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康熙通宝大全图谱 收藏级

收藏级

2024-02-18 05: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010年秋拍,清代宝泉局“光绪通宝”小平钱四排七十四枚钱树一棵,高:64厘米,首尾全,保存极为完好,拍卖成交价672000元!”

清代钱币的历史及分类1616年努尔哈赤建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称天命汗,清朝也是于此年开始铸币,至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宣统帝溥仪于1911年退位,历经295年。

清代流通货币主要分为银两、银元、铜币、铜钱等几大类。

前清时期以银两和铜钱为主要货币。道光皇帝执政时期,清朝货币出现巨大转折。道光年间,因为鸦片的非法输入日渐严重,白银外流加大,日甚一日,银价上涨,以往千银兑白银一两的情况不能维持了,道光二十五年御史刘良驹奏称:“京中纹银每两易制钱几及两千文,外省则每两易制钱二千二三百文不等。”银贵钱贱,铜钱购买力下降,政府是赔本铸钱。西南各省钱局不断减重,由一钱两分,减为七八分,民间私铸钱更是减轻到三四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银价暴涨,各省钱局发生严重亏损,纷纷停铸。到道光末年,只剩下京师两局,宝云、宝浙等几局出钱,宝川、宝直、宝黔仍属私铸,是地方官员与钱局人员勾结铸造。因而“道光通宝”制钱大小轻重不一,比较正规的在2.2厘米左右,轻小的就不一了,且相当普遍。

而到了咸丰皇帝执政时期,清朝铸币迎来了高峰,因财政紧张而开铸大钱,人为的搞通货膨胀,“咸丰重宝”、“咸丰元宝”应运而生,相当于大额的铜钱,当五十称重宝,当百称元宝。另外咸丰执政时期开始发行纸币,也就是大家熟悉的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

另外咸丰时期,上海的一些银号也铸造了一些类似银元的银饼。福建漳州铸造的漳州军饷,是清政府为了支付当地驻军的军饷而用土法铸造的银元。

到了光绪初年,慈禧太后又下令从国外进口造币机器,用机器铸造制钱,同时因为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战争赔款等因素,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压力,开始于1900年铸造大清铜币。但是该币仅仅发行了11年,便随着清政府的倒台,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清代铜钱系列(包含清代各个朝代的通宝、重宝、铜币等)

清代通宝系列

清朝自努尔哈赤至爱新觉罗溥仪共经历十二帝,因此大清发行的清代通宝也有十二个流通版别。

天命通宝

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面文为老满文、汉文两种,满文钱,面文左右上下序读,光背无文,钱径2.7--2.8厘米,重5.46。4克,外郭不规整,赤铜,为女真族第一代货币,距创有文字仅50余年。汉文钱,面文真书,直读光背,钱径2.6厘米,重4.6--6克,传世汉文钱少于满文钱,然较顺治以下诸钱为少。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价格较一般钱币普通品为高,满文钱为小平大型。而且读法不同于一般钱文制式,按左右上下顺序读,颇为奇特。汉文钱为小平钱制式,发行量不大。

天聪通宝

天聪通宝铸于清太宗皇太极1627年在满州即帝位,改元天聪明才智之时。钱径4.4厘米,重2.2克左右。天聪汗钱为老满文当十大钱。钱面文按左上下右序读,直译为"天聪汗之钱",俗称天聪汗钱。钱背穿孔左方老满文"十",右穿孔侧为"一两",是仿照明天启记值记重制。天聪汗钱制作精好,品相优美,边廓坚挺,很是少见,据传当时仅铸造了200余枚。

顺治通宝

顺治通宝是清世祖顺治年间(1644-1661年)所铸钱。顺治元年,在北京于工部、户部开设宝源局、宝泉局铸币,后随着天下统一,在各地开设钱局,钱币上用楷书写着“顺治通宝”。顺治通宝的成分红铜七成,白铜三成。一千铜钱称为一串。顺治通宝重初定位每文一钱,后改为一钱二分、一钱四分、一钱二分五。顺治通宝的币型未能统一,按照背文可分为五种,也就是“顺治五式”。一式仿明钱,光背,径2.4厘米,重3.6克,二式汉字钱仿会昌开元,铸局各于穿上下左右。计22字,工户同福临东江宣原陕蓟昌西河宁广浙荆延阳云襄。径2.5--2.6厘米,重3.8--4.5克,三式权银一厘钱,穿左一厘,穿右铸局名。

康熙通宝

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1722年)。钱径2.5-2.7厘米,重3.8-5.5克。钱面文字“康熙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康熙通宝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仿"顺治四式"的满文钱。钱背满文"宝泉"、"宝源"左读,是户、工两部所造。另外一类是仿"顺治五式"满汉文钱。康熙年间,全国设有24个铸钱局,不同铸钱局铸行的钱币各不相同,将这24种钱币集齐即一套,从这24种钱币正面文字看,没有多大区别,皆为康熙通宝,其背文却各不相同,除户部宝泉局和宝源局为满文外,其它22种钱币均为满汉两文各有一字,其左为满文,右为汉文,这22个汉字代表22个铸钱局。

雍正通宝

雍正通宝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通宝,是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相对数量最少、版式最简的一种制钱,但是由于其规范、精整,个别局铸的雍正通宝一般直径竟在28毫米左右,开创了小平钱币的先河,文字也空前的工整和统一,一直为钱币收藏爱好者所珍爱。

乾隆通宝

乾隆通宝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在位的60年里盛传佩带“乾隆通宝”铜钱可驱灾辟邪,背面的满文比较复杂,乾隆通宝钱径约2.2-2.5厘米,厚0.1厘米,重约2.4-4.8克。钱面文字"乾隆通宝"以楷书书写,其字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文字沿雍正满文钱式穿孔左边有"宝"字,穿孔右边铸有各局名。

乾隆通宝连宝泉、宝源在内先后有22局开铸,多用黄铜与青铜,也引进国外洋铜浇制法。新疆地区新用方孔圆钱,开设伊犁、阿克苏、乌什、叶尔羌、喀什葛尔、库车等局,因用自产红铜鼓铸、故称为“新疆红钱”或“普尔钱”(“普尔”维语即钱的意思)。乾隆通宝只少数钱背文看见星号或汉字。乾隆通宝还有合面钱、吉语钱以及私铸劣质钱、鹅眼钱等,品类不下百种,存于世上的有雕母数种,至为珍贵。

嘉庆通宝

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径2.2-2.6厘米,重2-4克。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左"宝",右为满文铸造钱局名。

道光通宝

道光通宝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1850年)。钱径一般2.2-2.7厘米,重2.5-3.6克。钱文“道光通宝”四字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是记有宝局二十名的满文。“道光通宝”形制特点基本与嘉庆钱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新疆阿克苏、库车因缺少黄铜而开始铸折五当十升值平钱,这是清代虚值大钱的滥觞。“道光通宝”只少数钱背有星月纹以及记地、记年、记值的汉字,但却不多见。因而大小不一,轻重悬殊。

咸丰通宝

咸丰通宝铸于清文宗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全国27局所铸的小平钱,铜质、大小及文字各不相同,粗略者多而精良者罕见。一般直径2.2~2.6cm,重2.4~4.2g,其中大样钱鲜见,而更多为私铸劣质薄小钱,期间鹅眼钱重不足1g。背文满文各宝局名,常见者大约20局左右,尤以“宝台”局“阿克苏”局“宝通”局所铸为稀少。传世尚有“咸丰通宝”雕母数种,极为珍贵。

咸丰通宝在咸丰元年时,规定钱重一钱二分,至第二年,变为一钱,但具体铸行大多轻于规定重量。“咸丰通宝”面文有楷书等,背文满文局名有:宝源、宝泉、宝河、宝德、宝东、宝伊、宝济、宝晋、宝陕、包巩、宝苏、宝浙、宝昌、宝福、宝台、宝武、宝南、宝广、宝桂、宝川、宝云 阿克苏、宝黔,等二十四个局。其中宝台、宝德、宝广、阿克苏等局数量极少。

同治通宝

同治通宝铸于清朝穆宗同治元年(公元1862—1874年)。版式类似“康熙通宝“,同治通宝“乾隆通宝”,有苏,川,云,源。昌,桂等记局,但铸量较清朝前期已有大减。如宝陕,济,伊,武,福,南,黔,广,晋,阿克苏等局仅见与部颁样钱。

光绪通宝

光绪通宝铸于清德宗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钱文楷书或楷兼隶,楷兼宋三体。背文满、回文记局、记年、记吉语,记批次等多种形式。光绪钱是中国造币史上首次引进西洋机制造币方法铸造的第一批中国样式(外圆孔方)的行用钱。另有北洋造光绪通宝机制铜币,背北洋零用一文(公元1902-1908年)。

宣统通宝

宣统通宝铸于清废帝宣统年间(公元1909-1911年)。机制的1.7厘米,薄片状。翻砂的1.2-2.5厘米。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新疆地区有“宣统通宝”红钱,以及宝广、宝福两局出过机制币。

另外大清通宝系列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存在—祺祥通宝

祺祥通宝是清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六日始铸,还未发行,十月五日即被勒令废除,“祺祥”年号仅存69天。 铸币回炉铸为“同治”钱(1861年),与祺祥重宝一起并称为中国寿命最短的钱币。当时所铸多为样币,流通币几乎全部收回损毁殆尽。

清代重宝系列

清代重宝区别于清代通宝,前清时期由于经济稳定,并没有铸造此类大额铜钱,但是自咸丰时期战乱频发,通货膨胀,咸丰重宝应运而生,清晚期的几位皇帝执政时期,重宝系列一直得以延续。

咸丰重宝

咸丰重宝铸于清文宗咸丰年间,直径36.4mm,缘厚2.4mm,内穿6.3mm,重14.9g(或大或小)。当五十及以下计值称为“咸丰重宝”,以区别于小平钱“咸丰通宝”。此种铜钱币十分精美,字迹清晰深俊,铜材优良,呈浅红或黄色,钱文精美,没一丝一毫拖泥带水,比同版流通的钱稍大些、厚重些。

同治重宝

同治重宝铸于清朝穆宗同治元年(公元1862—1874年),存世有两种“同治重宝”部颁样钱,背文满文局名,一种较大(直径3.2厘米),制作精美;另一种较小(直径2.8厘米),较薄,制作粗糙,均系“宝泉局”为户部颁发而铸的样钱。

光绪重宝

光绪重宝铸于清德宗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8年)。所铸的当五、当十钱。形制较小平钱工整,面文为清秀楷书,直读,背穿左右为满文宝局名,上、下为汉文“当五”或“当十”二字。光绪重宝有宝泉局、宝源局当十、宝苏局当五外,其它多属部颁样钱。

咸丰元宝

此“元宝”非彼“元宝”是咸丰时期所铸的大额铜钱,而非我们平时了解的金银元宝。咸丰二年(1852年)十月十九日,四川学政何绍基向清廷上摺,要求政府铸造大钱,以应付日益困难的财政需要。他在奏摺中说:“……历代大钱之制不一,大约由当五、当十至当千而止。拟请于常行通宝钱外,铸为大钱三品:曰当一百,曰当五百,曰当一千……咸丰皇帝于十一月二十八日在奏摺上亲自朱笔批示:“所奏不为无见,然小钱大钱,制虽异,用实同,现铸小钱,铜尚不足,何况大钱乎!汝知一未知二也。至器用多铜,原干例禁,本年曾经降旨。况古制亦非尽善,举一事必欲复古,试问井田,封建尚可复乎?此摺著户部存记,若有可行时,不妨采择入奏。钦此。”咸丰元宝由宝泉局所铸,主要有“当百”、“当二百”、“当三百”、“当五百”、“当千”等五种面值。

清代铜币系列

大清铜币铸于光绪至宣统年间(1900年-1911年),钱面中央有“大清铜币”四个汉字,内嵌一小字代表地名,上端是满文“大清铜币”字样,两侧为年份。边缘中间分别“户部”二汉字,下端为“当制钱十文”。钱背中央为蟠龙,上端是“光绪(或宣统)年造”,下端英文“Tai-Ching Ti-Kuo Copper Coin”字样(大清帝国铜币)。

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铜元(铜币)首次在广东试铸成功。铜元(铜币)每枚重2钱,含铜95%、白铅4%、锡1%。

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清政府为整齐划一铜元,解决流弊,着手铸造“大清铜币”。分四种:当二十重四钱,当十重二钱,当五重一钱,当二重四分,成色定为紫铜九五,配白铅五。因为滥铸之风一发而不可收,铜元日趋贬值。

大清铜币铸造始于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止于1911年(宣统三年),流通时间较短。因其版面设计优雅,雕刻精良,且存世量极为稀少,大清铜币光绪年户部造当十被誉为中国近代制币中的十大名誉品之一。

综上所述,清代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钱币版别丰富、铸造精美,可谓中国古代钱币的集大成者!

“2011年春拍,清代“光绪二十六年 九月 湖北盐饷官钱局”五十两银锭一枚,重量:1863.5克,湖北大宝铸造规整,造型优美,官钱局铸锭更为规范,戳记规矩,此枚盐饷大宝包浆均匀,通体无伤,宝光十足,品相与品种均极其难得,拍卖成交价1265000元!”清代银两系列

银两是以银锭为主要形式的一种秤量货币单位。起于汉代盛行于明清。流通的白银,大体分为4种: 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秤量银两的平砝,因地区和使用单位各异,全国有170余种,最主要的是库平两、广平两、关平两、漕平两等。光绪三十四年 (1908年) 清政府规定库平 1两等于37.301克。

前清时期,1两白银可以换到1吊钱,古时通常说的1贯钱或1吊钱就是1000文。但是到了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的时候, 一两白银就可以换到制钱一千六七百文了。咸丰以来,银价猛涨,一两白银竟可以换到两千二三百文之多。可见货币贬值,通货膨胀自古便有。

康雍乾时期银两统称为元宝银,并根据重量分为元宝、中锭、小锭、通称银块或银锭此外还有碎银。元宝重约50两,多用于大额支付;中锭重约10两,多为秤锤状;小锭一般3-5两,状如馒头;滴珠、福珠均为一两以下的碎银,一般作为银锭的补充。

清代银两并非官方独家,各地均可自行熔铸宝银,以致宝银的种类和名称虽然全国大体一致,但成色与重量并不一律。有100%纯银,99%以上的足银,93%以上的纹银以及90%以上的标准银等。各地使用不同成色名目的银两,相互兑换均有一定的折算比率。

同时各地银锭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比如:

直隶地区银两以船型银锭为主,另外还有双翅较矮的船型银锭;

清代直隶“光绪卅一年十月 庆云县 匠源昇号”五十两银锭

山西银两以船型银锭为主,另一种束腰形的小元宝;

陕西的银两多为椭圆形;清代陕西“西安省城 足色宝 庆义公”五十两银锭

山东的银两多为船型银锭;

清代山东“光绪二十三年月 滕县 银匠公兴顺”五十两银锭

浙江的银两以圆碇为主;

清代浙江“元年 浙海关 吉字”五两圆锭四川主要铸造圆锭;

清代四川光绪“二十一年 海防 匠福泰号”十两圆锭

云南银两前期是方锭,后期状如马鞍或牌坊;

清代云南“思茅 马记”五两银锭

贵州银以茶花银锭和圆锭;

清代贵州“贵州捐局 贵州捐局”十两圆锭

湖北银两是船型银锭和圆锭。

清代湖北“光绪二十四年 十二月 公安县 官钱局”五十两银锭

湖南银两锭近于长方,略束腰,另外还有一种龟宝,因锭面两耳特低,形如乌龟;

清代湖南“同治十年 三月 刘阳县 钱公慎”五十两银锭

江西银两是方宝和圆锭;

清代江西“光绪廿六年 九江成福”十两银锭

安徽以船锭和方锭为主;

清代安徽“光绪六年贰月 督销总局 皖岸盐课 和丰银炉”五十两银锭

广西和广东是形如砝码的银锭;

清代广东广州十三行商铸关税银“道光四年 十月大隆 怡和”十两砝码锭

东北三省多为船型元宝,因形制特别,锭面两耳特长,故俗称大翅宝;

清代吉林“光绪年月匠马清 吉林敦昇源”五十两银锭

新疆通行船型和方形元宝。

清代新疆“大清光绪年 密记元亨 天合银局造”五十两银锭

清代银币系列

清代的银币最早铸造于乾隆时期,但是并非流通性货币。公元1792年,清朝中央政府在西藏拉萨设立宝藏局铸银币。乾隆帝考虑到西藏不产铜,如从云南采购,运输艰难,故特许宝藏局铸银币。不久,福康安将军呈进钱模,正面铸“乾隆通宝”四字,背面铸“宝藏”二字,俱用藏文。

网上也有一种说法,说当时铸造的银币镌刻有的班禅头像,经过查证,应属清末民初的臆造品。清末民初乾隆后藏班禅臆造银币

嘉庆时期也延续了这种传统,嘉庆元年 (1795年) 始铸,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停造。币的一面为汉文 “嘉庆宝藏、某年”,一面是嘉庆宝藏和某年的藏语译音。银币有一钱和五分两种。

道光元年(1821)也开铸了此种银币,币重4克,直径28毫米,厚约0.9毫米,面值1钱。币的版面:一面为汉文“道光宝藏”和“某年”字样;一面为“道光宝藏”的藏文音译和“某年”的意译。两面均有珠串和云朵。而机器自铸新式银元则始于光绪八年(1882)吉林机器局铸造的厂平(吉林通用银两)一两币,因铸造数量甚少,后世罕见,时市面流通的银币主要是洋钱。两广总督张之洞于十三年(1887年)奏准由广东造币厂试铸,正面铸有“光绪元宝”4字,上圈有“广东省造”4字,下圈有“库平七钱二分”6字,背面镌有龙形及一串英文。此版样币十分稀珍。广东省造光绪元宝七二反版银币样币全套五枚

光绪元宝于1890年正式开铸,也被称为龙洋。在此期间,天津造币总厂制有币面标为光绪二十九年的户部光绪元宝试样币一套,面值一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五等币值。湖广总督张之洞此时极力主张银元重一两,在湖北开制了光绪三十年(1904年)湖北省造大清银币,重库平一两,背面为双龙戏珠图,史称“两元之争”,但始终没有结果,最终于1908年定版币面计重为:库平七钱二分、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共三等币值,这也是光绪年间清朝中央政府制造发行的仅有的一套银元。

宣统二年(1910)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将铸币权统一于中央,规定国币以圆(元)为单位,辅币有银、镍、铜币,规定银辅币有五角、二角五分和一角共三等。定名为“大清银币”,由湖北、南京两个造币厂铸造。此版本尚未发行,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又重新制模,试制大清银币,主币的蟠龙图案。版本也有很多,计有长须龙、短须龙、大尾龙、反龙、曲须龙及签字版等版别。

清政府又拟订了《整顿圜法章程》十条,其中提出银币专由天津造币总厂制造,保留南洋(江南)、北洋、广东、湖北四局为分厂。

宣统三年大清银币长须龙壹圆样币

而后发生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迅速覆亡。于是大部分新版银币胎死腹中,只留有少量样币。另外还有部分各省自铸的银元,但无成色、重量都符合标准的全国统一铸造的银币。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货币种类之多,版别之丰富,制作之精美冠绝所有朝代,可谓古代货币之集大成者。近些年清代货币的收藏市场也异常火爆。摘自:多宝谈笑作者:作者: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全国钱币收藏联盟副主席牛双跃先生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