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继位后杀了大太监吴良辅,是为了遮掩生母与其对食的丑闻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康熙生母佟妃和太监 康熙继位后杀了大太监吴良辅,是为了遮掩生母与其对食的丑闻吗?

康熙继位后杀了大太监吴良辅,是为了遮掩生母与其对食的丑闻吗?

2024-07-02 14: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清圣祖康熙皇帝年仅8岁继位,他执政期间整治了很多权臣,擒鳌拜、平三藩,小小年纪却毫不手软。不过这都是后话了,是他继位几年以后羽翼丰满了才出手的。然而他刚刚继位几天后就迫不及待地处死了一个太监。

一个8岁的孩子为何会如此厌恶一个太监,以至于在继位之后没几天就诛杀了他呢?后世民间流传有一些桃色传闻,说这个太监吴良辅曾经与康熙生母佟妃对食,康熙诛杀吴良辅是为了遮掩关于自己生母的这一桩宫廷丑闻。

在电视剧《少年天子》中也采纳了这一说法,顺治独宠董鄂妃,以致冷落了康熙的生母佟妃,而佟妃为了跟董鄂妃争宠较劲,也为了给儿子康熙铺路,就去向顺治宠信的大太监吴良辅求助,吴良辅虽然答应帮助她,却提出了一个条件,就是让佟妃当他的对食。

佟妃在宫里不受宠,精神上也很是空虚寂寞,况且她是有大志向的人,所以她最终妥协了。于是在吴良辅的帮助下,康熙最终被顺治选为继承人。那么康熙继位后迫不及待地诛杀吴良辅真的是为了掩盖生母的宫廷丑闻吗?

明朝末年,年纪尚小的吴良辅就净身入宫当了太监。明朝有内十二监,都是由宦官管理,十二监总领事叫提督太监,位居四品。十二监中权力最大的是司礼监,像刘瑾、魏忠贤都出身司礼监。除此之外还有四司八局,总称为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

明朝灭亡之后,满清入主京城,吴良辅顺势投降了清朝,成为顺治的贴身太监,继续在宫廷发光发热。

在清朝初期,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时期是没有宦官制度的,到顺治入关之后,接收并安置了明朝投降的宦官,才有了宦官制度。

顺治亲政之后曾与朝臣们分析前朝利弊,他说明朝亡国与宦官乱政有很大关系,因此顺治定下了宦官不得干政的祖训。顺治还仿照朱元璋时候的旧制,铸了一块铁碑立在交泰殿门口,明文规定凡是有不法行为的太监,一律凌迟处死。

别看顺治亲自定下了这条规矩,但他却是第一个违背的人,因为他后来很快就宠信上了太监吴良辅。

清朝刚入关时皇宫里没有太监,由内务府负责管理皇宫事务,宫女太监也都归内务府管理。但是由于紫禁城面积太大了,宫廷各项事务也比较多,典仪制度异常繁杂,内务府制度当时也不够完善,维持庞大的宫廷运行有些困难。

这时候贴身太监吴良辅就站出来为顺治分忧了,他向顺治提议,仿照明朝二十四衙门设立十三衙门来帮内务府分担工作,十三衙门的负责人都由太监出任,这其实就相当于架空了内务府的权力。

内务府向来由上三旗包衣掌握,顺治当时还是太年轻,他没想到更深层次的问题和隐患,只是觉得把权力交给八旗贵族掌握的内务府,不如交给从小陪伴自己的吴良辅,于是欣然采纳了吴良辅的提议。顺治十一年(1654年)顺治下谕旨,指出“内务府事务殷繁,须各司分理”,正式设立十三衙门。

通过这件事顺治还发现吴良辅很有才能,也越发宠信和重用他。吴良辅权势极大,于是有人猜测他与康熙生母佟妃发生了一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关系。

不过嗑这对cp实在太牵强了,吴良辅在明朝的时候就被没收了枪炮,清朝接收他们以后,也对他们这些投降的宦官进行了二次体检,因此他绝对是空空如也的真太监,不可能与宫中嫔妃发生一些深入浅出的关系。

虽然清朝初期宫廷里也延续了明朝宫廷的对食风气,但只有之前的汉人宫女才会与太监对食,满人宫女是非常看不起太监的,根本不可能与太监对食,更何况康熙生母当时还是高高在上的皇妃,更不可能与太监发生一些“指上谈兵”和“口若悬河”的事情。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吴良辅不是因为与康熙生母有暧昧关系而被诛杀,那康熙又是为什么要杀他呢?

吴良辅的死纯粹是因为在他身上冒出了宦官干政的苗头。他提议由十三衙门替代内务府管理皇宫事务,而十三衙门的负责人都是宦官,这大大提升了宦官的权力和地位,吴良辅是在为宦官干预朝政铺路,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

而吴良辅能获得顺治宠信还在于顺治的个人经历,顺治6岁即位,14岁亲政,在未亲政这期间一直是由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把持朝政。

顺治亲政之后也没有彻底自由,虽然摄政王多尔衮死了,但顺治的母亲孝庄太后还在啊,孝庄就像现在大多数母亲一样,对顺治的事业和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干预,连顺治的两任皇后都是由孝庄从娘家挑选的。

顺治先是被多尔衮控制,后来又被母亲孝庄太后管制,这样的成长环境使他性格十分叛逆。而吴良辅自幼在皇宫长大,善于察言观色揣摩上位者的心思,对顺治百般讨好和服从,再加上他与顺治朝夕相处,因此顺治心理上对吴良辅极为依赖。

清朝不光太监是用了明朝投降来的,各级行政班子很大一部分也是吸纳了明朝的人员。虽然顺治明令禁止官员们私下交往、私人宴饮,他认为如此就可以永远杜绝朋党。

但这些前明官员在明朝时期就养成了巴结权宦的习惯,眼看吴良辅如此受宠,不少官员都来巴结他,走他的门路,希望能借他的口在顺治面前美言几句好获得提拔。后来就爆发了陈之遴案。

陈之遴是崇祯十年(1637年)的榜眼,出身浙东的名门望族,后参加东林党,才华横溢,善书法、工诗词,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词人,早年常和钱谦益等文坛领袖诗词唱和。

但这个陈之遴却是个墙头草,为人贪婪,善于见风使舵和讨好谄媚。他比多尔衮的年纪还大7岁,当初多尔衮摄政时,陈之遴为了讨好多尔衮,竟然称多尔衮为“恩父”,之后陈之遴靠着给人当儿子一路升到礼部侍郎。

后来多尔衮去世,顺治展开政治清算,这时候“大孝子”陈之遴也不敢站出来替“恩父”说话了,反而举报揭发多尔衮的罪行去讨好顺治,而顺治由于生长环境的关系就喜欢别人顺从自己,况且陈之遴还非常有才华,马屁功夫十分独到,顺治认为陈之遴非常有才能,不仅没追究他当初依附多尔衮的黑历史,反而还晋升他为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加太子太保。第二年,又授予他弘文院大学士。

吴良辅和陈之遴相见恨晚,臭味相投,内外勾结,把当时官场搞得乌烟瘴气。顺治十五年(1658年)陈之遴和都督同知王之纲、御史王秉乾联合吴良辅纳贿作弊的事被人检举揭发,按照顺治自己定下的规矩,宦官不得结交外臣,干预朝政,吴良辅和陈之遴都应该被处斩。

但是顺治舍不得杀掉他们,于是下旨以“恐株连甚多,姑从宽,一概免究”的理由赦免了他们的死罪,只把陈之遴罢官抄家,流放盛京沈阳,王之纲流放尚阳堡。而吴良辅则得到了顺治的庇护,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实质性处罚。

顺治的行为引起了孝庄太后的反感,早在顺治听从吴良辅的建议设立十三衙门时,孝庄就劝顺治不要改革内务府制度,不能让宦官掌权,但叛逆的顺治还是一意孤行。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