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遥古城城墙在古代具有什么功能 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

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

2024-07-13 16:0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

  

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

  

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

  

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

  

连续三年的城墙坍塌事件,将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推向尴尬的境地――平遥古城墙为何连年坍塌?核心提示

  2006年3月5日,平遥古城墙一段面积约3米×4米、厚度近20厘米内侧的裸露夯土层发生坍塌,由此引发新一轮全国范围的舆论关注热潮。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故是继2004年、2005年之后的第三次大面积坍塌。

  平遥古城墙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在平遥旧城基础上扩建改造而成的砖石城墙,一直以保存完整而著称。平遥古城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古县城。

  平遥古城素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她完整地体现了17至19世纪的历史面貌,为明清建筑艺术的历史博物馆。其古建筑及文物古迹对研究中国古代城市变迁、城市建筑、人类居住形式和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令人疑惑的是,一个经历了六百多年风雨的古城墙,一个承载着中国荣耀的世界遗产,一个投入了大量资金保护的古建筑,为什么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一塌再塌?古城墙接连坍塌是不可抗力还是保护乏力?坍塌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

  脆弱的城墙

  汽车进入平遥县城,一种意外和震撼扑面而来。

  2006年3月9日,斜阳照耀在平遥的大街小巷。一圈青灰色为主的高大城墙横在进入平遥的每一个人面前,高大宏伟、气势不凡。

  进入城门后,到处都是古香古色的建筑群落,古城古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格。西大街上的票号、明清街上的古董店、街道两旁的深宅大院、森然的屋宇和雕梁画栋,暮色之下看着平遥百姓们悠然自得的表情,听着商贩韵味十足的吆喝,很容易让人产生进入明清时期城池的错觉。

  站在平遥德升源民俗宾馆的二楼,城内大部分风光尽览眼中,一圈雄伟的城墙格外醒目,似一圈铁壁,将平遥小城紧紧揽在怀中。

  “这些古城墙可是真正的国宝啊!”2006年3月10日,在一片白雾茫茫中,平遥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指着城墙说,古城墙被称为平遥古城的三宝之一,城墙原为夯土城垣,相传为周代将领尹吉甫所筑,现存的古城墙为明洪武三年,即1370年扩建的砖石包砌的城墙,平遥城墙周长6.2公里,墙身素土夯实,外包砖石,墙高10米(垛口墙除外),墙顶宽3至6米,底宽9至12米。“平遥古城墙设计严谨,工艺精细,形体完整,既有完善的防御功能,又有传统的文化内涵,可以说是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城墙的原型。”

  但是,令李树盛尴尬的是,5天前,就在这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西门内侧,一块面积约3米×4米、厚度近20厘米的夯土层墙皮忽然下滑,造成墙顶部分砖块坍塌,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此事经传媒报道,引起了全国公众对享誉海内外的平遥古城的热切关注。

  “倒掉的那块已经补起来了。”3月10日,在古城墙西门内侧往北四五百米处,李树盛指着一段明显可以看出修复痕迹的城墙说。

  值得关注的是,同样的尴尬已经是第三次出现了。2004年10月17日,一段长17米、厚3米(城墙总厚度5米)、高10米的外城墙突然垮塌,上千块有百年历史的青色城砖纷纷落地。

  时隔不到一年,2005年9月22日,平遥古城西城墙内侧裸露的夯土层发生大面积脱落。城墙最高处的女儿墙坍塌了7.4米,城墙内侧土层脱落厚度34厘米,此次坍塌遭遇了全国传媒此起彼伏的质疑声。

  3月10日,绕着古城墙的内侧一一检视,情景令记者暗自吃惊。在固若金汤的城墙之上,墙皮剥落、风化、裂缝等现象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南城墙附近,多处较大的裂痕出现在墙体上,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

  2004年的那次大面积倒塌之后,平遥县文物专家和建筑专家对周长达6000多米的古城墙进行了全面“会诊”,结果发现有52处“病患”,其中26处都有坍塌的可能。

  坍塌的官方解释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城墙不到3年发生3次坍塌,到底是什么原因?必须进行全面彻查,防患于未然。”3月6日,平遥古城墙坍塌的消息受到了国家博物馆顾问夏燕月的关注并质疑。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也于当日紧急部署抢修发生墙体滑落的平遥古城城墙。

  “不是墙体坍塌,是部分滑落。”针对城墙坍塌的说法,平遥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这样强调,他们在2006年元宵节前就发现该处城墙上出现了一条长5米、宽1.5厘米的裂缝,由于当时处于冬季时节,天寒地冻不适合开展墙体维修,所以想等到天气变暖以后施工。然而,3月5日,城墙还是从那条裂缝处滑落了。

  此次城墙坍塌的解释显然承继了前两次的说法。2004年坍塌发生后,李树盛对媒体称主要原因是倒塌处墙体砌墙技术不标准。在他的解释之下,平遥古城墙是“古代豆腐渣工程”的说法在全国流传开来。

  面对2005年的坍塌,文物部门的解释是:连续降雨是墙体脱落的“罪魁祸首”。

  相关部门给出的“豆腐渣工程”和“大雨冲刷”的解释显然不能让人满意。一位名叫崔亮的游客在网上发帖质疑说,一座完全土石结构的建筑在几百年后才坍塌,也能算是“豆腐渣工程”?

  一位没有透露姓名的国家文物局专家说,从技术层面来考察,城墙的倒塌都是有物理原因的,可古城并非处在一个自生自灭的环境里,因此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保护的缺失,这种缺失包括管理和制度等。山西省文物局文物管理处处长董养忠也认为,如果有完备的日常检测,发现古城墙出现明显的裂缝时及时进行维修,古城墙的大面积坍塌是可以预知并及时防止的。

  失控的保护

  3月10日,城墙坍塌后第五天。

  记者在已经修复好的城墙前看到,据此约50米处,十几个工人又开始了一处新的修复,平遥文物局的工作人员说,这是例行修复。

  沿着城墙周围走上一圈,情景令人吃惊。城墙周围垃圾遍地,特别是在南城墙外侧臭味扑鼻,城墙上掉落下的青砖与垃圾将城墙包围。甚至在东门口附近有人在城墙根处随意小便,也没有人制止。而导游马剑冰告诉记者,按平遥当地风俗,每到土地爷的“生日”,平遥人都要在古城墙上狂挖小洞,取土回家祭奠,当地人称为“谢土”。

  在平遥古城墙第一次倒塌之后,有文物专家就曾经忧心忡忡地表示,城墙倒塌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管理不善、保护不力、执法不严有很大关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古城墙很有可能继续面临倒塌的威胁。

  “我们也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每天都要巡视几遍,可是我们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面对如此难堪的局面,平遥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说。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大家的共同财富,需要所有人的呵护,如果单凭一个两个部门的管理来达到理想的效果,显然不具有可操作性。

  “还有一个根本问题是,我们缺乏足够的资金来管理和保护,有心无力。”李树盛说。他们一直在呼吁增加文物保护资金的投入,而县财政拨给的钱仅仅能维持日常的办公!

  管理与经营脱节

  为什么这些明显的隐患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整治和修护呢?每年多达数千万元的门票收入都到哪里去了?在走访平遥古城墙的管理者与经营者之后,一个矛盾随之浮现。

  记者在调查中获知,平遥2004年门票收入高达4760万元,跻身全国景点收入第三,而2005年有增无减。平遥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邓晓辉也证实了这一数字。

  “这些收入文物局根本无权动用。”平遥文物局副局长李树盛说,按照文物法规定,所有的文物景点门票收入应用于文物保护和修缮用途,但平遥古城的状况并非如此,目前平遥古城内所有景点的经营权,属于由平遥县政府控股82%的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

  至于门票收入的去向,平遥古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张小虎介绍说,根据与平遥县政府的合同,门票收入第一年向县财政上缴300万元,第二年上缴450万元,直到第十一年上缴2000万元,除去员工工资、股东收益外,剩余部分进行旅游开发运作。该公司去年已经准备运作上市,但至今无法实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公司和文物局等单位的关系并没有协调好。“尽管我们已经得到古城的唯一经营权,但地方文物局作为上级主管单位仍可以左右经营。”

  有意思的是,平遥古城墙首次倒塌后,平遥县组建了平遥古城保护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平遥县县长任主任,设想通过理顺管理体制来加强对这一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但是至今没有奏效。

  开发与保护博弈

  事实上,在对古城墙保护的力不从心背后,平遥县近年来新修、新建了许多新景点。3月11日,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管理专家告诉记者,2004年,该县斥资600万元维修了离县城不远的漏雨的双林寺释迦摩尼殿,而当年古城墙的维护仅仅投入了几十万元。

  “特别是在古城墙的下面大兴土木,能不影响古城墙的安全吗?”这位文物管理工作人员对政府的过度开发显然有自己的看法,他说,至今南城墙附近还在修建一个大广场,机械施工轰轰烈烈,挖的坑坑洼洼,雨天积水对古城墙的安全产生很大的威胁。

  “平遥城墙危机的根本原因,是古城保护和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未能形成。”3月9日,接受采访时,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谢凝高主任认为,解决管理权的归属也是目前文化遗产保护必须解决的问题。

  还有一个背景是,记者从政府部门了解到,平遥财政收入上缴后,剩余财力基本上只够维持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工资支出,是山西省有名的“吃饭财政”。而根据平遥县政府2002年制定的“十五”计划,平遥新城开发、古城搬迁和改造三项费用合计需要高达20多个亿的资金,这对平遥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3月11日,一位来自北京的游客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来平遥是看古城、古城墙的,如果古城墙这样无休止地倒塌下去,城墙的主体全部都成了现代人所建,平遥古城还以什么来吸引游客呢?③43

  视点热语

  如何保护我们的“世遗”

  事实上,我国的很多“世界遗产”都遭遇着不同的难题,平遥“城墙危机”只是冰山一角。而平遥古城墙接二连三的坍塌却令我们深思:究竟该用什么样的方法保护我们的世界遗产?怎样才能杜绝下一个平遥古城墙事件?

  北京大学世界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认为,目前世界遗产的保护主要受以下瓶颈制约。首先是资金短缺,目前,国家拨款的严重不足给当前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使得许多地方“靠景吃景”。另外是盲目性开发,地方管理者为取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对现有的具有很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不去保护,而去新修、新建一些新的“文物”、新的景观。还有一个根本问题是,遗产的管理权该归谁?如果让政府来保护只会越来越糟,一方面管理体制上不去,另一方面,很多的钱都被用来发工资福利了。“文化保护不能由政府包办代替。政府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保护每个民间文化遗产,政府的作用是引导,引导社会、引导民众一起来保护。”

  与谢凝高的想法颇为一致的是,一些专家提出了用立法来保护世界遗产的方法。3月12日,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林源祥提出,持续、有效地保护世界遗产的最好办法就是要将世界遗产的保护纳入制度化轨道,吸取国外相关规定和条例的精髓,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国情的“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条例”,依法保护世界遗产。

  而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主席高宗泽的观点与之不谋而合。他认为,中国在保护世界遗产方面的立法,远远滞后于资源开发行为,很多地方拿开发区政策来套遗产地开发,难免不导致错位的破坏性开发。保护世界遗产,当务之急是要吸取国外经验,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国情的遗产保护法,将世界遗产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③43

  □文/图本报记者尹海涛

  古城三年之痛

  2004年10月17日,平遥古城正南门一段长15米左右的古城墙突然坍塌。新华社/图

  2005年9月22日,平遥古城西城墙内侧裸露的夯土层发生大面积脱落。新华社/图

  2006年3月5日,平遥古城墙内侧的裸露夯土层发生坍塌。

  年久失修的古城墙成了平遥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心头的痛。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