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的“文化基因”,他们用一生去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潭图片高清 平潭的“文化基因”,他们用一生去传承……

平潭的“文化基因”,他们用一生去传承……

2023-11-06 14:0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朋友们制作贝雕

贝雕虽美,制作却不易。要知道,贝雕技法分圆雕、浮雕、嵌贝漆器、嵌贝仿古家具等类型,蒋心忠的拿手好戏便是浮雕与圆雕这两大技法。其中,圆雕的雕刻手法,使观者可以通过各个角度看到生动形象的造型,这就要求贝雕师要从前、后、左、右、上、中、下,多方位进行雕刻,难度极大。“整个中国传承贝雕圆雕技艺的工匠都非常少,这需要有艺术的创造加上多年的经验。”周明说。

栩栩如生的贝雕

谈及蒋心忠同贝雕的结缘,还要从1955年说起。彼时,12岁的蒋心忠为平潭实验小学美术劳作班的成员,在老师林国钦带领下,他到海边拾捡贝壳,堆砌成海螺工艺品,其中《台湾地图》和《百花齐放》荣获中共中央办公厅表扬,也就是从那时起,他便开始痴迷贝雕工艺。

后来,平潭成立地方国营贝壳工艺厂,蒋心忠成为了贝壳工艺厂的第一批工人。从学徒工升级为技术员、车间主任、技术厂长,蒋心忠耗费数年,一步一个脚印。然而由于难以适应市场化的竞争环境,平潭工艺美术厂于1999年宣告破产。下岗后的蒋心忠依然没有放弃贝雕,在工作之余也不忘练习贝雕技巧。“贝雕这门手艺,自打我拿起就没想过放下。我这一辈子,就搞这一件事了。”他说。

《平潭石厝》贝雕艺术品

2010年以来,乘着开放开发的东风,平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可喜变化,低迷多年的贝雕行业迅速复苏。此时,蒋心忠虽已年逾古稀,但宝刀未老。在长期实践中,蒋心忠的雕刻技艺形成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无不构思精巧,形神兼备;他的功底,厚重扎实,贝螺的组合,雕刀的运用,色彩的搭配,尽皆得心应手。

作为平潭贝雕传承的领跑人,蒋心忠一直致力于潜心钻研艺术、打磨精品。“现如今,我们希望能够走高精端路线,毕竟传统手艺要钻研才能够出彩。”蒋心忠说。

“学艺后,不知汗湿了多少件衣裳!”

从单一的口耳相传、书籍介绍,到传统媒体宣传,再到新媒体推介,非遗文化的普及也紧跟时代潮流。这些年,已经有不少媒体看准了平潭藤牌操的表现力与文化内涵,不惜跨越千里,追逐岚岛之瑰宝。

藤牌操表演

去年10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美食文化类系列节目《味道》栏目摄制组进驻平潭,拍摄美食制作专题,寻访专属平潭的“味道”,而藤牌操则作为平潭海防历史的一块“文化招牌”,被纳入其中。

只见省级非遗传承人陈文英与张纬荣屈腿实步,气沉身稳。对打表演时,二人攻与守配合默契,招式娴熟,动作流畅 。下场后,陈文英与张纬荣满头大汗,二人笑言:“自学了藤牌操后,不知汗湿了多少件衣裳!”

陈文英(中)与张纬荣(右)在练习藤牌操

回望陈文英与张纬荣二人的学艺之路,都快半个世纪,如今传承至他们,已是第五代。在二人看来,藤牌操看重的是固本筑基、日积月累,坚持不懈是藤牌操传承人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

陈文英(左)和张纬荣(右)一起讨论怎样教学

1976年,15岁的张纬荣因痴迷武术,便拜藤牌操第四代传人蒋心华为师。陈文英传承自藤牌操世家,父辈皆为藤牌操好手。受环境的熏陶,陈文英自幼便对藤牌操耳濡目染。

陈文英展示大刀的招式

在台上,陈文英与张纬荣紧密配合,攻防严丝合缝;在台下,他们积极宣讲藤牌操的历史渊源和传承的现实意义,呼吁全社会共同关爱藤牌操,合力推动这艘“大船”乘风破浪,一往无前。他们二人共同立誓将以南拳为灵魂的藤牌操打造成传统项目,世代守护这条文化根脉。

张纬荣

陈文英

2014年以来,陈文英与张纬荣积极开展传习活动,多批次培训学员,在教练员岗位上挥洒了无数辛勤的汗水。此外,这些年,陈文英与张纬荣在藤牌操协会的主导下,积极推动藤牌操进校园,力求做到推广藤牌操“从娃娃抓起”,让非遗“活”起来。他们应平潭实验小学之邀,实施“校本课程”,将藤牌操打造成学校的特色项目。此外,他们还积极参加各项演出活动,为平潭的旅游文化宣传造势。

有百年历史的藤牌操盾牌

“平潭藤牌操集中体现了海坛儿女不畏强暴,英勇御敌,奋发有为的精神,承载着仁人志士保疆卫土、捍卫和平的风采品格,在历史风雨的洗礼中,必将奋勇前往,给人们带来更大惊喜。”撰写《藤牌操传》的作家林为粱深知藤牌操在岚发展的兴衰沉浮,在他看来,藤牌操除了是见证抗击外侮的珍贵文化遗产,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有重要作用,也对平潭旅游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像陈文英与张纬荣这样的人,要越多越好,这样平潭的非遗项目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更远的传承。”林为粱说。

“争取恢复大部分剧种原调演唱”

一线“提起”天下事,双手拨动古今人。12日,实验区文化馆内,一场平潭词明戏与泉州木偶剧的民间曲艺交流拉开序幕。

平潭词明戏吸引孩子们来观看

另一边,夜幕降临,在坛南湾,游客们收到了一份惬意的“礼物”。只见田美澳海滩上,一个用红色幕布搭建起来的舞台,伴随着清脆悦耳的音乐声,一场独具平潭文化特色的词明戏表演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而促成活动的背后,除了离不开老艺人们的坚守,其中词明戏十代传人林心瑜,更是功不可没。

饱经风霜的词明戏台词本

词明戏讲究颇多,舞美、乐理、技巧缺一不可,其学艺难度大,也是造成词明戏总是青黄不接的主要原因。“词明戏与闽剧不同,主要是唱腔不同,有普通话唱词,还要平潭腔调,乐队现场演奏,又需要分角色的提线木偶上场,而木偶是由真人分角色演唱,整场戏演下来,难度不小。”林心瑜说。在老艺人们年纪渐大,体力难以跟上演出节奏之际,林心瑜从师父林文远手中接过了指挥位,成为剧团的新一代“主心骨”。现如今年近半百的林心瑜,为词明戏司鼓并指挥,对于词明戏提线和奏乐都有着独到的理解。

词明戏表演

自2007年苍霞垄词明戏入选福州市级非遗项目以来,包括林心瑜在内的传承人系统地加强保护和传承措施,词明戏重焕生机。组建词明戏演出队、开展词明戏的传承和演出、建立苍霞垄词明戏传习中心……“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词明戏,我们争取在5年间恢复大部分剧种原调演唱。”林心瑜信心满满。

点击进入

“中国平潭”微信公众号

“中国平潭”视频号

出品:平潭综合实验区融媒体中心

文字:郑 也 黄莺莺

图片:江信恒 资料图

责编:林盼康魏欣然

编委:卢晓超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