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构与思考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小衔接相关课题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构与思考

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建构与思考

2024-07-15 12: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期。游戏化课程是提高幼小衔接课程质量的最有效方式。本研究基于当前幼小衔接背景和存在问题的现状,立足于幼儿的学习特点和幼小衔接的目标要求,构建了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教育者要时刻把握游戏的基本特点和课程目标的关键要素,用适宜的方法给予科学指导,及时对课程效果诊断并不断改进。

关键词:幼小衔接;游戏化课程;大班儿童

一、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困境

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小学与幼儿园最大的不同在于学习方式与生活习惯两个方面。幼儿由幼儿园阶段参与以由教师发起为主的学习到小学阶段更强调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在社交方式、适应心理和自理能力等相对隐性的层面都需要留给儿童一定的准备时间。基于幼小衔接视角的游戏化课程是一种丰富幼儿入学准备、促进幼小衔接顺利进行的有效策略。 游戏化课程能够让儿童在自在自由、主动探索、快乐学习中提升对小学的适应能力。

虽然在我国持续多年科学幼小衔接的呼吁下,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现实中仍然存在很多的困境。如家长意识的根本转变、民办幼儿园迫于招生压力的妥协、幼儿入小学后要面对的攀比压力等。面对这些压力,幼儿园尤其是公办幼儿园都在尝试提升大班课程的质量,有的幼儿园还开设了原创的幼小衔接课程,而这些课程的质量与效果仍未可知。

幼儿园在幼小衔接上的常见困境有以下几种:

(一)简单粗暴的“小学化”教学

知识提前教,只重知识忽视其他,不顾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追求短期效应,这是我国现在明令禁止的不符合幼儿学习规律的课程方式,但是2022年7月28日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宗媛媛的一篇调查《暑假托管班热热闹闹,幼小衔接、数学培训都往里装》[1]中明确显示,在“双减”后的第二个暑期,仍有部分机构以托管班为名开设幼小衔接班,提供学科类培训,暑期班的安排从每天早上从8点20分开始,半小时早读后,上下午各有三节课,内容包括拼音、数学、写字等。

(二)在家长绑架下的步步退让

某些民办幼儿园迫于招生的压力,因为家长的需求而不得不教小学一二年级的知识。既要满足教育部门严禁小学化的倾向,又要满足家长的需求,于是就出现了双套课程现象,应付检查的是五大领域课程,实际教的是小学化的课程。这种现象导致教育者的困境与尴尬,明明知道这样不对我还不得不这样做,对幼儿的影响和第一种是一样的,没有遵循幼儿本阶段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所谓的拔苗助长、后患无穷。

(三)“放羊”式游戏

这部分园所打着“遵循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不干涉不引导,遵循幼儿的内在发展”的大旗,实际上是放纵幼儿自由玩耍,教师只是看护,保证幼儿安全即可。游戏虽然是幼儿的基本活动,但并不是不需要教育和指导,这种所谓的纯游戏、真游戏,可能导致的结果是幼儿入小学后适应困难,由于小学和幼儿园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巨大反差,导致幼儿一时难以适应大量的学习任务和严格的生活要求。

二、幼小衔接视角的游戏化课程的思考

(一)立足本阶段的向前发展观

幼儿园和小学分别属于儿童发展的两个阶段,在两个阶段的转换期,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期,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育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育目标应该设定在儿童现有的水平和能得到的水平之间,现有水平是出发点和基点,对于幼小衔接来说,能够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是发展目标,立足于幼儿园儿童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学习方式是其正确的必要的基础。

(二)游戏课程是基于现有水平的脚手架

游戏:辞海定义为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游戏是所有哺乳类动物,特别是灵长类动物学习生存的第一步。拉夫.科斯特认为游戏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

幼儿游戏:幼儿游戏是一种主动、自愿、愉快、假想的社会性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幼儿的自发学习,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游戏化课程:是指把游戏作为课程内容、活动形式与实施工具,以游戏精神贯穿课程实施整个过程,在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获得经验,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幼儿以游戏为主,小学以学习为主,幼儿是遵循自身的大纲发展,小学是遵循学科的大纲发展,而游戏化课程以游戏为其主要形式和内容,符合幼儿阶段的学习特点,同时又隐含了幼小衔接所需要的能力发展目标,课程是其本质 游戏化是其外在载体与表现形式,自然体现了从幼儿自身的大纲向学科的大纲的过渡,也是幼儿从玩到小学的学的一个很好的过渡载体,也是最适宜的发展方式,能够帮助幼儿更好的为进入小学做好身心的全方位准备,游戏课程是基于幼儿现有水平向小学过渡的有效脚手架。如何依据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形成一个适宜于幼小衔接的游戏化的课程体系,就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关注全面发展的多维游戏化课程体系构建

对幼儿游戏与幼小衔接的关系的研究现状,都肯定了某一种游戏在促进幼儿幼小衔接方面的作用,但是大多研究重点关注某一具体种类的游戏对幼儿某个方面能力的促进,缺乏对于幼儿入小学的全面准备。

幼儿是一个完整的个体,幼小衔接也需要全方面的准备而不是片面的准备,幼儿园的游戏也应该是丰富多样,各起到不同的作用,绝不仅仅是某一单方面的游戏,如果过度为了追求特色而聚焦于某一特色游戏,势必会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也不能为入小学做好全面准备。

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聚焦幼小衔接的全面准备,建设一套幼小衔接视角下关注幼儿全面发展的多维游戏化的课程体系,在游戏中为幼儿的入学准备奠定基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确立幼小衔接视角的游戏化课程在于帮助幼儿顺利进行幼小衔接,并以大班幼儿的身心特点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来确立幼儿园的课程体系。

三、基于幼儿园常见游戏类型的幼小衔接游戏化课程新探索

(一)游戏化课程目标定位

以幼儿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科学幼小衔接为目标,以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基础,以游戏为基本形式,构建一套幼儿适宜于幼小衔接的游戏化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幼小衔接的规律和特点、合适的方式等,促进幼儿的入学全面准备。

本研究主要运用行动研究为主,遵循实践中出问题、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调研访谈当前实际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找出核心影响因素,聚焦大班课程设置,从课程目标出发,确定课程内容,监督课程实施、科学课程评价,在幼小衔接视角下探究大班游戏化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根据幼儿各类游戏的特点和价值,以《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为目标,以幼儿园常见游戏: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体能游戏、认知游戏等为载体,结合幼儿园大班幼儿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其基本活动,渗透幼小衔接的各项准备目标,以教师研讨、创设游戏内容、创设环境、适宜的过程引导等为基本操作流程,构建一套着眼于幼小衔接的幼儿全面发展全面准备的游戏化课程体系,并将其全面在幼儿园进行实践,通过观察、诊断、修改完善等基本流程,把握课程特点,完善课程体系,然后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幼儿园所接受,并付诸实践,帮助幼儿顺利进入小学生活。

(二)游戏化课程内容的构建

以游戏的基本种类(角色游戏、建构游戏、体能游戏、认知游戏)为纵坐标,以幼儿入学准备目标(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为横坐标,以时间线为发展轴,构建双向细目表,与教育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目标相对应,确定游戏化课程内容。

(三)游戏化课程的实施

选定实验班,每周四个维度的各两节专门的幼小衔接游戏内容,每月安排一次幼儿园游戏化课程的观摩和研讨,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对两所实验园所游戏化课程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实践中幼儿园大班游戏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对课程方案进行诊断和修改。

第一学期末,邀请专家一期诊断与校正,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第二次全面测评,两个园所分别进行量化分析与质性分析,初步检验实验结果。

第二学期,继续根据活动方案进行实践行动,在实践反思评估的过程中探讨在幼儿园大班游戏化课程促进幼儿幼小衔接的策略和方法,检验整个活动方案的有效性。

第二学期末,第三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全面测评,分析检验课程效果,邀请专家进行课程评价,梳理课程体系,形成优化版幼儿园游戏化课程方案。

四、幼儿游戏化课程的反思与优化

在研究实施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经过反思与优化后形成的新的建构方式如下:

(一)教师在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两个倾向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的游戏化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牢牢把握两个原则,“游戏化”与“课程目标”的双向辩证关系。

必须保证其游戏的基本特点,如“愉快、主动、假想”等特点,有些老师过渡强调课程的目标的达成,减弱了游戏本身的特点,容易和教学活动相混淆,失去游戏的趣味性、愉快的特点,这就需要老师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加强游戏的设计,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让儿童更加积极主动、愉快的沉醉其中,自然而然达到幼小衔接的目标。

反之,有些老师过度重视游戏的趣味性和自主性,对自身的及时正确的指导重视不足,容易导致课程目标的偏离或者虚设,有些活动表面上很热闹,也很有趣,但是没有充分起到核心关键素养的作用,所以要培训教师,心里有目标,眼里有儿童,关注游戏,指导有方法,才能两者得兼,成为儿童真正喜欢的游戏,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显形的,课程目标是隐形的,理想的状态是儿童在愉快的游戏中达到教育者预设的课程目标。

(二)基于儿童发展的幼小衔接游戏化课程指导建议

1.在动腿动嘴中做好“身心准备”

通过幼儿测评与游戏化课程方案的实施发现“动腿”锻炼都达成的很好,幼儿的大肌肉动作与平衡协调性都均衡发展,但精细动作方面有所欠缺。另外,关于“向往入学”的问题上,有的幼儿有好多想法,只是口头表达不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准确。需要教师在大班游戏课程中引导幼儿将学到的想到的做到的,用语言表达出来,编成故事讲出来,这才做到了“身心”的双向准备。

2.在习惯养成中做好“生活准备”

生活准备一部分并不是通过短期课程讲授可以提高的,而是要将学习与准备适应放在平常,更要形成家校合力,引导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保持规律作息一项内容,在家可以从调整早睡早起作息开始,在园可以从延长每次课程时间,向小学靠拢。再如培养生活自理能力一项,在家可以培养幼儿收纳自己的玩具、协助做家务,在园引导幼儿分类整理玩教具、担当小值日生等。

3.在与人交往中做好“社会准备”

社会准备一部分主要是处理与同伴、教师、家长、集体等多方面的关系。在测评中,为幼儿与不同类型个人和人群交往设置困境,引导幼儿说出解决方法。本部分测试是幼儿能够拉开差距的地方,有的幼儿能够顺利处理各种关系中的困境,有的幼儿则以沉默和不当的处理方式来应对。因此,本部分内容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调整游戏化课程设置的内容,引导不同性格的幼儿能够从容应对各种人群,并恰当处理好可能出现的问题。这对于不久后他们进入全新的小学环境,面对环境、人员的陌生,简短适应时间,尽快融入小学生活会有很大的帮助。

4.在学习品质养成中做好“学习准备”

本部分的测试与前三个准备不同的是从两方面设置题目, 一方面是从幼儿的视听能力、数理逻辑能力等方面进行题目测试;另一方面通过幼儿在测试中的整体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注意力、坚持性等问题。在测试中发现大部分幼儿的注意力、坚持行都很好,只有个别幼儿存在测试过程中的东张西望,询问结束时间等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游戏化课程设置时,在进行相应数理逻辑能力练习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将提高幼儿专注性、延长幼儿注意力等内容以无形的形式放进课程中,引导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较长时间听讲和坚持完成有困难的任务的习惯。

参考文献:

[1]https://news.bjd.com.cn/2022/07/28/10124743.shtml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宗媛媛的一篇调查《暑假托管班热热闹闹,幼小衔接、数学培训都往里装》

[2]李召存,李 琳. 迈向高质量教育时代的幼小衔接[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5)

[3]杨文. 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 学前教育研究. 2013(8)

[4]马健生,陈元龙.学前教育小学化:困惑与澄清——基于“儿童发展中心”的分析[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

[5]宋烁琪,刘丽伟. “儿童的视角”下幼儿与小学生的衔接困境和需求分析[J]. 学前教育研究. 2022 (5)

[6]黄爽,祁继.OECD国家实施幼小衔接的经验与启示[J].人民教育 2019(23)

[7]张金梅.平衡与衔接:美国“K学段”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9(1)

[8]崔淑婧,田兴江. 近 20 年国外幼小衔接研究的视角变迁与实证进展[J]. 学前教育研究.2022(5)

[9]黄小莲.“课程游戏化”还是“游戏课程化”——命题背后的价值取向[J]. 中国教育学刊.2019(12)

基金项目:该论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专项课题《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园游戏化课程建构与实施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2YZX009)。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