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文脉·风物】惠东平山昔为西枝江商贾云来“大墟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府城的来历 【惠州文脉·风物】惠东平山昔为西枝江商贾云来“大墟场”

【惠州文脉·风物】惠东平山昔为西枝江商贾云来“大墟场”

2024-01-26 09:0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骁鹏 马勇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插图/杜卉

羊城晚报《惠州文脉》7月16日版面图

【编者按】

自古以来,人们把商业交易、集市的地方称为墟镇。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墟镇的形成和发展被视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缩影。惠东县平山老城曾是西枝江流域首屈一指的“商贸重镇”,明清时期,无数货物在此集散,万千商贾云集于此。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的活跃,平山逐渐发展为惠东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平山如何从一个驿站演变为繁忙热闹的墟市城邑?渔盐业在不同时期如何影响平山地区商贸活动的兴衰起伏?历代文人骚客诗篇里的平山驿、平山墟呈现出何种面貌?带着这些疑问,惠州文脉选登了惠东历史文化丛书之《惠东历史文化概述》的“大墟场”平山篇章,试图透过平山地区墟镇的兴衰演变,追溯惠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如今放眼平山街道,西枝江畔楼宇遍布、车水马龙,商贸和工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昔日因驿道而兴、乘渔盐而旺的“大墟场”平山已褪去古老的喧嚣,一座现代化新城正加速崛起。 (陈丽媛)

街尾井街心公园于2018年建成 惠东新闻中心供图

“大墟场”平山由古驿站演变而来

惠州俗谚有云:“头平二淡三多祝。”谚中所说的归善县这三大墟镇,除淡水之外,平山和多祝都在现今惠东县境内,而又尤以平山之名为最著,它能成为现今惠东县的县城,可以说是历史的选择。

从现存史料看,平山一名,最早是作为一个驿站而见诸元代典籍的。据元《经世大典》记载,惠州路所辖驿道有马站6处,其一即为平山站。“平山站,马一十匹:正马五匹,贴马同。”又据清雍正《归善县志》卷六:“平山,其下为平山驿。”或者可以说,平山站是因山而得名,至于这山名始自何时,那就不可详考了。

平山位于惠东县西部,处西枝江中游,溯江而上,可达多祝、新庵乃至宝口、高潭;放舟而下,可通白花,经惠州城东新桥汇入东江。西枝江古称西江,因东晋时期曾在惠东地区设置过怀安县,故又叫“怀水”或“淮水”。北宋时期的苏轼和唐庚,又称之为“西溪”。到了明代,它还被叫做“平山江”,有时又被简称为“平江”(如清末平山有“平江诗社”)。以地名代称江名,说明平山在西江航道的江湖地位确实显要,具有地标性意义。

如上所述,历史悠久的惠潮驿道下路也从平山经过,是中原地区陆路经闽、潮西入惠、广腹地的关津要冲。惠潮道惠州段古称怀安道,其始筑于何时,史无明载,但此道原名“怀安”,应不迟于东晋在今广东境内设县怀安之时。怀安曾是东官郡治,故驿道以怀安标名。入隋后,设循州总管府于惠州徐木山(今惠城区中山公园)以管领惠、潮地,惠潮驿道下路成为陆上交通两地的重要官道,而平山则是出入此地的重要节点。

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广东漕运使林安宅经惠潮道由闽入粤,见沿途路道不平,设施简缺,官商行客渡河无桥,投夜无所,多有不便。乃檄令惠、潮二守兴工修路,沿途“创盖铺驿,增培训水窟,夹道植木,跨河为梁,诱劝居民移居道边,每亭驿各差兵士以供执役之劳”。有人群聚居,就有消费需求,人们从中看到了商机,又得到官府的“诱劝”,于是附驿营生者日众。“铺兵与居民相为依倚,道旁列肆,为酒食以待行人,来者如归。”所谓肆,就是店铺;列肆,也就是排列成行的店铺。上引林文说明:那时惠潮下路沿途铺驿已有“以待行人”的食肆、酒肆和让“来者如归”的旅店、公馆等商业性设施。

宋绍熙二年(1191年),广东转运使黄朴进一步制定了驿庵方案,推行庵驿合一,利用庵寺兼行驿站任务,以保障商旅行客的食宿。惠、潮州守随之响应,建庵于驿道之上,名曰“光华馆”,其“宾客舍仆、马具、床榻、荐席、器皿、薪刍之需,无一不备。薄遽而至,如适其家。守以僧,给以田。环以民居……自是潮、惠之间,庵驿相望。”这些“环以民居”的驿站,后来逐渐演变为墟市城邑,平山驿就是如此。

宋嘉熙四年(1240年),著名诗人刘克庄任广东转运使,往来惠潮道上,有《怀安道中》诗记写他“晓泊怀安”时的见闻:“大屋书旗夺酒米,小舟鸣艣竞鱼虾。溪移驿已临高岸,潮退帆多骤浅沙。”诗中所说的酒肆、鱼市和驿站虽未必是指平山,但当年的景况当可想见。

惠东县城新面貌 惠东新闻中心供图

古诗篇投射旧时平山历史光影

宋亡于元,“元混一区宇,制度更新,陆置马站,水置船站,事急则驰马,事缓则乘船”,设马驿平山站。明承宋元之制,并加强了对驿道邮铺的建设和管理。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惠潮道归善境内设置4个驿站,平山驿(马驿)是其中之一。除驿站外,朝廷又规定“凡天下水马驿、递运所,专一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等项”,费用由官方支付。当时归善境内设邮递铺17个,平山又名列其中。

至迟在宋代,稔平半岛淡水盐场已是广东重要盐产地。该场盐运除海路外,多经陆路至西枝江转出东江,然后行销省内各地以及赣南地区和广西地区,而平山则是这条盐道重要的水陆中转站。特别是到了清雍正五年(1727年),在现今惠阳淡水镇圣堂村一带建立小淡水厂以收储配送惠东盐货,平山在盐道中的枢纽地位尤为显要。河道、驿道和盐道在平山交汇;繁忙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八方臻集、交互影响,给平山带来了活力和商机。

于是,平山始筑城堡,驿站和递铺等官府机构均设于城堡内以资防卫,城内外民居日众。考平山居民各姓族谱,早在元末明初,就有人从福建迁入平山(如东联村黄氏)。现今居住在平山街道核心区域的诸姓居民,其先祖大多在明代从漳州一带迁入,故平山通行闽南话,旧时有“小漳州”之称。

据平山老城外王氏老人忆述:王氏先祖于明天启年间从福建漳州迁入平山时,城内已人满为患,只好选在城外落担开基。平山望族许氏的先祖在明崇祯年间落籍平山时,也是先在城内“凭庑以居”,待从商发迹后,始于城内西门头购地筑室。清初迁海复界之后,进入平山地区居住的人口就更多了,平山街道之新围村,就是在清代由各地盐贩聚居而成的一处村落。

除商贾盐贩外,踏足平山的亦不乏文官武将和骚人游客。“平山大道平如席,古木苍苍风习习。”(明方逢时《出平山》)“难逢竹下如渑酒,更认垆头以画山。”(明张萱《留题平山驿》)“涩勒丛中路,肩舆往复还。”(清黄安涛《惠州至平山途中作》)“垂杨迎客媚,古塔候人恭。”(清丁日昌《由平山绕道至三多祝途中纪见闻》)“到门鸡犬知迎客,过眼溪山不记名。”(丁日昌《夜宿平山许家书房》)“日暮驿边寻旅店,灯前对酒已深更。”(清陈作屏《署任海丰宿平山驿》)“平山山尽处,轻舟忽相送。”(清李文藻《平山登舟作》)这些诗句。从不同维度投射出平山明清时期行客往来不绝的历史光影。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西枝江平山段 (源自《惠州日报》,严艺超翻拍)

清朝年间的平山圩交通地图(源自《惠州日报》,严艺超翻拍)

渔盐业带动平山墟镇百业兴旺

清初迁海和复界所引发的激烈社会动荡,深刻地影响了惠东的人口结构和经济生态,为平山的发展和繁荣添注了新元素。清康熙四年(1665年)四月,广东总督卢崇峻上疏朝廷,请准在粤地沿海留开几个口子,“以便官兵运粮行走,地方官给予验票,设立口子处拨官兵防守,稽查验票放行”。平海所城是全省准留的四个口子之一,允许盐工挂腰牌从口子出界外盐场晒盐。海丰人蔡皇勷《华衮手记》记述当时情景说:康熙五年(1666年),“沿海墙垣迁拆,独留平海一口,许人晒盐。平山为盐厂,可便船只载盐下广州。凡各县迁民尽往平山担盐度日”。“江山战后日萧条”(清初屈大均诗句)的平山因此又恢复了人气和生机,牵引它重新兴旺和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无疑是渔盐业特别是盐业。

清雍正五年(1727年),当局在今惠阳淡水镇建小淡水厂,收储惠东稔平半岛的盐货,再转海运或河运配发各地,平山成了粤东沿海渔盐产品由水陆接驳通向惠州和广州的重要埠头。

清雍正八年(1730年),裁改平山驿为平山巡检司,巡检司衙署识在平山墟内。巡检可以“代县令巡行阡陌,可以省耕炊,可以劝社学,可以稽乡约,可以察奸萌”。有一定的治安处罚权和诉讼审理权。职能几近于县一级政府。自此平山开始由驿站、邮铺向地区社会的全面管理转变,逐步发展成为归善东部地区的行政中心。

在渔盐业的带动下,清代平山墟镇民居稠密,百业兴旺。西枝江的“三锦渡”,即水仙爷渡和正渡头、二渡头,船队首尾相接,装卸繁忙,昼夜不息。墟市以水仙爷渡为原点向外扩展,逐步形成东盛街、广和街、老盐街、咸鱼街、大米街、糖街、饼街(原洪堂市)、碗巷、石灰行等众多分类专营的商业街道。惠东北部山区及邻近紫金县的山货陶瓷;稔平半岛和海丰地区的鱼盐海物经由淡水、惠州进入的香港的洋货、广州的广货以及来自苏杭上海的百货,不断汇集于“大墟场”内,正是“逢三六九墟期届,车马纷纷动地来”,大墟场交投两旺,市声盈沸。据《惠东县志》载:至20世纪40年代,“平山东盛街每天上市的谷米、梅菜、糖油就逾千担,咸鱼行店铺收购鱼货有时要做到晚上七八点钟才打烊”。

“狮象岩崖把水口,平山正系大墟场。”一古老的《惠东水路歌》唱出了平山在西枝江流域商贸老大的江湖地位,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平山于进入清朝之后成为惠东地区的经济商贸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惠东以盐渔业为龙头,带旺了墟镇百业,繁荣了城乡经济,推动惠东沿海特别是平山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清末民初,惠东西枝江流域的多祝、松坑、安墩、白花等地出现了大批以塾师、教员为骨干的乡村诗人群体,平山更是成立“平江诗社”,社址就设在盟主许逊之临江的“有鹤守斋”。诗人们雅集唱和,作品多至数千,影响远及于州县和紫金等地,诗歌创作的群体性和平民化为惠州各县所鲜见,教育的普及结出了丰硕的文化成果。于是,平山又成为惠东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

交通运输中心、行政管理中心、经济商贸中心、教育文化中心使平山无可争议地成为当时惠东地区的中心城镇。

(选登自惠东历史文化丛书之《惠东历史文化概述》)

经过修缮重建的青龙潭塔 惠东新闻中心供图

西枝江公园风光旖旎 惠东新闻中心供图

【文脉走访】

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惠东平山打造一流商贸中心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丽媛

西枝江潺潺流淌,流经惠东境内汇入东江。江水奔流如往昔,沿岸的社会经济发展面貌却在历史车轮的裹挟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迁。千百年前,平山经历了从驿站到墟镇的历史演变,河道、驿道和盐道在此“三道”交汇,带来繁忙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也带来了蓬勃的活力和商机。时移世易,昔日的西枝江流域“商贸重镇”在新时代下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日前,记者来到惠东县平山街道西枝江公园,傍晚时分,落日余晖与江面碧波交织,江边一侧高楼林立、商铺云集,另一侧草木茂密、绿意盎然。狭长的西枝江公园依江而建,风光旖旎,如今已成为市民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漫步江边栈道,江风习习,拂面而来,凭栏眺望,远处的青龙潭古塔投射出古色古香的剪影,似乎在讲述昔日江边“大墟场”的沧桑流变。

清朝年间平山墟市围绕繁忙的西枝江渡口延伸,形成种类不一的专营商业街。记者在平山老城穿梭寻觅发现,拐入老旧民居密布的巷道老街,还能找到糖街、老咸鱼街、碗巷、周氏大屋、黄氏祖祠等古老街巷和建筑的踪迹旧址,这些都是见证平山墟昔日商贸繁华的历史遗存。其中,坐落于平山老城区大街街尾的两口井,承载了一代老平山人的“趁墟”记忆。

据一名居住在老城的老人回忆,过去平山老城商贸活跃,前来赶集的人络绎不绝,街尾井就是商人外客、赶集百姓的解渴源泉。随着城镇化发展,街尾井无人饮用一度荒废。2018年,街尾井公园建成开放,成为惠东县城的历史地标建筑之一。

记者获悉,作为惠东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今年以来,平山街道持续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提出“重塑粤东商贸重镇,打造一流商贸中心”的发展目标。近年来,平山街道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据介绍,近年来,平山街道充分依托交通体系规划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城镇农村基础设施,打造惠州湾惠东TOD新区;为了推动打造“一流商贸中心”,平山街道结合惠东县山海统筹发展规划以及重返一流行列目标,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商贸和工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此外,重点推进城南片区城市综合体和银基商贸城“三旧”改造,打造县城东西两翼商贸服务业,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

继古开今,平山的商贸和工业领域发展势头强劲,旧时的西枝江流域“商贸重镇”在新时代下焕发出新活力和新面貌。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李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