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2023-06-23 19: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2.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3.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教学重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教学难点】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曾经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一名高中生以比较高的分数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入学后,他高超的计算能力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可是,他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他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使他的老师大为不解。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丁肇中先生《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二 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2.写作背景。3.扫除字词障碍。三 整体感知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明确】本文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全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第二部分(2—12):分析问题——具体论述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层(2—5):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二层(6—12):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四 研读课文1.精读课文,理解作者的观点。(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然后各组选一名代表作总结发言,全班交流。)(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2)传统的中国教育为什么不重视真正的“格物”?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明确】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3)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明确】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键是什么?【明确】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看他对事物是否有客观、有想象力、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探索,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不具备这些就不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聚焦方法,体会写作目的。在阐述观点时,作者主要运用了哪几种方法?请结合内容进行简单分析。【明确】(1)引用古语:如,第2段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第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目。(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的说理方法。如反面事例:列举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格”竹子,苦思头痛而失败的事例,阐述了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正面事例:通过作者在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阐述了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的道理。事例论证的好处:用典型事例作为论据进行论证,它的好处是说理充分,令人信服。(3)运用对比:如,中国传统教育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强调知识的获得是通过内心体悟和自我检讨,与科学进展的历史说明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形成鲜明对比。五 拓展延伸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明确】示例一:下雪了,我伸出双手,接过翩翩落下的小雪花,在手指温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见了,只见手心里水珠点点,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示例二:我怀着好奇心,想知道钟表的工作原理,怎么办呢?我大胆卸下了钟表的零部件,按照图纸提示小心翼翼地安装好,结果表走得不准了,但我明白了钟表的工作原理。教师总结: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存在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关键是看我们每个人头脑中究竟有没有这种意识、观念。只有有了这种精神,我们的生活才是多彩的,思维才是开阔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在于创新,我们只要立足于实际,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六 板书设计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七 布置作业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