狗头山,又名石阁山。位于晋陕黄河大峡谷西岸,距县城62公里,海拔1220.6米,有“站在狗头山,伸手摩着天”的说法。远眺开似狗头,雄伟高大,以奇险著称。站立山项,四望群众山环抱,狼神对峙,石鸡静卧,巍巍吕梁其貌可观,黄河大川隐隐可见,怪石林立。是最具陕北地理风貌特色的一座石山。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位于延长县城西,由清末候补知县洪寅聘请日本技师等人,于1907年勘定钻采成功,获得工业流油,名曰“延一井”,结束了中国大陆不产石油的历史。

  延长石油始于秦汉,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高奴有淆水,可燃”。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第一次提出“石油”这个科学命名,比1556年德意志人乔治·拜耳对石油的命名早了600年。

  延长石油官厂创建于1905年,是中国陆上开发最早的油田,迄今有102年历史。延长油矿已成为全国500强企业之一,年生产原油1000万吨,成为延安经济的龙头产业。

  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功盖华夏,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列为“中华之最”。延长油矿誉为“中国石油工业之母”、石油界的“黄埔军校”。

  马头关黄河大峡谷地处晋陕黄河大峡谷的中部,河岸宽800米,水面宽600米,谷深100米,流长44.7公里,流域面积2295平方公里,北接延川乾坤湾,南至壶口大瀑布。集3条河流,经4个古渡。两岸高山耸立,景象万千。黄河水流湍急,气势磅礴,如巨龙腾欲飞。陕北、晋西,沟壑纵横,黄土俱下,“黄”河就是在这里成就的。

  经济

  综述2009年延长县实现生产总值22312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1%,连续四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居全市第10位,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年初下达的目标任务。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520万元,增长6.5%,增速居全市第4位;第二产业增加值119530万元,增长4.2%,增速居全市第11位;第三产业增加值70070万元,增长22.9%,增速居全市第2位。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4.7%,24.1%和71.2%,分别拉动GDP增长3.1、1.2和16.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由上年的14.5:66.9:18.6调整15.0:53.6:31.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部分低收入居民生活比较困难。

  2011年,延长县实现生产总值29.2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5亿元,占年计划的100.8%,同比增长33.8%;地方财政收入2.82亿元,占年计划的100%,同比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占年计划的93%,同比增长17.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680元,占年计划的105.2%,同比增长20.5%;农民人均纯收入5819元,占年计划的116.8%,同比增长36.7%。人口自增率4.6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5%。

  201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3.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9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390元;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632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9亿元;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65%。

  农业延长县属陕北黄土高原梁峁丘陵沟壑区,土地资源丰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悬殊,积温有效性高,光合作用好,有利于农作物的干物质和水果糖分的积累,适宜于小麦、玉米、糜谷、豆类、棉花、花生、烟叶、中药材及果树的生长,基本上是一年一熟,也有两年三熟的。延长县是古老的农业县,农业的起源较早。

  清代,延长农业已有固定的生产区域和一定的产量,大部分集中在延河两岸和县城附近。乾隆《延长县志》载,延民以“农业为生计根本,而工商次之”。耕作粗放,方式简单,产量极低。时农业生产耕具铧小犁浅,入土不足三寸,下种时驱驴驮农家肥,无负担者,计一(四亩)不能受一亩之粪,故苗浅获薄,止石许。“旱唯盼雨,即近水可浇灌,不事灌溉”。

  民国时期,农业较前略有进展,注意引水灌溉,改变生产条件。民国元年至十一年(1911~1922),延长县私人共修起自流灌溉渠11处,可浇地254亩。延长县农业生产仍为畜力耕作,产量增长不大。

  新中国建立后,兴修农田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农业机械,推广科学种田,使农业生产得到较大幅度的发展。1989年,农业总产值4988万元(现价),粮食总产3425.1万公斤,比1949年1245.5万公斤增长1.75倍。农作物有粮食、棉花、油料、经济作物。

  2009年,延长县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加大主导产业开发力度,产业开发再上新台阶。延长县苹果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万吨,较2008年增长17%。在以苹果为主的农村主导产业的支撑下,延长县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延长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86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6.5%,增速居全市第四位。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8年的14.5%提升到15.02%。

  2011年延长县种植28万亩苹果,3万亩酥梨,7000座蔬菜大棚,8.13万亩花椒,是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2011年苹果实现产量20万吨,产值6亿元,农民人均果品收入6000元。延长县生猪存栏8万头,建成沼气9530口。

  工业延长县矿产资源较丰富,已探明储量较大的有石油、天然气、煤炭、石灰石、石英砂、铁矿石及硅酸盐瓷土等。开发利用最早的矿产是石油和煤炭。石油、煤炭埋藏浅,储存稳定,易开采,质量较好。石油为低硫—石蜡基原油,可加工生产出千余种产品,被称为“液体金子”。延长石油的发现和利用始于汉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在延长县城西钻成中国近代陆上第一口石油井——延一井,始有机械开采的石油工业。煤炭为三迭系延长群第五组(T3Y5)即瓦窑堡含煤组,煤质为中硫、中灰、低磷、高发热量的3号气煤,发热值为6400千卡/公斤,是良好的动力及配焦用煤。据石马科周围出土墓瓦记载,清同治年间延长煤炭已被开发利用。石油、煤炭的开发利用,逐步改变了用禾秆柴草作燃料和靠进口石油、蜡烛照明的状况,促进了陶瓷、冶金、砖瓦、水泥和手工业的兴起及发展。

  1937年延长成立纺织工业合作厂,组织妇女纺纱织布,到1939年已有140余人从事纺织,有织机25架,日可出布433米。除供应延长县群众外,大部分销售陕甘宁边区,解决部队机关穿衣问题。

  二三十年代,延长工业主要以手工业为主,有铁木、砖瓦、皮麻、榨油、酿造、石工、石灰、首饰、染制等,分布城乡。1940年,延长有粉房21处、酒坊1处、染坊7处、油坊5处、磨坊5处、砖瓦窑1处,铁匠34人、银匠3人、木匠53人、石匠34人、毡匠31人、锡匠1人、纺织4人(不包括纺织厂);固临县有粉房4处、染坊14处、油坊3处、砖瓦窑2处,铁匠16人、银匠7人、木匠40人、石匠20人、毡匠12人。由于时局不稳,手工业生产设备简陋、工具落后、工艺简单、规模小,产品质量低、销路不畅,同行业相互竞争合并,作坊时多时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延长县工业也不断得到发展。1954年开始建立手工业合作社,1956年基本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从根本上改变了生产关系。1957年延长县手工业合作社发展到6个,工业总产值98.16万元,比1950年净增91.90万元,增长15.6倍。

  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兴起“办厂热”,手工业社全部转厂,建起石马科铁厂、乔家沟铁厂,兴办煤炭、化肥、制糖、油料加工、造纸等工厂178个。由于忽视客观条件,一哄而起,铁厂、纸厂、化肥厂均不景气,陆续停办,造成较大浪费。

  1965年,延长县有工业企业26个,工业总产值38.65万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工业生产受到较大破坏,乡镇企业大部分解体。1970年在大力创办地方小工业高潮中曾兴办一些企业,但因盲目兴建,设备技术不过关,产品质量低劣无销路,又纷纷下马停产或合并。在动荡的10年间,企业生产无秩序,不讲成本,不搞核算,不增加积累,各项制度被废除,企业、职工吃“大锅饭”,工业生产在徘徊中发展。至1976年延长县工业企业有32个,工业总产值189.46万元。1978年延长县有工业企业34个,工业总产值378.71万元,比1976年增长99.8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拨乱反正,贯彻“工业三十条”,狠抓企业经营管理,扩大企业自主权,延长县工业发展较快。先后筹建和恢复了成为延长县两大重点企业的延长县卷烟厂和石油钻采公司,县政府对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对卷烟厂采取包死基数、超收返还的办法,该厂与上海、延安卷烟厂横向联合,聘请30多位技术人员协助技改。1989年产量4万多箱,产值1420.8万元,产品税800万元,占县财政收入一半多。对石油钻采公司采取旧井垫底,贷款起步,以油养油,滚动发展的办法。该公司从勘探到采油等14个成套项目全能自行进行,1989年底原油产量达9050吨,上缴税金27万元,利润203.26万元。

  1985年第二次工业普查时,延长县有独立核算的工业企业28个,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1个、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7个,职工人数达1187人;工业企业拥有全部资金1213.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597.1万元,工业企业总产值478.8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总产值395万元、集体所有制工业总产值83.8万元。工业门类增多,初步形成石油、煤炭、机械、建材、电力、食品、缝纫、皮革等多种门类的工业体系。截至1989年底,延长县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8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11个、集体所有制企业17个,职工人数1951人;工业总产值2132万元,比1978年增长5.63倍,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1828元/人。

  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已形成乡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的多层次经济结构。至1989年底,延长县共有乡镇企业1450个,其中乡镇办企业36个、村办企业108个、联户办企业172个、户办企业1134个,从业人员4500人。完成产值1115万元,工业总产值310万元,税利267.24万元。

  工业管理机构,清以前无考。民国前期,延长油矿隶属陕西省建设厅,厅设事务所主管石油工业。1935年9月延长县民主政府内设四科,负责生产兼管工业,后改为建设科仅管理企业登记、审批手续。1952年县人民政府增设工商科主管工商业。1955年县供销社附设手工业联社,次年手工业联社分出,主管延长县手工业合作企业。1957年初撤销工商科,设立工业局主管国营工业。1961年工业局、交通局合并为工业交通局,主管工交生产。1965年手工业联社撤销,业务归工交局。1969年工交局更名工业交通腽务站,1973年恢复原名。1979年新设社队企业管理局,主管社队企业和农村手工业。1983年,撤销工业交通局,设立经济委员会主管工交生产。1985年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重新建立,县经委将城关镇所辖的3个二轻企业移交手工业联社管理,1989年手工业联社改为二轻工业局。

  2009年延长县完成工业总产值15.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3%。实现工业增加值1134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154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3.7%;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190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较上年增长2.2%。建筑业发展速度加快。2009年延长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09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7%。

  2011年县内有三个采油厂,年产能70万吨。工业园区规划为“一园两区”,西部能源化工园区建有20万吨天然气液化厂,十二五期间将建成投资过百亿的延长能源化工项目。东部为农副产品物流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现已形成万吨果品贮藏能力。煤炭资源整合基本完成,年产能达到60万吨。

  资源

  水资源延长县过境河(主要为延河)客水总量2.23亿立方米;自产水12.72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径流总量0.598465亿立方米,占总降水量的4.7%;浅层地下水总量0.18926亿立方米(地表水重复),占总降水量的1.5%;补给深层地下水0.03821亿立方米,占总降水量的0.3%。通过土壤、水面、植物等途径蒸发、蒸腾水量12.1275亿立方米,占总降水量的95%。境内年径流深由东南向西北递增,年平均径流深25.29毫米。

  植物资源延长处于东部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中纬地带的过渡区,植被带有过渡的特色。华北区系植物占主导地位,具有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性质,植被分布不均,森林稀少,灌木草丛较多。在地质时代早第三纪晚始新世时,至晚第三纪末期上新世(约4000~300万年)和第四纪初期,延长属热带森林灌丛草原。气候炎热干旱,植被以灌木、草类为主,散生着稀疏的乔木。莎草科、蒿属、豆科、禾本科占70%,木本植物占10%。气候自然环境的变化,导致植被演替,由热带稀树灌丛草原演替为温带森林灌丛草原。约3000年前,延长林茂草丰。经历代战争,森林严重破坏,本世纪四十年代,县内林草尚茂密,后农垦采伐,森林逐渐稀少。境内植被现状大都是次生植被。

  1987年底,延长县累计人工造林保存面积303788亩,其中有林地109621亩,天然次生林12340亩。森林覆盖率6.52%。共有各类型草场950663亩,其中山地灌木草丛类草场115833亩;农林间隙地杂草类草场636175亩;次生林及人工林地草场9074亩;人工草场189581亩。草场覆盖率26.81%。林草总面积1254451亩,覆盖率33.3%。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