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资产超过20亿!这家融媒体中心“广电+报业”改革如何见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电中心是干什么的 总资产超过20亿!这家融媒体中心“广电+报业”改革如何见效?

总资产超过20亿!这家融媒体中心“广电+报业”改革如何见效?

2024-07-15 09:4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同时,按全媒思维、全域变革的思路,江阴市融媒体中心进行了组织变革与重构,设党委会、董事会,下设编辑委员会、经营委员会、运营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 20多个部门重新设置,员工打破身份,创造性地搭建起了中心(集团)“四梁八柱”。

目前, 江阴融媒拥有《江阴日报》、江阴人民广播电台、江阴电视台、江阴网、“最江阴”App以及“最江阴”“江阴发布”等10个“10万+”微信公众号,形成了报、台、网、微、端、屏“六位一体”的现代传播体系。

《江阴日报》日发行量达5万份,江阴电视台在全国县级市率先实现全高清一体化制播;江阴电台FM907市场份额达到50%;“最江阴”App下载量超80万,高峰期日活跃度15万人次;“最江阴”微信公众号粉丝超过65万,居全国县级媒体微信号百强榜第一;“江阴发布”微信公众号粉丝超过35万,领跑全省县市政务公号榜。

江阴融媒产业经营跨界融合,涵盖全媒体广告、影视制作、政务服务、教育培训、文化创意、租赁等领域, 总资产超过20亿元。

不俗成绩的背后,是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媒体融合改革的探索与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经历了哪些阶段?遇到了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近日,「广电独家」 专访了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主任、董事长王敏。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党委书记、主任、董事长 王敏

▍顶层设计基层探路,“五个融合”握指成拳

「广电独家」:在融媒体中心建设过程中,江阴市融媒体中心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在改革过程中出台了哪些措施?目前处于怎样的发展阶段?

王敏:2019年4月15日,江阴市融媒体中心成立;6月,江阴日报社(主体部分)完成搬迁,原江阴日报社、江阴广电集团及其下属企事业单位集结到位;7月,《江阴市融媒体中心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确定;8月,我们在全市19个镇街园区设立记者站,形成市镇两级全覆盖采编网络;9月,获江苏省市、县广电媒体融合创新案例“综合示范案例奖”;10月,部门架构和职能设置全面完成,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完成;12月,全体员工双选到位,成立13个基层党支部,组建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

2020年1月,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传媒集团)启动全方位改版;6月,高标准通过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省级验收;7月,获得江苏首批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中心(集团)全面革新融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对原“一报两台”所有媒体采编人员、平台、项目等资源进行整建制合并,进行了技术叠加、流程重塑、渠道再造等方面的探索,完成了新闻、经营、人力资源管理三大改革。

可以说,2019年,我们改革有了规划图,具体的施工图还是要取决于2020年;2019年到2020年,是更替,更是承续,目前我们正朝着努力打造一流的生态级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目标进军。

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中央厨房”全媒体生产指挥中心一期投入3000万元,围绕内容、技术、平台、经营、管理“五个融合”,将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融入策、采、编、发全流程,使各类优质资源“握指成拳”;与“荔枝云”紧密合作,打造“一朵云,五个功能区”,为未来发展提供稳定、高效、先进的技术支撑。

「广电独家」:江阴市融媒体中心的定位是什么?具体是如何将这一定位落地的?

王敏: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在成立之初就提出16字工作宗旨:党媒姓党,请党放心;守正创新,融合发展。我们坚持做好新闻舆论宣传主责主业,强化主流媒体“中流砥柱”的作用,以传统平台为基础,以客户端为中心、以“两微”等第三方平台官方账号为拓展,优化新闻内容生产和采编流程,推进优质内容生产,打造有影响力的全媒体矩阵。

如果说2019年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蓄能起跑之年,那么,2020年新春的特殊开局,则是融媒体中心的一次实战验收、应用大考。

面对与新冠肺炎疫情赛跑的宣传战疫,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依托刚刚投运的“中央厨房”全媒体生产指挥平台,24小时联动,有序展开“四级传播”。

比如,对各传播平台进行无缝嫁接,推出“可扫码的报纸、看得见的广播、能交流的电视”,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逆势上扬;10个“10万+”微信公号矩阵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今年以来,100多条原创推文阅读量“10万+”;“最江阴”抖音号粉丝数超过300万,点赞数超过2亿;我们还创新研发融媒体新产品,推出短视频、纪录片、广播剧、MV、全媒体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400多万人次。

我们还以“媒体+政务+服务+N”加快布局,垂直到底、细分市场,整合资源、做强平台。

比如,“最江阴”App承接保障性口罩购买、3000万电子消费券全民送等各类政府民生工程。

又如,我们高效采集、有效整合、深化应用全市大数据资源,强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到2025年实现“一屏智享生活、一号走遍江阴、一统数据运营、一键可知全局”。

再如,全市户外广告资源统一开发建设,搭建了“覆盖全城,直达终端”的5G“智慧屏”。

「广电独家」:取得上述成绩,你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

王敏:我们的经验可以总结为: 中央命题,县市作答;顶层设计,基层探路。

首先,我们以“党媒姓党”的责任担当“应变”。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是党中央高屋建瓴、审时度势的部署,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剧烈变化,如何让党媒始终成为舆论场的“主角”,如何冲出困境、破茧蝶变,基层媒体责无旁贷,使命担当。

其次,我们以务实有效的改革创新“巧变”。任何新体系都需要有制度保证和良性的系统循环,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在省市相关意见出台后,江阴市委市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 明确江阴市融媒体中心为全额事业单位,传媒集团为一级国资公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

同时,按全媒思维、全域变革的思路,我们进行了组织变革与重构,设党委会、董事会,下设编辑委员会、经营委员会、运营管理委员会、技术委员会, 20多个部门重新设置,员工打破身份,创造性地搭建起了中心(集团)“四梁八柱”。

第三,我们以全新的媒体队伍的目标定位“转变”。媒体转型,阵痛在所难免,如何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工作惯性和路径依赖,如何锻造一支适应新传播体系的全媒体队伍,如何真正做到“全程、全息、全员、全效”,转变每个人的思维、提升每个人的素质是基本保证。

▍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模式,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广电独家」:您认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王敏:一要在融合体系上持续优化完善。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由报社、广播电视台整合而成,两者虽然同是新闻单位,但存在理念不同、流程不同、平台不同、考核不同、身份不同、待遇不同等现实问题,要从“相加”到“相融”,突破机制体制、突破机构设置,突破政策支持,全面打通“经脉”。

二要不断增加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新媒体生态下,传统媒体赖以生存的渠道垄断优势和广告经营模式已经走到尽头。由于经营的大幅滑坡,自身生存大战面临困境,需要寻找新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空间,实现媒体重生。

三是要突出技术引领融合的作用。要依托5G传输、移动直播、无人机采集、人工智能等技术适应时代的浪潮,推进县级媒体融合发展。

「广电独家」:对于江阴广电来说,建设发展县级融媒体有哪些优势?

王敏:首先,我们有专业优势。作为区域型综合媒体集团,内容优势和平台优势是底气,我们在内容生产上,有一流的软硬件条件,有一支政治强、业务精、敢创新、肯担当的新闻队伍。

同时, 我们积极寻找专业性和优势性方向,将内容和平台打造成一个互为支撑的生态圈,在影视制作、演艺活动、政务服务、教育培训、文创产业等方面,加速形成媒体产业链,以媒体专业性体现竞争优势。

其次,我们有资源优势。去年以来,江阴市委市政府赋予了融媒体中心整合全市政务资源、为民服务资源、公有传播资源的职责,授予大数据独家商业开发权和户外广告独家经营权,这无疑是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第三,我们有集改优势。作为全国集成改革第一县,得益于江阴市委、市政府高位统筹推进,我们创新“前端集成、后端不变、配套到位”的融合方式,打破部门壁垒,把全市原有的平台功能、数据信息等资源统一并入“最江阴”App,将它打造成为一个综合服务平台。

“最江阴”App目前的下载量已接近百万级,我们计划在此基础上注册资本1亿元,组建江阴市大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推动“媒体+教育”“媒体+医疗”“媒体+交通”“媒体+金融”等服务,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广电独家」:最近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这对江阴市融媒体中心建设有哪些影响?

王敏:中央的意见提出要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这为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改革思路更加清晰。

对于我们来说, 首先是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实现全媒体传播。疫情期间,“移动优先”成了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必然选择。事实证明,90%以上的本地市民通过我们融媒体中心获取信息。我们要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

其次,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实现“媒体+”服务。眼下,传媒业的边界正在消失,要加强新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和应用,探索建立 “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增强自我造血机能。

第三,以创新管理为保障,实现治理现代化。我们必须充分认识自身的使命任务,更要把握历史机遇,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推进媒体治理现代化。 要优化人才队伍,把更多熟悉新媒体的中青年优秀人才充实到关键岗位。我们的改革制度、创新管理不能只有写意画,还要有工笔画,精细打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内容、每一个细节。

▍顺势而为、因变而变,传统媒体正迎来红利叠加的机遇时代

「广电独家」:2020年是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关键之年,您如何评价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成果?

王敏: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推进着,按照中宣部的要求,2020年年底要基本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国全覆盖。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学界业界重重探索,一方面说明媒体融合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媒体融合不简单。

我们觉得,当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可以用3句话来形容: 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思想破冰和思路破题并重;从公共传播到万物皆媒,行业阵痛和发展机遇并存;从各自为战到抱团发展,整合赋能和二次创业并举。

「广电独家」:在当前的环境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推进改革融合过程中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优势?又有哪些痛点和难点?

王敏:“你在哪里,我们就在哪里。”这是中央对主流媒体的一个期待。来自顶层的政策鼓励和清晰的转型路线,让我们传统媒体迎来了红利叠加的机遇时代。

而面对全国超过8亿的手机用户,我们的未来一定是在互联网上,在移动手机端。如何在互联网上打造一个新的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是我们基层媒体人最需要破的题—— 我们需要让人民群众聚合在主流媒体自主可控的平台上。同时,如何拓展市场,突破技术,我们依然存在较大短板。

「广电独家」:您对2020年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趋势有何见解?江阴融媒未来融合发展的着力点将放在哪里?

王敏:最近有个热词叫“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有这么几个关键词: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当今世界,变是常态,不变是非常态,媒体人必须顺势而为、因变而变。

我个人感觉, 未来县级融媒体中心会在形成立体多元、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的同时,更加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打破数据孤岛,推进数据共享,实现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度连接,让政府服务资源充分流动起来。

我们未来着力点在于坚持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强化融合意识、精品意识、成本意识,紧紧围绕破解体制机制瓶颈、深化关键领域改革、做精做强主责主业、拓展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市场竞争力。

一是流程优化提升舆论传播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移动优先策略,坚持不懈地进行移动首发探索,在移动传播上闯出一条新路。通过重新设计新闻生产流程,一方面进一步巩固提升报纸广播电视影响力,把传统平台做到位、做到极致,另一方面大力度拓展新兴阵地,扩大在新媒体领域的影响力。

二是布局优化积蓄产业支撑力。最大限度挖潜市场,最深程度渗透和占领市场,不断升级媒体产业布局,通过全平台运作、拉长媒体产业链,重点在智慧城市建设、户外资源整合、大数据资源开发等方面布好局、下好棋,用好受众资源,打造融媒品牌,获取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宽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服务优化扩大平台影响力。吸引更多人、更多资源汇聚到平台中来,为流量变现蓄力,不断扩大平台影响力,寻找未来新的增长点。

四是队伍优化凝聚发展向心力。统一建立激励先进、鼓励创新的考核导向, 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动态管理的分配机制,特设岗位津贴,引进软件工程师、大数据运营人才,通过加强现有人员能力提升、基因转换,立足实战,让人这个“最大存量”成为“最大增量”,促进队伍持续发展和人才梯队建设,吸引全国专业人才,全面激发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

「广电独家」:结合江阴市融媒体中心的实践,请您最后总结一下县级融媒体建设和发展的经验?

王敏:第一,做强主责主业,内容穿透渠道,主力军进入主阵地; 第二,要深化内部改革,完成自我革命、实现涅槃重生; 第三,谋划产业布局,寻找专业性和优势性方向,对传媒产业再定义和创新发展; 第四,要提升新闻“四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锻造拥有专业精神、专业素养、专业能力的新闻队伍。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