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文摘】地理视角看三北防护林工程,倾听长江的声音,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的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年夜饭菜品讲究 【地理文摘】地理视角看三北防护林工程,倾听长江的声音,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的关系

【地理文摘】地理视角看三北防护林工程,倾听长江的声音,农作物病虫害与气象的关系

2023-12-19 19: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三北工程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建设期限为73年,分3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建设。主要目标是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平原、绿洲农田全部实现林网化;大部分水土流失侵蚀模数降低到轻度以下;沙地和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面积不再扩大;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注意:

在13个省级单位中,内蒙古是唯一一个横跨三北的省份。

三北防护林面积超过我国领土的四成。

三北防护林区涵盖我国的八大沙漠是:

塔克拉玛干沙漠(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中心,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中央)、

巴丹吉林沙漠(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

腾格里沙漠(内蒙古阿拉善盟的东南部)、

柴达木盆地沙漠(青海省柴达木盆地,我国海拔最高的沙漠)、

库姆塔格沙漠(新疆南部东端,罗泊湖以南、以东)、

库布齐沙漠(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

乌兰布和沙漠(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和阿拉善盟东北部,河套平原的西南部)

三北防护林区涵盖我国的四大沙地是:

科尔沁沙地(西辽河中下游,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

毛乌素沙地(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

浑善达克沙地(内蒙古锡林郭勒高原中部)

呼伦贝尔沙地(呼伦贝尔高原)

02

三北防护林的造林方法及意义

防护林建设要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草原植被基础上,采取人工造林、飞机播种造林、封山封沙育林育草等方法,营造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体、农田防护林、牧场防护林以及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形成乔、灌、草植物相结合,林带、林网、片林相结合,多种林、多种树合理配置,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防护林体系。

干旱、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灾难,严重制约着三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建设三北工程不仅对改善三北地区生态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建设三北工程是实现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战略需要。三北地区是中国多民族聚居区,聚居着汉、回、蒙、满、维吾尔、哈萨克、鄂伦春、塔吉克等22个民族,总人口1.67亿。

三北地区战略地位突出,有中国重要的国防基地。工程区横跨中国北方半壁河山,同俄罗斯、蒙古等多个国家接壤,国境线长达7000千米。建设三北工程对维护国家安全,巩固国防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

03

三北防护林的成效

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40年综合评价报告》指出,三北工程建设40年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014.9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79年的5.05%提高到了现在的13.59%,活立木蓄积量由7.4亿立方米提高到33.3亿立方米。我国防风固沙林面积增加154%,对沙化土地减少的贡献率约为15%,2000年后我国土地沙化呈现出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好转态势。具体成效有:

01

风沙治理

从新疆到黑龙江的风沙危害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亿多亩,使2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漠化土地扩展速度由20世纪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下降到1700平方公里,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02

水土流失治理

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造林779.9万公顷,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千米,使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到23万多平方千米,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减少2万多平方千米,土壤侵蚀模数大幅度下降,每年入黄泥沙量减少3亿多吨。

03

农区防护林

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的一项基础设施,始终放在三北防护林体系优先发展的地位,共营造农田防护林3600多万亩,有3.23亿亩农田实现的林网化,占三北地区农田总面积的65%。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均超过美国的“罗斯福大草原林业工程”、前苏联的“斯大林改善大自然计划”和北非五国的“绿色坝工程”,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世界生态工程之最”。2018年,三北工程被联合国授予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

04

植树造林榜样

植树造林,人人有责。也许你支付宝里种的树,正是三北防护林中的一棵。在全民种树搞绿化的时代里,也涌现出了很多榜样人物和榜样事迹,小编梳理了一些重要的事迹,大家要知晓并跟随榜样一同行动起来。

01

塞罕坝林场人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北部,曾经是茫茫荒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代塞罕坝林场人以坚韧不拔的斗志和永不言败的担当,坚持植树造林,建设了112万亩人工林海。如今,塞罕坝每年为京津地区输送净水1.37亿立方米、释放氧气55万吨,成为守卫京津的重要生态屏障。

从1962年至今,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02

八步沙六老汉

八步沙林场地处河西走廊东端、腾格里沙漠南缘的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昔日这里风沙肆虐,上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源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持之以恒推进治沙造林事业,至今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用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绿色篇章。“六老汉”和他们的后辈建起的防风固沙林,有效地遏制了腾格里沙漠的南移,使不毛之地焕发了盎然生机,为生态环境治理做出了重要贡献。

从塞罕坝的绿色奇迹,到八步沙的铸绿传奇,一棵树变成一片海的故事正在神州大地的不同地方上演,中国人在修复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

05

试题链接

读下面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建设历时34年(1978年-2012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薪炭林107万公顷,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突出的显著成就。

材料二:我国生态工程分布示意图。

图中字母B表示的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试根据材料总结其主要作用。

【答案】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满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等。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647万公顷,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主要作用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薪炭林107万公顷,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有利于满足当地对能源额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等。

长江的声音

文明是一条长河。

只有知道它从哪里来,才能明白它将流向何处;只有探索中华民族的过去,才能更好地读懂未来。

长江,就是这样一条文明之河,与黄河一道,孕育出华夏五千年的历史。大江之水自西向东一路奔腾,滋润180万平方公里丰土沃野,用蜿蜒曲折的身躯推动着民族发展的滚滚年轮。

长江,也是一条自然之河、生命之河,万千生灵在这里交织吟唱,她冲破峡谷,划开原野,在地球46亿年变迁中,谱写出生物进化史上最壮丽的交响乐章。

今天,请跟随我们,共同穿行在地球北纬30度,日行一万两千里,倾心聆听这首亘古通今的大江之歌。

浩浩汤汤 江河咏唱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从源区到入海口,长江在海拔落差4000多米的大地上一路蜿蜒、奔腾,在大地上勾勒出不同的形状。

01

辫状水系

纵横交错的水道在数不清的大小沙洲间摇摆迂回,分分合合,相互交织。水与沙的纠缠博弈带来了别样壮美,如巨大的渔网,像姑娘的长辫,更似漂流的迷宫。高原将季节、生命和历史的丝线一一纳入,编织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迷人“织锦”。

02

峡谷之美

金沙江上游,从巴塘河口到石鼓第一湾,千里流程,断层宽谷和深切峡谷交替出现,两岸的冲沟和支流像羽毛一样平行展布。中游的峡谷更加曲折险峻,虎跳峡江水湍急,它两侧崖壁的名气也是不遑多让,眼前这遮天蔽日的崖壁就是虎跳峡的一侧、玉龙雪山的一部分。

03

江湖底色

细腻的河相和湖相沉积,孕育了中游的沃野良田,形成了独特的垸田农业景观。古老的荆楚文化在长江中游延续千年,客家文化沿赣江一路南下。文明的萌发与迁徙循着河流,与丰富的河湖景观翩翩起舞,共同构成了最独特的“江湖”底色。

04

浚海疏江

长江河口区河口段,海洋与河流交互强烈,地貌演变迅速。几千年前的河口湾,在经年累月的泥沙淤积下,形成沙岛及分汊河道,喇叭口渐渐演变成三角洲。先民们因势利导,在这片土地上引江水、开运河、围塘造田,最终使这里发展成为最富饶的宝地。

自然万象 生命咏唱

长江造就了不同的地理景观与人文风采,同时也孕育着性格迥异的动物。

长江源区多为高原湿地,是高原鸟类的生命摇篮,生活着众多迁徙鸟类,它们在夏季水草丰美的时候从南方迁徙而归,“恋爱”、“结婚”、“生子”,完成新一轮生命的孕育,而对于新生命来说,青藏高原便是它们的“家乡”。斑头雁便是其中的代表,一年一度一归乡,但到了时节又必须要离乡,周而复始,就像高原上的“游子”。

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巨大的海拔落差使得大河“切割”大地,形成一道道高山峡谷,孕育出了一个个大地上的“孤岛”。

奔腾的河流之上是壁立千仞般的峡谷,峡谷之上是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森林之上、云雾缭绕间隐约可见雪山群,这样的立体式生态景观,仿佛是金庸笔下高人隐士的生活之所。因此,栖息于此的动物,都仿佛是一座座雪山森林之中的“灵隐者”,过着与世隔离的“神仙”日子。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当长江冲出三峡后,便是一片“坦途”。海拔落差减小,加之地转偏向力,千百个江与湖覆盖天地间……长江,灌溉大片良田,人们代代繁衍生息,而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

但江水哺育的不仅仅是人类,还有着千百余种水中生命,其中便有着“微笑精灵”之称的长江江豚。长江江豚对水的变化极为敏感,便像这片“江湖”中的使者一般,传递着长江想要带给人类的信息。

长江入海口,像是一把“钥匙”,开启着长江和东海的“地理之门”,也开启着长江航运与海运的“经济之门”。千百年来,文明的交流、经济的发展,孕育出长三角城市群,更孕育出“超级城市”。城市化的发展,必然要面临与本土物种之间的相处问题,其中上海与貉,便代表着城市野生动物生存现状的议题。

貉,虽然是夜间动物,但为了吃上饱饭,也会白天出行;人们的“投喂”与生活垃圾,使得它们食物充足,种群也不再进行裂变与划分,更多的貉聚集在一起生活……这些变化都在佐证着,貉,在不断适应着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强大的适应能力让它像“百变星君”一般,根据自己的环境而改变“面貌”。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生物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种群特征,这正是浩浩长江的生命精彩之处,我们用不同的生命姿态去描绘长江生物多样性的轮廓。

气象因素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不多,分布稀疏,草长的很高,通常称之为稀树草原。

1.1温度的影响。季节交替中差异最大的就是温度,温度条件是影响病虫害流行的重要因素。温度主要影响虫卵的孵化、害虫的代谢繁殖以及害虫的活动性等。大多数害虫属于卵生生物,只有温度合适的情况下虫卵才能孵化,温度过高或过低虫卵都不能正常孵化,就不能成为幼虫或成虫危害农作物。害虫生长的温度范围大致为6℃~36℃,在这个范围内一般温度越高,害虫新陈代谢越旺盛,繁殖能力越强,造成的危害也随之加重;温度降低,害虫则新陈代谢减慢,繁殖周期变长,当温度超出这个范围,害虫一般停止活动甚至死亡。害虫的活动性同样受温度的影响,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害虫的活动,害虫的活动力与农作物受害程度成正比。不同的病虫害都有各自发生的温度区间和最适发生温度,如玉米螟虫卵的孵化温度区间为18℃~32℃,其中26℃时孵化率最高;小麦秆锈病原菌的夏孢子最佳萌发侵入温度是18℃~22℃,脱离这个温度区间其萌发侵入能力急剧下降。

1.2湿度、降水的影响。湿度条件同样是病虫害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病原物生存繁殖都需要适宜的湿度与水分,不同的病虫害对湿度的要求不同,分喜湿型和喜干型。一般喜湿的病虫害相对湿度要求70%以上,喜干的病虫害相对湿度要求50%以下,当湿度因素适合其生长要求时就会迅速繁殖,造成灾害。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象型”病害,有研究指出相对湿度是决定赤霉病流行程度的关键因子,如果小麦开花期出现大雾会加重赤霉病的发生,降水量、下雨日数与赤霉病流行息息相关。降水对大多数病原菌的繁殖和侵染都是有利的,绝大多数真菌孢子萌发侵入要求植物叶面存在液态水。如小麦条锈菌、叶锈菌夏孢子的萌发和侵染要求几乎饱和的空气湿度以及叶面上存在水珠,春季如果雨水较多,露水出现的时间长,则有利于小麦条锈、叶锈病大流行。大雨以及暴雨大暴雨对体型较小的害虫和虫卵有冲刷作用,可降低其危害。湿度大有利于病原物越冬存活,所以冬季积雪对土壤中越冬的病原物起到了保护作用,使得第二年病原物基数增大,易引发灾害。

1.3风的影响。风速和风向都可影响病原物的传播。一般当风速较小时有助于害虫起飞,当风速较大时会抑制害虫的起飞。风速还会影响害虫迁飞的方向,如风速小于2m/s,粘虫逆风向迁移,但风速为3~4m/s,94.8%的粘虫顺风向迁移。病原物既小又轻,极易跟随气流传播,例如小麦条锈病菌的夏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高寒地区越夏,到了秋季再随气流回到冬麦区,侵染冬麦秋苗进行越冬,到第二年春季发病。大风强风还可能造成植物出现伤口,为病菌侵染创造条件。

1.4光照的影响。光照的时间和强度可以影响病原物及害虫的存活和繁殖。例如,当光照充足且时间长时,蚜虫胎生无翅蚜,当光照不足且时间短时,蚜虫则生有翅蚜,能够迁飞。植物病菌的孢子囊在600W/m2的光强下暴露3h以上,其存活量急剧下降,光照强度弱或者阴天的情况下孢子囊存活时间比晴天长。紫外线能够促进小麦白粉病菌产生闭囊壳,从而减轻对小麦的侵害。

农产品品质之一----病虫害少

农产品品质好成因归纳:

简单来说:环境好(你无我有,你有我优)----气候好、地形好、土壤好、水源好、人好(技术、措施)。

气候条件:

1、温度: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气温低,病虫害少(冬季,不利于虫卵过冬;春季,虫卵复苏慢;夏季,温差大,不利于病虫存活)

2、光照:光照充足,光合作用强;紫外线强,杀死病虫害。

3、气象灾害少:有利于生长

地形条件:

平坦开阔,便于机械化生产;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

土壤条件:天然肥力高(如黑土),施用化肥农药少;矿物质多(紫色土),农产品富含矿物质。

水源条件:灌溉水源充足;高山冰雪融水,水质洁净,富含矿物质。

环境条件:污染少、致病因子少

社会经济条件:

1、科技力量强:培育良种;改造不利自然条件(温室大棚、梯田、滴灌和喷灌技术、改良土壤)

2、农业措施好: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处方农业、精确农业----绿色农业(农药少、化肥少、无污染、环境优的生态农业)综合自CNG、如此这般学地理等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各地理公众号等,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欢迎大家标注来源转载、文末点击分享、收藏、点赞、在看就是我们更新的动力!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产品。期待同学们每天在已阅文章下方留言“打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