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阶段,孩子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儿园学的古诗 幼儿园阶段,孩子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

幼儿园阶段,孩子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

2023-08-15 19: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2

2

四岁左右分房睡的历程对很多家长来说几乎是炼狱般的存在。年龄特小的孩子一般不会表现出对黑暗、鬼怪的巨大恐惧,而四五岁的孩子,开始怕分房睡,怕漆黑的房间,怕晚上莫名的异响,进而发展到怕做错了事情妈妈责备,怕爸爸妈妈因为某些琐碎的生活小事而吵架。

一个吓人的故事,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逼真的,他们在想象中倾注了太多的情感。他们心中关于逻辑的定义太过模糊,世间万物可能发生的变化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太多太多。那里,狼真的会吃掉外婆;蛇,真的能咬死农夫;衣橱里藏着的鬼怪,真的能让自己再也见不到妈妈。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们来说,更重要的技能是能否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爸爸很困了实在不能再陪你玩了”“妈妈找了半天没找到你,你知道妈妈有多着急吗”…… 3-5岁的孩子,只有学会了站在别的角度看世界,才能真正领会上面这些苦口婆心的话。

而这,恰恰就是社交功能与道德养成的重要基础。事实上,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是这么做的——过家家,就是最典型的角色扮演,即站在另一个角度展现角色与约束行为。

曾经在医院碰到一个四岁的小男孩要抽血,他的爷爷奶奶死死地把孩子摁在护士面前,孩子因为恐惧而大声哭闹——也许是因为急中生智,他扯开嗓子带着哭腔在抽血大厅里大喊了一句:“我还是个孩子!你们不能这样对我!”人们哄堂大笑。其实,这孩子小小年纪,已经知道了可以要求别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了。

3

3

再来说说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个能力,3岁以下的孩子就不要多奢望了,基本上绝大多数孩子是不会有什么表现的——但一过了3岁,这个能力在孩子中会出现了像身高一般的极为分散的增长。有的人自控能力在短短两年内提升了非常高,有的人却长进平平。

不同的孩子们选择的自控策略也不同,有的会转移注意力,有的会进入自言自语的状态给自己打气。自控,归根结底还是孩子对情绪的把握和对逻辑的感知。

而作为家长和幼儿园老师,我们是孩子最重要的刺激源之一。有你没你,你注重或者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社会能力,一般情况下,孩子依然都能学会语言,发展出抽象思维。但是,一旦有了你的无条件关注和接纳,孩子就能发展地更快、更好、更健全。

4

4

说了这么多3-6岁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无非是想告诉一些宝爸宝妈,在学前教育阶段培养孩子的理念上,不少人确实存在一些误区。在这个阶段,有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在幼儿园学习汉字,拼音等,他们甚至会向幼儿园提出质疑:为什么不教孩子多认点字?为什么不让孩子早点写字?我家孩子报了美术班、钢琴班、数学班,你家孩子咋不报……我们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但这样做却违背了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违背了教育规律,结果也会事与愿违,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那么,孩子在幼儿园真正应该学什么呢?幼儿园阶段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方面的能力呢?答案无可厚非,一定是:孩子的心理和社会情感能力!

比如,培养孩子的规则感。进了幼儿园,孩子学会了把玩具放回原处,学会了离开教室的时候,听老师的口令,学会了自控,知道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不能随便在教室里走来走去,不能随意打断别人说话。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自我约束及适应环境的能力。那么他们在不同的环境里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些习惯会让孩子受益终身。

比如,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其实,许多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社交经验,而幼儿园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教他们怎样保持友谊,教他们在没有教师和爸爸妈妈帮忙的情况下自己怎样独立解决小伙伴之间的冲突。而学会交朋友后,还会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对于孩子长大融入社会有太多的好处。

比如,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家里,爸爸妈妈看到自己的宝贝略微吃力地干一件事,总是会忍不住上去帮一把。但是在幼儿园里,老师不可能像爸爸妈妈一样对这么多小朋友做同样的关照,教师会耐心的教孩子怎样做事,怎样克服挫折,这些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给了孩子相当的自信。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总有一天孩子会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除此之外,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也很重要。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能解决活动中同伴间的纠纷,懂得理解周围的人,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和专注力等等,这对孩子成年以后的学习生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5

以上,其实就是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最应该学到的能力。而面对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常用“一天一个样儿”来评价。“一天一个样儿”的背后,是孩子生理与心理的急速发育,这种发育的方面,并不是彼此独立的ABCD,它们有彼此的相关与潜在的逻辑。

从家长,到老师,再到心理专家,经常会谈到的问题是: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如何调控?我们能尽己所能为孩子做些什么?

我们确实要为孩子做些事情,而在做所有事情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我们成人是否具备共情能力。共情能力,作为一种理解与感受他人想法与情感的能力,可以说是培养孩子各类社会行为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根基。

只有学会了共情陪伴,成人才能够真正理解、尊重孩子、有效回应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孩子感受到被接纳后,会更主动地完善自我,更好地处理人-己、人-人、人-事关系,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幼关系,从而培养孩子心理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如果我们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接受了学业上的教育,即使有思想品德课,也是作为一个敷衍进行。现在校园暴力泛滥,不正折射出了共情教育的缺失吗?

如果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都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努力去提高自身的共情能力,那么在潜移默化中,年幼的孩子们就会更好地处理各类关系,更容易了解自己的世界和同伴的想法与心情,知道要分享他人的快乐与感受他人的痛苦。只有当共情能力深深扎根在儿童的心理世界里,他们未来的生活才会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会为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功成名就,他来谢谢你,你不要说“你真棒。”你要说“你成长到今天所走的每一步,爸爸妈妈都看到了你的脚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