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都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底线cOA出现立体机制是 关于成都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关于成都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3-04-28 06: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关于成都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书面)

 2022年1月23日

在成都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成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疫情影响、外部环境和经济恢复中的矛盾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认真执行市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批准的《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序推动“高质量发展攻坚年”各项任务,经济持续恢复提升、创新动能不断增强、改革开放纵深推进、民生福祉日益增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任务达到或优于审定的计划目标,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为庆祝建党100周年营造良好氛围,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

——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万亿元、增长8.6%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8.2%和9%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51.8亿元、增长14%

——外贸进出口总额8222亿元、增长14.8%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8亿元、增长11.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提高0.2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10.2%

——城镇调查失业率5.5%,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00.5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向前迈进。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和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影响,因时因势优化防控策略,分区分业加强运行调度,公园城市经济发展持续恢复、总体稳定、稳中向好。

图1  2017—202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速

1. 疫情防控有力有序。落实“动态清零”总方针,筑牢“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线,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快速打赢“7·27”“11·2”疫情防控遭遇战阻击战,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创新建立扁平化应急指挥体系,动态实施圈层分区分类管理,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同心抗疫,在较短时间控制疫情传播蔓延,16天、21天实现全域低风险,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健全监测预警管控机制,建立健全省内外信息推送机制,彰显城市担当坚决守好“国门”“家门”,强化入境和中高风险地区来(返)蓉人员、进口物品等外防输入全闭环管理,累计拦截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170例。巩固重点时段、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防控举措,加强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持续提升检测救治能力,建成25个城市核酸检测基地,具备核酸检测能力机构增至226家,完成疫苗接种4255万剂,全程接种人数占常住人口88.7%。加强综合医院独立传染病科、生物安全实验室、大型集中隔离场所等建设,累计收治确诊病例914例、治愈出院880例。

2. 市场需求持续回升。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有效促进投资放量、消费回补、外贸增长。投资稳定增长,大力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开展重大项目招引促建攻坚行动,突出“三区一城”“两新一重”等重点区域和领域扩大有效投资,创新“四个一”机制,强化“行业+综合”调度、“专班+专员”服务、签约项目专题促建,引进重大产业项目356个,重点项目开工245个、竣工148个、完成投资4882.8亿元,投资运行高位平稳。消费提速恢复,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培育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传统消费,发展新兴消费,推出多类型示范性消费场景,打造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优化提升42个重点商圈、165条特色商业街区,新增中国首店74家,举办消费促进活动400场,落地西南首家市内免税店,消费活力持续恢复释放。外资外贸稳健增长,实施稳外贸促增长攻坚行动,培育外贸新业态,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8200亿元,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16.8%,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增长57.2%,市场采购贸易出口货值增长3.4倍,新设外商投资企业713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67.2%,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2家。

图2  2017—2021年全市投资、消费、进出口增速

3.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积极实施助企帮扶政策,强化资金、用工、用能、原材料等要素保障,有力帮助受疫情影响的重点行业、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纾困解难。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大力推动“个转企”“小升规”“分转子”,新登记市场主体62.7万户,新登记企业占53.4%,市场主体总量达到332万户、居副省级城市第2位,新希望集团进入世界500强、实现本土企业“零突破”。企业盈利不断增强,有效应对全球流动性宽裕和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影响,积极帮助企业降成本拓市场,新增减税降费超300亿元,规上工业、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4.6%和31.5%。财政收支总体平衡,进一步巩固税基拓展税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98亿元、增长11.7%,保障重大项目和重点民生支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38亿元、增长3.6%,民生支出占比达67.1%。 

 

(二)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协同体系成势见效。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一体化”理念,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细化制定《实施方案》和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四张清单”,公园城市极核主干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1. 双核联动格局加快构建。全面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和成渝双核联动行动方案,组织党政代表团赴渝考察学习,签署“1+5”合作协议,规划协同、项目联动、机制创新取得新进展。重大项目加快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开工11个共建科技创新中心重大项目,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成达万高铁、成渝高速扩容等加快推进,成渝客专实现提速和公交化运营。重大平台合作共建,共同开行中欧班列(成渝)超过4800列、约占全国30%,联合开行中老铁路国际货运班列,获批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成渝)节点、成渝地区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重大改革落地落实,210项川渝通办政务事项、16项便捷生活行动举措全面落实,实现公共交通“一卡通”、电子健康卡“一码通用”,人才跨区域无障碍流动、社保协同认证、公积金互认互贷等有力推进。重大政策深入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四极”之一进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多层次轨道交通、科技创新中心、西部金融中心等5个专项规划获国家批复,两省市首批共同编制的13个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加快推进。

2. 都市圈同城化深入推进。突出下好“先手棋”,狠抓三年行动计划落实,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增至47%、提高1个百分点。统筹衔接的“1+1+N”都市圈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建立健全统一制定、联合报批、共同实施的规划协同推进机制,《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复,现代农业、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印发实施,国土空间、综合交通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高效联通的现代交通圈加快构建,成资市域(郊)铁路加快建设,成都都市圈环线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打通9条城际“断头路”,稳定开行9条跨市公交,日开行动车122对、日均客流量2.4万人次,达到公交化运营前的2.9倍和2.2倍。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圈持续打造,布局科创走廊、协同开放走廊,出台同城化产业协同发展实施方案,组建电子信息、医药健康、现代商贸等15个产业生态圈联盟,464个“三带”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349亿元,推进彭什川芎现代农业产业园等跨区域园区协作,联合推出大熊猫、三星堆等11条精品旅游线路,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圈提质增效,实施同城便捷生活十大行动,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社保、文体等同城共享,实现100项政务事项同城无差别受理、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无障碍办理、住房公积金同城化贷款。

3. 干支联动五区协同更加紧密。强化主干责任担当,以共促合作协议落实为抓手,大力推进178项年度合作项目(事项),成自宜高铁、隆黄铁路扩能改造等重大工程有序推进,成都广安生物医药双飞地等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川桂国际产能合作园一期、极米科技宜宾智能光电产业园建成投运,四川区域协同发展总部基地为19个市(州)提供合作空间载体,中欧班列组货基地布局15个市(州)、省内货源占比达75%,实施对口支援项目389个,有力促进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区协同发展。

4. 县域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坚持改革赋能、创新驱动,出台发挥区(市)县改革创新主体作用工作方案、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激励实施细则,推动重点区域塑造特色优势、关键环节实现突破发展,促进郊区新城加快发展、特色小镇规范发展,温江三医特色小镇等6个区域入选全省特色小镇,成华区、邛崃市、大邑县获评天府旅游名县,金堂县经济总量突破500亿大关,新都区经济总量迈上1000亿台阶、千亿级区增至9个,简阳市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双流区等8个区入选全国百强区。

(三)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中心,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支撑不断增强。坚持“四个面向”、瞄准“未来赛道”,出台《关于全面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颁布实施《成都市科技创新中心条例》,推动科技创新应用与产业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公园城市创新动能持续提升。

图3  2017—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及占比

1. 高能级创新平台加快集聚。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打造区域创新高地,突出主体集中、区域集中和资源集中,健全完善“核心+基地+网络”城市创新体系,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建设全面推进,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天府实验室挂牌运行,中科院成都科学研究中心、转化医学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启用,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成都超算中心纳入国家超算中心序列,获批同位素及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2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创新平台增至215个。

2. 高技术创新成果加速转化。联动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构建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梯次支撑体系,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通过验收,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成投运,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20亿元。持续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技术经纪人职称评定改革,开展科研项目“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试点,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研发项目121个,22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企业培育行动,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016家,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总数达到7800家,新增科创板上市及过会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1万亿元、增长13.9%。

3. 高水平创新生态加力营造。持续优化更具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发展环境,实施青年创新创业筑梦工程,推进“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出台礼遇“成都工匠”十条政策,获批建设中国(成都)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加强12个国家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高品质科创空间累计建成投运1130.3万平方米,入驻各类创新资源649家,新引进创新团队782个,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6件。推动科技金融发展,组建运营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开发“成果贷”“研发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

图4  2017—2021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整合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20个重点产业链,实行“链长制”,推动公园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8%、8.2%和9%,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图5  2017—2021年全市产业结构占比

1. 先进制造业较快增长。深入实施工业稳链补链行动,“一对一”服务重点企业稳产满产增产,建成标准厂房765万平方米,一汽丰田新车型等177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33家,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2家、总数达到107家,电子信息等五大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2%,带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4%,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纳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温江区生物医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获国务院督查表扬。

2. 现代服务业恢复发展。出台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规划和专项政策,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实施场景赋能等5大工程,大力发展科技、信息等8大特色产业集群,新引进总部经济项目35个,规上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8.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0.7%,获批全国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现代金融业加快发展,获批首张公募基金牌照,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增长9.9%和12.8%,证券交易额增长20.5%,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超过8000亿元,大力推动“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21家、总数达到129家,A股上市企业增至101家。成功举办西博会、国际车展等重大展会活动955场,连续两年跻身亚太十大会展城市。

3. 都市现代农业稳中提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制定贯彻落实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实施方案,全力确保“米袋子”“菜篮子”保供稳价,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天府现代种业园等加快建设,粮油再获丰收、产量达到230.6万吨,生猪产能全面恢复,出栏416.9万头、存栏278.8万头,邛崃市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蒲江县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4. 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出台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获批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城市,实施智能制造三年行动,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都智算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启动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100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5%,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企业上云突破5万家,累计建成5G基站5万个,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规模部署。

(五)聚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资源配置体系持续优化。坚持以改革激发活力、开放拓展空间,公园城市国际国内高端要素运筹能力不断增强。

1. 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实现改革与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重点突破,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组建成都设计咨询集团、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成都天府乡村发展集团,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市属国企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18.8%、67.9%和17.3%,证券化率达到41%。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入推进,启动首批11项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省级试点,开展“亩均论英雄”产业园区评价、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0)、科研设计用地(A36)管理,盘活存量低效工业用地3966亩,启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新增落户青年人才16万人。统筹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出台“27+1”专项方案,以片区为单元编制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5项重点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利益联结机制改革经验全国推广。出台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发展支持政策,4项新一轮全面创新改革“揭榜挂帅”试验任务稳步推进。

2. 国际营商环境持续提升。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实施营商环境3.0政策、出台4.0政策,加快营商环境立法,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争先进位、83%大类指标进入先进行列。优化“蓉易办”“蓉易享”平台功能,推行告知承诺制、“不见面”办事,实现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100%“最多跑一次”、90%“可全程网办”,承诺时限较法定时限压减85.2%。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天府中央法务区启动运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增长21%,探索形成政策找企业、信用融资等创新改革举措,12项典型经验全国示范推广,获批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3. 国际门户枢纽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机场通航投运,进入“两场一体”协同运营新阶段,新开通5条国际货运航线,国际(地区)航线增至131条,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4447.2万人次和64.9万吨,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第2位。成都国际铁路港国家级经开区成功获批,开行国际班列4250列,集装箱吞吐量达到97.6万标箱,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新增连接境外城市10个、总数达68个,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实现“双通道联运”。天府国际机场口岸获批,高新西园、成都国际铁路港综保区封关运行,成都高新综保区进出口总额保持全国同类前列。自贸试验区加快改革创新,获批设立成都国际商事法庭,中欧班列运费分段结算估价管理改革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积极推进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落地对日开放合作项目103个。中国—欧洲中心、6大国别合作园区加快建设,亚蓉欧国家(商品)馆入驻32个场馆,驻蓉领事机构增至21家。

(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体系巩固夯实。突出生态本底、美学呈现、价值实现、场景惠民,实施生态惠民示范工程,首批76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建成23个,公园城市绿色低碳发展全面推进。

1. 碳达峰碳中和稳步推进。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加快构建“1+1+4+8”政策体系,启动编制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调整行动方案,建立市县两级碳排放核算体系。严格落实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清洁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62.6%。推动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构建碳中和产业生态圈,碳中和实验室挂牌运行。推进绿色出行,新建“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7条、累计建成2135条,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490万乘次,中心城区核心区公交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超过60%,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长75%。深入推进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新增绿色建筑3430万平方米。

2. 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显现。强力推进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出台生态环境保护“三线一单”、制定责任清单,实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治理“八大行动”。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实施供排净治一体化改革,持续推进锦江、沱江、金马河流域水生态治理,地表水质总体呈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81.9%、达十年来最好水平,遥望雪山约70天,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图6  2017—2021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

3. 公园城市形态美化提升。实施“五绿润城”示范性工程,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1.6万亩,新建各级绿道780公里、累计达到5188公里,环城生态公园全线贯通,锦江公园、一环路子街巷景观换新升级,逛老街成为一种享受。构建全域公园体系,“百个公园”示范工程110个项目全部开工、建成开放86个。全面建立林长制,修复大熊猫栖息地5.1万亩,实施全域增绿项目2888个,新增绿地1861公顷、立体绿化23.8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0.3%。建成首批天府蓝网示范项目96.7公里。

4.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深入探索。启动编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方案,川西林盘等重大项目生态价值核算加快推进,大邑县、邛崃市入选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公园+”“绿道+”“林盘+”策略,发布两批59个生态惠民新场景,环城生态公园引入特色场景200个、完成2.8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种植,全市生态环保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七)打造智慧韧性安全城市,高效能的城市治理体系加快提升。持续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有效统筹公园城市发展和安全、秩序与活力,获批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成为唯一四度蝉联“长安杯”的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

1. “智慧蓉城”加快建设。编制“智慧蓉城”建设“十四五”规划,启动“智慧蓉城”建设攻坚行动,推进“新城建”试点,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加快推进。推动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智慧蓉城”运行中心加快网络互联、数据共享,初步建成全市统一的疫情防控信息化平台。政务云、政务网基础支撑增强,市网络理政中心联通信息系统273个、接入设备点位30万路、汇聚数据58.5亿条,有效支撑公共服务、交通管理、疫情防控等智慧治理场景建设。天府市民云平台集成市级服务243项、区(市)县特色服务482项,用户数超过1100万人、服务4.6亿人次。

2. 城乡社区治理深入推进。完善“党建引领、双线融合”社会治理体系,试点推行镇(街道)“四个一”管理机制改革,赋予镇(街道)“五权”。启动城乡社区示范建设提档升级工程,新建幸福美好公园示范社区500个、示范小区230个,实施社区商业建设项目184个、打造示范场景36个,开展城乡接合部新型社区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成全市社区基础数据库,推进23个智慧社区街镇试点,“社智在线”社区综合信息平台应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老旧院落(小区)自治组织建设全覆盖完成,8个区(市)县获评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

3. 安全发展保障有力。抓实粮食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获批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加快建设,新增高标准农田32.8万亩,粮食播种面积达到572.8万亩,政府粮油储备规模扩大,市场粮油供应充足、价格平稳。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石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深入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开展城镇燃气等重点行业领域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11.3%,城乡火灾死亡人数下降28.6%。打好防灾减灾主动仗,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深化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扎实推进极端洪涝、地震等避险排险,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千方百计保障市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加强救灾物资常规储备和应急保障,初步形成三级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建成国家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成都基地、城市安全和应急管理大数据应用平台、可视化应急指挥系统,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开工建设。

4. 重点领域风险有序防范化解。健全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提升天府金融风险监测大脑功能,推进非法集资、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金融风险整治,开展次生金融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多措并举化解重点企业债务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强化地方政府债务预算保障和风险评估,积极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市本级政府债务风险等级保持在绿色,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严格控制在省政府批准限额内。坚持房住不炒,出台房地产调控措施,着力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房地产市场保持平稳健康运行。招投标、粮食购销等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深入开展。

5. 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五位一体”社会稳定风险防控体系,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缉毒执法专项行动,强化网络空间治理,违法犯罪警情下降11%,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有力维护。一体推进法治成都、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公共法律服务质效提升五大行动,启动“八五”普法,开展“法律七进”活动1.3万场(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效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纠纷。

(八)大力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落实,高品质的民生福祉体系日益增进。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推进重大项目352个、完成投资1904亿元,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落实重点民生事项3601项,十大民生实事全面完成,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1名。

1. 就业收入持续提升。落细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出台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21条措施,保障退役军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失业人员、脱贫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2264场招聘活动释放岗位需求72.6万个,援企稳岗扩就业行动稳定就业岗位49万个,职业技能培训115.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26.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5%,“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除。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完善事业单位工资激励、企业收入分配等制度,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3%和10.2%。

2. 公共服务供给优化。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新建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743个,获批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城市,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排名全国第1位。教育资源供给增强,实施高品质幼儿园倍增计划、普通高中扩容提质工程,稳妥推进“双减”试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10.4万个,创新出台双(多)胞胎、多子女绑定入学政策,解决64.9万名集体户子女、6.3万名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问题,国家职业教育高地加快建设。医疗卫生提质扩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持续推进健康成都行动,获批全国首批健康城市建设推动健康中国行动创新模式试点城市,新晋三甲医疗机构15家、总数达54家,医联体增至135个,完成31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造提升、2033家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全域覆盖。文化供给日益丰富,获批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音乐坊、太古里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构建“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天府艺术公园等文化地标建成开放,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0万场,连续五届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体育惠民品质提升,发布全国首个《家门口运动空间设置导则》,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203个,13处新建、36处改造大运会场馆全面建成投用。

图7  2017—2021年全市常住、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 社会保障巩固夯实。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启动片区更新项目50个,改造老旧小区313个、棚户区3972户、城中村1970户,开展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新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6万套、人才公寓2.3万套,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国家试点。实施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38个普惠托育试点项目加快推进,建成运营托育服务机构1514家,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5.5万个,获批实施国家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95%,养老服务机构床位达到12.8万张,医养结合经验全国推广,10个区(市)县获评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和98%,“惠蓉保”参保人数增长25%,全国首创罕见病用药保障制度。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发放救助资金15.7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59.5万人次。实施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推动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5%。

加强政策协同、项目支撑、工作联动推动规划落地落实,36个“十四五”重点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编制基本完成,争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等17项事关城市未来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编制完成,多项成都发展重大事项纳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科技创新中心、综合交通、多层次轨道交通、西部金融中心等9个配套规划,为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我们始终把落实人大决议、政协提案作为重大责任、重要任务,通过当面听取意见、现场调研、专题座谈等方式,深入了解及时回应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监督指导,切实将决议、建议、提案转化为政策措施和工作举措,落细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全市政府系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2件、政协委员提案673件,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一年来,我们坚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沉着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积极把握宏观经济形势的复杂变化,着力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是市委总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和市政协监督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拼搏的结果。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推进高质量发展任务仍然艰巨:极核和主干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强,城市功能和发展能级还需加快提升。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小,实体经济竞争力有待增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还需加快优化。原始创新、硬核科技还不够多,科技成果转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需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仍存短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任重道远。开放型经济质效还不够高,平台通道潜能还需加速释放。城市发展与市民美好生活向往还有差距,民生领域补短板、公共服务促均衡还需持续深化。统筹发展和安全面临新挑战,超大城市治理尤其是智慧治理和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水平亟待提升。同时,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稳定不确定,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促进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还需付出更大努力。我们将抢抓机遇,直面挑战,采取务实管用举措,推动上述问题有效改善。

二、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

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是加快实施“十四五”规划、全面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关键一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至关重要。

(一)总体要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及成都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大政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抓好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地落实,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突出绿色低碳发展和内涵提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加快提升极核主干位势能级,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二)主要预期目标。坚持以示范区行动计划为引领、产业建圈强链为突破、重大项目攻坚为抓手,融入和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和成都都市圈建设纵深推进,全力以赴推进成都大运会圆满举办,幸福城质感温度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

根据总体要求,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深入研判国内外形势变化、宏观政策取向和经济发展规律,综合分析经济发展基础和潜力,加强与“十四五”规划目标相衔接,统筹设置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扩大开放、绿色生态、民生福祉、安全保障6类24项高质量发展指标,提出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建议如下:

1.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主要考虑:一是突出落实中央和省委要求、体现极核主干担当,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增速高于全省,为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营造经济社会发展良好环境。二是坚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保障改善民生、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创造幸福美好生活奠定物质基础。三是着眼融入新发展格局、提升城市发展位势和能级,保持经济合理增速,巩固在全国城市中的位势,缩小与标兵城市的差距,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四是兼顾必要性和可行性,全面分析三次产业、三大需求和各区(市)县支撑条件,衔接“十四五”经济年均增速目标,抢抓发展机遇,强化政策赋能,有条件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提升、保持稳定增长。

2. 其他相关指标。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5%和7.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24.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工业投资增长9%以上、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3%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进出口总额增长8%。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3%和8.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控制在10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不低于81%。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有力彰显,高质量发展特质更加鲜明。

三、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根据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预期目标,坚持战略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建议做好七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增强极核引领和主干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聚焦“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增强中心城市功能能级和使命担当,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打造区域协作高水平样板。

1. 强化示范区统领增强城市功能能级。以新发展理念为“魂”、以公园城市为“形”,坚决扛起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争取总体方案获批印发,全面对标出台行动计划,发挥试点示范优势,着力建设创新城市、开放城市、宜居城市、共享城市、智慧城市、善治城市、安全城市,统筹推进示范区全面建设、加快成势。聚焦实践“两山”理念推进先行示范,创新编制体现公园城市理念的国土空间规划,制定公园城市建设细则、标准,推动出台相关地方性法规,构建城园相融空间布局,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筹备公园城市论坛、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等重大活动,推进公园城市理论与实践创新。聚焦人民宜居宜业推进先行示范,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开展高品质生活城市建设行动、宜居环境优化行动、技能成都行动、创业带动就业行动,系统提升营商环境、公共服务、产业体系等质量和竞争力,用心用情办好民生实事,增强城市包容性和活力度。聚焦现代化治理推进先行示范,开展治理能力提升行动,加快建设“智慧蓉城”,构建“三级平台+五级应用”运行管理体系,打造多元参与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协同增强市政管网、防洪排涝、公共卫生等领域安全韧性,持续提升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争取公园城市建设、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等先行先试或改革授权,抓好经验总结,固化制度成果。

2. 强化都市圈支撑提升辐射带动作用。全面落实《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三年行动计划收官,开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构建轴廊引领发展格局,沿成德眉发展轴打造天府大道北延线、南延线科创走廊,沿成渝发展主轴打造成资协同开放走廊,推动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协作配套,促进重大平台功能集聚、优势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基础设施交互融合,开工建设天眉乐高速,推进成南等高速扩容,启动第二批城际“断头路”打通行动,启动建设成德、成眉市域(郊)铁路,加快建设成资市域(郊)铁路,大力推进成都都市圈环线铁路前期工作,实施市域铁路动车公交化提质行动,推进宝成铁路公交化改造,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促进现代产业集群集聚,加快建设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协同壮大成德高端能源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天府国际机场与资阳共同创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成成德、成眉协同创新中心,加强彭州—什邡等合作园区建设。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推进生态环境联防共治。深化干支联动五区协同,以开放大通道建设、优势资源合作开发等为重点,着力为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辐射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

3. 强化双城记牵引促进双核联动发展。全面落实川渝党政联席会议部署,务实推进“1+5”合作协议和28项重点合作事项,大力推动共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西部科学城、西部金融中心等取得新成效。协同提升产业规模能级,强化汽车、电子信息、轨道交通等产业链协作和供应链配套,共建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国家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网络安全产业基地、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国家示范区,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合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西部科学城、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协同建设“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联动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交叉研究平台和科技创新基地,深入开展重大科研联合攻关,用好科创母基金,促进创新成果转化。协同增强开放枢纽功能,加快推进成渝中线高铁等标志性工程,促进中欧班列(成渝)高水平运营,合力增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促进航空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两地自贸区协同开放。开展文旅、消费、会展、体育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加强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共建现代化国际都市。

(二)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扩大有效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运行向上向好。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和外部环境变化,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循环畅通、平稳运行。

1. 强化投资拉动开展重大项目攻坚。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大会战,促进产业优结构、城市强功能、服务补短板,统筹推进900个重点项目。聚焦建圈强链实施重大产业项目攻坚行动,围绕20个重点产业细分领域,开展促进招商引智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落地建设100亿级重大项目30个以上、50亿级重大项目100个以上、专精特新项目250个以上,强化生产性服务功能平台项目招引促建,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20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23%以上。聚焦功能集成实施重大基础设施提能行动,加强成渝中线高铁、川藏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家物流枢纽等重大工程建设,推进11个轨道交通、34个TOD综合开发等重大项目和李家岩水库、沱江团结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加快布局新能源、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聚焦共建共享实施重大公共服务倍增行动,围绕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交通、消费、文体、生态等重点领域,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强化设施建设、场景营造、服务配套和功能提升,提速片区综合开发,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新启动30个片区更新项目,完成601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快项目前期工作,充实重大项目储备库,积极争取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102项重大工程项目、专项债券、预算内投资等支持。

2. 促进消费提升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探索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消费模式创新,强化场景引流、激发消费活力,举办重大赛事、大型会展1000场以上,实施系列促消费活动,促进传统消费回稳、新兴消费提质。拓展特色品质消费空间,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历史资源,聚焦“三城三都”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加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成都段)建设,扩大都江堰—青城山、三国文化等世界级旅游品牌影响力,加强春熙路、交子公园、蓉北、西博城等42个重点商圈建设,争创国家智慧商圈建设试点,引进首店300家以上。构建多元融合消费业态,依托川西林盘、公园、绿道、民宿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假日经济,丰富夜间经济产品,推动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汽车家电等消费恢复回升,培育发展特色乡村消费,促进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新模式企业化发展,推动医疗、文娱等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创建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争取设立市内免税店,建成天府国际机场口岸免税店,新增离境退税商店50家以上,推进离岸退税服务全过程无纸化,强化品牌宣传推介和消费者权益保护。

3. 推动外贸上量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应对不确定性挑战,落实省“外贸进口年”行动部署,深入实施稳外资外贸行动,外商投资实际到位500亿元以上。推动货物贸易优结构提规模,加快建设“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进出口商品交易与展示中心,依托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促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力争实现跨境电商交易规模750亿元、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额200亿元,做大离岸贸易和转口贸易规模。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加强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三国文化国家文化出口基地、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建设,促进融资租赁、国际分拨、保税维修等业务发展,服务贸易规模增长5%。拓展外贸国际市场,深化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欧盟、“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积极拓展亚非拉新兴市场,保持美国、日韩市场稳定。释放外贸企业产能,强化外贸政策和服务平台支持,加大原材料、重要零部件供应和货运航空、国际班列运力保障,促进通关、外汇结算、退税等便利化,帮助外贸企业拓市场、稳订单、扩规模。

(三)深化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协同,促进建圈强链优化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提升产业生态“建圈”、做强重点产业“强链”,深入实施“链长制”,加快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1. 强化科技支撑促进创新策源转化。聚焦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2万亿元。建强战略科技力量,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向西部(成都)科学城集聚,启动建设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跨尺度矢量光场时空调控验证装置,加快建设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争创国家高端航空装备、网络安全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争取航空动力科学与技术、反应堆物理与核动力实验室布局,推动天府绛溪实验室、天府锦城实验室挂牌运行,建强天府实验室体系。壮大企业创新主体,实施创新型领军企业提能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0家以上。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揭榜挂帅”等体制机制改革,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100项以上。优化首台套产品推广应用机制,促进重大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支持国有企业强化科技创新领域布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以事前产权激励为核心的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加强成德绵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打造技术成果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高标准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促进创新成果本地资本化、产业化和市场化,技术合同成交额1300亿元。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财政、金融等支持政策,促进技术成果在蓉孵化及产业化。

2. 聚焦实体经济壮大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建设制造强市,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增强产业空间承载能力,优化重点产业布局,夯实重点产业链“主要承载地+协同发展地”载体支撑,健全发展规划、产业图谱、专项政策、创新平台、重点企业、品牌会展“六个一”推进机制,发挥城市新区创新引领开放引擎作用,加强市域产业合作园区建设,创新“一区多园”“飞地经济”建园模式,推进国家级(新区、高新区、经开区)、省级新区与各类开发区政策叠加、服务体系共建,争创西航港国家级经开区。突出晶圆制造、高端芯片、新型显示,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和招引促建,推动集成电路突破性发展。以智能网联、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强化汽车芯片多元化保障,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制造基地。推进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装备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发展生物制品、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现代中药产业,打造西部大健康产业高地。以川藏铁路全面建设为契机,实施轨道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锚定航空发动机和飞机大部件研制重点领域,推动四川成都航空产业园全功能运营,加强双流国产民机维修基地建设,打造航空航天产业高地。聚焦先进核能、航空航天等优势领域,加快建设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3. 促进两业融合做强现代服务业。聚焦产业转型升级和居民消费升级需要,扩大服务业有效供给,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5%,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500家以上。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以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突出区域、企业两大重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发展科技、信息、商务、人力资源等8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建设天府总部商务区、天府中央法务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产业园,建成天府国际保税商业中心。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以提升便利度和改善服务体验为导向,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养老、托幼、健康、餐饮、家政等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商业,打造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12个。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争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社会力量扩大多元化多层次服务供给,推动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取得积极进展。

4. 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深入实施“菜篮子”“米袋子”强基行动,打造都市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30.7万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只增不减抓好粮食生产,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万亩以上。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聚焦种子和耕地两大关键,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基本建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品种测试西南分中心、四川种质资源中心库,启动建设中国南方蔬菜种业创新中心,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示范区。丰富乡村经济发展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种养加结合和产业链再造,培育壮大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特色产业,推进蒲江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建设。

5. 强化数字赋能壮大数字经济。深化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12.8%以上。培育壮大数字产业集群,发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成渝)节点、国家超算成都中心效能,构建数据、算力、算法、应用资源协同的产业生态,培育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网络信息安全等新兴产业,加快布局元宇宙、脑科学、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新赛道,高水平建设国家超高清创新应用产业基地、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推进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强化产业数字化赋能,推动先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实施“上云用数赋智”行动,深入推进智能制造三年行动,加强园区、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提速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建成智能工厂20家以上,新增上云企业1万家。培育壮大数字文旅、智慧物流、智慧医疗、智慧体育等服务业新增长点。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完成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强数字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光纤宽带网络优化工程,加强千兆光网建设,升级扩容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宽带,加快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完成5G基站建设三年攻坚行动,累计建成5G基站6.5万个。完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功能,积极发展物联网,创建国家车联网先导区,建设国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试点城市。

6. 服务实体经济健全金融体系。落实《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实施“三大金融强基工程”,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金融业增加值增长7%,新增社会融资规模7000亿元以上,提高社会直接融资比例。推动金融要素聚集,加快建设交子公园金融总部产业园等金融集聚区,积极争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持牌金融机构落户,大力引进研发运营、资产管理、清算结算等功能性总部。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争取获批国家金融控股牌照,支持组建理财、消费金融、金融科技等专业化公司。提升金融服务功能,推进“交子之星”经济证券化倍增行动,提升上交所、深交所、新三板西部基地功能,争取北交所在蓉设立区域基地,建立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新增上市公司15家以上,鼓励发行创新债券品种。深化产融对接行动,扩大“蓉易贷”普惠信贷规模,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水平。深化金融改革创新,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争创科创金融改革、绿色金融改革创新、普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级试验区。推进公募、私募、创投等基金健康发展。

(四)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加快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1. 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升国际空港、铁路港能级,构建通道立体、枢纽集疏、网络协同的现代流通体系,增强高端要素运筹力、区域辐射带动力。强化双机场牵引建强国际航空枢纽,深化“两场一体”协同运营,稳妥恢复国际客运航线航班,做强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功能,新开通5条国际货运航线,持续提高“全货机+包机+客改货+腹仓”多元航空物流服务水平,鼓励建设航空货运转运(分拨)中心,推动设立本土基地货运航空公司。突出双通道赋能提升国际铁路枢纽,发挥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链接作用,打造泛欧泛亚陆港枢纽,加强“一带一路”多式联运综合试验区建设,提升国际铁路港集装箱中心站、多式联运转换中心等功能性设施,开展空铁联程联运和空铁公一体化试点,优化国际班列线路和节点布局,力争开行4300列以上。持续增强开放平台功能能级,高水平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争取设立自贸试验区成都东部新区新片区、天府国际空港综保区,推动天府国际机场口岸通过验收,积极创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持续推动6个“国别合作馆”建设运营,落地对日开放合作项目50个以上。推进国家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建成亚蓉欧(成都)国际冷链产业园等项目。深化“五外”联动,加快建设对外交往中心。

2. 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营商环境竞争力。以企业和市民需求为导向,深入实施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激发城市活力和社会生产力,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民营经济示范城市。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深入实施营商环境4.0政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推进商事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企业投资管理、贸易便利化、市场监管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营商环境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推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争先进位,打造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提升政务服务利企便民水平,深度应用互联网新技术推进招投标、不动产交易、司法、税收等行业领域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完善“蓉易享”“蓉易办”“天府市民云”等平台服务功能,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键回应”全覆盖。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常态化规范化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强化公平竞争执法,激发弘扬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实施中小企业能力提升和企业上规攻坚行动,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规上工业企业300家。强化助企纾困,推动惠企政策落实。

3. 深化市场化改革提升要素配置质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资源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争创国家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促进传统和新兴要素协同向先进生产力集聚。完善不同产业用地类型合理转换机制,增加混合产业用地供给。深入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三年行动,推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纳入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业务创新试点。加强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天府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推动设立数字资产交易中心,促进数据开放共享。深化国企市场化改革,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加快二三级企业市场化改革、总部去行政化、降成本增效益、对标一流管理提升等专项改革攻坚,深化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国企在做强城市功能、支撑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参与片区综合开发、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等方面发挥更大效能。建设全国创新人才高地,制定五年行动计划,出台人才新政3.0版,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依托在蓉高校院所和科技领军企业,实施战略科学家领航、科技领军人才集聚、青年科技人才强基、卓越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锻造工程,做强“蓉漂”品牌,营造全链条全周期人才发展生态,增强高质量发展人才支撑。

(五)聚力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布局,持续打造“雪山下的公园城市、烟火里的幸福成都”城市品牌。

1. 推动四大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四大结构,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加快形成功能引领的城市发展格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强化产城融合,推进绿色低碳建设模式,探索精明增长的土地利用方式,加快形成基本功能就近满足、核心功能相互支撑、特色功能优势彰显的发展格局,推动城市内涵发展、区域差异发展、城乡融合发展。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施“十个一”行动计划,建强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工业领域低碳技术革新和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绿色转型、农业固碳增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建设国家绿色产业示范基地。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绿色交通运输体系,聚焦市民出行和货物运输,加快完善绿色交通基础设施,推动运输工具低碳化,打造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公共交通体系,构建绿色高效货物运输体系。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深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开展全领域节能管理,提升清洁能源供给和安全保障能力。 

2. 强化生态环境治理塑造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扎实推进第二轮中央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落实,抓实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污水、垃圾等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加大黑臭水体和入河入江排污口排查整治力度,地表水水质达到或好于Ⅲ类断面比例达到92%。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强化污染源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确保PM2.5浓度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持续改善。推进土壤、地下水和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和减量化、资源化。强化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全面推行林长制,开展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以小水电及矿山治理为重点,加快构建以大熊猫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加强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7万亩,修复大熊猫栖息地6万亩,重点生物物种保护率超过90%,湿地保护率达到38%以上,森林覆盖率提升至40.5%。打造蓝绿交织生态空间,优化“两山两水”生态骨架,依托龙门山、龙泉山加快构建城市生态绿地系统,依托岷江、沱江加快建设城市生态蓝网系统,启动实施“天府蓝网”工程,着力打造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为主体的绿道体系,新建天府绿道800公里,推动环城生态公园、锦江公园加快成型成势,有机植入服务性功能设施,打造1000个公园绿道示范场景,建成46个公园城市示范片区,发挥生态惠民综合效益。

3. 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争创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健全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应用体系,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大力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丰富生态产品供给,探索开展公园城市生态资源价值评估测算,积极开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国家公园碳汇产品,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开发,创新“绿道+”“公园+”“林盘+”“森林+”“大地景观+”等模式,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品牌。推动生态产品确权,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信息普查,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推进自然保护地、江河湖泊、湿地、森林等自然资源开展统一确权登记,构建行政区域单元生态产品总值和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促进生态产品开发交易,依托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推动设立西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加快建立反映保护开发成本的价值核算方法、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价格形成机制,有序推进碳排放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等资源交易。

(六)筑牢高品质宜居宜业根基,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持续发布民生项目机会清单,抓好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纵深推进城市体检和问题整治行动,深化城市更新试点和“新城建”惠民,推动城市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加快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1. 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居民增收。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加快构建引导创新、鼓励创业、高质就业的政策服务体系,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推动更高质量就业,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实施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农民工服务保障“五大行动”,深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促进灵活从业人员、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23万人。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深入实施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2. 强化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布局,建设更多“家门口的好学校”,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化普通高中扩质提容工程,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80所、新增学位8万个,确保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不低于80%,做好“双减”工作,启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计划,增强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水平,打造国家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效,推进健康成都建设,开工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引领带动未来医学城快速起势,实施临床重点学(专)科提升计划,加快建设成都紧急医学救援中心、成都健康医学中心一期等49个医疗卫生重大项目,深化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和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力争实现中医药服务基层全覆盖。丰富公共文化体育供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加快建设四川红军长征数字展示馆、成都解放纪念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群、金沙演艺中心等文化地标,推进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依托天府绿道、川西林盘等融合打造沉浸式文体空间,组织全民健身活动5000场次,开展普惠性公共文化活动10万场次以上,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3. 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深入推进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培育壮大中心镇(村),扎实开展百村帮扶行动,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引领推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引导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探索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模式和多种人才引进方式,推动返乡入乡创业。持续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助力农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进美丽乡村、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融合十大基础工程,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改造、公共文化设施达标提升、市政供水供气等城乡联动建设重大项目,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4. 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深入实施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健全民生服务体系。强化“一老一小”服务保障,顺应人口结构性变化,落实“三孩”生育政策,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出台“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深入开展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托育专项行动,大力发展社区托育服务,深化医养结合,推进公共基础设施适老化适小化改造,构建“15分钟养老托育服务圈”,实现每个街道及有条件的镇至少建设1个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每千人口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达到3.15个,创建全国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争取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深化社会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稳价。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开展新职业人群职业伤害保障国家试点,争取个人养老金制度国家试点,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强化住房供给保障,坚持房住不炒、租购并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保障体系,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6万套、人才公寓1万套,推进公租房租赁补贴扩面提标,提高成品住宅交付质量。

(七)建设“智慧蓉城”打造安全韧性城市,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把握超大城市治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完善应急管理、安全发展和风险防控体系,更高水平统筹城市秩序与活力、发展与安全。

1. 推进智慧治理建设“智慧蓉城”。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推动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学治理,深化智慧城市国际标准试点,提升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精细化水平。建成“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推进城市治理流程再造和管理创新,加快构建全景呈现常态运行情况、精准预警研判风险隐患、高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的城市运行智慧治理体系。强化智慧治理场景建设,实施智慧治理场景建设攻坚行动,推进试点示范,打造智慧应用场景、丰富智慧主题应用,率先建设疫情防控智慧化平台,“揭榜挂帅”加快拓展到交通管理、治安管控、应急管理、生态环保、水务管理、社区治理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人工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加快建设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夯实“智慧蓉城”数字底座,推进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设,合理规划布局感知设施和部门分布式数据系统,加强数据汇集、治理和融合共享,增强算力算法、智能交互、网络传输、信息安全等支撑,推动行业系统全面接入集成,构建灵敏快捷的感知预警体系。

2. 强化城市安全基础保障。把安全发展贯穿城市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加强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城市安全、社会安定、市民安宁,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夯实基础安全底线,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和能源产供储销协同保障机制,启动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强粮油、果蔬、肉蛋等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强化企业电力稳定供应和民生用能保障,打通汽车芯片、大宗商品等领域的卡点堵点,依托龙头企业保链稳链,提升超大城市粮食、能源、产业链和供应链等安全保障水平。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开展全国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试点,加强智慧风险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统筹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城市安全体检和风险评估,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森林草原防灭火和城乡防火专项治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稳妥化解社会风险,完善社会风险防控体系,健全社会综合治理机制,推进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积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推动刑事案件总量、违法犯罪警情持续下降,创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加强金融、房地产、教育“双减”等风险防控,有序化解债务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3. 提升城市应急治理效能。完善应急处置机制,优化应急预案衔接,实施应急救援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增强灾害事故响应处置能力。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启动建设超大城市极端天气预报水平和应对能力提升示范工程,实施森林、城乡防灭火专项治理行动,补齐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海绵城市和综合管廊建设,加强23个一类应急避难场所和环城生态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坚持平战结合,优化应急储备规划布局,建设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和调度决策信息平台,打造应急物资供应产业互联网云仓,加快形成市、区(市)县、镇(街道)三级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加快建设国家西南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发展应急环保产业,完善军地协同、社会协同应急指挥处置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壮大社会救援力量,建强“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体系。

4. 精准有效抓好疫情防控。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压紧压实“四方”责任、严格落实“四早”要求,因时因势、分区分级调整防控策略和应对措施,确保实现“动态清零”。持续加强外防输入,健全人物同防、多病共防举措,严格加强入境人员管控,强化中高风险地区来(返)蓉人员排查管理,加强冷链食品、进出口货物、快递物流等检验检测,做好交通场所防疫消毒、人员监测和运力保障。扎实做好内防反弹,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强化重点场所、重点企业等防疫消毒和监测管理,做好节假日、农村地区疫情防控,强化院感防控,高效有序处置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增强公共卫生服务,加强隔离点、检测点、医疗点建设,建成投运天府国际健康服务中心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提升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物资供应等服务保障能力,扎实推进疫苗接种,构筑城市免疫屏障。

落实重大政治任务,担当主办城市责任,精心安全办好成都大运会。高质量推进赛事筹备,建立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办赛模式,组织开展全流程全领域全要素实战测试演练,提升赛事专业化国际化水平。高水平做好服务保障,细化完善疫情防控、出入境、安保等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健全完善赛时运行指挥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构建全流程风险防控体系。高效率开展赛事活动,精心做好火炬传递、开闭幕式、赛事组织、宣传推广等重大工作,努力办成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国际体育盛会。坚持以赛谋城、以赛兴城,充分发挥赛事引流作用,壮大关联产业,加强赛事场馆综合利用和大运遗产规划管理,一体推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促进市民群众共享大运会红利。

各位代表,做好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自觉接受市人大的监督指导,虚心听取市政协的意见建议,认真落实市十七届人大六次会议审议意见和决议,以史为鉴、开创未来,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扎实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和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市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2022年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备注:报告和草案中的2021年部分指标数据为预计数,正式数据以统计公报为准。

 

名词解释 

六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

六保: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

三区一城:“三区”指四川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成都高新区,“一城”指西部(成都)科学城。

两新一重:“两新”指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一重”指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

“四个一”机制:每月集中通报一批、集中调度一批、集中签约一批、集中开工一批。

“1+5”合作协议:《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决策部署唱好“双城记”建强都市圈战略合作协议》和《共同助推西部科学城建设合作协议》《加强双核创新联动推进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合作协议》《共建世界级先进汽车产业集群合作协议》《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合作协议》《携手共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合作协议》5个重点领域合作协议。

“1+1+N”都市圈规划体系:第1个“1”指《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第2个“1”指《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N”指综合交通、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等专项规划。

三带: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

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一核四区:“一核”指成都科学城,“四区”指新经济活力区、生命科学创新区、东部新区未来科技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基地。

产业建圈强链:“建圈”指构建产业生态圈,“强链”指做强产业链。

两项改革: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

“27+1”专项方案:“27”指围绕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加强乡村规划建设等领域制定27个专项工作方案,“1”指1个改革成效监测评估方案。

两场一体:天府国际机场和双流国际机场一体化规划、一体化建设、一体化管理和一体化运营。

“1+1+4+8”政策体系:第1个“1”指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第2个“1”指碳达峰行动方案,“4”指4个重点领域行动方案,“8”指8个碳达峰碳中和保障方案。

三线一单:“三线”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一单”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专项治理“八大行动”:“散乱污”企业第二轮清理专项行动、噪声油烟污染专项治理行动、工地现场管理专项治理行动、农村和城乡接合部“脏乱差”专项治理行动、移动源(货车、运渣车)专项治理行动、“黑臭”水体全域清理整治专项行动、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治理行动、清洁能源替代专项行动。

“四个一”管理机制改革:一支队伍统管、一张网络统揽、一个平台统调、一套机制统筹。

五权:对部门派出机构工作考核权和主要负责人任免建议权、规划编制和项目验收参与权、对需要部门协同解决事项统筹协调和综合管理权、对事关群众利益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对派驻基层执法力量统一指挥协调权。

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工程、生活成本竞争力提升工程、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工程、城市通勤效率提升工程、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程、稳定公平可及营商环境建设工程、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生态惠民示范工程、智慧韧性安全城市建设工程、全龄友好包容社会营建工程。

“一极一源、两中心两地”:“一极一源”指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打造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两中心两地”指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

三大金融强基工程:法人金融机构提能工程、上市公司提质工程、股权投资基金体系建设工程。

“十个一”行动计划:制定一个产业规划、出台一套产业发展政策、成立一个招商专班、组建一个产业联盟、设立一个国有平台公司、建立一支产业基金、搭建一批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专业产业园区、召开一批会展论坛盛会、构建一套专家咨询跟踪研究机制。

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4+1”工程: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以及尾矿库污染治理。

五外:外事、外资、外经、外贸、外宣。

“一主两辅”基层应急力量:以区域性中心消防站为主力、以镇(街道)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为辅助的基层应急力量。 

相关阅读:

图解| 一图读懂成都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视频 | 5分钟带你看懂成都2022年“计划报告”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