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让窑洞变课堂、旧址成学校、文物焕新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延安窑洞历史价值 延安让窑洞变课堂、旧址成学校、文物焕新生

延安让窑洞变课堂、旧址成学校、文物焕新生

2024-07-16 12: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一盏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小油灯,为我们的领袖送走了多少个夜晚,又迎来了多少个黎明。”

➤使用新技术+老材料,实现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不仅恢复了文物原貌,还维持了文物状态的稳定、降低了修缮成本

➤修葺后的窑洞群分为体验区、教学区,学员们在学习课程后,还可以到体验区和面、包饺子、烧柴做饭等,红色教育融入历史场景之中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杨一苗

 

  “滴滴……滴滴滴……”,坐在窑洞昏黄的灯光下,来自山西省长子县的小学生贾年乐手执发报机按钮,体验了延安时期曾将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胜利捷报等消息传向全国的“红色电波”。

  这是一堂开设在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窑洞中的现场教学课。陕西省延安市通过把课堂搬进旧址、将文物融入实践、让历史结合现实,实现了革命纪念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

3月30日,参观者在陕西延安枣园革命旧址参观   张博文摄/ 本刊

  沉睡资源待盘活

  “一盏貌不惊人、普普通通的小油灯,为我们的领袖送走了多少个夜晚,又迎来了多少个黎明。”延安市的小小讲解员呼欣悦稚气未脱,她把这段革命故事讲得活灵活现,引得参观游客驻足聆听。

  正值暑期,由青少年学生组成的小小讲解员,在延安的各个革命旧址,用“讲、唱、跳”等方式,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生动讲述延安精神和延安故事。

  1935年中共中央与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在延安的13年里,留下的革命旧址及文物遍及延安13个市县区。延安市革命文物保有量多、级别高、内涵丰富,现有革命旧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万余件。

  延安的革命旧址多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挖土而建的土窑洞,除了少数作为基本陈列之外,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闲置旧窑洞通风排水不畅,每年夏秋季集中降雨致窑顶覆土含水饱和,许多窑洞内部出现大面积渗漏、抹灰层脱落、霉斑等文物病害。而延安红色展馆开放规模和接待游客量的逐年增加,加重了旧址窑洞的损耗,承载力和游览体验质量下降。

  “实现革命文物日常维护和活化利用‘齐步走’,盘活革命文物资源、提升革命旧址的利用效率和影响力,是当前解决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当务之急。”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党委书记薛耀军说。

  为此,延安通过深入挖掘蕴含在革命文物和革命旧址中的红色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加快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

  唤醒革命文物

  清凉山,位于延安市中心延河北岸,与宝塔山、凤凰山隔河相望。在这二水交汇、三山鼎峙的地方,先后诞生了新华通讯社、中央印刷厂、新华书店总店、解放日报社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这里是新中国新闻广播、出版事业的发祥地,因此被称为“中国红色新闻山”。

  如今,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是一处国保单位。清凉山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刘金林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在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守好文物保护‘红线’的同时,对活化利用革命文物往往‘敢想不敢干’。”

  为解决革命旧址的保护与利用问题,陕西省修订并通过了《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其中明确提出“创新革命旧址展示与利用方式”“增强互动性和体验性”“鼓励依托延安革命旧址开展研学实践活动”。同时,这部条例还对受保护的革命旧址范围进行了扩充。

  有了法规政策的支持,延安开始先抢救保护、再合理利用,逐步“唤醒”革命旧址。

  为解决旧址窑洞渗漏、潮湿等“痼疾”,延安市探索使用现代工艺及传统材料对文物进行修复与维护。“我们使用‘新技术+老材料’,以实现对文物本体的‘最小干预’。”刘金林说,墙面挂网、窑顶铺三七灰土等做法,不仅恢复了文物原貌,还维持了文物状态的稳定、降低了修缮成本。

  记者在清凉山革命旧址看到,这里的多孔窑洞曾经因墙体潮湿酥碱、抹灰层起皮脱落而闲置,经过修缮后都恢复了朴素整洁的历史原貌。一些窑洞安置了简单的桌椅床铺,已经改造成红色教育体验基地。

  同时,根据已开始施行的《延安市实施〈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办法》有关规定,延安开始尝试与社会力量合作共建革命旧址红色教育培训基地。由文物管理部门提供闲置窑洞,由企业出资,根据审批的修缮保护方案对文物本体进行修缮,改造用于配套服务的基础设施,并负责基地的运营管理和课题开发、拓展培训、研学、专题教学等。企业向文物管理部门支付一定的营地使用费,用作文物本体的日常保养维修资金。

  法律政策创新、保护技术更新、引入社会力量,陕西省及延安市“三管”齐下,正在补齐革命文物活化利用短板,为革命旧址赋能。

  保护利用齐步走

  1939年,日军大规模扫荡、国民党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让延安经济空前困难。这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传承至今,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

  在延安清凉山革命旧址,修葺后的窑洞群分为体验区、教学区,学员们在学习《窑洞无声精神永存》的课程后,来到体验区烧柴做饭,进行教学项目实践。学员马彩玲熟练地和面、包饺子,她说:“以前我们接受红色教育,是听和看、是从展馆到展馆,现在能融入历史场景之中,切身感受红色精神、汲取红色力量。”

  近年来,延安市通过创新文物保护利用新模式,将多个过去展陈单一、缺乏互动的革命旧址,打造成革命文物的日常维护与活化利用“齐步走”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目前延安市已经对清凉山新闻出版部门、桥儿沟六届六中全会、陕甘宁边区政府、中共中央西北局等革命旧址共460孔闲置窑洞进行了修缮保护。来自各地的党员、干部、青少年,走进了延安、走进了窑洞。

  在延安鲁艺革命旧址,建起了茅盾、丁玲、冼星海、胡蛮等4个单体博物馆,延安文艺纪念馆也已对外开放,旧址年接待参观游客超过300万人次。近期,延安市的南泥湾大生产和“三战三捷”纪念馆陈列布展也开始对外开放。

  2020年,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延安是首批6家中唯一的“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今年以来,随着红色旅游、红色培训的不断升温,延安以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为目标,不断向历史、文艺、战争、新闻等多方面拓展延安革命文物及旧址的展示利用,使博物馆门类更加多样化、教育研究功能更加完善。□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