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市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平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泉市新冠型肺炎疫情 平泉市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平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平泉市人民政府 专项规划 平泉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

2024-07-12 05:0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更好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格局的必然选择。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依据《河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承德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和《平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规划明确全市“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指导全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平泉的行动指南。规划期为2021年—2025年。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十三五”期间,平泉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力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力促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由1283.7万元增加到5766.9万元,投入强度达到1.0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2018-2020年连续四年在全省县域科技创新能力监测评价中稳居B类,位居承德市各县(市、区)首位。2017年被列入河北省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区)试点,2019年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复审评价全省第一。2016-2018年连续三年获全国县级防震减灾工作考核先进单位,2016-2019年连续4年被省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管理工作先进县科技局,2016-2020年连续5年被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评为全省科技管理工作先进集体。荣获2020年度全省科技系统“争创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十佳集体、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创建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一)创新创业政策保障有力

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19年单独设置市科学技术局,作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平泉成为承德市各县(市、区)唯一单独设置科技局的县级市。“十三五”期间,全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平泉的决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科技创新政策性文件17个,激发企业内生动力。积极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支持,加大本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力度,累计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69项,获政策性资金3991万元;实施市本级科技项目54项,投入资金1550万元。

(二)创新创业平台持续巩固

全市建成了“1+8+1”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平台和“2347”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即建成了省级寒区果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家、省级以上“星创天地”8家(国家级2家)和省级众创空间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3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7家、院士工作站4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9个、创新创业服务机构17个,平台建设在全省县域科技创新监测评价中并列第1位。平泉市创新创业促进中心备案为省级众创空间,累计入驻科技型小微企业和团队36家。通过平泉市科技成果超市建设,为创新企业和创业者提供科技成果、技术咨询服务,举办院企对接、互动交流等活动。累计发布科技成果3900个,转化落地45个。

(三)创新主体活力有效释放

全市拥有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1家。2018-2020年连续三届蝉联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成为承德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市)。2018年,承德奥斯力特电子有限公司的“一种新型离子刻蚀枪的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获第六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总决赛第六名,并在全国赛获得“优秀企业”称号,获省级奖励70万元、平泉市财政配套奖励30万元;2019年,平泉市尚泽果业有限公司的“短周期高效益省力化现代抗寒苹果产业”项目,荣获第七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总决赛第四名,获得省级奖励70万元;2020年,杏林春晓承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苦杏仁萃取与多用途应用开发”项目荣获第八届河北省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获得省级奖励30万元、平泉市财政配套奖励18万元。  

(四)创新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构建了“1357”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即依托河北省食用菌产业技术研究院建成集食用菌菌种研发、菌种生产、食用菌栽培、蘑菇文化普及为一体的食用菌科普示范基地1个,由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张金霞教授、沈阳农大李天来院士、辽宁果研所伊凯教授分别牵头的食用菌、蔬菜、林果产业专家服务团3个,涵盖五个特色产业的市级科技特派员工作站5个,以省以上星创天地运营的科技特派团7家。2020年全市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96名,以河北省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载体,张金霞、王会森等15人获批国家级“三区”科技人才,形成了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科技特派员服务网络。

(五)可持续发展模式全省推广

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功能涵养区、实现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建设主题,重点实施了6大领域8大工程62个示范项目,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互促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总结提炼出“强化领导推动、强化政策驱动、强化平台促动、强化人才带动”的“四强四动”一系列组织管理创新和科技扶贫、循环经济、融合发展的三大科技服务创新的“1+3”可持续发展“平泉模式”,在《中国农村科技》《学习强国》《河北日报》《科技河北》等媒体刊播,被省科技厅遴选为科技创新辅导团典型案例,在全省推广。

发展机遇。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革,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深远。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战略部署,吹响了聚力攻克“卡脖子”技术问题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业基础能力的号角。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乡村振兴、“两新一重”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投资和内需潜力巨大、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承德市立足大区域、大功能、大视野、大布局的发展定位日益明确,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平泉作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区位优势突出,地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区和京津冀机场群发展区;交通便利,贯通承德、北京、天津、内蒙、辽宁。随着京沈高铁全线通车,平泉进入了“首都一小时”经济圈,优美的城市布局、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服务设施,将迎来投资、开发与资源连接的新机遇,为吸引人才、资金、项目等有效集聚创造了先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全面推进,平泉作为承德创新能力最强、创新氛围最活跃的县(市),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强劲。

困难挑战。平泉的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在承德市各县区虽然处于领先位次,但是与保定、石家庄、廊坊等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所列财政预算比例仍不能满足现代科技发展需要和《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中“设区市、县(市、区)财政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高于2%”的规定。二是协同创新成效不明显。中小企业缺乏风险经营理念和自主创新意识,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开展合作创新主动性不强。三是高层次创新团队匮乏。科技创新资源和研发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够,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后劲不足。

二、“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视察承德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冀战略,扎实践行平泉市第二次党代会确定的“1365”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技引领、创新支撑和改革保障,实施六大创新工程,加快创新型平泉建设步伐,为建设新时代“经济强市、美丽平泉”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创新驱动活力迈上新台阶。全国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先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科技研发平台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持续提升,主要创新能力指标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更多依靠创新驱动转变。

“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主要指标

类别

指  标

2020年

完成值

2025年

目标值

指标

属性

创新实力

1.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增长率(%)

5766.9

万元

年均增长10

预期性

2. 基础研究经费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比重(%)

——

预期性

3.每万人口拥有高价值发明专利数(件)

0.70

1.5

预期性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

0.35

1.2

预期性

创新主体

5.科技领军企业(家)

0

1

预期性

6.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0

30

预期性

7.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家)

210

240

预期性

创新支撑

8.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

12.5

15

预期性

9.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1.6

2

预期性

10.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量(家)

10

13

预期性

创新环境

11.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

10

14

预期性

三、“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主要任务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切实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高企业主体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动力,实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推动创新型平泉建设。

科技创新示范工程

1.创新示范先行区引领工程。发挥平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优势,积极主动融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持续强化管理创新,推广“1+3”可持续发展“平泉模式”,加快推进平泉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市)建设,建设示范基地5个,培育一批可持续发展示范典型,扎实推进全国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先行区建设。

2.创新平台提升工程。提升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院士合作重点单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的质量效能,开发新产品(新技术)15个以上。围绕“1+2”特色产业,广泛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建研发平台2家以上。

3.科技企业培育工程。采取差异化扶持,梯次培育方式,逐步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科技领军企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实施各类科技项目,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40家。

4.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主动对接京津高校和科研院所,构建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发挥平泉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希才应用菌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两个技术转移机构作用,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加快科技成果实体超市和网络超市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支持京津技术转化机构在平泉设立分支机构,促进创新资源共享,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能力。

5.创新环境优化工程: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国家、省支持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全面激发创新活力,着力构建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用融合的创新新生态。

6.创新人才引进工程:实施科技人才“双引双育”计划、推动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积极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着力培育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打造一批领军人才后备力量。着力拓展人才培养模式,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建设等领域,多渠道、多角度、多形式开展引才引智工作。到2025年,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0人,打造2个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

(一)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实。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

1.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国家、省、承德市科技创新政策,深度融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健全科技管理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科技领军人才薪酬激励机制,激发创新动能、释放创新活力。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完善科技评价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多渠道投入的机制,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

2.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对接省、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加快建立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平台和资金协调监管机制,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按照集中力量办大事原则,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资金链,建立以目标和绩效为导向,产业化与应用开发相结合、重大专项与一般计划相结合的科技计划体系,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精准编制项目指南,精简申报条件,完善评审制度,简化过程管理,强化绩效评价,形成集中统筹、精准高效、科学规范、公正透明、监管有力的科技计划体系。

3.改革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遵循创新规律,按照科技活动类型,实施分类支持。增加稳定性投入,对高层次创新团队、应用技术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益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等,加大周期性稳定支持力度。增加普惠性投入,围绕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重大成果转化、发展科技服务平台、组织重大科技活动等,设立绩效目标明确、补助标准统一的普惠性专项资金,加大后补助和奖补资金支持力度。增加引导性投入,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项目,采取以财政投资为引导、科技金融为重点的投入方式,带动创投、信贷等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产业,利用市场化机制筛选项目、评价技术、转化成果。

4.创新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推动建立科技与金融互动机制,为科技型企业融资、并购、重组、上市提供专业服务。加快创业投资基金、天使投资基金等建设。推动政府股权基金投向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结合省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规模的扩大,加快科技投资风险补偿机制、科技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建设。开展贷款风险补偿试点,探索科技企业投融资对接服务新模式。鼓励开发专利执行险、专利被侵权损失险等保险产品。

(二)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引领支撑作用,落实科技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1.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用好“科技创新券”,加大对企业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且进入产业化阶段研发项目的资助力度。围绕“1+2”特色主导产业,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由0.35%提高到1.2%。

2.实施科技企业培育工程。实施分类指导、梯度培育、差异扶持,壮大技术创新主体,加快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开展科技型初创企业“育苗”计划,打造“小微、科小、高新、领军”递进培育,推动科技型企业尽快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到2025年,培育科技领军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240家,高新技术企业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5%。

3.构建各类企业创新联合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食用菌、活性炭、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领域,支持行业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组建企业创新联合体。促进创新要素向创新联合体集聚,支持创新联合体建设共性技术平台,围绕产业补链、延链、强链,突破制约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三)提升创新平台承载能力

聚焦优势主导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统筹布局创新平台,围绕“1+2”特色产业,广泛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充分发挥省农业科技园区、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作用,全面提升创新平台质量效能。

1.构建“三位一体”技术创新平台。面向平泉产业发展需求,统筹布局产业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应用研究与产业集成配套有机衔接,为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供有力支撑。围绕“1+2”特色产业,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域内企业牵头与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运用市场机制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研究院+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三位一体技术创新平台格局。新建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以上、省级技术创新中心2-3家。

2.强化协同创新。树立开放科技理念,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与京津地区的科技合作,主动对接、积极争取、持续深化与京津等地院所、高校、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的合作,打造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转移的平台。支持骨干企业、科技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融合发展联合体,促进创新要素集聚。

(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支持,构建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以市场化交易平台为载体、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支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和尖端技术与市场有效对接,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

1.加快构建一体化技术市场。以“互联网+技术转移”为核心,聚焦需求、成果、资金、人才、服务、政策等各类创新资源,积极参与“承德市技术交易网上服务平台”,主动对接省技术转移机构网络,加强与中关村国家技术转移北方中心、北京中国技术交易所、天津北方技术交易市场等互联互通,开展信息发布、融资并购、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一站式”公共服务全覆盖。

2.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探索完善京津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机制,在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建设、重大项目落地、科技金融服务、强化用地保障、引进人才购房安置等方面,强化政策、制度、模式创新,全面提升全市承载配套和体系支撑能力。聚焦“大院名校”的科技创新成果,编制先进适用技术指导目录,结合企业需求,开展科技成果推动活动,形成常态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大对专利授权资助力度,引导企业和相关单位创造和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对转化实施效果较好的专利项目,市本级科技项目予以优先立项支持。

(五)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提高潜力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

1.推进传统产业技术升级。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精细化工产业、矿山铁选、活性炭产业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改创新、工业设计、两化融合,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持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支持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2.提升新兴产业竞争力。围绕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数字经济、仪器仪表、风光储氢清洁能源等方向,开展技术创新。支持企业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研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快“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的技术改造,推动智慧智能技术为制造业企业赋能,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3.推进低碳产业发展。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加大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创新,推动碳排放重点领域零碳工艺流程变革和清洁生产技术创新,发展森林、草原等固碳增汇技术。加强光、风、水等新能源产品的应用推广,努力在“双碳”目标上实现突破。

(六)加快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1.科技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引领工程,做优河北平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推进山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技术,在新品种新技术选育推广、数字农业、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不断加强科技投入力度,围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强食用菌、设施菜、经果林等农产品深精加工、智慧农业等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谋划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研攻关项目。

2.深入推进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科技、人才、资金等渠道,激发全社会推动乡村振兴的市场活力和创造力。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持续开展“团、站、员”和星创天地建设,提升科技惠农服务,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助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效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到2025年,全市星创天地数量达到10家,建设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室)20个,选派科技特派员80名以上。

(七)筑牢民生安全健康新保障

1.强化面向人民生命安全的科技支撑。深入推进“健康平泉”建设,强化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供给,切实提升公共卫生保障能力和技术水平。强化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病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工作中的科技支撑。

2.深入推进科技惠民。促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在城镇管理、医疗、供热、供水、防灾减灾等民生领域示范应用。推进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八)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动力

1.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人才引进正面清单,引进一批高层次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加强柔性人才引进,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方式,通过“绿色通道”引进紧缺人才。综合运用“假日人才库”“周末工程师”“大学生创业园”等方式,吸引京津高端人才和经营团队。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支持企业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吸引更多创新人才带专利、项目和团队来平泉创业。到2025年,柔性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20人,打造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2个。

2.加强科技创新人才载体建设。发挥创新平台、创新创业园区、科研机构等聚才、用才的重要载体作用。拓展股权激励、双向兼职、联合聘用、技术入股、退休返聘等方式,全面增强人才吸引力和汇聚力。积极建设示范性创新创业园区,强化创新创业配套服务,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搭建人才成长、人才回流的广阔平台,吸引域内外人才特别是京津人才来平泉创新创业。

3.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营造尊重知识产权的社会环境。加强科研诚信管理,构建覆盖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的诚信管理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系,压实科技创新主体科技伦理主体责任。弘扬多元、开放、包容、共享的创新创业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包容失败、褒奖成功的良好氛围。

4.提升全民科学素质。深化科普能力建设,加强科普体系、科普基地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科普公共服务。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分类面向青少年、新型职业农民、城镇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等不同人群,组织多种形式的全民科普教育和宣传培训活动,持续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

(九)高质量推进承德创新示范区建设

充分发挥平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先行先试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成果,积极主动融入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以创新驱动为主线,深入开展技术攻关和试验示范,组织实施创新示范区建设科技专项5项以上。加快推进平泉绿色高效循环可持续发展示范县(市)建设,围绕菌、杏、果、菜等特色产业,实施农林废弃物栽培食用菌资源化利用等四大可持续发展工程,深入推进“食用菌废弃菌棒综合利用”产业内小循环、“菌炭热电肥联产”业态间融合发展的大循环体系建设,深化推广“1+3”可持续发展“平泉模式”,为承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平泉经验”。

四、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切实保障科技创新规划实施(一)强化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面领导,各乡镇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科技创新工作摆在全市工作的突出位置,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强化推动部署。充分发挥市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作用,及时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建立绿色通道,提高工作效率,举全市之力推动科技改革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二)强化科技投入

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加强财政资金和金融手段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活动,严格落实财政对科技投入只增不减的要求,持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优先保障科技创新的重点支出,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三)强化舆论引导

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手段,通过网络和新媒体等宣传平台,及时传播科技创新的重大成就和重大活动,推介典型经验做法,不断增强宣传效果、扩大宣传范围,加快构建全市科技创新舆论引导新格局,大力营造全社会支持科技创新的主旋律,在全社会进一步树立科教兴国、创新强国的理念。

(四)强化实施监督

改革完善政府考核制度,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监测评价机制,围绕创新实力、创新主体、创新支撑等要素,加大科技创新主要指标在乡镇党政领导班子考核中的权重。建立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监测评估结果和环境变化及时对规划进行动态调整。创新对规划实施的过程评估方式,探索引入社会机构参与,充分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