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解码广东斩获半数金牌的奥秘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东产业转型升级例子 【关注】解码广东斩获半数金牌的奥秘

【关注】解码广东斩获半数金牌的奥秘

2024-07-11 14:3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今年8月俄罗斯喀山举行的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中国代表团取得16金、14银、5铜和17个优胜奖的优异成绩,蝉联金牌榜、奖牌榜和团体总分第一。其中,广东选手表现出色,获8金、3银、1铜和8个优胜奖,参赛项目和选手全部获奖,金牌数占全国一半,金牌数、奖牌数均居全国第一。

在世赛上,广东选手摘金夺银并非偶然。自我国选手在第43届世赛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开始,广东选手每届均有金牌收入囊中,且成绩一届好过一届,至今累计获得15金、10 银、11铜和22个优胜奖,在国内遥遥领先。

无独有偶。近年来,以华为、大疆、格力等品牌为代表,越来越多的“广东制造”在国际市场备受青睐,背后同样离不开一支高技能人才队伍的有力支撑。

金牌和品牌的涌现,是广东省技工教育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多年来厚积薄发、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的结果。那么,究竟广东有何作为,使得“南粤工匠”人才辈出?

政策环境更优

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

10年前,世界技能组织主席西蒙·巴特利第一次来中国技校参观时,学校还在使用手控机床设备。这几年他再到广东,发现“绝大部分技校已经配备了数控车、数控铣,很多学生已能熟练操作”,实现了升级换代。

广东选手世赛上的表现,再次印证了他的这一印象。第45届世赛上,广东选手斩获的8枚金牌中,有5枚金牌项目来自数控车、数控铣、综合机械与自动化、移动机器人等先进制造业,含金量颇高,且与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高度吻合。

作为全国经济发展龙头,近十年来,广东率先开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腾笼换鸟”的重点方向是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也从劳动密集型流水线工人向手脑并用型技能人才转变。

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广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也随之升级。“省委省政府高站位谋划,着力打造国际人才新高地,强调技能人才是创新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振兴实体经济等重大战略部署中。”省人社厅副厅长杨红山表示。

在此指引下,广东加快完善政策机制,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引进、选拔评价、使用激励、成长交流等出台一系列政策,构建了技能人才培养与经济转型升级互促共进的政策体系,大力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专业升级、设备更新,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面对技工院校原有基础建设比较薄弱、实训实习设备不足、生均拨款标准偏低等情况,广东不断加大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创建10所高水平技师学院,每年落实建设资金1亿元;2016年来共投入2.3亿元重点建设133个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省级重点专业和30个具有传统优势的省级特色专业;积极融资引智,实施世行贷款广东人社项目,其中3500万美元用于技工院校落实培训项目。

政策引导之下,广东技工院校专业设置悄然升级,目前共开设341个专业,涵盖20个主要行业,其中绝大部分面向现代产业。作为世界产业发展风向标,第45届世赛设置了6大类56个比赛项目,这些项目在广东均有发展成熟的相关产业。省人社厅还出台动态专业指导调整意见,建立了专业预警退出机制。

随着造纸厂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搬离,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停办了造纸专业,开设了智能制造应用与维护等符合先进制造业需求的专业。“许多学生还未毕业就被企业签下。”学院现代制造系主任刘依星对记者说。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的改革则更为彻底,将专业设置升级为产业系建设,依据产业链条的上中下游各环节开设相应专业,使培养的人才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针对仍然存在的社会地位不高、评价标准单一等制约高技能人才发展的问题,广东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在人才评价、使用、激励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例如,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能评价并落实待遇;打破年龄、资历等限制,根据实际技能和业绩进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提高高技能人才在各类表彰奖励中的比例;积极建设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等等。

“支持不是口上说说,而是落在实处的。”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林金盛有感而发。这位“金牌教头”未满30岁便成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该校金牌选手张志坤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务院特贴专家。第42届世赛优胜奖选手田科,入职深圳一家科技公司后,由于技术过硬,1年内“连跳”十几级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如今的广东,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例子不胜枚举,“一技傍身也能行走天下”的观念越来越有市场。

根植在制造业高速发展的土壤上,在政策支持以及真金白银投入之下,广东积蓄起一支实力雄厚的技能型劳动大军,目前技能人才达123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392万人,均居全国第一。

产教融合更深

技工教育与产业企业无缝对接

技工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广东在第45届世赛获奖的20个项目中,有18个项目的选手来自技工院校。目前,广东共有技工院校有156所,在校生达54.2万人,约占全国1/6,已基本建成全国最大的技工教育体系。

随着技工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紧密对接,接下来的关键在于,如何切实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工。广东技工教育办学的一大法宝是:将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实行工学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使技能人才和产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

走访多家技工院校后,记者发现,广东技工院校的校企合作,早已不再是“学生实习、教师下厂、聘请顾问参与专业建设”等浅层次合作,而是走向深度融合、高端引领。

“校企双制办学”普遍实行。从招生、到人才培养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开发、教师队伍组建直至考核评价等,均由校企双方共同商议确定,实现“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的双制培养。许多企业直接把车间、办公室搬到学校,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把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用绩效指标考核学生,使学生一毕业便上手。

作为一家从事新兴产业的企业,广州新可激光设备有限公司一度遭遇招工难。原本出售一台设备,需配备一名维护人员,但看着攀升的订单,却招不到急需的熟手。“社会上招聘的员工,至少要培训半年才能上岗。”销售总监杨刚回忆。

校企合作化解了这一难题。2016年,公司与省机械技师学院建立起合作关系,在学校开了冠名班,投入20多台设备,学生在课堂上便能上手操作。公司距学院不过半小时车程,公司工程师可以不时到学校实地指导。该班级学生毕业经考核合格后,可来公司上班,现在有的已成长为高级工程师。

“高技能人才培养立足高端,所以在合作企业选择上也要立足高端、高新。”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院长汤伟群认为。学院借助行业协会牵线搭桥,积极开拓与龙头企业、标杆企业、高新企业合作,开设了几十个校企双制班。深圳市技师学院主动引入高端企业的认证体系和人才评价标准,例如,引入华为公司的通信工程师认证体系,组织学生学习课程、参加考试,考取证书的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明显。

高质量的合作,避免了“剃头挑子一头热”。“过去是我们找企业,现在是企业找我们。”连续三届世赛取得优异成绩的省机械技师学院“金牌院长”冯为远笑着说。目前,广东技工院校与85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700多家大型企业有深度合作,为36个工业园区培养培训技能人才超过10万人。

广东各大技工院校还积极与国际知名院校或企业合作办学。省机械技师学院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创办全球首家中德(西门子)国际学院;东莞市技师学院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莱比锡手工业协会合作共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引进德国职业资格证书,探索国际通用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式,国际合作班在校生超过2500人;广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市的技师学院也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世赛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表明,我国技工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要求。”杨红山表示,多年来,广东省技工院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部分专业达到100%。随着技工教育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近三年,广东省技工院校的招生数量实现“三连增”,也为选拔参加世赛选手、培育高技能人才奠定了雄厚的人才基础。

培养标准更高

转化世赛成果,对标世界一流育人才

当你在商场被漂亮橱窗吸引驻足,你也许想不到,这背后大有门道、饱含匠心。商品展示,是技工院校的一门专业,也是世赛项目之一。今年,我国第二次参加该项目的角逐,便成功打破欧洲选手对前三名的垄断,由来自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的选手斩获一枚银牌。

在该项目专家、广州美术学院教授郑念军看来:“参赛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一块奖牌,更重要的是对教学的提升。”他说,虽然在这个项目上我国起步较晚,但通过世赛了解到国际行业标准和规则,运用到教学中,专业发展很快。

“以技能大赛为抓手,加快世赛成果转化,实现以点带面,提升全社会整体技能水平。”杨红山表示。近年来,随着对世赛的深度参与,广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拥有了对标国际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职业技能竞赛长效机制,而且以世赛为引领,通过在师资培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等方面对标世赛要求、引入国际标准,提高技能人才培育质量。

许多院校积极转化世赛成果,从培养关键少数到惠及广大普通学生。“我们不仅是培养几个选手,而是培养一个梯队。”省机械技师学院教师温树彬说,许多二梯队三梯队的学生也具备了较高水准,被其他学校挖去当老师、去企业做班组长,即便在一线做技术工人,上手也快得多。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提炼总结世赛标准编著了商务软件应用专业教材,第一届使用此教材的毕业生受到企业“哄抢”,平均起薪高达7000元。

作为一线教师,林金盛的感受很深:“没有竞赛的话,教师可能安于现状,不会像现在这样拼命钻研教学。竞赛还开辟了横向交流的平台,对我这样的教师帮助提升很大。”他所在的数控铣项目国家集训基地,也乘着世赛的“东风”升级换代。这里有数十台先进的数控设备,学生不出国门,便能接轨国际。

此外,广东遴选符合发展方向的重点产业项目,每年举办各类技能大赛150多个,直接带动全省180万人参加技能比武,辐射带动全省技能人才的选拔培养。

据了解,下一步,广东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码,将全面启动“广东技工”工程,加快实施高技能人才振兴、“南粤工匠”培养、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世界技能大赛引领等五大计划,加快建设规模宏大、技能精湛的“广东技工”队伍,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关注】解码广东斩获半数金牌的奥秘》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