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10年的“文火慢炖”,他们持续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走出新路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陵老街 历经10年的“文火慢炖”,他们持续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走出新路径!

历经10年的“文火慢炖”,他们持续推动历史文化街区走出新路径!

2024-05-07 12:4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传承复兴到传播创新、从自带流量到更多流量、从同盟同心到共建共享,一群叫作“政协委员”的人,历经10年,用“文火慢炖”的方式,持续推动具有千年底蕴的历史文化街区走出一条“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保护利用新路径。

仁丰里是江苏省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全国屈指可数保存完好的唐宋“里坊制”格局街巷。从空中俯瞰,街巷体系形状宛如鱼骨,完整且清晰。作为扬州历史文化的代表性街区,仁丰里是扬州千年底蕴的窗口和名片,这里不仅蕴藏着旌忠寺、文选楼、阮元家庙等众多历史文化遗存,还留下过诸多历史名人的足迹:岳飞曾在旌忠寺疗伤一年,一代文宗阮元曾居住于此,欧阳修、苏轼、张若虚等文人骚客更是在此留下千古绝唱。

如今,在仁丰里,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政协委员。从传承复兴到传播创新、从自带流量到更多流量、从同盟同心到共建共享,他们历经10年的“文火慢炖”持续推动仁丰里走出一条“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保护利用新路径。

只因仁丰里,既出题又破题,十年走出保护利用新路径

700米,正常步行只需10分钟,可放在仁丰里,却需要半小时甚至1小时才能“走完”。从旌忠寺、文选楼、阮元家庙等历史文化遗存,到木偶工作室、梧桐院、永乐琴坊等文化空间,无不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然而,谁会想到,10年前这里还是一条破败杂乱的老街,天上有“蜘蛛网”、地上有小洼塘,居民想搬走,游客不愿留。

仁丰里的保护利用,是从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开始破题的。

当初,江苏省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郑路,怀着对仁丰里的一份热爱,通过多次实地走访、问询民意,将仁丰里保护与利用的提案“打造”成“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设施改造”项目,并于2013年成功被国家发改委等部委纳入“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设施建设项目”。

2017年10月,仁丰里改造提升工程正式启动。“怎么改”才能保留住仁丰里小街小巷、古色古香、市民市井的特色,保持住仁丰里的“原貌、原住、原味”?改造期间,江苏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扬州市委会主委李建芳数次牵头邀请规划、设计、建筑、文化、彩绘等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依托“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既问专家,又问大家。仁丰里改造充分发挥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征集住户意见和建议。最终,确立了以整理整治为先导、以资产租储为抓手、以文化传承为载体的改造方向,继而探索出一条“微更新、强文化、集民智、可持续”的保护利用新路径,形成“自下而上”的更新机制。

“看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走进一条街区就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清’。”李建芳提出,将仁丰里作为一个可触摸、可感知的街区历史陈列博物馆来打造,摒弃以往“穿衣戴帽”的改造方式,引导居民、投资人按照传统风貌要求,修缮质量差的房屋,整治风貌不协调的房屋,在保持建筑尺度、材质、色彩等与街区环境相协调的前提下,鼓励他们根据不同的使用、审美需求在内在功能和外观细节上进行个性化设计,让更新后的街区建筑达到“和而不同”的效果。

——坚持微更新“主构图”。以居民更新意愿为主导,以古城宜居舒适为目标,修缮传统民居建筑33处,整治街区环境,沿线弱电杆线全部下地,修复破损路面约2600平方米,铺设燃气管道约450米,提升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水平。以“文火慢炖”的态度留住原居民、延续烟火气,让街区“气质颜值”与百姓“幸福指数”同步提升。

——运行强文化“主笔法”。去年以来,创新开展“仁丰里民俗文化集市”18场,打造文化游学项目27个、“仁丰里研学线”4条,对内丰富底蕴,对外扩大影响。通过收租储,引入文创空间、大师工作室等业态,持续打造文化特色鲜明、功能设施齐备、场所活力充沛的复合型文化街区。

——晕染集民智“主色调”。政协委员牵头数次邀请规划师、建筑师、艺术家以及文化专家,共同研究改造方案,提高设计水平。持续推进“我家大门常打开”等活动,招引不同类别的文艺工作者及民资进入,自带设计方案、自带文化项目、自带投入资金,进行自主改造并运营。组织文旅产业负责人成立街区文化产业联盟,让他们通过这一平台,积极参与到店标个性化方案设计、文创集市组织、文创空间整合发展等活动中,群策群力,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共同运营管理。

遇见仁丰里,有情怀更有胸怀,升腾千年古巷烟火气

仁丰里不长,却集聚了一群政协委员。在广陵区政协主席王峰看来,这并不奇怪,因为从开始设计时,仁丰里就携手文化界人士,其中很多是政协委员。在政协委员的关注下发展,仁丰里也逐步形成了政协委员集聚的特色。

“梧桐院”是第一家落户仁丰里的商户。这里,曾经是蔬菜公司闲置的办公场所。广陵区政协委员柏岐凤3次出手,盘活多处公房资源,打造非遗主题的民宿空间,让游客无意间领略文化的精彩。如今,柏岐凤不仅每周举办两场研学活动,带领青少年倾听非遗大师讲课,还创立了微信公众号《微聚扬州》,由文人学者投稿,她来支付稿费,只为传播古城文化,讲好古城故事。

如果说柏岐凤是一名“引路人”,不断将资源引入仁丰里,那么吴晓娴就是一名“宣传员”,在向全世界推介仁丰里。

最近,汉文化工作室正在开展版权保护讲座,数十位街区艺术家、非遗大师在广陵区政协委员、扬州汉民族服饰研究会会长吴晓娴的带领下,共话版权保护新发展格局。在吴晓娴看来,文化不分界,理应在互助中传承。空闲时,这里的文化空间用来开发“扬州汉服”,不图盈利,只为让古风与古城完美融合。吴晓娴还与大学、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出国门。她说,仁丰里是她“梦开始的地方”,她想把扬州这座古城宣传推介出去,把古城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像吴晓娴这样的“宣传员”,还有徐祥。细心的游客会发现,在仁丰里,每天都会出现身穿华丽汉服的年轻主播的身影,他们一边拍摄一边讲解,带领网友“云游”古城。这是市政协委员、市自媒体协会会长徐祥探索古城旅游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自从徐祥开始负责运营仁丰里游客中心,他不仅利用互联网持续推介仁丰里,还探索出“剧本式”游古城,让孩子们沉浸式、互动式了解古城文化。

汤成难创办的“格桑花”,为文人学者搭建起交流互动的平台,品着酥油茶、听着古琴与昆曲,悠然惬意;黄爱国创办的“人需小记”,专攻“破镜重圆”,用非遗技艺为破碎瓷器赋予新生命;许昌武创办的“永乐琴坊”,每天传来悠扬琴声,带人了解古琴背后的故事和文化精神;时鹏成创办的“根雕工作室”,则会带你见证其貌不扬的树根是如何变成极具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根雕艺术品……

他们入驻仁丰里,成了人们眼中的老板,但个个都不图赚钱,这就是对古城的情怀;他们化身老师,整天忙着传播古城文化、非遗文化,这就是文化人、手艺人的胸怀。正是因为有了这群有情怀更有胸怀的政协委员、文化创客,如今的仁丰里变得文气扑鼻。正如人们所说,在仁丰里,推开每一扇门,都能感受到古城不同的文化气息。

因为政协委员集聚,“找委员到仁丰里”也成了扬州人熟悉的“门路”。在吴晓娴的工作室门口设有一个信箱,那是作为政协委员亮明身份、征集意见的工具之一。不久前,有年轻的手艺人找到吴晓娴倾诉:“我想评职称,不知道该怎么办。”吴晓娴和身边多名新文艺从业者聊起此事,发现想评职称却找不到门路的大有人在。于是乎,关于推进新文艺群体职称评定工作的社情民意信息新鲜出炉。

不仅是吴晓娴,仁丰里街区依托“出门就是群众、迈步就是基层”的优势,以及政协委员、文化名人、非遗大师等的影响力、公信力,变艺为智,通过各具特色的协商议事活动,营造良好的建言献策氛围,为古城保护与利用打下坚实基础。

诗画仁丰里,从“共享+”到“共享家”,成就心中的“诗和远方”

政协委员集聚,也带来协商文化浓郁。当地还设置了特聘协商委员,邀请大家经常在一起共商保护和发展之计。

仁丰里在更新过程中,出现了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更好展现老街居民淳朴好客的民风?居民与新入驻创客如何互融共生?老街空间狭小,如何“螺蛳壳里做道场”整合资源、完善设施、展现独特个性?对此,广陵区政协委员、汶河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杨宁说,大家创新思路,以“共享空间”“共享文化”“共享经济”为推动形式,推出一系列“共享+”措施,将古城老街变成居民、创客和游客的“共享家”,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

每天上午10点,仁丰里街区的“爸妈食堂”便开始热闹起来。冒着热气的饭菜被志愿者们统一装进保温盒中,不多时就会被送往街区50位老人家中。作为特聘协商委员,飞渔阁餐厅负责人肖楠热衷公益事业,她将店里的空间全部共享出来。“我们在做‘爸妈食堂’时,会让志愿者把饭菜打足,让老人们吃饱吃好。同时,我们一年四季都会在门前摆放茶桶,免费提供四季养生茶。”

肖楠在仁丰里不仅助老,还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常态化开展盘扣、藤编、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培训,带领居民们掌握一门技能,减轻家庭经济负担。5年来,非遗培训活动举办上百场,400人次受益。

肖楠的飞渔阁带来的是温暖,而胡学明打造的“筷乐苑”则带给人快乐。今年86岁的胡学明老人,从20多岁起便开始收藏筷子,至今已收藏了3000多双不同时期、不同材质的筷子,被誉为扬州“筷子收藏第一人”。老人将自家打造成“筷乐苑——筷子博物馆”,不仅对外开放,还当起义务讲解员,讲述每一双筷子背后的故事,宣传弘扬传统文化。

在仁丰里,还有很多像这样的“共享空间”,共享的是空间,传播的是文化。

每到工作日下午,是特聘协商委员、金木空间主理人冯韬最忙的时候。身为古建筑微缩模型设计师的冯韬,每周要分别前往4所小学开展“小鲁班”公益社团课。他深知,古建筑微缩模型作为一门技艺,如果不加以推介便会逐渐式微。“行动派”的他,立即开始推广木艺培训。他说,现在学校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教育,去不同的学校授课,就会在更多的学子心中种下文化的“种子”。

在这里,经济发展也能共享。“现在我们举行‘仁丰夜话’活动……”在每个节日来临前夕,仁丰里文化产业联盟成员都会相聚一堂,探讨如何将活动办得有意思、有意义。他们是政协委员,也是文创大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更像是一个“小巷经济共同体”。

“今日两人,大床房,哪家民宿可以接收?”今年“五一”假期,青雨民宿在仁丰里民宿群中发出一条信息。不到10分钟,小院子民宿便接下了这单生意。青雨民宿老板孙雯说,民宿之间“共享客源”的合作机制已经推行近8年,像这样互帮互助的故事经常发生。作为老民居改造而成的青雨民宿仅有3间客房,难以满足较大的客流需求。为了不让客源流失,街区的多家民宿老板主动对接,形成客源共享机制,一同享受客流红利。

截至目前,仁丰里已形成木偶、剪纸、古琴、茶饮、汉服等各类空间53处,其中文化工作室30家,打造文化游学项目27个、研学线4条。街区共有各类非遗人才24人、常驻人才68人、活跃创客202名。大家秉承共享理念,拧成一股绳,共同推动仁丰里“破茧成蝶”,向高质量发展奋力迈进。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06月26日 第05版)

作者:陈晨 华桂平 江迪 奚冬琪

版面编辑:奚冬琪

新媒体编辑:黄喆

审核:周佳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