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風)”字里头为什么有个“虫”?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庶虫是什么 “风(風)”字里头为什么有个“虫”?

“风(風)”字里头为什么有个“虫”?

2023-11-28 01:5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标题:“风(風)”字里头为什么有个“虫”?

作者简介

陆忠发,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从事文字学、古文字学、训诂学和中国文化研究 。著有《敦煌写本汉字形体变化研究》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曰:“风,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阊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声。,古文风。”“风”与虫子没有必然关系,“风”的造字为什么从“虫”呢?这是历代文字学家难以解释的问题。当代文字学家黄德宽先生就说过:小篆中的“風”为何从“虫”?是一个难于说明的问题,许慎尽管想努力解释,但很难令人信服。文字学家曾宪通先生也说:“‘風’字何以从虫?其古文何以从日?这个问题,自许慎以来似乎还没有人说得清楚。”

甲骨文字,发展出现在的两个汉字:“它”和“虫”。甲骨文字,鱼鼎匕铭作,古玺作,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作,武威汉代医简作,今字即作“虫”。又:甲骨文,金文作, 篆文作,即发展为“它”。

甲骨文字既表示蛇,也表示虫子。为使二者区别开来,秦汉时期人们又造“蟲”表示“虫子”的“虫”,因为生活中人们注意到虫往往有很多聚在一起的情况,所以用“蟲”表示“虫子”的“虫”;而蛇则多单独行动,所以仍然以(它)表示蛇。古人见面常常互问“无它乎?”,这个“它”字本义就是就是“蛇”。

后来“它”假借作为代词,为了区别代词的“它”和“蛇”,人们又造“蛇”表示蛇,而“它”就作为代词使用了。“虫”“蟲”“它”“蛇”这几个字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風”字何以从“虫”?其古文()何以从“日”?下面我就试着说一说。

风是空气流动产生的现象,本无可象形。“风”的概念,甲骨文假借(凤)表示,如《合集》14295 :“辛亥卜,内贞:帝于南方,曰‘微’,风曰‘夷’,求年,一月。”“贞:帝于东方,曰‘析’,风曰‘劦’,求年。”“风”均作。

古人造的第一个专门表示“风”的字是甲骨文,这个字是在 的基础上增 (凡)为声,这是假借“ ”表示“风”的概念而又添加提示声音的符号 ,使其在卜辞中有别于原字“ ”。

生活中人们注意到,风虽然无形,但是风吹过来的时候,很多事物的形体都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如有的东西会飞起来,树木会发生摇晃,树枝会出现摆动等等。这些事物形体的变化都是因为风导致的。渐渐地人们就联想到可以用有形事物的形体变化来表达导致其发生形体变化的原因——风。于是,甲骨文中又出现了三个“风”:、、,这些形体所从的、、,皆象飘飞之物,所以造字皆提示其飘动的尾翼、、。 、 、 都是以飘飞之物(如风筝)飘动的形像表达导致其飘飞的原因——风;为了同时表音,又添加 或者 表示字的读音。在纳西古文字里, 表示“风”,也是用飘动之物表达导致其飘动的事物——风。

、 、 、 这些形体真的是太难刻写在甲骨上了,后人如果用毛笔的简帛上书写这样的汉字形体,那简直就是一团黑。幸好后人按照同样方法造的“风”字要简单得多。

到了战国时期,人们造字表示“风”,都是用飘飞的事物添加“凡”声表示。根据何琳仪先生《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收录的战国古文字形体,“凡”字战国文字作、,也常常添加一撇作、、等形体。所以《长沙子弹库帛书文字编》收录的楚国文字“风”作,从飘飞的风筝,从声;如果飘飞之物象,字就可以作(《说文》所载古文)、(王庶子碑)。还有其他的形体,我们就不一一介绍了。

展开全文

《说文》中小篆“風”的形体作,就来源于长沙子弹库帛书文字“风”作。因为的形体与古文字、极近,战国时期被误书为“虫”,又添加“凡”表示字的读音,于是就成了“風”。睡虎地秦简“风”字作,显然就是这么来的。由到再到“風(风)”,其演变轨迹非常清楚。因此,我们从表达“风”的概念的汉字形体演变的历史看,说“风(風)”从“虫(蟲)”是误解。“风(風)”所从的“虫”,其实是风筝的象形形体讹变的结果。

从《说文》的原文看,许慎也没有说“风(風)”从“虫(蟲)”。我们现在理解所谓“风(風)”从“虫(蟲)”,是繁体字“蟲”简化为“虫”造成了我们理解上的混乱。

古籍中“虫子”的“虫(蟲)”都用“蟲”表示。因此,《说文》“从虫凡声”的“虫”其实不是“虫(蟲)”。今本许慎《说文解字》是经过宋代学者校勘的古书,我们读《说文》,认为所谓的“风(風)”从“虫(蟲)”,是许慎以后的学者不知道“虫”在许慎生活的东汉时期不表示“虫(蟲)”而产生的误解。

东汉以后到唐宋这个时期的人为什么会把《说文》“从虫凡声”的“虫”理解为“虫(蟲)”呢?考敦煌文书中,“蟲”多作“虫”。如敦研309 《修行本起经》卷下:“太子坐阎浮树下,见耕者垦壤出,天复化令牛领舋坏,下林落,乌随啄吞。”敦研257《贤愚经》卷第四:“还生故身,作。”唐颜元孙《干禄字书》:“、蟲,上俗下正。”可见,魏晋隋唐时期,人们习惯把“蟲”写作“虫”。显然,当时的人们是把“虫”理解为“蟲”的。于是,当时的人们读许慎《说文解字》的“从虫凡声”,自然就理解为“从虫(蟲)凡声”了。不仅如此,又有人在读《说文解字》时,为了解释“风”为什么从“虫(蟲)”,加旁注曰:“风动蟲生,故蟲八日而化。”而传抄《说文解字》者不知道这句话是旁注,又误抄入正文,于是就成了我们现在见到的《说文解字》了。

“風”的古文()为什么又从“日”?其实所从的不是“日”,而是,仍然是飘飞的事物。我在杭州西湖白堤上就看到有人放飞的风筝像的形状。“风”作或者 ,是用 表示飘飞的事物,添加“凡”声造的字。

本文刊载于《语言文字周报》1875期

(2020年5月1日出版)

本文来源:语言文字周报公众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