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德的《论教育学》会让教育者相见恨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康德的观念论主要内容 为什么康德的《论教育学》会让教育者相见恨晚?

为什么康德的《论教育学》会让教育者相见恨晚?

2024-07-10 07:1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康德在书中的很多言语几乎字字珠玑,极富启发性,试述评如下。

康德认为,孩子们应该以人类将来可能的更佳状况,即合乎人性的理念及其完整规定为准,而不是以人类的当前状况为准,来进行教育。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过分让人们适应社会,甚至以牺牲自己更重要的价值来适应社会,殊不知更重要的是努力改善人性,改善社会。

康德深刻地指出,个人可能有很强的记忆力,但若没有作判断的能力它就毫无意义。记忆是必要的,但对单纯的运用来说却完全没有用处,它充其量只能壮壮胆,而且夸夸其谈主要是成人的事情。这也适用于所有那些人们仅仅为了应付考试或从只需临时记住的观点出发而记住的东西。人们只应该为了那些有必要记住以及与现实生活有关的事物而耗费记忆力。笔者认为,我们的教育正是过分强调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将大量时间耗在上面,尤其是文科,殊不知判断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往往更重要。

康德强调,我们不能指望朝觐、苦修或斋戒能起什么作用,因为我们实在看不出朝觐及其他类似做法怎么能把一个堕落者转化成一个高尚的人,身体的忏悔无助于灵魂的改变。笔者认为,如果内心不改善,任何外在的改变都是徒劳的,甚至反而会更令人讨厌。

康德精辟地指出,谦卑无非就是把自己的价值与道德的完满性作一种比较,而不是人们把自己看得比别人差。因为一个人要是以他人为准来评估自己的价值,那他所追求的,要么是使自己提高到他人之上,要么是贬低他人的价值。这后一种情况就是嫉妒。这样一来,他就总是会幻想他人的消亡,因为如果那人不存在的话,就不必进行比较,这样他自己就是最好的了。这种扭曲的竞争精神所激起的只能是嫉妒,而有益的竞争则是激励一个人去做某事。康德这些话仿佛是在说我们的教育,因为我们强调的正是这种恶性竞争,动不动就排名,比来比去,却不知道最重要的与自己比,或与最高的标准比。

康德认为,人就其天性而言在道德上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自然没有给人设置任何本能,他在自身之内本原地具有趋向一切恶习的动力,尽管理性同时驱使他走向反面。因此他只能通过德性、通过自我强制变成在道德上是善的。天性没有被置于规则之下,这才是恶的原因。康德启示我们,人生来几乎是一张白纸,既非性善,亦非性恶,善恶源于后天的教育。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康德强调,应当把宗教与道德相联系,否则人们就是一方面是出于恐惧,另一方面是出于寻求回报的目的和考虑而信奉宗教,宗教就会变成单纯对上帝的讨好,就只不过是对神的迷信的侍奉。笔者想起我们荒诞的求神拜佛,大概就是其中缺乏道德的缘故吧。

康德指出,人只能通过自身的改善来取悦上帝,别无他途。只有他们的善行才使他们配得上幸福。上帝是最神圣的存在者,他只意求好的东西,并且希望我们应该出于德性的内在价值而履行它,而不是因为他要求这样,我们才这样做。当人们赞美上帝,赞美他的力量和智慧时,应当由此而思考人应该如何贯彻上帝的法则,去认识和探究他的力量和智慧。对上帝的真正敬拜,在于按照上帝的意志行动。这些语句极具穿透力,尽管是译文。它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做好事,是因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好事,而与别的无关。

当然,康德有些观点值得商榷,笔者不敢苟同。例如,康德认为,如果人们总是肯回答孩子们的这种问题:“为什么要这样,为什么要那样?”就只会纵容他们的好奇心。儿童有着不一般的强大想像力,绝不需要再通过童话加以扩展了。笔者认为,康德固然是在强调规训的重要性,但不可强调过头,否则就会损害孩子本身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其实关键是把握好度。

又如,康德认为,让儿童读小说是最不好的,因为在读这种东西时,除了把它放在眼前以供消遣外,不再需要运用其他能力。他们会浮想联翩,幻想不同的环境,坐在那里神游千里却毫无所得。在笔者看来,儿童读小说并非毫无所得,小说在激发人的想象力上具有很大的作用。

此外,康德似乎过分重视理性而轻视情感。这要放到现在,就很容易使人患上抑郁症,对此不可不注意。

最后,附上笔者从书中总结出的被教育者的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

注:文中配图由笔者提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