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歌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东姓陈的最早出现在哪里 广东歌坛

广东歌坛

2024-07-16 12: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广东歌坛作为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肇始发端,是华语乐坛的一段灿烂乐章。改革开放至今,广东歌坛浮沉40载,走过了一段过山车式的兴衰历程。流行音乐在广东的崛起,与广东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当中独领风骚是一致的,这里被称为内地流行音乐的延安

这里诞生出第一支内地流行乐队,成立第一家非官办唱片公司,录制第一张个人专辑,举办第一场个人演唱会,拍摄第一支音乐mv,率先将艺人签约制引入内地歌坛,最早兴起“包装”明星的概念,对于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推广,广东歌坛更是居功至伟。

新世纪之前,从广东歌坛走出来的艺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撑起了内地流行乐坛的大半壁江山,吕念祖、陈汝佳、张咪、曾航生、毛宁、杨钰莹、林萍、甘萍、林依轮、李春波、光头李进,这些都是当年全国老百姓耳熟能详的名字。

广东歌坛的创作军团阵容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包括李海鹰、许建强、陈小奇、杨湘粤、陈洁明、王钢、浮克、捞仔、毕晓世、毕晓笛、郑秋枫、吴颂今等等,这些人至今仍活跃在幕后,是当下内地流行乐坛的中流砥柱。

“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广东歌坛,之所以能够撑起一个时代的集体回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片土壤的兼容并蓄,还有敢为天下先的大胆理念。今天,笔者就和大家一起回顾广东歌坛从最初发迹,到走向巅峰,再到光环褪去的风雨历程。

(本文侧重回顾兴衰、探究其因,穿插人物均是一笔带过,涉及到重要歌手和创作人,将会在好歌献给你专栏中,以广东歌坛系列文章的形式呈现,欢迎关注)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广东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通过各种渠道更便捷的接触到开化已久的香港和台湾,受到这两股华语春风的交汇影响,流行音乐的种子开始在这里悄悄萌芽。

70年代的积淀

1977年,广东诞生出全国第一支电声乐队——紫罗兰轻音乐队,宣告着当代中国流行音乐正式登场的序幕从此缓缓拉开。在这支乐队成立之前,广州出现了一种叫做“音乐茶座”的场合,最初是为了迎合港澳台胞以及外国友人的高档消费场所,后来也成了当下有钱人的新潮消遣。

“音乐茶座”都拥有一批驻场乐队,翻唱各种港台、欧美流行歌曲。紫罗兰轻乐队便是这批“茶座”乐队的佼佼者,而这个群体也是中国首批体制以外的乐队。翻唱之余,茶座乐队们也开始尝试着进行音乐创作,内地第一首原创粤语流行歌曲《星湖荡舟》诞生。

这首歌就出自刚刚成军不久的紫罗兰乐队,这支队伍草创之初的阵容大概有10余人,此后几经更迭,音乐人毕晓世是乐队的组建者和核心人物。紫罗兰乐队起初被视为“靡靡之音”,80年代享誉全国,此后成员或从政从商,也有人继续留守在台前幕后的音乐圈。

80年代的崛起

伴随着音乐茶座催生出的乐队潮,有一批个人能力特别突出的歌手开始展露头角,他们主要以翻唱和模仿港台歌手为主,比如:广州刘文正—吕念祖、广州邓丽君—刘欣如、广州罗文—李华勇、广州郑少秋—陈浩光等等,他们因为模仿某个特定的歌手惟妙惟肖,而被冠以“广州某某”歌手的称号。

此外,当时还有广州徐小凤、广州梅艳芳、广州张国荣等等的模仿歌手,不再赘叙。于此同时,相配套的唱片市场也开始萌芽发展,广州第一家唱片公司“中唱广州分公司”成立之后,大大小小的唱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冒头,而随后诞生的“太平洋”、“新时代”和“白天鹅”与“中唱广州”齐头并进,发展为广东歌坛本土势力中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唱片公司。

专业歌手与唱片公司丛生,意味着广东歌坛开始完成原始积累,并且逐步建立乐坛秩序。80年代中期,广州开始学习港台举办唱歌比赛,起初只是为了招徕优秀歌手,随后加入创作环节,选歌手与选创作人同时进行,为广东歌坛原创音乐的崛起提供保障。

当年广东地区的唱歌比赛如火如荼,甚至吸引来香港无线电视参与。之所以能够出现这种盛况,当然少不了官方媒体的背书,广东的电视台、广播、报纸、杂志积极投身其中,为各种唱歌比赛宣传造势,成了当地的全民热议话题。

比赛中除了茶座歌手“广东某某”们获奖外,还涌现出了一批新面孔,比如廖百威、曾航生、陈汝佳、张咪、汤丽等人。同时,以陈小奇、许建强、李海鹰等人为代表的创作势力也开始崛起。广东歌坛通过唱歌和创作比赛,招徕到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开始踏上崛起之路。

1987年,一曲《信天游》让整个中国都刮起了一阵“西北风”,这阵风潮融合民族、摇滚和流行元素,强烈的撞击着国人开化未久的心扉,而“西北风”的肇始发源地正式广东歌坛。点燃这把火的则是歌手程琳推出的《程琳新歌1987》。

这张唱片的幕后制作邀请到香港一等一的巨匠黄霑、奥金宝等人,广州电视台把唱片中的十首歌拍成MTV,这也是内地乐坛有史以来的第一张MTV唱片。并且迅速催生出《黄土高坡》《走西口》《山沟沟》等一股西北风歌曲,同时也意味着内地原创流行音乐的时代到来。

90年代的辉煌与没落

进入到90年代,广东歌坛成为内地本土音乐的中流砥柱,甚至与港台流行音乐并驾齐驱分庭抗礼。在这一时期,广东歌坛率先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唱片公司模仿国外和港台的乐坛环境,与歌手和创作人建立签约制,并且学习歌星包装手法,广东歌坛作为内地第一艘娱乐航母扬帆起航。

与此同时,广东抓住流行音乐发展历程中的两大契机,分别在卡带唱片和影碟唱片的时代,始终以全国流行市场的排头兵形象出现。

卡带和录音机作为音乐的重要载体,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风靡全球,但是进入内地市场的时间相对短暂,却也盛极一时。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音机开始风靡全国,广东歌坛抓住这次历史机遇,成功实现崛起。

接踵而至的影碟机时代,广东歌坛同样牢牢把持着霸主地位,一方面积极推出本土歌手的原创作品,另一方面与港台唱片公司合作,大量引进翻唱灌碟,那个年代估计家家户户都有几张金碟豹的泳装音乐盘,几乎全部出自广东。

广东歌坛还会把“包装”出来的歌手推向全国,给他们在各地的电台、电视音乐节目上打榜,为央视的“青歌赛”、“春晚”输送人才,影响力波及全国,成为90年代初内地最重要的造星大本营。甚至出现了广东歌坛反哺港台的现象,刘德华、张学友、谭咏麟、叶倩文、吕方等港台巨星都演唱过广东创作人的歌曲。

90年代广东歌坛最鼎盛时,金童玉女的毛宁、杨钰莹,李春波、林依轮、陈明、火风、金学峰、光头李进、林萍、甘萍等人群雄并峙烜赫一时。但是,盛极必衰的道理在广东歌坛身上也得到应验。90年代中期,广东歌坛逐渐走向下坡路。

随着内地歌坛的崛起,吸引到国际化唱片公司的注意,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把落脚点选在北京,作为全国的心脏之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娱乐资源和底蕴,有民歌有通俗也有摇滚,更加包容并蓄,歌手们纷纷选择集体离巢南雁北飞,广东歌坛迎来退潮。

新世纪之后的回光返照

跨过千禧年之后,港台捧出的新生代偶像歌手们纷纷抢滩登陆内地市场,反观内地乐坛在这一时期的成绩整体差强人意,盗版泛滥、互联网冲击、加之资本寒冬,内地流行音乐举步维艰。

在这种艰难的市场环境下,广东歌坛抱团取暖,音乐人无意间发现发烧唱片的市场潜力,于是另辟蹊径的把“发烧碟”概念超热之后,投身到音乐发烧碟片的制作中,嗷嗷待哺的整个行业看到发烧碟有利可图之后,纷纷效仿,很快把这块儿小众市场填满。

2004年之后,随着移动手机的普及,无线营运商开辟了无线音乐通道,手机彩铃的业务催生出“网络歌曲”这个新鲜事物,包括当年红遍全国的《老鼠爱大米》《丁香花》《别说我的眼泪你无所谓》《秋天不回来》等歌曲,均为广东歌坛再战江湖的手笔。

推广网络歌曲一击即中,广东歌坛尝到甜头之后,积极学习娃哈哈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准备深挖“农民歌”这个蓝海市场,但遭到运营商、各大平台、以及业内唱片公司的合力“抵制”,随后国家及时出台净化网络文化市场的条文,广东歌坛开拓口水歌的尝试功败垂成。

这也是广东歌坛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行动”,但在多方打击之下以失败告终,至此,元气大伤的广东歌坛再也没有打过翻身仗,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隐匿到历史的角落。

注:文章原创首发于董小姐的头条号「好歌献给你」,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或约稿请后台联系。

音乐 人文 华语乐坛 娱乐

© 本文版权归 豆瓣天后董小姐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