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应急发〔2023〕11号)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应急物资储备情况统计表格 (市应急发〔2023〕11号)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市应急发〔2023〕11号)西安市应急管理局关于印发《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

2024-06-09 11: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应急管理局,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现将《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印发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西安市应急管理局

2023年2月16日

2023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

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重要论述,全面落实市委十四届四次全会和应急管理系统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一条主线”,锚定“两个目标”,聚焦年度重点工作,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突发事件处置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大局稳定。

总体目标:牢牢把握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这条主线,紧密结合市委八个方面重点工作中“确保应急处置有效”重要内容,细化制定“推进方案+实施方案+任务清单”,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指挥调度、任务提醒、目标考核等工作机制,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折不扣抓好贯彻落实。实现安全生产“一杜绝三下降”(坚决杜绝重特大事故,事故起数、较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自然灾害“两不一少一杜绝”(力争安全度汛不亡人、森林火灾不死人,地质灾害少损失,坚决杜绝自然灾害重大人员伤亡)两个目标。

一、强化政治引领,持续推进应急管理事业发展

(一)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坚定走好新时代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之路,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决策部署,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建工作重要论述,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学习,强化理论武装,引导党员干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以高质量机关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以党建引领加强作风建设。全面提升政治能力,加强政治建设,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强化创新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大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建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开展对标评星活动,选树“四强”党支部、机关党员先锋岗和机关党员示范岗,持续开展“创特色、亮品牌”优秀党建案例活动。强化作风建设,党员领导干部带头解决问题,带头求真务实,敢担当、能担当、善作为。精简会议和文件,坚决杜绝应急管理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三)以规划引领加快体系建设。紧扣“十四五”规划任务目标年度任务,筑牢清晰严密的责任体系,健全协同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构建系统完备的法治体系,建强基层应急和社会共治体系,推动重点行业领域完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化解长效机制,增强抵御事故灾害风险、保障城市安全运行,最大程度消除各类风险。

二、明确职责任务,不断压实安全生产责任

(四)全面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落实西安市《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实施细则,坚持党政同责,明确市、区县、街镇三级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年度“工作清单”,督促各级党委政府推进落实安全生产15条举措的60条具体举措。综合运用警示、约谈、督办、调查处理和目标责任考核等手段,压实各级地方党政领导责任。在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分级分部门落实工作责任。

(五)推动落实行业监管责任。强化“三管三必须”要求,持续推动西安市安全生产风险管控与隐患治理的地方立法工作,修订并督促落实《西安市市级部门安全生产工作职责任务清单(试行)》。推动完善道路运输、燃气、电动自行车行业领域全链条监管责任,出台我市密室逃脱、玻璃栈道等新行业新业态安全监管责任清单,厘清新行业新业态安全监管责任。持续落实重点行业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措施,协商解决突出问题,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落实城区、水库、河道、淤地坝、水电站等防汛责任制,明确行政、部门、技术、巡查责任人。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完善协调联动、议事联络、责任联系机制。

(六)督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倡导重点行业领域推动开展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五查四会三卡两课一承诺”活动,督促企业健全全员岗位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信用信息平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双公示”信息归集,及时公布守信激励企业和联合惩戒企业名单。推进落实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金属冶炼等高危行业领域全覆盖投保“安责险”,鼓励其他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自主投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充分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在安全生产中的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功能,加强“安责险+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构建企业安全双重保护屏障。

三、强化督导,不断加强安全生产综合监管

(七)加大统筹协调监督力度。坚持安委会(扩大)会议、安委办专题调度会议、提请市委和市政府听取安全生产工作汇报等制度,定期分析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研究部署重要工作。协调发挥市政府20个安全生产督导组、市安委会13个专业委员会牵头部门和市安委办综合协调、监管职能,加强对安全生产重点任务的督导检查。落实考核巡查办法及其结果运用,严密组织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督促各区县(开发区)和市安委会成员单位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八)加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强安全风险精准研判、精准施策、深入分析,找准属地、行业领域重大风险,针对性防范化解风险。道路交通方面突出“两客一危一货一校”等重点车辆,严厉打非治违,加强路面执法和恶劣天气引导管控。着力解决道路交通安全领域的突出短板和瓶颈问题。建筑施工方面着力推进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管控,强化建筑市场和施工现场监管,以防坍塌、防高处坠落、防机械打击为重点,开展深基坑、施工机械、起重机械、高大模板、脚手架、临时用电、临时工房等方面隐患排查治理。文化旅游方面紧盯重大节日、重点时段、重点景区的安全管理,督促企业建立健全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特种设备方面建立大型危化、锅炉、压力管道、压力容器、大型游乐设施、公众聚焦场所等高风险企业、区域清单,建设完善特种设备双重预防和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城市运行安全方面紧盯城市道路、城镇燃气、供热、轨道交通等安全风险点和隐患,以防范道路塌陷为重点,持续开展城市道路地下安全隐患、燃气安全整治。危险化学品方面加强危化重大危险源储存设施、重点企业和重要生产装置等安全风险管控。

(九)督促开展重点时段安全防范工作。重点围绕中心任务和工作实际,及时分析研判,全面安排部署,开展高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加强应急准备。结合重点时段、季节特点,分阶段开展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城市安全、特种设备、危险化学品、有限空间作业、防路面塌陷、防高空坠落及燃气专项整治和防煤气中毒等活动,严防群死群伤事故。

(十)持续推进安全生产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组织13个市级重点部门和20个区县(开发区)建立风险点、危险源台账,定期更新城市安全风险基础数据库,年度新增双预防建设企业不少于1000家。绘制风险分布“一张图”,召开现场会,聚焦建筑工地、危化等重点行业,对城市安全风险实施动态化、差异化监管。

(十一)扎实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围绕综合应用平台,聚焦过程管控和结果评价,打造“西安创城模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全面厘清城市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和权责边界。深度发掘创建成果,定期开展重点领域、重点时段和重点行业安全风险评估,为党委政府决策发挥支撑作用。组织专家支撑团队对28个市级部门和20个区县(开发区)创建工作进行评价评估,完成市级自评,向省安委会提交申报资料提请复核。

(十二)稳步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实施工作。定期对安责险投保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对未依法投保的生产经营单位,严格依照《安全生产法》相关规定严肃惩处,确保高危行业领域安责险全覆盖、全投保;对保险机构开展事故预防服务工作进行评估,评估结果通报保险监督管理机构。

四、加强执法检查,持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十三)制定完善行政执法规章制度。加强沟通协调,结合自由裁量权实施细则和应急管理综合执法事项清单出台情况,研究制定我市实施细则和事项清单。系统梳理我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制度体系,制定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检查、举报投诉、事故调查、行刑衔接细化流程图。研究制定应急管理综合执法立案标准,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制度体系,构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制度“西安经验”。督促各区县、开发区应急管理部门制定并贯彻法制审核程序及流程,强化执法检查全过程记录,落实执法事项和结果100%公示。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采用会诊执法、以案说法等形式,确保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效落实。

(十四)多措并举大力提升执法效能。加大执法力度,提升执法案件办理质效,实现立案数、处罚金额同比“双上升”。认真组织开展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中介机构等领域专项执法检查。紧盯企业复产复工、高温季节、中秋国庆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帮扶式执法检查。聚焦一个重点部位、解决一项突出问题,分类施策精准执法。

(十五)开展“十条规定、八项细则”执法年活动。制定全行业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十条规定和主要负责人履行主体责任“双十条”规定、行业领域“八项细则”,全面开展综合执法“十条规定、八项细则”执法年活动,推动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摸清全市企业底数,做好分级分类执法“明细账”和执法经验“内心账”,对安全生产的“四种状态”分类实策,通过试行安全生产综合执法“红、黄、蓝”明白卡制度,打造推广“执法+服务”模式经验。

(十六)强化“三位一体”执法模式推广。持续强化“执法告知、现场检查、交流反馈”、“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岗位操作员工全过程在场”和“执法+专家”的“三位一体”执法工作模式。大力推广说理式执法、以案说法等工作举措,对企业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开展定期约谈、事故案例警示、专题教育等普法教育活动。

(十七)争取政策支持进行改革试点。制定落实《西安市应急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局队合一”实施办法》,理清监管与执法边界,适时召开研讨会,总结推广全市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经验做法。加快推进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技术检查员和社会监督员配备。建立“两员”聘用、待遇、培训、考核、教育、管理和日常监督等工作制度,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和制度保障。

(十八)探索强化基层队伍建设。开展全市开发区和镇街基层应急管理力量综合调研,适时组织召开现场观摩会,明确开发区执法权限及职能划分,推广西咸新区应急管理综合执法改革先进经验,加快开发区执法改革进程。推广莲湖区属地化联动执法检查经验,明确镇街执法检查的工作职责、要点和检查事项,强化基层应急执法基础保障,推进全市委托镇街执法工作。

(十九)大力提升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质量。加大事故提级调查力度,严密组织本级事故调查工作,高质量完成一般事故提级调查工作。深化事故调查挂牌督办,对直管行业领域一般事故调查挂牌督办。严格按照挂牌督办办法的有关规定,对其他行业领域的一般事故应挂尽挂。加大对一般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工作的督导力度,重心下沉,加强现场协助指导查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督促检查。按照“谁调查,谁评估”的原则,做好本级事故评估和下级调查督导工作,注重评估问题的跟踪问效,及时通报问题,督办整改。加强调查队伍能力建设,提升办案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有能力、有知识、有干劲的事故调查干部队伍。

五、不断夯实安全基础,持续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

(二十)建设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标准。围绕规范化管理、流程化运行目标,聚焦城市内涝、生命线和安全生产三大突发事件,编制完成1个通用导则、3个标准体系和13套专项标准,初步理顺综合监测预警及联动处置工作机制。

(二十一)优化示范社区创建模式。建立市、区县、镇街三级创建储备目录,构建优胜劣汰阶梯式创建模式。全年,力争创建国家级示范社区4个、省级示范社区20个。组织指导灞桥区完成首批全国综合减灾示范县试点省级评估验收,做好接受国家减灾委评议准备工作。

(二十二)创新推进应急管理新模式。建设“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评价标准”和“综合减灾示范社区验收规范”地方标准,着力解决风险辨识评估不准、隐患排查治理不严的现实问题。支持5-7个镇街开展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试点,召开现场观摩会,指导区县(开发区)全面建强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二十三)深化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聚焦洪涝、林火防范应对,整合市级7个牵头部门普查数据,建设灾害风险分析、灾情趋势研判、灾后损失评估等应用模型,植入相应算法,推进普查数据全周期管理;加快推进应用系统建设,4月份前完成省级试点任务,实现市、区县普查成果数据交换互通、精准融合,同步接入水务、气象等部门实时监测数据,为自然灾害预警发布、预案联动和应急指挥提供基础信息支撑。

(二十四)推进综合性防灾减灾宣传活动。建立健全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常态化工作机制,扎实开展“5·12全国防灾减灾周”宣传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力争覆盖人群达到常住人口85%以上,深入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五进”活动,进一步增强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群众自救互救技能。

(二十五)推进综合防灾重点任务落地实施。做好“十四五”综合减灾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将避难场所、科普设施、救灾疏散路网、洪涝风险控制线等建设要求精准传导区县(开发区)抓好落实;督促市级部门加快推进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地实施,努力扭转“城市设防低,农村不设防”现状。

(二十六)定期研判自然灾害灾情趋势。按照季度、半年和重要时间节点,及时组织市级有关部门和重点区县(开发区)开展自然灾害会商研判,分析阶段性灾害灾情趋势,提出相应应对措施,为政府综合灾害防治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二十七)加快推进基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细化《关于健全西安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实施方案》内容,积极推进落实物资储备保障工作,合理布局应急储备点。结合区县(开发区)实际,以满足本级二级响应应对处置工作为需求,合理确定抢险救援救灾物资的品种、数量,社区(村)要有必备的应急预警、通讯设备(喇叭、无线预警广播、卫星电话等)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装备,并纳入应急物资调度信息平台,做到快速响应、及时调拨。做好信息采集、实时更新和动态管理工作,加强与京东集团沟通联系,以战略合作协议为基础,充分利用京东七个物流中心,有效提升我市应急物资储备管理调度信息化水平。确定西安市第二批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保障单位名单,与“应急物资产能储备保障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并授牌,进一步提升应急物资协议储备、产能储备和快速调运能力。

(二十八)编制规划并提出救灾物资储备需求计划。编制西安市应急物资储备规划,计划未来5年内初步建成分级分类管理、反应迅速、保障有力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促使全市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科学编制西安市应急救援装备规划,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提升装备水平,切实做到决策科学、指挥有力、组织有序、救援有效。依据“全市总体储备基本满足3万人紧急转移安置需求”的救灾物资储备目标,结合现有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实际,编制《西安市市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需求情况统计表》,提出下年度救灾物资储备保障需求计划,确保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充足、动用高效、保障到位,有效保障受灾群众的灾后基本生活。

(二十九)全力做好防汛抗旱、森林防灭火工作。以防汛、森林防火工作两个“零伤亡”为目标,突出防汛、防火两项主流业务,做实“两大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工作,统筹协调抓好全市防汛抗旱和森林草原防灭火工作,提升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效能。进一步完善全市防汛预警指挥系统、“人盯人防抢撤”系统、森林火情预警救援系统,全面强化汛情火情预警监测、指挥调度、救援处置手段,提升灾害防范和救援能力。推动防汛应急喇叭从重点山区逐步向全域覆盖突破;推进全市首个森林防灭火规划出台,实现零的突破;协调配合做好秦岭火灾应急保障基地建设,突破我市专业救援力量瓶颈;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与消防救援深度融合,努力实现“大应急、大安全”工作格局突破。

(三十)健全完善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制度体系。编制《西安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规则》和《西安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工作细则》,明确成员单位工作职责。推动调整各区县(开发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完善全市抗震救灾指挥体系。配合完成《2023年全市地质灾害趋势研判意见》,建立地质灾害灾险情速报和救援工作报告机制,做好灾后救援准备工作。修订完善《西安市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明确灾害发生后分级响应的启动程序、灾情速报、信息发布、先期处置、指挥协调、现场救灾、应急保障等措施程序。

(三十一)提升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开展应急系统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业务培训,提升基层地震和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能力;开展2023年度陕西省地震应急救援综合演练,检验多部门联动、各层级预案衔接的实际效果,提升应急救援队伍遂行任务能力和应急处置快速反应能力;编制完成《西安市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制定《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评价标准》和《社区(村)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等地方标准。指导各区县(开发区)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组织督导检查,督促问题整改,实行清单化管理与对账销号;做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制定《2023年度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实施方案》,优化完善检查方案和清单,全覆盖检查,督促指导落细落实各项措施,全面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六、坚持打赢目标,持续提升突发事件应对能力

(三十二)继续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督促指导做好市级专项应急预案、部门应急预案和市属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修编及备案管理工作,推动街道(镇)及社区(村)应急预案全覆盖,形成“有序衔接、相互联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指导做好预案简本及重点领域预案“明白卡”,重点明确应急指挥体系、应急响应启动、应急保障通讯录等核心要素,为科学指挥、精准调度和救援处置提供便捷;探索应急预案数字化管理模式,将区县(开发区)总案和市级专项预案录入市应急指挥中心平台,完善预案数字化动态管理系统,做到一键查询、随时调用,确保应急预案“一键通”。

(三十三)大力推进应急救援力量建设。积极协商,组建市级行业部门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全市“应急力量布控联络图”;落实《关于推进全市基层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实施方案》要求,推动街道(镇)组建一支30-50人规模专(兼)职应急救援队伍,社区(村)组建一支不少于10人的应急救援力量,实现全市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力量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大力扶持航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完善直升机、无人机救援响应机制,现场救援工作机制及综合保障机制,通力协作打造全市“半个小时航空救援圈”,确保空中救援“拳头”力量作用发挥明显。

(三十四)加强社会、企业应急救援和专家队伍建设。指导各区县(开发区)命名本级应急救援队伍,市级应急救援队伍开展预案修订、训练备勤及应急演练活动,以及各企业经营单位结合事故风险组建应急救援队伍;指导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小型企业、微型企业,除建立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外,与邻近建有专业救援队伍的企业签订救援协议,或者联合建立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督促各区县(开发区)组建本级应急管理专家队伍,满足当前“全灾种、大应急”的任务需求,提升突发事件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三十五)大力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研究制定《西安市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标准》,提升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标准化建设,推进我市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供标准和依据;组织应急预案管理工作和应急救援队伍业务骨干培训,积极开展专家队伍业务交流活动,提升各类预案修编质量和应急救援能力,制作通俗易懂、好记管用的应急常识宣传普及材料,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围绕大范围通信中断、电梯被困、地铁停运等特殊领域突发事件,开展综合性应急演练。全年计划完成16个市级专项应急预案演练,其中自然灾害类2个,事故灾难类7个,公共卫生类3个,社会安全4个,督促指导区县(开发区)结合区域实际,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活动。

(三十六)不断强化指挥调度能力。加强沟通协调,提高应急效率,进一步明确指挥调度能力的工作方案,提升生产安全事故、森林防火及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的应急响应能力。规范预警响应视频调度会制度,实现对极端天气的科学精准指挥调度;建立在重大活动、重要会议、重要时段会商研判制度,完善信息共享和重大突发事件实时会商机制,为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信息支撑;加强与气象、地震、水利、消防等部门沟通和衔接,完善军地沟通联络机制,共享突发事件信息,统筹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兵力调用参与工作,保证重要时段和敏感时期的巡逻、警戒任务。

(三十七)开展值班规范年活动。按照省厅和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抓好全市应急系统值班规范年活动的贯彻落实,按照《西安市应急管理系统值班规范年活动落实方案》,利用业务培训、日常点名等时机邀请有关领导解读讲解,开展应急系统值班值守“零差错”活动,规范制度、应急值守场所,优化设施设备,年底前实现上下贯通、标准统一、反应迅速的应急指挥工作格局,确保实现精细化管理。

(三十八)完善值班工作体系。紧紧围绕“守、接、报、调、处”中心任务,牢牢守住应急值守“主阵地”,结合汛期、冬防期和重要时间节点任务,细化工作衔接制度,进一步理顺应急值守和专业应对处置的工作转换节奏,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七、强化科技支撑,持续加快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十九)全面建成监测预警平台。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和自然灾害等重点领域,建设安全可控的信创应急云,强化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通信能力,建立跨区域、多行业耦合的风险预警分析和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联动响应处置体系。统筹推进参建单位,开展分平台建设,加大前端感知设备铺设密度,按照建设任务清单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平台上线运行后,充分运用监测预警手段,形成运行数据“全监测”,重大预警“全接报”,风险管控“全覆盖”的新型防控体系,打造具有西安特色的智慧应急新格局,形成西安经验,顺利通过国务院安委办评估验收,力争在18个试点城市处于前列。

(四十)加强城市运行安全体检。围绕“建、管、服”功能,聚焦“城市生命线、公共安全、生产安全、自然灾害”4大领域18类风险监测对象,依托监测预警平台对各行业已接入的安全风险监测、隐患数据等信息,对城市运行安全进行全方位体检,确立科学的城市运行安全体检评估方法,形成一套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相匹配、体现西安特色的城市安全风险评估体系。

(四十一)组织火情预警建设项目和平台对接。争取资金,开展西安市森林火情预警及救援工程建设,新建林火探测智能设备前端点位和区县级森林防火综合预警监测系统,对现有市级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进行功能扩容和升级,实现对沿山区县秦岭林区火灾高发区域火情全覆盖;加强与西安市重点单位消防物联网监管平台对接,加大校园、大型商业综合体、超高层建筑等场所安全风险监控力度,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强化预警与救援的高效联动。

(四十二)提高应急通信和科技保障能力。构建应急管理系统指挥专网370兆数字集群、宽窄带自组网和卫星通信系统,做好我市沿山区县应急救援现场通信保障工作;以各类应急突发事件为背景,充分利用已有数据资源搭建应急救援演练场景,涵盖管线(燃气、供水、排水、热力)、气象等专项领域,开展灾害的预警、演练和科技装备应用等工作,提高现场救援的可视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四十三)注重强化信息系统安全管控。定期开展网络渗透测试和攻防演练,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修复信息系统漏洞;重大政治敏感时期、特殊及法定节假日、重大庆典等特殊时期,获取重保安全保障服务;统筹信息化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整合监测预警中心、指挥中心现有资源,形成合力,实现部、省、市、县、乡镇(街办)五级网络的互联互通,有力支撑各类突发事件处置视频调度、信息共享和通信保障等工作。

(四十四)加快应急科技产业园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推广应用。加快推进应急产业发展,为高新区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提供有力支撑;积极争取年底获批“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安全应急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在电力安全、交通安全方面建立产业链长制,推动2个重大投资项目落地;积极对接市级有关部门,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应急科技方面的优势,征集创新亮点和优势产品,加快推动我市应急产业发展;加强市区联动,做好基层科技创新成果和信息系统资源共享,加大对基层信息化建设的支撑和推广力度。

八、广泛发动宣传,持续加大应急管理文化影响力

(四十五)注重加强应急管理宣传基础建设。整合应急管理信息员队伍,组织开展专题培训,提高宣传质量和舆论引导能力。确定社区兼职宣传员,定期推送预警信息、安全科普知识等;以科普馆为阵地,邀请相关处室、专家,收集整理安全科普知识库,制作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媒体素材,线上线下相结合推送,提高群众自救互救能力;组建应急管理科普专家库,参与科普解读、事件分析、舆论引导,以专业的方式指导服务群众关注、参与应急管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四十六)多维度开展安全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积极与中国应急管理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西安电视台等传统媒体,以及学习强国、西安发布、古都先锋等网络媒体合作,不断加强宣传报道的力度和深度;以微信为重点,以微博、抖音为辅助,以警示教育和安全科普为主要内容,结合重点时段、重点工作进行常态化宣传;运用自媒体开展“学安全知识,得安全礼品”等互动活动,增强微信的用户粘性,不断提高微信对应急管理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创新形式,丰富内容积极做好安全生产月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安全生产月的宣传效果;联合红十字会、消防、燃气等单位,在全市开展好“蓝精灵”志愿者服务活动,打造品牌活动;通过闯关游戏、互动讲解、有奖问答等形式,不断增强安全宣传“五进”活动的趣味性和参与性,积极开展科普宣传示范活动,并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加强网络推广,形成线上、线下相互动、相融合、相促进的宣传模式;和教育电视台合作,以“进学校”为切入点,带动其他“四进”宣传活动;通过喜马拉雅app西安《7点早知道》栏目开展防火宣传;精准识别宣传对象,区别对待,通过“热点+”“科技+”“文化+”“旅游+”等,生产出具有西安特色、彰显西安元素的系列高质量安全宣传产品,增强吸引力,把宣传对象“留住”。

(四十七)推进实施安全文化“五个一”项目。以创作一部安全主题的广播剧、制作一本应急精神诗歌集、组织一场安全文化汇报会、推进建设一批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做强一个宣传主阵地为主要内容,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从安全价值、安全伦理、安全认同、安全意愿、安全意识、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等方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公众风险防范、安全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营造全社会关注安全、全民参与安全的良好氛围。

九、提升队伍素质,持续加强教育培训工作

(四十八)着力推动干部培训标准化建设。按照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结合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实际,组织开展干部应急管理培训标准化课题研究,通过需求调研、课程模块化设置、培训效果评估方法设计,进一步提升干部培训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规范性。充分开发本地院校、企业和专家型干部资源,邀请国内、省内专家参与,建设完成我市应急管理培训师资库,增强业务培训力量,为培训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四十九)积极开展干部能力提升培训。开展干部培训“深耕计划”,统筹好13个班次的教育培训工作,围绕重点工作任务,组织应急管理系统干部开展业务培训;结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和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推进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培训,提升基层队伍实战能力和专业水平;开展干部“综合执法实务大学习大练兵”活动,不断提升全系统执法人员理论水平和实战能力。

(五十)加强队伍作风纪律建设。压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完善监督制约机制;坚持党风廉政建设清单管理,对《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清单纪实手册》进行修订,定期组织任职谈话、谈心谈话、监督谈话,明确要求,传导压力;紧盯要害部位、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及其实施细则,持续开展廉洁自律承诺和政风行风测评活动,跟进重点任务,组织排查梳理重要工作领域和关键环节廉政风险点,加强日常的提醒和督促力度;持续采取专家讲党课、观看警示教育片、检视问题等多种形式推进队伍作风建设上台阶。

(五十一)加强“三项岗位人员”考核工作。2023年是我市正式重新启动“三项岗位人员”考核的第一年,参照省级现行考核模式,开展省属以下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考核、省属以下企业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工作。克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周密安排部署,督促全员参与,从严实施监考,严把考核关,严格规范发证管理。

(五十二)举办“应博会”助力应急产业发展。积极筹办2023年城市安全高峰论坛暨应急产业博览会,发挥“应博会”平台作用,发现好企业、好项目,总结科研和博览成果,牵线搭桥、穿针引线,抓好“一会一展”成果转化;与科研院所、高校紧密合作,打造西安应急研究智库联盟,聚焦应急前瞻性深度理论研究、热点追踪分析点评、应急政策研究讨论等,为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工作赋能,共同推进西安市应急管理发展。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