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四年广州大剧院全年营收均过亿 “广大模式”走出文化自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州文化集团 连续四年广州大剧院全年营收均过亿 “广大模式”走出文化自信

连续四年广州大剧院全年营收均过亿 “广大模式”走出文化自信

2023-02-16 01: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广州,这座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中国最早推行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带一路的枢纽城市以及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在改革开放助力下,市场经济繁荣时,她的文化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生机。由文化和旅游部直属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的广州大剧院,正以“创新、开放、品质、包容”的核心理念,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举,实现全产业链的“广大模式”向世人展示着广州的文化面貌。

开幕九年来,广州大剧院既坚持为广州市民源源不断提供高品质、多元化的演出和艺术活动打造优质生活圈,更创造性地一改过往剧院依靠政府财政补贴的模式,以市场化运营的全新方式,探索出一条文化改革下的剧院生存之道,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以全新的市场主体身份,传承广州文化、发扬广州精神、树立广州品牌。正如中演院线总经理、广州大剧院董事长张利所说,“建立在广州这座改革、开放、包容的热土上,广州大剧院正诠释着广州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

一.央地合作,创新改革,提升广州文艺生态

在广州城市中轴线最核心的位置建造一座剧院,足以显示出广州市政府在城市文明建设上的高瞻远瞩。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等著名媒体更是从广州大剧院的落成盛赞中国政府:能为市民提供如此设施一流的剧院,足以证明当今中国的富强和对文化的重视。这些来自欧美主流媒体的一致赞誉不仅是亚洲文化场馆前所未有的,更为广州赢得了国际声誉。作为建筑设计大师扎哈·哈迪德生前被建成的第一座歌剧院,广州大剧院的国际声誉,从一落成就从未间断。这座被英国《卫报》称为“继悉尼歌剧院后的又一个奇迹”的剧院,横扫了几乎全世界最重要的建筑类大奖和殊荣,包括英国皇家建筑协会奖、人类最伟大建筑、全球最佳公共建筑、人类最壮观剧院、世界最美音乐厅、世界十大歌剧院等。更让世人惊讶的是,广州市政府创造性地一改依靠政府补贴的模式,而采取了全面市场化的全新模式,脱离依靠政府“输血”,零补贴运营广州大剧院,将探索多年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驶向深水区。这种被媒体称为“零编制,零补贴”的全新运营模式,在普遍“领补贴”为基础的中国剧院领域是第一次,在全球范围也极为罕见。

剧院落成后,原市文广新局作为业主单位并通过招标方式选拔经营管理团队,经过激烈竞争,最终由原文化部直属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获得了广州大剧院的经营权。广州大剧院在运营的九年间,不负众望,平均每年上演400多场来自全世界的歌剧、交响乐、芭蕾、音乐剧、话剧等各类舞台艺术作品。重要的是,广州大剧院的诞生,改变了广州没有歌剧的历史。开幕演出就请来指挥大师洛林·马泽尔领衔国际顶级阵容演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获得巨大成功。此后,广州大剧院又先后联手罗马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英国科文特花园皇家歌剧院、斯卡拉歌剧院、柏林喜歌剧院、马林斯基剧院等世界一流剧院及国际顶级歌唱家制作了《托斯卡》、《蝴蝶夫人》、《茶花女》、《卡门》、《魔笛》、《阿依达》、《战争与和平》等多部经典歌剧。

2018年广州大剧院召集国内外知名作曲、编剧、导演、指挥家和歌唱家制作和呈现的歌剧《马可·波罗》开启了广州原创歌剧的新纪元,高水平的国际化制作,不仅获得英国《金融时报》四星级超高评价,还被老牌古典音乐权威杂志《美国音乐年鉴》评为“2018年度中国十大音乐事件”,更以国际歌剧大腕用中文演唱中国传奇,被媒体誉为“非常提气”!《人民日报》海外版称《马可·波罗》树立原创歌剧新模式,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

曾经鲜有国际顶级名团驾临的广州,如今已成为国际演艺版图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站!九年来,意大利斯卡拉剧院、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法国巴黎歌剧院等著名剧院,以及柏林爱乐乐团、德累斯顿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以色列爱乐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伦敦爱乐乐团等顶级乐团纷至沓来。一流场馆加上高水准的演出,广州已经成为华南和粤港澳大湾区一个文化重镇。这也成就了广州大剧院成为亚洲史上唯一被国际主流媒体认定的“世界十大歌剧院”,2014年起,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日报《今日美国》连续多次将这一殊荣颁给年轻的广州大剧院,引起轰动。同年,《人民日报》以“一座剧院,一座城”为题撰文,盛赞广州大剧院提升了广州的文艺生态,成为了“广州和世界的链接点!”

目前我国不少剧院在经营上还是以租场为主,虽然收入稳定,没有经营风险,但也只起到了场地经营或物业管理的作用,而演出运营和艺术创作等树立剧院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的功能开发是不足的。广州大剧院打破了国内大多数剧院依靠“场租”维持生计的模式,广开渠道,多元经营,这从每年营收构成上便可管窥一二。根据国家发改委2016年考察“广大模式”后公布的数据:广州大剧院每年的租场收入只占比全年总营收不到10%;而票房收入占比达到70%。此外,品牌赞助收入占比8%左右,招商物业占比7%左右,艺术培训及其他收入占比5%左右,是真正的“多点开花”。据统计,广州大剧院的场地使用率达到了90%,无论是节目策划还是举办活动都至少需要提前一年订场。据悉,2019年春节后一直到6月底,广州大剧院歌剧厅已没有一天空档,实验剧场和排练厅的场地也几乎排满。

据广东省演出协会发布的2017广东省演出行业白皮书显示,2017年广东演出市场收入约51.3亿元,约占全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的10%,2018年全省演出市场收入增长了8%约55亿元,全年票房收入持续新高,达到30亿元,比2017年上升了16%。作为省会城市,广州俨然已跃升成为中国的演出重镇。广州大剧院正在悄然丰富着广州的文化生态,使广州成为全球瞩目的艺术都市,更迅速带旺了广州的文化市场。广东省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谢名家认为,“广州大剧院的探索意义在于,告诉所有的剧院,市场是存在的,关键是怎样契而不舍地开拓。”广州大剧院九年的坚持不懈,再次证明了市场化模式的生机与活力。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剧本艺术中心艺术总监罗怀臻在采访中称:“广州大剧院从她建立伊始就有一种自觉的经营理念,她不仅仅是一个演出的场地,她同时也是一个制作的基地。”

九年前,广州大剧院全新的市场化模式究竟能走多远,许多同行持谨慎的观望态度,因为没有先例可供参考。前广州文广新局张润华副局长在接受中央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最初的预算是广州大剧院首年亏损1000万元,五年内实现营收平衡!但令人惊喜的是,广州大剧院开业半年实现营收2700多万元,亏损109万元,而且当年仅开幕歌剧《图兰朵》就斥资1300多万元。这个成绩令无数怀疑派感到意外!2011年,广州大剧院的年营收增长一倍多,达到了5500万元!在运营第二个年头便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2015至2018年连续四年,广州大剧院全年营收均突破亿元,其中2018年仅总票房一项就超过亿元,创历史新高。放眼国内2000多家大大小小的剧院,经营收入超过亿元的剧院不超过三家。从“怀疑”到“破亿”,广州大剧院用经营数据再次证明这种以科学化管理和多元化运营的央地合作的市场化道路是正确的。

2013年《光明日报》对“广大模式”进行了大篇幅的深度报道,并以《剧院如何在市场中屹立——广州大剧院三年“零编制、零补贴”运营的启示》为题指出:通过一部分补贴来保证大剧院的运营,这不仅是国内剧院的“游戏规则”,也是世界剧院管理的“国际惯例”。可广州大剧院为了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把“开源”和“节流”做到了极致。”

2016年3月国家发改委考察时称这种央地合作的“广大模式”是国内的典范。

二.科学化管理,多元化运营,广泛培育观众

由内而外散发着独特的艺术气质的广州大剧院,就像一个聚合的磁场,社会名流、文艺青年在这里扎堆,甚至成为“广州文艺打卡圣地”,看戏、拍照、喝咖啡或者只是闲逛,人们在这里各取所需、各得其乐,广州大剧院已经成为广州一张城市名片。而这恰恰因为“广大模式”的两个基石——科学化管理和多元化的运营。

广州大剧院以“立足珠三角,合作大湾区,迈向全世界”为战略定位,按照“国际性、创新性、原创性、探索性”的标准精选并制作剧目,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演出管理体系。在“广州艺术节”、“经典歌剧季”、“粤港澳台演出季”、“新春演出季”、“女性艺术节”、“舞蹈演出季”的大格局基础上,针对不同观众群体细分出了亲子类“陪你玩一夏”以及古典音乐类“纯粹大师系列”等演出系列。九年来,广州大剧院已经形成了基数可观的观众群,散客购票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随着会员俱乐部的贴心服务,会员人数持续增加,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广州大剧院会员已近50万人。随着新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广州大剧院在原有官网售票系统的基础上,迅速拓展微信APP等移动互联网的开发和优化,目前,线上购票数量达到了总票房数量59.64%,仅2018年同比增长75%。同时,广州大剧院与企业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建立了企业会员制度,给剧院带来了团购、包场以及赞助收入,成为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伙伴。

广州大剧院总经理何鹰多次向媒体表示:“剧院每年必须舍得赔钱做一些世界顶级的演出,比如2017年做的《阿依达》和德国音乐周都是赔了大钱的,但这些全世界公认的高端艺术,不仅能让观众领略到人类艺术的高度,也能进一步引领观众欣赏水准,进而培育市场。”广州大剧院这种对品质的坚持和对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的坚守,不仅让高雅艺术在广州“有得看”、“有得选”,更让羊城广大市民“看得起”、“看得懂”。据不完全统计,九年来,近500万人走进广州大剧院,除观看演出外,市民们还在1650多场(2018年底统计)各类免费的艺术讲座、工作坊和主题艺术展览等各类活动中获得营养。作为华南地区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州大剧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仅常年举办“艺术关爱”的公益活动,为特殊儿童、建筑工人、环卫工人等举办专场演出,还通过降低演出票价,推出惠民票、学生票等优惠政策,开通便捷的网络购票渠道,让更多市民和学生群体走进剧院。

一位观众这样感慨:“广州大剧院是一片星空,上演的剧目就是散落在星河里的记忆。在这里看人生百态,每次投入到剧里,我总会忍不住成为剧里的一角,那样的话,即便我只有一次生命,我都会觉得我活了很多个人生。”资深媒体人陈大咖称“做个广州人很幸福,因为我们有广州大剧院。”

市场化的模式下,广州大剧院在组织架构建设上不设行政或者事业编制,搭建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体系,实行扁平化管理,形成了以董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的管理体系,设院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总经理助理,统筹管理演出管理中心、品牌管理中心、营销管理中心、艺术教育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和舞台技术管理中心等六大中心以及院长办公室、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信息拓展部等职能部门。在制度管理上引入现代化企业科学管理工具,建章立制、规范流程,实行任务目标责任制,通过竞争上岗,有效加强内部管理与激励,形成了广大特色的艺术机构管理体系、制度体系与艺术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广州大剧院拥有一支年轻的员工队伍,平均年龄为31岁,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占80.6%;而且团队综合素质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员工占60.4%,其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员工有23人,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人员为20人,从2010年开业至今仍在岗的员工有48位。此外,广州大剧院作为“中演院线”的旗舰剧院,也是中演院线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先后向中演院线成员单位输送了多位高级剧院管理人才,为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在运营的九年里,广州大剧院不仅坚持改革与创新原则,持续推进经营模式、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体现出锐意进取的决心,更让文化央企独有的气度和格局与广州特有的城市温度有机结合,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出丰硕成果。广州大剧院借助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演院线”的强大背书和资源优势,推举舞台艺术精品,倡领先进文化,与此同时,因地制宜扎根本土,在广州本地选拔管理团队培养人才,引导和培育了广州高雅艺术消费环境及消费习惯。

三.扎根本土、扶植人才,广州的剧院服务广州

广州大剧院始终坚持为广州文化发展服务,扎根本土、扶植人才,不仅为广州本地院团的演艺精品提供展示舞台,还为本土艺术人才原创作品提供舞台,截止至2018年底共上演本土剧目230余场,广州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醒·狮》、广东粤剧院粤剧《南海一号》首演于此,还上演了广东歌舞剧院大型原创舞剧《沙湾往事》、广州话剧艺术中心《邯郸记》、广东现代舞团《九大簋》、广州芭蕾舞团《胡桃夹子》、广州杂技艺术剧院杂技剧《笑傲江湖》、广东音乐曲艺团大型情景器乐剧《扬帆大湾梦》、广州粤剧院粤剧《花笺记》、广州红豆粤剧团粤剧《岭南人家》、广东粤剧院青年团《花蕊夫人》等大批原创和经典佳作,让观众领略岭南文化和中华大地人文风貌,以及广州本地艺术院团在艺术创意上的风采。广州大剧院总经理助理陈睿称:“我们一直很重视传承本土文化,从剧目选择上是多元化的,除了国际口碑的剧目,广州本土剧目也是必不可少的。”

每年年度歌剧、金钟奖、荷花奖等演艺盛会,广州大剧院积极为本地院团、高校艺术团及艺术人才搭建平台,促进与国际顶级团队、艺术大师的合作交流与同台演出,包括广州交响乐团、珠影乐团、广东省歌舞剧院、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天河区少年宫童声合唱团、广州鳟鱼歌剧艺术团、星海音乐学院星声合唱团、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广州艺术学校等。另外,还通过公开招募群众演员的方式,让广大热爱舞台艺术的普通市民获得与大师名团同台的机会,成为他们人生中可圈可点的美好记忆,让艺术的梦想在广州大剧院的舞台上绽放。

随着文创产业的大力发展,广州大剧院积极响应国家“双创”的号召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自觉加快双创基地建设,为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于2017年创立了全国第一个以剧院为依托、针对舞台表演艺术的孵化器“D艺空间”并发起“周一星剧场”项目,已经为近20部大学生和民间创艺青年的原创作品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更培育和孵化了一批广州本土原创IP。2018年底,D艺空间已拥有五个孵化团队,共孵化八部原创剧目。广州大剧院还通过与各大高校签约“双创实践基地”,探索艺术实践校企合作新模式,目前签约高校包括星海音乐学院、暨南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艺术学院、广东金融学院和南京大学,即将与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中山大学签约。广州大剧院把舞台免费提供给大学生和创艺青年进行创意展示,实现了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首个孵化团队MEGA工作室,坚持十年舞台梦,从大学校园走进广州大剧院后,创始人广东金融学院对外汉语教师董越感慨道:“借助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和‘D艺空间’这个平台,让我们的创意得到展示,让有相同想法的同学们,可以跟着我们走得更远。”

广州大剧院的举措,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周一星剧场”被列为2018年广州艺术节四大亮点之一,和“尚天河”文化季精品项目,并荣获“尚天河文化季年度特别贡献奖”,在“2018年度广东演出风云榜最佳公益项目”评选中,获得票选第一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公益华夏》栏目用三期共90分钟的专题节目,深入探讨了广州大剧院通过为大学生和青年搭建连接艺术创作与市场端桥梁的方式,培养广州适应时代与市场发展的创作型人才。广州大剧院品牌中心总监、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创艺孵化器创始人刘晓璐认为,“大学生想法纯粹,在创作上勇于实践和探索,但很多作品就仅限于校园,但却没有正规舞台和市场机制去发展,非常可惜。广州大剧院希望把青年人的优秀作品聚集起来,让更多人看到。”

在岭南本土文化发展和推广上,广州大剧院将联合各大高校与有着“岭南龙舟第一乡”美誉的千年车陂古村共同创作首部龙舟主题的作品《一水同舟》,目前剧本创作即将完成。此举深入践行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弘扬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的岭南文化的要求,进一步加快产学研融合。而一项“用艺术传承非遗文化”的计划已于去年年底在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孵化团队、各大合作高校与广州本地村落中展开,广州大剧院目前已联合青年学生深入广州车陂村调研考察龙舟文化及宗祠文化,通过挖掘背后的故事进行创作剧目,首创沉浸式“宗祠剧”,将于2019年推出,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联合开展跨界重大文化遗产保护,彰显独特文化魅力,共同塑造大湾区人文精神。

此外,在鼓励粤港澳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设立创新孵化基地的背景下,D艺空间还获得了资本方的垂青,与南方报业集团旗下人工智能上市公司智媒云图以全新的资本运营与创作模式进行合作,联合制作全球首部有完整剧情的机器人成长励志亲子舞台剧《机器人奇遇记之绘梦机器人》,通过与资本结合的方式孵化剧目。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搭建的创新与创业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双创服务平台,是对文化产业新业态的一次有益探索,目的是通过剧目孵化、培养人才,提升城市文化创新力。

四.多维度、深层次、零距离,艺术教育让人人乐享艺术

剧院,一般来说晚上才因演出而聚集人流,白天都是门可罗雀的,而广州大剧院不仅仅在有演出的晚上宾客满堂,就连白天也是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这与国内外大多数剧院所不同。在这里你可以通过艺术展体验建筑、美术、摄影、时尚的跨界艺术之美;你可以与艺术大师面对面,发表你的艺术见解,甚至得到他们的亲身指导;你可以走进后台探秘,了解幕后机关与创意故事;你可以师从名师,修得艺术造诣,大开脑洞进行艺术创作,甚至与艺术管理从业者共同探讨学习。广州大剧院已然成为一个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每个人的艺术梦想变得都触手可及。

广州大剧院自开业之初就推出“交一天时光给艺术”公共艺术教育品牌,截止至2018年底,共开展讲座、展览、工作坊、大师班等各类普及艺术活动1650多场,累计参与人数近67万人次,涵盖各个层面、各类人群。此外,广州大剧院还将艺术活动推广到 20余个公共空间,开展近60场艺术教育活动,覆盖社区、学校、商场、书店、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空间,发挥文化辐射力,提升着广州文化艺术氛围。一直以来,广州大剧院将公共艺术教育与观众的培养提升为剧院发展的战略高度,秉承公共艺术普及的宗旨,为人们提供多元的公共艺术文化产品、丰富着人们的艺术体验。

基于对广州未来的艺术生力军的重视和培养,广州大剧院首创了“课堂×舞台”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建立广州大剧院童声合唱团、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和广州大剧院青少年行进管乐团三个以艺术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自属院团,截止2018年底,已累计培养合唱、芭蕾、器乐等青少年艺术人才超过6780人。广州孩子不但能与国际顶级院团和艺术家同台演出,先后在广州大剧院年度歌剧《卡门》、《图兰朵》、《阿依达》、《战争与和平》等多部歌剧中一展风采,更带领广州孩子唱遍世界、舞遍全球,前后在新加坡俄罗斯、日本、南非、澳大利亚等国家参加国际合唱、舞蹈比赛,屡获佳绩。

此外,针对艺术创作和制作人才培养,广州大剧院推出了启发艺术创新思维的即兴创作夏令营、冬令营,青少年们在台湾著名编导夏学理、著名作曲家朱云嵩、舞蹈家张梦珍以及来自纽约的艺术家斯蒂芬·班尼特等创意导师引导下,共同开展即兴创作,挖掘孩子们的艺术潜能和无限创意。同时,广州大剧院还积极借助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中演院线等多方力量培育编创人才,如在2018年举办的第六届以色列现代编舞大师班中,挖掘了不少青年编舞。另外,广州大剧院不仅为广州本土青年艺术家提供舞台,推出广州大剧院原创实验剧场《水墨与丝竹的对话》系列作品,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还与广东现代舞团、香港青年广场等多方联动创作了《舞迹可寻》系列原创作品,获得多方好评。

广州大剧院还将人才培养延伸到了艺术管理领域,通过搭建业界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了艺术管理人才的发展。分期举办“创艺馆·艺术管理系列工作坊”、剧院管理人才培养课程,涉及艺术规划、艺术制作、战略管理、艺术营销、法律事务、艺术教育等多个领域,前后共组织相关学术活动31场,近3700人次参与其中。“创艺馆”为行业内专业人士提供一个艺术管理交流平台,并专门进入校园开设学生专场,为艺术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传递学术前沿成果,为巩固学术成果,由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艺术管理专业书籍《格物致知——实论艺术管理》。这些举措充分体现了广州大剧院作为专业的艺术综合体,在促进行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在提高剧院管理从业者综合素质的同时,也促进了行业间交流和与合作,形成良性竞争关系,进一步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广州大剧院的多位管理人员也受聘成为广州十余所高校的艺术管理客座教授、创新创业导师,走进校园开设讲座和相关课程,为培养行业人才贡献一份力量,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在社会效益优先、经济效益并举的道路下,广州大剧院探索出一条创新的艺术教育发展模式:公益化、品牌化、产业化并行发展。其区别于我国大多剧院以政府的补贴与资助为主的模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在开展公众艺术教育履行社会职责的同时,还通过艺术课程、剧目制作、艺术衍生品等环节创造经济效益,自主地调动社会力量,将其投入到艺术教育运作当中,形成了“以艺术反哺艺术”的艺教良性循环体系,实现艺术人才培养与公众艺术教育的动态互补与可持续发展,强化创作、推举作品,深化剧院艺术教育使命的践行。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梁丽珍表示,“以优秀的多元的艺术活动为社会提供最好的文化服务,是艺术机构的社会责任,亦是艺术机构青春常驻的重要法宝。”目前,该模式已经辐射至全国,获得了业内的肯定和推崇。

五.成为大湾区创意聚合场,践行一带一路,加速全球化战略

广州的剧院,世界的舞台。广州大剧院作为国内剧院的标杆、国家剧院的品牌,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地践行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以及“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刚刚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地处我国沿海开放前沿,以泛珠三角区域为广阔发展腹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广州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的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与湾区共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广州大剧院在建院之初就提出“立足珠三角,合作港澳台”,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不谋而合,如今把“立足珠三角,合作大湾区”作为战略定位,继续发挥中心城市、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湾区文化艺术活动也快速在广州大剧院实现交流和融合。

一方面,广州大剧院积极引进粤港澳优秀团体及作品并策划专题系列演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如香港话剧团、香港舞蹈团、非常林奕华系列、澳门乐团、澳门交响乐团等,引起观演热潮,演出场次约占每年总数的10%左右。另一方面,广州大剧院更是积极与大湾区院团联合制作原创作品,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2017年与香港演戏家族联合制作推出原创音乐剧《朝暮有情人》,并于次年通过中演院线到北京、上海、厦门等七个城市巡演,已演出14场;广州大剧院少儿芭蕾舞团联袂香港青年广场、广东现代舞团、香港演艺学院,在“粤港青年舞蹈交流计划”中创作了原创剧目《舞迹可寻》系列,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认可,已在香港、珠海、厦门等城市开启展演,促进了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培育文化人才,打造文化精品,繁荣文化市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共同推动湾区文化繁荣发展。

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孵化平台,已逐渐成为大湾区大学生及创艺青年聚集地。在“2018·听见花开·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文化艺术季”中,广州大剧院D艺空间孵化团队MEGA工作室承办了戏剧板块的一系列活动,并在开幕式上展演了原创实验话剧《西·游·纪》。而首演于广州大剧院“周一星剧场”、由星海音乐学院青年舞蹈团原创舞蹈《白鹿原》,登上广州国际文学周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盛典开幕式的舞台,并获得了舒婷等一众中外文学家的一致盛赞。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艺术节、大湾区大学生艺术季,已经在广州大剧院紧锣密鼓地展开着,有关部门正计划以广州大剧院为基地建立一支湾区大学生话剧团。

此外,大湾区的艺术工作者更是经常相聚广州大剧院碰撞交流,2015年广州大剧院五周年院庆之际举办“粤港澳台文化交流合作论坛”,2018年第九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期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演艺研讨会”,共同探讨湾区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广州大剧院正从多个层面和纬度成为文化创意的聚合场,扩大岭南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坐落于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的广州大剧院,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文化推广与交流中不但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优秀演艺项目“引进来”,同时也大力推动本土优秀作品“走出去”。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发起的由“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剧院共同组建的国际文化交流合作组织“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为广州演艺市场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作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首批成员的广州大剧院,2017至2018年连续两年策划和承办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年会,促进了成员单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搭建交流和交易的平台。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广东歌剧舞剧院、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广州芭蕾舞团、广东现代舞团等本地院团不仅在广州大剧院上演了系列演出,还通过“中演院线”进行全国和全球的巡演。2018年12月30日,广州芭蕾舞团赴马耳他瓦莱塔地中海会议中心演出《芭蕾诗篇》大获成功、反响热烈,为丝路之上的文化交流再添亮眼一笔;被《广州日报》称为“广州原创”魅力集中展示的丝绸之路主题歌剧《马可·波罗》,在国家艺术基金会与丝绸之路剧院联盟的支持下,已经收到意大利热那亚卡尔洛·费利切剧院的邀请,将作为其2019演出季的开幕演出,亮相马可·波罗的故乡、世界歌剧之乡,并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巡演。

此外,广州大剧院还是国际政要和各界友人在广州的必经之地。开业以来,广州大剧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2017年广州《财富》全球论坛、中埃文化年闭幕式、俄罗斯文化节开幕式等重要活动中接待各国政要及全球媒体,成为广州的城市客厅。随着广州艺术节、国际戏剧节、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等大型活动相继在广州大剧院举办,广州的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扩大,在全国演出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

广州大剧院是一座有温度的剧院,高尚却不高高在上,她从文化改革的道路上走来,体现着改革的自信、道路的自信、民族文化的自信,新的一年她将精彩再出发,以其独特的魅力代表中国文化形象跻身国际一流剧院,并将艺术之美渗透到人们的日常,构筑美好生活场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