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故事】这位壮学研究先驱,解开了“那”字背后的秘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西容县的民俗文化是什么 【广西故事】这位壮学研究先驱,解开了“那”字背后的秘密

【广西故事】这位壮学研究先驱,解开了“那”字背后的秘密

2024-07-12 00: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徐家的后人珍藏着一张上世纪初拍下来的全家福,照片中孩子们的母亲是广西容县的壮族人甘淑慈,父亲是客家人名叫徐玉其,曾经留学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立志科技救国,也因此,他非常重视子女的教育。

与传统的读书入仕理念不同,徐玉其不提倡读死书,而是希望孩子们多关心国事和民众生活之甘苦。他雇请工人在木板上刻字,编印自己选定的国文教材,印刷成册后,这些教材不仅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还免费送给乡亲邻里。

徐家的一 众兄妹,人人熟读经史诗文,却都不是书呆子。1915年,受救国思想影响,15岁的徐松石离开家乡,从广州去往 上海的沪江大学,,就读社会教育系。徐松石的大学时代,正是“五四”运动爆发前后,新文化运动思潮涌动,徐松石在报刊发表的文章,顺应和反映时代的要求和呼声,他犀利的文笔、过人的才气和深厚的国学基础受到瞩目,被称为“沪江三才子”。同学们推荐他担任“五四”运动后上海学生会的书记之ー。

当时的上海是中西方文化碰撞最为激烈的地方。西方人最早是从东南亚进入中国内陆,他们发现泰国的泰族,跟岭南壮人的文化、习俗很相近。在没有进行充分调研的情况下,西方学者就先入为主地断定,中国的民族都是外来民族而不是本土民族。

面对西方学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研究的偏见,中国的文化界和教育界虽然也给予了驳斥,但却因缺乏扎实的证据和系统的研究,始终不能彻底驳倒西方学者的谬论。打小生活在岭南、身上流淌着壮族血脉的徐松石,要为自己的民族正名。

从1926年开始,他投身岭南民族史前史的研究,两次回广西,在南宁和左右江流域实地考察,1927到1940年,先后四次前往西南各省,深入苗山、瑶寨和壮乡,进行田野调查和学术研究,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人口分布、民生状况,还搜集整理大量的少数民族神话传说和歌谣集,考查壮族铜鼓和石刻碑记。

1938年抗战期间,徐松石推出了他的第一部重要著作《粤江流域人民史》,证明中国苗瑶壮等南方部族,是伏羲女娲和神农部落的子孙。苗瑶族均发源于中国东部。壮族来自古代的苍吾族。原始岭南居民含有浓厚的壮族血统。

徐松石的研究表明“整个岭南在唐代以前,最大的土著部族,当推壮人,即今日广西西部的壮古佬族”。著作的发表解决了壮族族源的问题,也及时回击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岭南少数民族的族源谬论。《粤江流域人民史》与徐松石1945年发表的《泰族僮族粤族考》,被称为壮学研究的奠基之作。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 杨天保 教授

他在民族学上

他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就是用地理来推测历史

叫地名考证法

我们现在有个学问叫地名学

那么他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他在民族学上

他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研究方法

就是用地理来推测历史

叫地名考证法

我们现在有个学问叫地名学

那么他在他那个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地名考证法引起学界轰动

徐松石第一个提出壮族“那文化”观点

自古以来,两广以及东南亚一些地名,都带有“那”这个音,为什么其他地域没有类似地名,而广西人尤其喜欢在地名中加个那字呢?

徐松石通过地名考察发现,只要有“那”的地方就有水田。而在壮语方言里,“那”这个音也是指向稻田,说明原来岭南的土著民族,尤其是壮民族的先民们,很早就懂得怎样驯化野生稻,“那文化”其实就是岭南的一种稻作文化,壮族人原来就是种水稻的高手。“那”文化的发现为什么重要?因为它证明中国的稻作文明还有其他发源地,由于有了岭南稻作文明的强力支持,它支撑了中国传统时代政治的稳定性,证明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徐松石研究岭南民族历史文化,一做就是70年,陆续完成了《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台湾土族考》《岭南铜鼓研究》《日韩通古斯民族的渊源》等份量颇重的学术著作,以大量的实证和数据,力证东南亚民族的族源,是从中国南方迁徙过去的。徐松石虽是一介文人,却以笔为剑,让西方学者的谬论不攻自破。

广西民族研究中心、壮学研究中心主任李富强 博士生导师

他的这个情怀啊

很先进的 很高尚的

他说我以我身上流淌着的

这些壮民族的血脉为荣为傲

那用现在的话说

他在自己心里面

这个民族平等

没有民族歧视

他的这个情怀啊

很先进的 很高尚的

他说我以我身上流淌着的

这些壮民族的血脉为荣为傲

那用现在的话说

他在自己心里面

这个民族平等

没有民族歧视

广西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院长

中国南方与东南亚民族研究中心 主任 王柏中教授

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学

主要的研究方向

一个是中国南方民族

一个是东南亚的民族

我们所学术研究关注的这片领域

恰恰是徐松石先生

他作为先驱者他开拓的

广西民族大学的民族学

主要的研究方向

一个是中国南方民族

一个是东南亚的民族

我们所学术研究关注的这片领域

恰恰是徐松石先生

他作为先驱者他开拓的

徐松石的壮学研究成果在国内引起极大震动,但仍然无法撼动西方学界。为了打破西方对中国民族学研究的轻视,他远赴美国田纳西大学修读历史,拿到了硕士学位。获得国际民族学界认可资历的凭证。

改革开放之初,当徐松石的著作寄回国内后,引起了民族学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广西铜鼓专家蒋廷瑜、社科院原副院长黄铮拿到书籍之后,迅速与徐松石取得联系并结为挚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还特别拨款20万元出版徐松石的著作。

1975年,已经75岁高龄的徐松石从香港移居旧金山。在美国,徐松石重新关注美洲印第安人与华夏的族源关系。用了十年光阴,在近90岁时写成《华人发现美洲考》、《禹迹华踪美洲怀古》等著作。

1991年,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与铜鼓文化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宁召开。徐松石很快从美国致信表示祝贺,对自己因故未能赴会“深感愧歉”。信中赋诗一首,“岭南铜鼓岁星移,纪念羲娲禹迹奇。故宇留芳怀胜会,中华文物惹人思”。可见徐松石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深情 。

1999年6月14日,徐松石在美国旧金山谢世。

徐松石不仅开创了中国壮学研究,还开启了壮民族跟东南亚民族的亲缘关系研究,以及对环太平洋的众多民族渊源的探索,作为壮学研究的先驱学者。徐松石对自己的壮族血脉充满了自豪, 对中华文明充满了自信。

来源:广西故事公众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