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庖丁解牛》中的美学与人生智慧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庖丁解牛简短 【教学研究】《庖丁解牛》中的美学与人生智慧

【教学研究】《庖丁解牛》中的美学与人生智慧

#【教学研究】《庖丁解牛》中的美学与人生智慧|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二、《庖丁解牛》养生之道中的道技合一

“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庄子认为:“道”是根本,是可以“得”却不可“见”,可以“传”但不可“授”。道是根本,它是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得以存在的抽象而笼统的哲学。老子也认为,道产生了天地,“道”因“技”得以显现。庄子曾在《老庄·天地》中闡述到:“能有所技者,艺也。”这种“道”如果从思辨意义上理解的话,它是形而上的;然而如果将它放置到人生体验中,则就是艺术的体验。

庖丁解牛的过程正是在追求一种“道技合一”的艺术过程。起先,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所面对的是一头普通的牛。此时庖丁和牛是对立的,不相融合的。随后在他又经过十九年的长期实践后,解牛的过程便产生了彻底的质变,拥有了像舞蹈和音乐一样的美感,牛与人合二为一,实现了真正的道技合一。这一切都是因为庖丁追求着“道”的结果。

庖丁出神入化的技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他经过长期的艰苦训练而形成的。这种艰苦训练的必备条件在于他抛弃了心中的欲念,追求道之真谛。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文惠君只看到了庖丁高超的技,而只有庖丁明白他的技突破了自我束缚,达到了灵魂真正的自由之美。

道技合一作为一种高超的境界,是我们当代社会也值得学习研究的人文精神。随着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变化,浮躁之风在各行各业渐起。然而这种风气的长期盛行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只有不利影响,进而因“技多而不精”导致退化。为防止这种悲剧发生,我们应提倡道技合一精神,将一件事从头到尾做得细致而精细,正如孔子曾提出的,“欲速则不达,功到自然成”。

三、 《庖丁解牛》养生之道中的人学

人学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其主要领域在于研究人作为生活中的个体,他所具有的社会性与生活在社会中所体现出的人性的方方面面。在《庖丁解牛》中,人学可体现在人的养生之道与匠人精神两个方面。

从人的养生之道来看,养生作为人达到修身养性的必经过程,不仅是单纯的疗养身体,更多的是让人们形成一种处世平静、自然和谐的心理状态。通过肉身的养生达到灵魂的养生。在《庖丁解牛》中,庖丁在经过了十九年的“解牛修炼”后,从一个技术生疏的屠夫变成了解牛匠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熟练度的增加降低自己宰牛的力气与动手次数,从而让自己的屠夫职业变得更加轻松。同时在这一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庖丁还领悟到对物的关心,他尽力减少屠宰过程中对骨头的伤害,也尽力保护屠刀,这一有趣过程无不体现了庖丁对于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精神追求。

其次,这种养生之道还体现在庖丁本人乐观勤奋的性格之中。面对庞大的牛,庖丁能不紧不慢地依照自己的速度摸索解牛的过程,用三年熟知牛的身体构造,又用十九年学会如何用刀在牛全身的空隙中自由穿梭,从而探究出一套能高效但也让自己不那么累的方法。这不仅体现出庖丁本人的冷静沉着,为人谦卑不自傲的态度,也体现出老庄的高超思想。

关于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说文解字》——匠即木工也,指拥有一门实用技艺并以此为生的人。工匠精神即一个人能沉下气来,付出时间和精力去钻研某一领域中的技艺,从而达到精益求精的地步。正如前文所述,庖丁正是发挥了这样一种工匠精神,并把解牛这件看似普通的事做到了极致,令小人物也有了伟大的一面。虽然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距离庖丁解牛已经远去,但是庖丁的时代性却是超前的,他的工匠精神在我们今后做任何一件事时都极为受用。

《庖丁解牛》作为先秦时期的重要典故,为众人展示了解牛过程中的美学、人生智慧。同样作为道学的小分支,庄子通过解牛的故事表现了这种普通劳动的艺术美、场景的震撼美、哲学的思想美,也借由故事的生动特性将“道”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以一种实际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给予我们对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庄子美学主张“无为而治”,其精髓在于道德,即“以无不为达到无为”的自由追求。这一美学对于我们认知世界、协调世间万物与个体的关系具有指导意义。在今天这个时代,我们更要发挥老庄的无为,从而达到人生真正的自由超脱。

【作者: 张晓娟, 江苏省镇江第一中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