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人为什么盼望“波罗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庙会上卖什么 广州人为什么盼望“波罗诞”?

广州人为什么盼望“波罗诞”?

2023-12-19 01: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黄埔街坊

 黄埔“波罗诞” 

将在今年农历二月十一

正式开幕

知多D

“波罗诞”即南海神诞,缘起于黄埔南海神庙周边村落,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由此发展出的广州民俗文化节已成功举办15届,是岭南地区最盛大的民俗盛典。

△历届“波罗诞”盛况

每逢“波罗诞”举办时

人们相约来到南海神庙

参加民俗活动

可谓万人空巷

△历届“波罗诞”盛况

如今

在穗东街庙头社区

街坊们正忙碌着

制作波罗鸡和波罗粽

迎接这场传统民俗盛会的到来

栩栩如生,吉祥如意

广府民间工艺品波罗鸡来了

 传承手艺30年 

 见证“波罗诞”庙会年年兴盛 

上世纪80年代初,叶美英(下称“英姐”)初中毕业,在庙头村开的一家饭店里打工,从那时起,她见证着“波罗诞”逐年兴旺。

当时饭店前的那条路很窄,进出波罗庙全靠这一条路。每逢“波罗诞”,街头巷尾便人潮涌动,饭店里“流水式”做饭,忙得不可开交。

英姐回忆起年轻时“波罗诞”的盛景,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其中卖得最火的便是波罗鸡。很多人来逛‘波罗诞’,都必定买一对波罗鸡挂在家里,图个平安吉祥。

上世纪90年代初,英姐师承大嫂,开始做波罗鸡,每年拿到庙会上去卖,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波罗鸡总是卖得一只不剩。

△下班后,英姐总会抽空制作起波罗鸡,逐渐从爱好变成了副业。退休之后更是将其作为打发时间的乐事,一做就是30多年。

由于制作工序复杂,过程辛苦,许多原来做波罗鸡的村民都纷纷“改行”做其他买卖了,但英姐仍坚守着这项手艺,她说,波罗鸡是源远流长的庙会文化的一部分,要好好传扬下去,今年的庙会会一如既往的兴旺热闹。

 32道工序组装 

 匠心打造有温度的波罗鸡 

制作一只波罗鸡,远比想象中的复杂。从做鸡模到组装完成,总共要经过大大小小32道工序。

“这只60厘米高的波罗鸡,花了我半年时间制作,不是说想做马上就能做出来的。”英姐手里拿着这只10斤大的波罗鸡,展示给波罗鸡粘毛的过程。而这只是冰山一角。

△叶美英展示自己纯手工制作的波罗鸡

第一步从做鸡模开始。英姐会从庙头村铜鼓山挖来粘土,捏成近似鸡的模型,风干后蘸在白石粉浴液中,取出再晒干,在“鸡肚”位置上放一条粗棉线,把元宝纸用煮好的粘米糊一层一层地糊在鸡模上,待干后拉出粗棉线,把“鸡肚”刮开,小心取出泥模,逐成空壳纸模,再用元宝纸补回原棉线的缝隙,然后蘸白石粉水打底晒干,便成备用的鸡模。

△叶美英展示自己纯手工制作的波罗鸡

李剑锋 摄

之后分别是拣毛、粘鸡冠、粘鸡脚、粘鸡翼、粘鸡尾、做鸡盆。“都是使用真鸡的毛,根据光鸡、毛鸡两大类,组装时略有差别。”英姐举起身边制作好的波罗鸡一一介绍。“洗净后按鸡的头、颈、胸、背、翼、尾分雌雄放开,除翼和尾毛外,其余的要把原入肉的毛头剪去,以利粘贴,然后上颜色。”

△纯手工制作的波罗鸡栩栩如生

李剑锋 摄

有意思的是,波罗鸡的大小、毛色也各不相同,更是有雌雄之分。“鸡冠呈凹陷状的是公的,而鸡冠弧度差不多的则是母的。”英姐介绍说,“按鸡模用泥多少来衡量,10斤的算是比较大的了,会插上从大公鸡上生剪下来的尾毛,显得更栩栩如生。”

△纯手工制作的波罗鸡栩栩如生

平日里,英姐负责波罗鸡各个部件的制作和组装,而上色则由丈夫协助完成。其中最辛苦的一环就是蘸粉,每蘸一次就要拿出去晒,晒完再蘸,弄得腰酸背痛。而最麻烦的是染鸡毛——买来颜料后放到锅里煮开,再把鸡毛放入锅里染。其中绿色既要加黄色又要加绿色,经过数次微调,才能调到好看的绿色。“原材料也并不好找,像禾秆、鸡毛等材料要去清远、肇庆那些地方去拿。”英姐表示,“虽然麻烦,但我想做,也相信自己能做得好。”

 每年上千只波罗鸡 

 送出千年庙会美好祝福 

往年正常举行的“波罗诞”庙会中,英姐大概能卖完一两千只波罗鸡。传说每年的波罗诞中其中一只是会叫的,如果买到会叫的波罗鸡,就会鸿运当头,发财富贵了。

△波罗鸡深受年轻人欢迎

而波罗鸡从何而来,其中有个有趣的传说:

▼滑动查看波罗鸡的故事

从前庙头村有个张姓姑婆无儿无女,养了一只大公鸡,毛色漂亮,神气昂然,斗起鸡来百战百胜。同村有个财主也喜欢养公鸡和斗鸡,叫家丁偷偷把姑婆的公鸡抢了过来,谁知这只公鸡从此再不啼叫。财主气极,就叫人把公鸡宰了,把鸡毛扔到垃圾岗。

伤心不已的姑婆将鸡毛一根根捡回家,洗净晒干,用黄泥作鸡身,纸皮作鸡皮,把鸡毛一根根粘上去,一只栩栩如生的公鸡做了出来。第二天早晨,姑婆又听到雄鸡在啼叫,她高兴之余又做了不少这样的鸡,留下最心爱的一只。适逢波罗诞的到来,姑婆就把鸡拿到庙会,卖给善信,大家就把这种鸡叫做波罗鸡。姑婆教会村中的姐妹做波罗鸡,久而久之,波罗鸡就成了游波罗必买的吉祥物。

“我希望更多年轻人了解波罗鸡背后的故事,支持这项民间手艺,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英姐说。

包得进乡愁,包得出富裕

黄埔庙头社区粽香四溢

对于很多人来说,2月16日只是广州初春很平常的一天,但对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居民陈玉彩而言,普通的日子她却数着、盼着,因为还有13天就是“波罗诞”了。

仿古祭海、五子朝王、风雅颂歌……回想起往年“波罗诞”期间的情景,陈玉彩仍历历在目。

“波罗诞”作为广府百姓最为期待的民俗喜事,亦是八方游客共享的文化盛会,陈玉彩非常确信,今年的“波罗诞”会比以往还要热闹。

△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波罗粽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玉彩

李剑锋 摄

除了精彩的民俗活动,波罗粽和工艺品“波罗鸡”是“波罗诞”极富特色的文化组成,而陈玉彩则是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波罗粽制作技艺的传承人。

△尽管距离盛会还有一段日子,但陈玉彩已经和朋友们一起在庙头社区的张氏大宗祠准备制作波罗粽。穿过烟火气十足的宗祠,已经能闻到巷道里传出的阵阵粽香。李剑锋 摄

 飨八方来客 

 浓浓粽香以待民俗盛会 

“做波罗粽必须要起早,要把豆子提前泡好,时间很讲究。”陈玉彩说,波罗粽是“波罗诞”的重要例牌,是逛“波罗诞”一定要尝的美食。

△宽大的蕉叶、绵密的绿豆、小巧的米粒、肥厚的白板肉整齐地码成一排,技艺精湛的阿姨们分坐两边,仔细地完成道道工序,一个个紧实硕大的波罗粽在盆里堆成一座小山。

与珠三角地区民间粽子相比,波罗粽在用料上大同小异,甜的是枧水粽,咸的是糯米包豆,夹咸肉,但波罗粽最独特之处在于粽叶和蒸煮技巧。

波罗粽的粽叶既不用冬青、竹叶,也不用荷叶,而是用芭蕉叶。经过处理的叶子保留特有的植物芬芳,打开做好的粽子一瞬间叶香伴着粽香,甚是美哉。

△波罗粽馅料丰富,必须要用木材明火蒸煮8小时才能让美味全部沁出。

“全家人都在盼着今年的波罗诞,好多三年没见的亲戚朋友早早就说要聚一聚。”为了今年这个格外隆重的波罗诞,她预计准备5万个粽子,是以往的两倍还多。她想让更多前来体验这场民俗盛会的朋友们品尝到“波罗诞”的味道。

 续文脉乡愁 

 打造品牌带来幸福生活 

“波罗粽看起来像座宝塔,希望能给吃过的朋友带去好运,今后的生活步步高升。”陈玉彩很看重波罗粽的彩头。

今年她特意加多了“金玉满堂粽”的制作数量,这种粽子在传统波罗粽的基础上增加了花生、虾米、蛋黄等馅料,味道更为丰富,很是受到食客的欢迎。

陈玉彩老家在广东云浮,嫁到黄埔之后才学会波罗粽的制作,而后便从1995年坚持至今。虽然儿子还未婚娶,但陈玉彩已经准备好要把这门手艺传给自己的儿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她觉得这是自己的责任。

而谈到传承,陈玉彩的大姑张阿姨更是分外感慨,在她看来,“波罗诞”、波罗粽让她记住了乡愁,关于南海神庙的历史文脉被一代代传承下来。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但儿时逛“波罗诞”、吃波罗粽的情与景未变丝毫。

▼波罗粽的故事

张阿姨介绍,相传过去每逢“波罗诞”,村户十分忙碌,看大戏、观杂耍、逛庙会,村中少有闲人,无暇招呼前来拜访的亲友。于是村民就想出此法,在庙会前夕蒸好一大锅波罗粽,亲友来到把家门钥匙给亲友,嘱咐他们饿了就开门取粽吃,久而久之,成为习俗。

如今,波罗粽已经成为陈玉彩一家最重要的部分。凭着高超的老手艺,“彩姐”波罗粽不仅荣获“黄埔区”首届“巧姐制作波罗粽大赛”一等奖,更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饮食品牌,甚至很多佛山、东莞等地的食客慕名而来。

得益于一颗颗沉甸甸的波罗粽,陈玉彩一家的生活也变得幸福而富裕起来。

盼望着、盼望着

黄埔“波罗诞”近了

你最想和谁一起去逛呢?

文丨孙旭东、郑嘉俊

视频丨刘斌、李志伟

部分图丨广州日报、往期推文

编辑丨周童

校对丨郑佳佳

审核丨龙昊

复核丨曾妮

签发丨徐清杨

出品丨黄埔区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丨广州黄埔发布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