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出高度!广州首条“空中云道”真容来了!你真的认识白云山?这里隐藏着一只“萌兽”……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州云道风景 美出高度!广州首条“空中云道”真容来了!你真的认识白云山?这里隐藏着一只“萌兽”……

美出高度!广州首条“空中云道”真容来了!你真的认识白云山?这里隐藏着一只“萌兽”……

2024-06-16 21: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白云山是广州的绿肺,

也是广州人最熟悉的“老朋友”。

不过,你以为你真的认识白云山吗?

近一年来,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开展得如火如荼,变化每天都在发生。随着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6.2公里主体工程、配套绿化基本完成,绝美空中步道和岭南特色门岗在蜿蜒山林间露出真容,并于清明期间试开放。

除了“五一”正式开放的云道,

典雅大气的新门岗也十分抢眼。

白云山山门的提升改造工程

可谓汇聚了岭南建筑界的“最强大脑”。

昨天,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州市第76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活动,由何镜堂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介绍了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阶段性进展,深入白云山新门岗,见证岭南特色“一门一景”。

云道体验:

全新视角体味广州

被称为广州首条“空中步道”的

云道试验段,

即白云山麓湖越秀山连通工程,

6.2公里主体工程、

配套绿化已基本完成,

实现了越秀山“牵手”白云山。

连通工程已于清明期间试开放,

市民游客可提前体验“云道”乐趣。

4月13日,广州迎来艳阳天,记者来到已经试开通的“云道”越秀公园北门至花果山公园段,虽然是周一工作日,不少市民已经前来尝鲜。

越秀山与花果山之间的云道

踏上云道要过两道关,测量体温同时出示穗康码即可进入园区。白云山空中步道人气颇高,许多人戴上遮阳帽和口罩,兴奋地在爬山过程中与朋友们互相拍照。

由于“云道”在花果山附近

有一段圆形的引桥设计,

正对着越秀山和花果山两座电视塔,

让不少市民都是第一次站在这样的角度,

欣赏广州熟悉的景观。

据悉,云道“五一”正式开放,

市民可以步行

从传统城市中心的

中山纪念堂、越秀公园、

花果山到达麓湖,

将来可以步行畅达

广州花园、“绿肺”白云山。

山门亮相:

一门一策 一门一景

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副局长吴敏介绍,白云山还绿于民的一系列改造工程从去年开始启动,包括大门的提升改造、拆违、广州花园建设、主入口建设等项目,预计会持续几年。

除了云道,典雅大气的新门岗十分抢眼。这次对白云山门岗进行优化设计,建设规模约20万平方米,包括7个主要门岗和10个次要门岗,提升改造工程集聚了岭南地区建筑界的“最强大脑”,白云山主要门岗由何镜堂院士领衔4位建筑大师团队,组成临时工作室,按照一门一策、一门一景思路,打造彰显岭南特色的标识性门岗。发布活动上,这些设计大师团队一一介绍了他们的作品。

在何镜堂看来,广州的白云山还绿于民工程,既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也是广州“老城市、新活力”的具体举措。“广州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最大的资源环境特点就是云山珠水,通过改造,让美好的环境更加深入人心,也更加令人耳目一新。”

五一期间白云山4大门岗新亮相

分别是:

西门岗、柯子岭门岗、

翠竹园门岗、东门岗(梅花园门)

西门岗

此处看山不是“山”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郭明卓介绍,新改造的西门岗尊重原门岗建筑“山·门”概念,传承历史文脉,不过,新的设计提高了门岗的建筑形象和观赏度。“我们设计的出发点是——白云山是广州人背后的‘靠山’,历史上也有很多故事,因此首先想表现历史文化的沉淀。”

“西门岗在白云大道上,前面比较开阔,地势平坦,在设计的时候我们采取了比较传统的坡顶,但是用现代的结构和材料来演绎——上面是玻璃顶、整体是钢结构。由于体量够大,我们也想将西门岗做成标志性的建筑。”郭明卓说。

郭明卓说,原门岗配套设施不足,服务功能不完善,厕所和电瓶车候车棚等设施陈旧,无法满足市民需求。本次改造新建游客服务中心180平方米及附属功能建筑330平方米,扩容入口公厕至170平方米,布置景观亭廊和树池坐凳,完善配套指引和标识。

此外,原门岗建筑被郁闭绿化遮挡,景观杂乱,广场标识性较弱,缺少吸引游客驻足逗留的空间。本次改造将郁闭绿化带改造为慢行景观带,市民广场由4458平方米扩容至11245平方米,完成绿化面积6000平方米,建成具有体验性和层次感的集散空间;同时优化交通组织,实施人车分流,将白云山西门打造成优质旅游观光点。

柯子岭门岗

空中俯瞰,竟然能看到这只“萌兽”

在大金钟路上的柯子岭门岗,曾一直因为地形导致门岗门户界面狭窄,山门又正好又直面立交桥,让人很容易忽略。不过,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国家勘察设计大师陈雄团队却恰恰以此作为改造原点,因山就势、因地制宜,新建了242米的轻盈流畅景观回廊,让人耳目一新。

陈雄介绍,柯子岭门岗的设计理念为“行云·流水”,以云作为场地的肌理元素, 塑造云廊,打造似流水般的步道和展现山谷间缓缓流水之空间意境。而云廊的设计,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美观。陈雄说,广东地区雨水比较多,天气也比较热,有这样的半室外空间,既可以遮风挡雨,也能遮阳防晒,还通风透气,景观与周围的自然连成一体,让整个活动场地实现很好的品质提升。

更让人惊艳的是,原本狭长的游客通行通道,如今却成为一处别致的社区公园。陈雄介绍,本次改造后移门岗,扩大前广场,拓宽入口敞开面至110米,重塑柯子岭山路前导空间,设置多层次立体活动平台,提供集娱乐、运动、交流于一体的场所,增强市民参与感和获得感,真正实现“还绿于民、还景于民”的愿景。“门岗的面积增加了一倍多。”

有趣的是,

从空中俯瞰柯子岭门岗,

蜿蜒的回廊像是羊角一般,

让这个新山门看上去既像五羊雕塑,

又像一只羊头,

似乎在默默诉说着

广州与五羊城的历史渊源。

航拍改造后的白云山柯子岭门岗,酷似一个羊的形象

不过,陈雄笑言,其实这只是一个巧合。“我们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要做出羊头的效果,从设计上我们还是主要考虑怎么与环境结合提升品质,希望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可以进行公共活动的空间。”

南门岗

“云间花海”此处现

位于广州云台花园附近的白云山南门,接下来将迎来整体改造,这处山门背后的团队正是由何镜堂院士领衔。

云台花园

“白云山南门是白云山公园的门户,这个区域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一座山门,而是一个整体,一个空间。”站在南门附近拆违复绿的草坪上,何镜堂院士详解了白云山南门改造的设计理念。

何镜堂说,改造过程中,团队的目标希望山门更具标识性,也兼具功能性,要把南门景区打造成一个集入口购票、休闲交流的地方。

改造前

白云山南门岗效果图

整体改造中,点睛之笔正是被称作“云间花海”的白云山南门门岗。在何镜堂心中,新南门将体现广州“云山珠水”之秀的地域文化特色,取白云之意,构岭南之风,既是雕塑,也是建筑。大门形态自由灵动,犹如流动的云朵漂浮于重峦叠翠之间。白天,阳光倾洒,仿佛一把把散开的云伞,地面光影斑驳。晚间,华灯初起,云间木棉花通过灯光装置映像出来,如同一朵朵木棉在云间绽放跳动。

为了增强南门作为白云山景区主入口的标识性,新设计专门把位于大榕树后方的门楼前移40米,成为统领整个南门集散广场、指引上山游客的重要景观地标。随着门楼前移,白云山南路也分成了3个景观特色不同的区域。何镜堂介绍,第1个区域是进行曲线设计的台地式集散广场,市民可在这里拾级而上,走进白云山门。“这里为游客上山提供一个观景、拍照、漫步上山的前导空间。”第2个区域是中集散广场,这里整合了门楼、山门等景观,布置了检票集散区、云伞休息区、广场附属功能服务楼、眺望广州花园的休闲茶座等功能,为游客提供一个满足各自服务需求可短暂停留观景的区域。第3个区域是后电瓶车广场区,这里将利用地形建设停车楼,实现白云山南路交通网东移,人车分流的目标。

据悉,南门改造工程目前准备招标,若顺利预计可在今年8月完工。为什么南门升级改造比其他门需要的时间长?吴敏回应,首先是何院士设计的门岗含有雕塑,耗费时间较长,前期拆违的工作也花了将近10个月时间。

翠竹园门岗

先抑后扬 别有洞天

在众多改造的山门中,位于白云山西门不远处的翠竹园门岗,也许是最不为人知的一个。

不过,

改造过后惊艳亮相的这座山门,

也被不少市民誉为

最有“网红”潜质。

走进新翠竹园门岗,通体简洁素白,立体的截面外观看起来像自然而生的山石纹路,中间则巧妙运用了少见的整面玻璃墙,上书白色字体的白云山。背靠高阔的蓝天白云和竹林,一旁繁花曲水绕山门而过,让人刚进山门就感到山水之美。

“相比其他几个门岗,翠竹园门岗用尽可能贴近自然的手法去打造了一个端庄大气的山门形象,让它接近自然生成的感觉,这是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团队成员、广州市冼剑雄联合建筑设计事务所主任建筑师程路说,翠竹园门并不是在大马路外面,和其他门岗有所区别,整体更贴近自然,展现出与自然非常统一、与周边环境非常和谐的状态。

程路透露,这个山门原本鲜为人知,进山道路长且路窄,为此,团队将原来的空间结合河道开拓改造,让道路更亲近水体,形成自然通透的水岸绿地空间。“现在可以看到,进山道路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景观布置:市民一开始走进来的时候,是一个比较窄的通道,越走到后面宽度就越大,同时能跟景观互动的区域也越来越多。”程路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申卉、张姝泓

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王燕、骆昌威

动图制作 王圆媛

原标题:《美出高度!广州首条“空中云道”真容来了!你真的认识白云山?这里隐藏着一只“萌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