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发〔2023〕10号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西侗族文化的保护和利用有哪些 三政发〔2023〕10号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

三政发〔2023〕10号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

2024-07-01 01: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章 茶产业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

一、三江茶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规模稳步提升。

2021年,三江茶园面积达20.5万亩,其中开采面积18.8万亩,茶叶产量1.98万吨;三江茶园面积约占自治区茶园面积的14%,茶叶产量约为自治区茶叶产量的21%,详见表2—1。全县有行政村(社区)170个,总人口数41.8万,其中162个行政村(社区)种植茶叶,涉茶人口超过30万人;2021年三江干茶产值21.5亿元,茶叶产值占比当地农业产值的50.1%,人均茶叶收入5168元。

表2—12020—2022年三江茶园规模发展情况

年度

茶园面积

开采面积

(万亩)

茶叶产量

面积

(万亩)

占自治区的比例

产量

(万吨)

占自治区的比例

2020

20.00

14.61%

18.20

1.55

17.55%

2021

20.50

13.95%

18.80

1.98

21.06%

2022

21.00

14.00%

19.50

2.10

22.73%

(二)产品品类逐步丰富。

三江茶叶生产以红茶为主,2021年,三江红茶产量约为1.36万吨,绿茶产量为0.34万吨,白茶产量0.28万吨;另有少量侗茶。

表2—2 三江不同茶类产量占比情况

年份/各类占比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绿茶产量占比(%)

23.82

17.19

20.00

红茶产量占比(%)

79.01

68.62

65.00

白茶产量占比(%)

0.16

14.16

14.95

黑茶产量占比(%)

0.01

0.03

0.05

(三)茶园基地良种率高。

三江无性系良种率达97.5%,具体无性系品种如表2—3所示,主要为福云6号,面积达到12.25万亩,其余为乌牛早、龙井系列、福鼎大毫和本地茶等。85%的茶园茶树树龄在3至20年,基本处于盛产期。

2021年全县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15067亩;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13.78万亩;建有茶叶出口基地2.1万亩。通过推广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推行“五统一”标准,示范带动全县茶叶标准化生产,茶叶产量得到提高,茶叶品质得到提升。

表2—3三江茶园基地情况

无性系品种结构

名称

面积(万亩)

品种1

福云六号

12.3

品种2

福鼎大毫

1.2

品种3

乌牛早

1.9

品种4

龙井系列

1.4

品种5

其他

3.2

各树龄段茶园占比(%)

3年及以下

9.2%

3到20年

85%

20年以上

5.8%

(四)三产融合稳步推进。

三江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浓郁,有“中国侗族在三江”“中国侗族多耶节”等特色旅游品牌,被誉为“百节之乡”“歌舞之乡”“世界楼桥之乡”,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荣誉称号。近年来,积极探索茶旅融合的三江模式,在林溪镇程阳八寨、八江镇布央村等地闯出了一条“茶+旅游”的新路子,其中,程阳八寨景区是中国侗族文化和侗族风情旅游的集中地,也是三江茶叶发展最早的村寨之一;布央茶产业(核心)示范区是集茶叶规模化、专业化、集群化、品牌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基地;三江万亩茶园是打造茶旅融合的现代农业标杆和国家生态康养旅游度假区。

二、三江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一)生态条件优越,气候特征独特。

三江境内植被茂盛,江河密布,森林覆盖率达78.2%,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国家Ⅱ类标准以上,空气环境质量保持国家一级标准,空气优良指数达到315天,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三江处于低纬度地区,属中亚热带、南岭湿润气候区;全年平均气温在17℃至19℃之间,南北气温相差1℃至2℃;雨热同季,寒暑分明,晨昏多雾,四季宜耕;全年以1月最冷,平均为7.1℃;7月最热,平均为27.4℃。独特的气候条件为三江茶叶早萌芽提供了气候条件。

(二)侗茶文化底蕴深厚,茶旅融合基础好。

三江具有悠久的种茶、饮茶历史,唐代已有茶叶栽培、加工、饮茶记载。“南州溽暑醉如酒,隐几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馀声,山童隔竹敲茶臼”,1000多年前,唐宋散文大家柳宗元先生从湖南到柳州赴任途经林溪镇牙己村小憩时,听到村民的敲茶声逐闻香觅茶,于是写出这首脍炙人口的茶诗。三江传承至今的“打油茶”茶艺,亦体现了当地深厚的茶文化底蕴。县域茶园多具休闲观光价值,程阳八寨景区、布央仙人山茶园风景如画,与此同时,县城至茶园观光点公共交通便利,配套齐全。

(三)政府高度重视,外部政策环境优越。

茶产业作为三江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重要农业产业,为加快产业发展,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三江茶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三江县茶叶产业转型升级品牌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关于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发展茶叶的扶持办法》《关于种植茶叶的补助标准》《关于规模种植茶叶的奖励办法》,成立“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通过各类渠道筹措资金发展壮大茶产业,2017—2021年从基地建设、质量保障、科技创新、配套服务、宣传推介、营销网络建设等方面扶持产业发展,相关投入预算累计近5亿元。

三、三江茶产业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一)茶树品种结构单一,本土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率低。

三江无性系良种率虽然已经达到97.5%,但过半为福云6号,茶树品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此外,本土茶树种质资源“牙己茶”“高露茶”“西坡茶”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和利用,缺乏本地主导性特色品种。

(二)茶园管理较粗放,加工水平有待提升。

三江茶产业以小茶农分散经营管理为主,小农经济特色突出,茶园以粗放式经营为主。茶叶加工标准化水平较低,特色不鲜明,三江红茶未制定相应产品标准和加工技术规程,加工工艺混杂,茶叶品质参差不齐,辨识度较低。此外,三江涉茶企业经营细分化程度不高,没有根据细分市场针对性进行茶叶产品开发。

(三)经营主体实力较弱,缺乏龙头带动。

截至2021年三江有茶叶企业490家,但仅63家有SC生产许可证,其中53家为年营业收入小于500万元的小型企业,占有SC许可证企业的84%。全县暂无茶叶类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仅4家,市级龙头企业9家。总的来说,茶叶企业实力和地位不够突出,缺乏具有一定实力和影响力的大型茶叶龙头企业。详见表2—4。

表2—4三江茶产业经营主体情况

指标

2020年

2021年

加入合作社茶农人数(万人)

18

19

参与订单生产的茶农人数(万人)

12

15

茶叶合作社数量(家)

200

220

家庭农场(茶叶类)数量(家)

40

45

茶叶企业总数

480

490

其中:有SC许可证茶叶企业数(家)

53

63

营业收入≥2亿大型企业

0

0

500万≤营业收入<2亿中型企业

7

10

50万≤营业收入<500万小型企业

46

53

国家级龙头企业数

0

0

省级龙头企业数

2

4

地市级(不含县级市)龙头企业数

6

9

干茶批发市场数(家)

1

1

茶青(鲜叶)交易市场数(家)

1

1

(四)品牌定位不清晰,品牌价值亟需提升。

三江茶叶品牌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但定位仍不够清晰,品牌辨识度、美誉度较低,品牌价值有待提升。2012年,“三江茶”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三江有“三江早春茶”“三江春”两个区域公用品牌,但大部分茶仍以原料茶形式出售,以品牌茶销售的占比仅13%。涉茶龙头企业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公共品牌使用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

表2—5三江茶产业品牌建设与市场流通情况

指标

2020年

2021年

零售形式销售的茶叶产量占比(%)

30%

35%

以品牌茶销售的茶叶产量占比(%)

10%

13%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销售茶叶产量占比(%)

15%

20%

在柳州市内销售三江茶占比(%)

5%

8%

茶叶企业品牌(工商注册)数量

291

295

茶叶类中国驰名商标数量

0

0

茶叶类省级著名商标(或品牌)数量(个)

5

5

(五)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基层劳动力短缺。

目前三江涉茶专业人才匮乏,县、乡(镇)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尤其短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紧缺。一直以来,三江缺少茶叶加工设备机械自动化、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茶叶深加工产品研发等方面的科研和实操人才。此外,三江每年都因为茶园集中开采,劳动力短缺,而存在茶园弃采情况,目前三江茶园采工短缺比例大概为20%。

四、三江茶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分析

(一)国内外茶叶市场需求仍有巨大潜力。

尽管国内外茶产业整体都面临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茶产业的市场需求仍有巨大增长空间。预计未来我国茶叶消费量仍将以3%—5%的速度持续增长:第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国,有世界上最大的茶叶消费群体,又有悠久的茶叶消费历史,具有稳固的市场消费基础。第二,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是确保茶叶消费的经济基础,预计未来我国整体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随着城市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再加上合理的定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大众茶叶消费。第三,消费习惯的培育是未来重要的增长点。调研发现,现有人群的消费量还可以提高40%以上,加上新加入的消费人群的消费量,可以预见茶叶总消费量提升的空间依然很大。第四,随着对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和多元化消费的增长,会产生新的茶叶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新的增长点。第五,随着新茶饮的发展,年轻群体的茶饮消费日益成熟,对支撑未来茶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六,茶叶健康保健功能的普及和认知也是确保未来茶叶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二)三江茶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春茶在我国茶叶消费中占有较大比重,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春茶产量约占全年干茶产量的40%,而春茶产值占全年产值的60%。三江因地理位置和气候优势,茶叶比国内其他产区茶叶市场较早上市。三江更是有“中国早春第一茶”的美誉,较国内其他产区茶叶早上市20天左右,对抢占早春市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三江独特的侗族茶文化,具有吸引消费者、培育品牌个性的独特卖点。

           

第三章 发展思路、定位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立足县委、县人民政府“早春茶乡”“生态茶乡”发展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融合发展为路径,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业态,讲好侗乡故事,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推进三江茶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发展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主导。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激发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的发展活力。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茶产业薄弱环节集聚。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遵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行动原则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发展林下茶产品,做好山野茶、有机茶的生产推介,推动三江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茶叶科技创新,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生产效率,优化生产方式,开拓新发展业态,融入新发展模式,实现三江茶产业全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四是坚持融合发展。推动茶产业与旅游、康养、教育等产业进行渗透融合,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产业联农带农作用。

三、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把茶产业定位为全县乡村振兴支柱产业、共同富裕主导产业、民生产业,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大文章,依托生态、借力文化、依靠科技,立足三江,辐射西南,面向全国。突出绿色生态与侗乡文化两大优势,主打健康生态和民族特色两张牌。

通过八年的努力,打造“中国早春第一茶”“高品质生态茶基地”,秉承绿色生态理念,传承特色民族文化,切实提升茶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三江早春茶”市场认可度,提高“三江早春茶”品牌影响力。具体完成以下目标:

一是稳规模。三江茶园基本位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加上劳动力资源等约束,茶园面积稳定在22万亩。

二是强基础。推广绿色生态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低产低效茶园,实现全县全域为绿色生态茶园,有机认证茶园面积达5万亩,建成示范数字茶园1个。加工技术大幅提升,完善“三江早春茶”加工标准与规程体系1套,制定“三江侗茶”(黑茶)茶叶生产技术规程1套,改造初制加工厂20家,建成茶叶集中加工示范点3个,引进加工专利技术2项,培育现代化生产加工示范企业2家,推动茶叶加工清洁化、标准化。

三是育主体。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力争培育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新增15家,年销售额超过500万企业新增10—15家。优化产业组织体系,实现茶农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比例达80%,建成规范化茶农专业合作社10—20家、家庭茶场20—30家。

四是强品牌。通过品牌推介、销售和宣传活动,进一步提升“三江早春茶”“三江春”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五是增效益。通过三产融合和业态创新提升综合效益。形成茶叶多品类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早春茶”“三江红茶”“侗乡黑茶”三大产品品类。建设直播电商中心1个,改造提升茶旅文化休闲观光园若干个,打造茶旅融合精品示范线4条。

表3—1 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具体目标

项目

2022年

2025年

2030年

产业规模

总面积(万亩)

21

22

22

投产面积(万亩)

19.5

22

22

林下茶园套种面积(万亩)

0.05

3

5

总产量(万吨)

2.1

2.8

3

经济收益

一产产值(亿元)

25

40

70

综合产值(亿元)

37

60

105

茶农亩均收入(元)

12000

13000

15000

基地建设

有机茶园面积(万亩)

1.5

3

5

生态低碳茶园面积(万亩)

0

2

13.2

示范智慧茶园(个)

——

——

1

加工体系

建设

加工标准与规程体系(套)

1

2

2

茶青交易市场(个)

1

3

6

改造初制加工厂(家)

——

5

10

茶叶集中加工示范点(个)

——

1

3

引进加工专利技术(套)

——

2

2

现代化生产加工示范企业(家)

——

1

2

数字化茶叶加工示范厂(家)

——

——

2

流通体系

直播电商中心(个)

0

1

1

组织模式

与业态创新

茶农加入合作经济组织比例(%)

60%

70%

80%

改造提升茶旅文化休闲观光园(个)

——

若干

若干

茶旅融合精品示范线(条)

——

2

4

经营主体

培育与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家)

0

1

2

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家)

5

15

30

年销售额>2亿元的企业(家)

0

0

1

年销售额>500万元企业(家)

10

15

25

500≥年销售额>200万元企业(家)

25

35

50

改造茶叶合作社(家)

8

10—20

家庭茶场(个)

10

20—30

主办茶叶技能大赛

每年至少1次

茶叶专项技能培训

每年至少1000人次

四、产业布局

构建一个中心、三个特色产区的茶叶整体布局。

(一)一心。

以三江县生态产业园和三江茶城区域为主,建设集茶叶加工、商贸物流、文化传播、旅游服务、人才孵化和科技创新等于一体的三江茶叶产业聚集中心。

(二)三区。

1.北部三产茶旅融合特色区。

以八江镇布央村为核心,建设三产融合特色区。突出生态优势,通过引导茶文化与侗寨民族文化的深入融合,建设三江茶产业三产融合主产区,辐射带动三江茶产业实现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依据县国土空间规划打造程阳茶叶产业示范区、马湾茶场现代农业示范区、侗天湖茶叶产业示范区、独峒镇独峒茶叶产业示范区、三江茶产业(核心)示范区等,具体如图3—1所示。

图3—1 三江国土空间规划“茶篮子”及各现代农业示范区/示范基地布局

     

2.东南部现代茶业发展区。

以斗江镇为核心,打造现代茶业发展区。通过茶园土壤改良、低产茶园改造、片区补植、品种改良等措施,力求区域茶园实现全程机械化,打造现代茶叶示范产区,辐射带动全县茶产业实现规模化、科技化、规范化发展。

3.西部资源保护与科技创新示范区。

以洋溪乡为核心,重点保护与开发古茶树资源,打造洋溪乡古树茶产业示范区,同时探索林下套种模式,资源保护与科技创新并重,同时示范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图3—2三江茶叶产业整体布局

                 

第四章 种业兴茶行动和生态茶园建设管理

一、推进种业兴茶行动计划

(一)开展野生茶树资源普查与保护开发。

进一步加强野生老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工作。一是对老茶树进行编号,摸清县域内现存老茶树的数量,评估保护工作难度,安排配套资金。二是绘制老茶树地域分布图,明晰老茶树的分布情况,为统筹老茶树保护工作,明确责任划分奠定基础。三是对老茶树建档入库,记录茶树编号、分布、生长状况、权属等情况并应用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监管。

(二)完善本地种苗繁育管理体系。

制定茶业高质量发展条例,积极开展本地茶树品种资源保护、品种选育与审定、种苗生产与经营、种苗行政管理和相关法律责任等内容,打通制约本地优势良种种苗繁育的关键节点,建设种苗标准化体系、生产经营体系和管理体系。

(三)优化品种结构,引导主栽本地特色良种。

优化现有品种结构,可适度加大“中茶系列”品种和金观音等乌龙茶品种种植面积。加大对本地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引导主栽本地特色良种。一是在新发展或改造茶园过程中,要求采用本地茶树良种为母本的子代品种;二是实施茶园更新与增补行动,实施优势品种替换;三是重点加强林溪镇、洋溪乡、同乐苗族乡等具有古茶树资源地区茶园的改造。

(四)建设广西三江茶叶和油茶研究所。

在古宜镇周坪口建设广西三江茶叶和油茶研究所,占地规模5000多平方米,建成后将集办公楼、实验室、资源圃、育苗圃于一体。便于开展本地茶叶优良品种选育、保护工作,筛选出优良品种用于推广种植,更好的提升茶叶产业健康高质量发展。                                                                                                               

二、构建绿色生态茶园体系

按照“稳步发展、集中连片、提升品质、提高效益”的茶园基地建设思路,以有机为建园最高标准,以种植良种化、产出高效化、管理机械化为目标,建设一批标准化生态有机示范茶园,提升全县茶园生态化水平。

一是推广应用绿色生态技术。依据良种良法,实施茶园化肥、农药减施行动,支持推广茶叶专用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绿肥栽种等技术,大力推广使用数字化色板、太阳能杀虫灯等绿色防控技术。

二是实行茶园绿色生态全过程管理,推动生态低碳茶园和有机茶园认证工作。依据农业农村部发布的《生态茶园建设指南》(NY/T 3934—2021)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和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联合发布的《生态低碳茶评价技术规范》(试行)以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有机产品生产、加工、标识与管理体系要求》(GB/T19630—2019)等技术指南,持续性地向茶农宣传生态茶园精细化管理理念,管控茶园投入品,全县茶园禁止使用违规农药。开展生态低碳茶、有机茶认证。

三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种植,完善生态茶园建设配套服务体系。对于新开垦和计划改造的茶园,要进行标准化种植。完善生态茶园建设配套服务体系,构建病虫害预测预报监控体系,实现茶园统防统治等。

四是探索生态茶园减排固碳规律和碳汇交易机制。深入探索茶园复合系统中二氧化碳吸收—积累—转化—释放—循环等多环节变化规律,明确系统中碳源/碳汇动态数量、转化效率等,构建茶园碳中和新体系,让二氧化碳成为促进茶叶生长的重要资源;同时,因地制宜搭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融合平台,充分挖掘茶园碳汇潜力,规范茶园碳汇评估,实现固碳减排与碳汇公平交易,开启“农业碳汇+绿色金融”的新模式。

三、创新发展林下套种茶树

立足三江“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自然特点,依据茶树与林木的生物特性,以“合理搭配、优势互补、互促互利”为原则,将林业与茶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一批集山体观光、人文观光、茶林自然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美丽茶园、多彩茶园。

四、改造低产低效茶园

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引导企业与茶农在现有茶园基础上合作建设,对有价值的茶园进行补植改造,对基本无产出的茶园适时退出或进行重新种植,加快老茶园的整合步伐,提高老茶园产出和综合效益。

项目1:种业兴茶工程

实施内容:

1.种质资源普查建档和资源圃建设。开展三江野生茶树种质资源普查,建设茶树种质资源圃1个,进行优势特色种质资源研究,发布优势特色种质资源研究成果。

2.优势特色品种选育与繁育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种苗基地筹建(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种苗基地建设,确保满足改良茶园的种苗需求;选育优良品种,本地特异性茶树品种培养。

项目2:生态茶园建设工程

实施内容:

1.生态低碳茶认证。组织进行认证辅导,鼓励认证申请,2024年、2026年、2030年认证茶园面积分别达到总面积的10%、30%和60%。

2.绿色生态技术推广应用。开展减肥减药行动,推广绿色防控、有机肥、绿肥栽种技术等。

3.茶园基地改造与机械化水平提升。首先是低产低效及老茶园普查;一方面确定适宜林下套种茶树地区,发展林下茶园;另一方面对平地或坡度较缓的茶园,进行宜机化改造,实现夏秋茶机械化采摘及其他管理作业。

         

第五章 产品结构及加工体系建设

一、打造“一绿一红一特”产品体系

重点构建以条形绿茶和工夫红茶为主、以“侗乡黑茶(打油茶和广西六堡茶原料)”为辅的产品结构,其他品类可以按照市场热点和茶叶企业市场定位自主适当发展。规划期末,力争将绿茶、红茶、黑茶三类茶产量结构由现有的20%、65%和0.05%调整为30%、50%及10%,白茶等其他茶类占比10%。进一步增加产业附加值,重点提升高档茶品质,提高中档茶产量,盘活低档茶资源,不断丰富产品档次,分散市场经营风险。

二、提升三江茶叶加工水平

(一)推进标准化加工。

一是推进鲜叶的标准化采摘,引导茶农开展茶青的标准化采摘,从产业链上游确保鲜叶的标准化加工。二是进一步完善地方标准,健全“三江早春茶”标准,完善产地环境、品种种苗、投入品管控、产品加工、分等分级、储运保鲜、包装标识、物流运输等关键环节标准的修订。三是制定“三江侗茶”产品标准以及加工技术规程。

(二)提升加工技术水平。

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和引进投入,实施质量强茶行动,强化质量技术基础,普及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和技术,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加强质量控制和质量创新,坚持高标准、高质量茶叶供给。

(三)打造茶叶加工生产示范线。

按照规模化、清洁化、连续化和标准化要求,推进省市级标准化名茶厂建设,加快加工装备提升改造进程,支持企业建设连续化自动化的初制、精制加工生产线,打造茶叶加工生产示范线。

三、加工体系支撑项目

(一)打造一批标准化鲜叶交易市场。

按照茶园面积分布情况,在重点产茶乡镇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规范的鲜叶交易市场。充分发挥鲜叶市场在原料集散、价格发现、源头管理的职能,引导产业分工和利益分配,为三江茶叶初制加工水平的提升夯实基础。

(二)提升改造中小加工厂,优化加工体系的空间布局。

鼓励三江茶叶龙头企业在茶园相对集中的专业村、乡镇,联结加工大户和初制厂,改造提升一批中小型初制加工厂。确保各个茶叶产业示范区均配套有规模适度现代化茶叶加工厂。引导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支持茶叶企业开展SC认证,设立政府专项计划,对中小加工厂进行清洁化改造。

(三)适时开展茶叶精深加工。

适时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开展茶叶精深加工,在重点茶区建立茶叶精深加工园区,扩大开发茶食品、茶保健品、茶食品添加剂、茶饲料添加剂、茶日化用品等终端产品,支持新茶饮原料产业化。鼓励茶叶初制厂与国内茶叶精深加工企业开展联营、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借力发展,延伸茶产业链,提升产业效益。

项目3:加工水平提升工程

主要任务与推进步骤:

1.完善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完成《三江早春茶茶叶采摘标准》《三江红茶机械制作工艺规程》《三江侗茶生产技术规程》等标准1套;制定标准使用规范与管理办法;进行标准推行与宣贯;推行标准,最后是执行效果评估。

2.建设标准化示范生产线(中小加工厂改造提升)。进行茶叶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培训,指导中小加工厂获取SC生产许可证;2024—2026年每年建成1条示范生产线。

              

第六章 优化产业组织与经营服务体系

一、优化产业组织模式

(一)发展适度规模的新型经营主体。

一是要逐步引导茶农参与产业分工并形成适度规模化经营。鼓励小规模茶农进行茶园流转或托管,扶持种植大户进行茶园兼并。二是鼓励组建新型和规范运营的茶农专业合作社,提高茶农组织化程度。三是扶持家庭茶场、茶庄园、茶民宿等业态发展。

(二)培育龙头企业引领产业发展。

一是培育大企业。推进茶叶龙头企业培育壮大,鼓励茶叶企业强强联合、组团发展。二是实施梯度培育、分级负责机制。建立全县茶叶龙头企业信息化监测管理平台。三是为企业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优化龙头企业营商环境,切实为企业解决资金周转和土地使用问题。

(三)构建茶农与企业紧密合作关系。

围绕三江茶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聚集茶企抱团发展,扭转单打独斗、分散经营状况。引导龙头企业把经营重点放到产品研发、精制加工和市场开拓上,在基地种植管理、初制加工方面要与茶农、合作社、初制厂建立紧密型合作关系;采取“协会+茶企+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农”的模式,使松散型合作变为紧密型联合体,实现原料保障有序、加工技术升级、市场品牌共享,有效提高成员经营效益和茶农经营收入,促进茶产业兴旺,助力三江乡村振兴。

二、构建新型生产服务体系

(一)实现生产服务主体多元化。

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茶农提供生产性服务。鼓励农民合作社利用贴近农户、聚焦产业的优势,提供茶叶产中作业和产销服务,发挥纽带作用。引导龙头茶叶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和订单方式为茶农提供服务,发挥产业链的服务带动作用。支持专业服务公司利用其资金、技术和机制优势,为茶农提供专业化技术服务。推动供销社系统利用农资供销网络,拓展服务领域。

(二)构建涵盖全产业链的服务体系。

一是构建产前生产服务体系。支持并规范社会化服务企业、农业合作社建立茶园机械化生产服务队伍,开展统一农资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控、统一施肥修剪等专业服务。二是构建产中生产服务体系。引导龙头企业与茶农或者合作者之间形成紧密合作,提升三江茶产业的标准化水平。三是构建产后生产服务体系。构建高效率的流通服务,整合市场资源,打通市场销路。四是规范茶叶全产链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相关的服务标准体系。

(三)打造交叉领域生产服务体系。

一是为茶叶企业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解决三江茶叶产业发展融资等问题。二是积极引入推出茶叶特色保险。重点结合三江自然环境因素,深化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展茶叶特色保险工作,全面保障茶农、采茶工的收入水平,鼓励保险公司推出采摘工意外保险等产品。

项目4:新型茶叶经营体系构建工程

主要任务与推进步骤:

1.培育茶叶全产业链社会化服务组织。首先是出台茶产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政策,其次开展统防统治、基地管理社会化服务试点,建设一支统防统治社会化服务队伍;之后是开展集中加工社会化服务试点,建成示范加工点2—3个。

2.人才引进、素质提升与茶叶专项培训。建立完善茶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管理、市场等方面的人才队伍,一是通过各级政府人才政策,依托产业基地、科研机构、农学院等,推出一批重点创新项目,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鼓励和扶持创新技术人才与茶园基地、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等直接结对挂钩,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入股发展,形成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二是通过外出进修、学历提升、技能学习等,提升本地农技推广队伍质量,更好地服务本地茶产业发展。三是组织培训当地农民,使其按照技术规程进行茶叶的种植生产,进而提升茶园标准化管理水平和茶叶产品品质。

3.培育新型茶叶经营主体。制定家庭茶场、龙头企业、规范化合作社培育政策与办法;2023—2030年,每年培育示范家庭茶场3—5个、规范性合作社2—3家,累计培育规上龙头企业10家。

          

第七章 品牌营销与流通体系

一、品牌定位

重点突出“早”与“鲜”两大特点,以“三江早春茶 敢为天下先”为宣传语。进一步凝练“早”的文化内核,丰富“早”在品牌传播中的内涵。从突出开采早、上市早到突出文化精神层面的早,传递“人勤春来早”“领先奋发”等方面的信息,提升“三江茶”的品牌价值和个性。

二、完善品牌管理与推广体系

(一)推行三级品牌集群管理和准入模式。

引导形成“公共品牌+品类品牌+企业品牌”的三级品牌体系。以“三江早春茶”为全县公共品牌,以“三江春”“三江红茶”“三江侗茶”为品类品牌。一是健全公共品牌和品类品牌管理制度,在品牌管理上实行准入制,特别是“三江红”“三江侗茶”商标须通过相关法律途径回归至三江茶叶行业协会或相关管理部门等集体单位所有,以便管理使用。二是统一进行公共品牌和品类品牌的标识形象设计。三是引入数字化手段进行品牌统一管理。总的来说,需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安排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机制,最终建成“准入把关、统一标志,个性包装、数字监管”的品牌运行模式,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公用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图7—1  三级品牌管理模式

     

(二)加大品牌宣传力度。

一是举办“三江早春茶”和“三江侗茶”品牌战略发布会,邀请国内知名媒体同步进行宣传报道。二是召开“三江早春茶”开采节暨茶商大会,通过采摘仪式、茶文化展示、“三江早春茶”评选等形式,宣传和推介“三江早春茶”品牌。三是参与举办“国际茶日”活动和茶叶类相关会议,进行三江茶品鉴推广,以及推动县域政府、龙头企业及先进人物在乡村振兴、消费提振、品牌建设等多方面、多领域的合作共赢。四是组织企业参加农业农村部主办的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举办的广西地方名优茶推介会等各类展销会,宣传推介“三江早春茶”品牌。五是组织企业参加相关茶叶评比大赛,展现三江茶叶品牌实力。

(三)培育壮大企业品牌。

全面培育壮大三江茶叶企业品牌。一是开展品牌整合,构建“一牌引领”“多牌协同”的企业品牌发展体系。通过兼并、入股等方式培育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在大品牌之下,构建代表不同风格的子品牌体系。二是支持企业品牌“走出去”,组织、鼓励和支持企业赴各地参展、评优、推介等活动,同时积极构建交流平台,让当地的茶叶企业到品牌茶企进行交流、学习。三是加大对成功申报品牌企业的奖励力度,对于被新认定的知名或著名企业品牌给予一定资金奖励。鼓励企业品牌申请申报中国驰名商标等各类权威性荣誉称号,积极参与国家级等有影响力的品牌评估评价。四是寻求与品牌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借力知名品牌茶企已有的企业影响力,迅速提升三江茶品牌影响力。

三、优化流通体系布局

(一)流通体系目标区域布局。

一是立足本地,深耕柳州及广西地区消费市场。“柳州人喝柳州茶”,巩固与深入拓展本地区域市场基础,引导本地人喝本地茶。二是拓展以上海、杭州为主的东部沿海市场和粤港澳大湾区。目前“三江早春茶”主要销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这些地区已有一定的市场基础,通过后期茶叶加工工艺提升,挖掘消费市场潜力,该部分市场仍有提升空间。三是面向全国,鼓励品牌龙头企业在北京、西安、武汉等全国重要消费区域进行网点布局,以宣传推广“三江早春茶”为主要任务。四是依托广西地理优势,借助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积极拓展东盟国家茶叶市场。

(二)构建多元流通渠道体系。

重点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渠道布局。一是做好传统线下实体渠道,以龙头企业为主构建品牌旗舰店、形象店,形成以综合形象体验店、专卖店为主的三江茶渠道体系。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在机场、高铁、旅游集散中心等枢纽站点开设三江茶叶体验销售中心,到广西周边区域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开设专卖店,政府对专卖店进行统一的Ⅵ视觉系统设计,融入“三江茶”地理标志,把旗舰店作为拓展区外中高端市场的桥头堡,肩负宣传、展示、体验、推广三江茶的重要职能。二是做好旅游伴手礼渠道。在三江主要旅游景点,设置泡茶区域,投放旅游伴手礼市场。可重点打造智慧零售系统,在三江主要茶山、旅游景点设置无人售茶机。支持企业打造茶园观光点,积极与旅行社等合作共同推广宣传“三江茶”,联动做好旅游伴手礼销售。三是拓展会展会议论坛为主的团体公务销售渠道。把“三江茶”作为广西迎宾茶礼和名片,进入在广西举办的各类会议场馆,进入中高档酒店,成为会议的会务用茶和广西伴手礼,通过该渠道让“三江茶”走出广西,走向世界。四是以移动电商为主、传统电商为辅,构建新型线上渠道。扶持有一定基础的企业与阿里巴巴、京东、天猫、苏宁易购等知名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线上旗舰店。鼓励企业开展直播、抖音等新业态,大力发展移动电商、社交电商,扩宽销路。

项目5:茶叶品牌推广工程

1.举办论坛会议。举办“三江早春茶”品鉴大会、三江侗族茶商大会、全国侗乡茶友会等。

2.举办斗茶大赛。举办“三江早春茶”加工技能大赛、新茶饮创意大赛、红茶短视频邀请赛。

3.参加涉茶赛事。出台并逐步完善参赛补贴办法。

4.全媒体推广项目。制定计划、设立基金,宣传策划三江茶故事,每年落实宣传活动。

5.实施“侗家茶舍”项目,植入侗族文化元素,打造一批标志性三江侗族特色茶空间。

               

第八章 三产融合与业态创新

一、引导侗族文化与茶产业深度融合

引导侗族民俗风情与茶文化融合,通过侗族文化元素提高“三江茶”的视觉辨识度。在三江茶叶的包装、宣传推广、渠道建设方面充分运用民族元素,吸引消费者。在侗画、剪纸、蓝印花布、雕塑、刺绣、漆绘等艺术品中积极宣传和推介“三江茶”。挖掘侗乡的油茶、糯食、酸食等文化与茶的融合点。

二、基于跨界融合发展新业态

一是推进“茶+康养”的融合发展,依托三江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深入挖掘茶叶的健康功能和茶产业的多功能性,推进茶产业与生态、健康、休闲、养生等产业相生相融。

二是加快“茶+餐饮”的融合发展,鼓励企业通过与智能茶具、休闲空间、互联网、餐饮的融合,催生“茶+餐饮+空间”业态。鼓励茶与食品行业融合,结合中国传统节日和侗族风俗,开发侗族特色茶主题食品等。

三是推进“茶+文化创意”融合发展,打造三江特色茶文旅IP。大力发展茶文化创意旅游、茶文化在线教育、茶影视、茶艺创作与表演、茶工艺造型艺术等茶文化创意经济新业态,发展打油茶非遗技艺体验、茶手工艺品制作、茶艺表演、茶叶品鉴、艺术创作、摄影等于一体的茶文化创意旅游业。民族元素和自然生态是三江发展茶文化创意旅游的优势禀赋,可适当借助互联网营销工具、资本运作手段、商业化运营模式打造独具特色茶文旅IP。

三、打造侗族风情茶叶小镇与茶庄园

(一)高标准谋划与建设三江侗族风情茶叶小镇。

按照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求,建设三江侗族风情茶叶小镇。建议对小镇高标准进行规划,建成茶叶加工、茶文化体验、茶科技应用等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把茶叶小镇打造成三江茶产业总部集聚区、产业发展核心增长极,提高产业园区的服务能力、辐射范围和带动效应。推动小镇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构建具有自主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二)打造一批强体验个性化茶庄园。

以茶企业为主体,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打造一批融“有机生态茶园开发、茶树种植、茶叶加工、销售、农业观光、康养保健、度假酒店、茶文化体验与传播”为一体的体验式茶庄园。将茶庄园等融入到旅游线路中,形成优美的茶旅“珍珠链”。将茶产业融入各乡镇规划中,形成茶文旅康养融合发展的格局。鼓励庄园向“茶+旅游”模式转型,服务范围可包括茶体验、果园采摘、观光厂房、餐饮住宿、游学和会议接待服务等。鼓励企业通过与智能茶具、休闲空间、互联网、餐饮的跨界融合,形成“茶+餐饮+空间”的新业态。重点扶持侗族特色茶庄园、茶旅农融合庄园、茶康养庄园等项目。鼓励国内外旅游企业和工商资本投入茶庄园建设和运营。

四、开展智慧数字茶业试点

实施茶产业数字化、智慧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推进适应茶园管理、茶叶生产加工等环节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和设施装备研究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应用,着力提升茶产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水平。加快茶叶生产基地、加工设备、销售平台、品质监管等全程数字化改造提升。推进茶产业数字化平台建设,逐步实现茶园管理、防灾减灾、生产加工、品控追溯、市场营销、品牌保护、技术服务、产业管理等数字化。

项目6:“茶+X”产业融合提升工程

主要任务与推进步骤:

1.茶文旅景点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旅游景点和线路梳理,编制茶旅融合发展计划,设计三江茶产业特色IP形象1个;茶博物馆、茶叶风情街、茶庄园、茶科教基地等重点工程建设。基础配套设施改造,游客集散中心建设;沿线景观与配套工程建设;举办茶旅文化节活动,宣传与推广。

2.茶康养基地建设。开展三江茶健康功能研究;开展侗族茶文化健康功能挖掘;茶康养项目设计与开发;建成1—2个茶康养主题基地;宣传推出特色茶康养服务。

3.茶产业数字大脑建设。制定茶产业数字大脑建设方案;完成三江茶产业数字大脑建设;上线运营;争取国家数字农业项目,逐年升级完善建设。

       

第九章 投资预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一)“十四五”时期。

“十四五”时期,规划投资主要为“从茶园到茶杯”的茶叶全产业链下“种业兴茶、生态茶园建设、加工水平提升、新型茶叶经营体系构建、茶叶品牌推广、‘茶+X’产业融合提升”六个重点项目工程,相关投资主要如下:

1.种业兴茶工程:建设约50亩的茶树种质资源圃,投入约100万元;建设约300亩优势特色品种选育与繁育基地,投入约300万元。

2.生态茶园建设工程:全县70%茶园取得生态低碳茶认证,费用约150万元;绿色生态技术推广应用,主要为政府财政资金投入,约为200万元/年;茶园基地改造和机械化水平提升,主要为示范基地建设,投入约1万元/亩,具体投资额根据示范基地建设面积变化。

3.加工水平提升工程: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完善,预算约为50万元;标准化示范生产线建设,每条示范线投入约为200万元。

4.新型茶叶经营体系构建工程:“以奖代补”扶持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约需政府投入100万元/年,另每年需投入茶叶专项培训费用30万元。

5.茶叶品牌推广工程:政府财政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其他社会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相关工作主要为每年主办1次全国性茶商大会、举办或参与斗茶大赛或涉茶赛事,以及全媒体推广项目等。

6.“茶+X”产业融合提升工程:该项目投资额较大,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推动项目落地。

(二)“十五五”时期。

“十五五”时期,三江茶产业发展在稳定面积基础上,流通体系、茶旅、品牌推广、人才培养、技术引进等方面需继续投入,投资约需2000万元/年。

二、资金来源

“十四五”时期,种业兴茶工程,资源圃建设以财政投资为主,优势特色品种选育与繁育基地建设则以企业相关主体投入为主;生态科技茶园建设工程和加工水平提升工程,绿色生态技术推广应用和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由政府财政投入,其余建议各级财政投资与社会资金1:1投入;新型茶叶经营体系构建工程财政项目投入为130万元/年;茶叶品牌推广工程预计需1000万元/年,其中财政项目投入为500万元/年,剩余为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茶+X”产业融合提升工程,政府进行政策引导和扶持,以社会投资为主。“十五五”时期,“三江茶”产业建设资金同样由各级财政资金、社会金融投资两部分组成,投资配比建议为1:1,政府可提供相关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积极为资金筹措提供相关支持。

项目

时间及预算

投资形式与资金来源

1.种业兴茶

茶树种质资源圃

2023—2025年,100万元

一次性投入,财政:社会=7:3

优势特色品种选育与繁育基地

2023—2025年,300万元

一次性投入,财政:社会=6:4

2.生态科技茶园建设

生态低碳茶认证

2023—2026年,150万元

分年度投入,财政:社会=1:1

绿色生态技术推广应用

2023—2030年,200万元/年

分年度投入,财政资金

示范基地建设(机械化采摘茶园和林下种植茶园)

2023—2030年,1万元/亩,总金额根据示范基地建设面积核算

分年度投入,财政:社会=1:1

3.加工水平提升

加工技术标准体系完善

2023年,50万元

一次性投入,财政资金

标准化示范生产线建设

2024—2026年,200万元/(条·年)

分年度投入,财政:社会=1:1

4.新型茶叶经营体系构建

经营主体奖励

2023—2030年,100万元/年

分年度投入,财政资金

茶叶专项培训

2023—2030年,30万元/年

5.茶叶品牌推广

会议举办、涉茶赛事参与、其他媒体宣传等

2023—2030年,1000万元/年

分年度投入,财政:社会=1:1

6.“茶+X”产业融合提升

2023—2030年,投资额较大,通过招商引资建设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为总召集人,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参加的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茶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农村局。各茶叶主产乡镇要建立相应制度,做到上下联动、目标一致、行动统一,确保茶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扶持

进一步完善或出台茶产业扶持政策,制定颁发《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条例》,保证现有政策落实到位并具有连续性。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种质资源发掘、生态茶园建设、加工条件改善、品牌宣传推广。确保资金落实和使用到位,采取财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等各类方式,加大对茶农、合作社和茶叶企业的金融支持。

三、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要加大技术推广投入和平台建设。积极对接茶叶相关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项经费建立技术示范推广基地,设立高级专家工作站,邀请茶产业高级专家定期开展技术指导。二是充分挖掘利用现有地方历史名茶种质资源,加快本土特色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三是联合开展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创新,积极开展牙己茶、高露茶加工技术创新研究。四是完善茶叶科技推广体系,组建“技术团队+科技人员+示范基地+实用人才”的联合服务团。

四、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加大力度引进茶叶专业技术与管理人才。二是开展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培训。邀请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对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市场营销等茶叶从业人员进行技能提升培训。三是定期组织企业管理人员游学或培训,提升茶叶从业人员技术技能水平。四是积极组织茶叶生产、加工和茶艺等技能大赛,培育一批制茶工匠,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养。

五、加大宣传推广

一是积极面向茶商策划标志性节会。邀请区外的经销商走进三江,助推“三江茶”“走出去”。二是开展茶旅融合节庆活动。如农民丰收节、侗乡三月三等,以旅带销。三是借力侗族民俗文化节,打造“三江侗茶”采摘节,让更多的游客了解三江茶。四是筹备开展国家生态茶发展研讨会,集聚各方产学研力量,激活三江茶的绿色基因。五是做好活动推介,积极赞助重大活动,同时吸引网红推介三江茶叶。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