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发吴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望镇文体中心 关于印发吴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

关于印发吴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

2024-05-18 00: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吴江开发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吴江高新区(盛泽镇)、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管委会,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吴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已经区政府第1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吴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

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8月5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吴江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2—2025年)

全民健身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广大市民增强体魄、增进健康的重要途径。“十三五”期间,吴江区全民健身工作以增强人民体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地满足了全区市民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全民健身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助推苏州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和吴江打造“创新湖区”、“乐居之城”的关键五年,在吴江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为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快构建具有吴江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江苏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以及《苏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等文件精神,立足我区实际,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期间,吴江区以体育机构改革为契机,以融合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文体旅“一盘棋”思维,始终坚持体育惠民便民导向,积极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市民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全民健身已逐渐成为市民的生活方式。在此期间,吴江区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改革发展,并在江苏省县级体育重点工作督查考核中始终保持前列。

(一)体育场地设施供给不断提高。进一步加强“10分钟体育健身圈”建设。继续推进区镇街道文体中心、体育公园的规划建设,苏州湾体育中心和汾湖文体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平望文体活动中心、桃源镇全民健身中心和震泽生态体育公园、大龙荡田园生态体育公园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吴江区目前拥有全民健身中心5个、体育公园10个,健身步道380公里、健身房205个、多功能运动场136个,全区健身设施体系逐步完善。

(二)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推进办赛多元化、立体化,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开花。推动苏州市路跑联赛、吴江区城市定向赛、吴江区骑行大会、吴江区男子篮球(甲乙级)比赛、吴江区男子足球(甲乙级)比赛、吴江区游泳比赛等全民健身系列赛事举办,不断掀起全民健身热潮。完善区镇企业运动会体系,全面推动各区镇组织本辖区内企业运动会开展,架构政府服务企业的新桥梁,更好地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三)体育社会组织体系不断优化。目前区体育总会登记注册的区镇级体育类协会89个,体育类俱乐部36个。积极组织开展等级评估工作,2家体育协会获评4A级、13家获评3A级。大力扶持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引导、开展各类全民健身活动和品牌赛事,体育社会组织参与购买公共体育服务金额和次数稳步提升,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四)体育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每年定期开展社会指导员培训工作,现拥有三级及以上社会体育指导员7400余人。实施全民健身“三进工程”,联合区妇联开展机关女职工健身培训活动;组织专家深入各区(镇)、街道、社区等开展科学健身讲座40余场,传播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优化提升区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东太湖度假区、盛泽镇、七都镇等三家区镇申请苏州市级站点全部合格,每年完成国民体质监测4000余人,体质达标率约96%。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总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构建以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工作大格局。贯彻落实全民健康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的,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中心,丰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努力提升市民健身的公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立足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使命,紧紧围绕“创新湖区”、“乐居之城”的发展定位,为助推苏州建设国际体育文化名城做出应有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美窗口”的吴江篇章和展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相匹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智慧化,基本实现全民健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使体育场地设施更加完善、体育赛事活动丰富多彩、体育社会组织活力显著增强、科学健身指导更加普及、体育文化氛围更加突出、体育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提高,健康素质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十四五末期,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9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达到96%以上。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倡导健康生活、团结凝聚人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表1 “十四五”末吴江区全民健身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25年

1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

预期性

≥3.9

2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

预期性

≥46

3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

%

约束性

≥96

4

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

约束性

≥5

5

二代健身路径区镇覆盖率

%

约束性

100

6

3A及以上体育社会组织

预期性

≥20

7

公共体育设施开放率

%

约束性

100

8

群众性体育精品赛事活动数量

预期性

≥500

9

体育公园总数量

累计性

≥12

10

健身步道总里程

公里

累计性

≥400

11

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

%

预期性

100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1.优化体育场地设施布局。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顶层设计和规划,强化与国土空间规划对接,保障新建体育场地设施优先办理供用地手续。依据吴江区“十四五”规划打造形成“三大功能片区”和“三个中心四点并进”空间布局,主动融入“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构建吴江区“一核两带三中心”的体育场地设施发展新格局。一核:支持吴江开发区和东太湖度假区,打造可承接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的体育场地设施核心区。两带:充分利用“一湖一河”沿岸丰富水域、绿地等空间资源,打造“东太湖百里健身带”和“大运河文化健身带”,三中心:支持汾湖高新区、吴江高新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体育设施示范中心;支持桃源镇、震泽镇依托丰富的森林、园林资源,打造体育生态休闲中心;支持平望镇、七都镇依托境内发达的交通、河湖和环境资源,打造体育旅游示范中心。依托东太湖度假区丰富的水域资源优势,推动长三角水上运动中心建设,将吴江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集水上运动培训、赛事活动、水上运动教育和产业发展的示范区。形成布局科学、类型丰富、功能完善、彼此联系的体育场地设施空间结构。编制《苏州市吴江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短板行动计划》,重点推进区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补短板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继续推进平望镇文体中心、桃源镇文体中心规划建设,促进体育场地设施与城乡文化、旅游、养老、商业等其他服务设施的功能整合。深入落实《苏州市吴江区体育公园建设推进办法》,到2025年,累计建成体育公园12个。统筹规划滨水步道建设,全区累计建成健身步道400公里以上。实现二代健身路径区镇全覆盖。确保全民健身设施成为居民健身锻炼和赛事活动举办的重要载体。(责任单位:区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2.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作为“民心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便民、惠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到2025年,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创建一批设施完善、活动丰富、服务优质的区、镇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示范项目。继续协调落实全区健身设施场所的规划建设,打造群众身边的体育生态圈,重点推进健身路径、健身步道、笼式球场、多功能运动场等建设。全区新建居住区和社区按室内人均体育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体育用地面积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并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积极参与未来社区建设,推广装配式健身设施促进社区养老设施与社区体育设施的资源共享、功能衔接,配备适合学龄前儿童大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的设备设施。优化“口袋健身公园”体育设施布局,做好与老旧小区改造中的体育健身功能互补。改建百姓智慧健身房,实施百姓健身房星级评定制度,强化示范和引领作用。推进美丽乡村体育设施建设,增加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供给,缩短城乡差距。每年定期开展体育场地设施调查工作培训班,建立体育场地设施常态化普查机制。进一步落实《吴江区全民健身工程(点)管理暂行办法》和《吴江区全民健身器材便民服务手册》,重点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迭代更新、维修和日常管理,确保符合应急、疏散和消防安全标准,保障使用安全。(责任单位:区发改委、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农业农村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3.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利用率。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改革,支持公共体育场馆专业化、社会化运营。进一步优化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推动对吴江体育馆进行功能升级、内外部环境改造,积极引入高水平、高规格体育赛事活动,营造良好赛事文化氛围。盘活和挖掘公园、公共绿地、地下空间、建筑屋顶及高架桥下等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鼓励在符合城市规划的前提下,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提供用于建设营利性体育场地设施的土地,不断提升体育场地设施服务质量和运营管理水平。重点支持利用老旧厂房、仓储用房、老旧商业设施场地等建筑,改建和新建一批小型多样、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的评估督导,落实100%向社会开放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探索建立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机制。创新中小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模式,推动专业机构集中运营符合对外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馆,加快推进二维码身份验证方式在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工作中的应用,实现安全、便利、高效开放。(责任单位:区教育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二)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

1.打造全民健身特色赛事品牌。继续推动吴江“中国围棋之乡”、“全国老年气排球之乡”、“全国桥牌竞赛基地”等品牌塑造。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精心打造“全民全运,乐居吴江”品牌。以构建具有吴江特色的区镇联动“4321”运动会和“春夏秋冬四季球类大联赛”体系为抓手,深入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品”赛事品牌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吴江地域文化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与中帆协进一步达成密切合作,举办好“长三角帆船运动季”,以重量级赛事、生态绿色主题活动和帆船城市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做到月月有赛事,周周有活动,搭建引领长三角水上运动的交流平台,打造示范性主题城市IP。继续办好梅沙教育全国青少年帆船赛、环太湖自行车赛、中国攀岩联赛、全国桥牌赛、全国商学院帆船赛、中国吴江东太湖皮划艇桨板大赛、同里天元赛等一系列品牌赛事活动。在疫情防控允许的前提下,创新体育+模式,举办好鼓励国际、国内有较大影响和引领示范作用的群众体育赛事落户吴江,每年命名一批全民健身品牌赛事并给予扶持。(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2.开展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活动。以“全民健身节”、“苏州假日体育”、“阳光体育联赛”等活动贯穿全年,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大力推广健身跑、定向赛、健步走、广播操、武术、骑行、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门球、木兰拳等参与性强、普及面广、健身价值高的体育运动项目活动。鼓励发展帆船、皮划艇、跑酷、轮滑、滑板、定向越野等新兴时尚健身休闲项目。推动编制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指南,明确企业和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举办、承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标准。推广运动项目业余等级标准和段位制,使体育爱好者的运动特长可以进行量化评定。充分挖掘民族传统节日中的传统体育项目文化内涵,开展与时令节气相关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活动。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发展机遇,快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民健身示范区联盟、环淀山湖体育联盟,充分发挥吴江既有基础和优势禀赋,全面提升示范区吴江片区标识度,深化赛事区域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组织的自行车、路跑等规模大、大众参与度高的体育赛事,当好吴江在长三角体育一体化中的排头兵。(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3.促进重点人群参与赛事活动。推动青少年、老年人、妇女、职工、残疾人、农民等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常态化开展。支持水上运动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广泛开展青少年喜爱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体育赛事活动,推广应用青少年体育公益训练营项目,使其成为与学校体育教学衔接的重要纽带,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继续推动老年人体育节活动开展,将居家健身、科学健身理念融入老年人生活,让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体育健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支持企事业单位经常性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推行广播操、工间健身,加强职工健身服务。组织以家庭为单位、以亲子为主题、以特色体育项目为内容的妇女、幼儿体育健身活动等。定期举办残疾人体育运动会,不断满足残疾人群体参与体育比赛的需求,提升残疾人体育活动的参与率;支持全民健身与乡村传统节庆和活动相结合,加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乡村振兴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民政局、农业农村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区总工会、团区委、妇联、残联,各区镇、街道)

(三)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创新发展

1.健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全面建成以区镇体育总会为龙头,以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等为主体,以其他2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为纽带的区镇“3+X”体育社会组织体系。完成区镇体育总会组织网络建设,保障各体育总会基本达到“五有”标准,即有体育总会牌子、有办事机构、有兼职工作人员、有办公场所、有列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板块的财政预算。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龙头”作用,以及老年人体育协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的示范作用,不断丰富城乡居民健身休闲生活,形成良好的全民健身社会氛围。积极发展新的体育单项协会,推动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鼓励自发性健身团队和全民健身站点依法依规转化为固定的健身组织,实现体育社会组织及服务网络100%社区(村)全覆盖。逐步打造“门类齐全、层次丰富、遍布城乡、富有活力”的体育社会组织网络。(责任单位:区民政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2.激发体育社会组织活力。不断丰富全民健身建设主体,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健身健康知识、提供专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竞争活力、发展潜力的体育社会组织先进典型。加大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力度,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参与体育社会治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将适宜由社会体育组织承担的体育赛事、运动训练、体育培训等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目录,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购买体育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鼓励体育社会组织内部人才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教练员、裁判员等培训工作,强化体育社会组织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体育社会组织规划管理、团队制度建设、赛事活动组织等能力和水平。(责任单位:区民政局、人社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3.强化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各级各类体育组织改革升级。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推动其向社会化、法治化、高效化、专业化发展。加大区、区镇各级体育社会组织治理力度,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监督管理和全面考核。推进各类体育社会组织权责明确、依法自治,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壮大实体体育社会组织实力,重点扶植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大、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项目组织,到2025年,力争3A及以上体育协会组织不少于20个。(责任单位:区民政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四)构建全民健身科学指导体系

1.加强体育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体系,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结构、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鼓励和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教练、文体工作者、社区和农村医生等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支持学校开展水上运动教练员、裁判员培训。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制度,定期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展示和交流活动,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水平。建设推广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服务平台,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为社区居民提供赛事活动、健身指导、设施巡查等服务。激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活力,建立服务质量评价机制,优化等级考核制度,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指导率和市民满意率。到2025年,全区每千人配备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5人以上。(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民政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2.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工作机制。积极增建体质监测站和体质监测队。鼓励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街道建立移动体质监测站,定期为城乡居民提供标准化体质监测服务,建立居民体质档案,为不同年龄段、各类人群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逐渐推进体质健康促进持续性和常态化,落实并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赛,推行全民健身常态化监测机制,通过将体质监测与全民赛事活动结合等形式创新达标测验活动组织形式,提高市民参与达标测验活动的积极性。保障体质测试覆盖人群规模和质量,到2025年,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6%以上。推动社区医院和体质监测指导站融合建设,加强国民体质监测站和医院之间数据共享,将国民体质测定纳入健康体检范畴,开具运动处方,不断提高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水平。(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委,各区镇、街道)

3.提高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质量。推动吴江区社会体育指导中心功能升级,构建以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为主体,以科学健身指导专家名录库为支撑,以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的理念、知识、方法与技能为抓手的科学健身指导体系。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社区体育工作者、社区医生等人员的健身指导能力培训,向居民传授运动能力评估、科学健身指导、运动营养指导、运动处方、运动技能培训、运动心理调节、慢性疾病运动干预等专项化健身技能和业务知识。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和要求,通过建设运动健康知识平台,研究制定并推广普及科学健身、运动处方库和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创新线上线下开展科学健身指导,丰富居民科学健身方法的选择,提升城乡居民体育健身科学素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三进”工程,创新健身指导服务方式,在“全民健身日”期间,组织专家学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医务工作者、乡镇文体站工作人员进机关、进企事业单位、进城乡社区,开设专题系列的科学健身大讲堂,推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升群众满意度。(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委,各区镇、街道)

(五)提升全民健身文化影响力

1.大力弘扬全民健身传统文化。充分吸取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养份,加强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保护,重视对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体育养生、棋牌、龙舟、摇快船等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人生观念,树立爱锻炼、会锻炼、勤锻炼的良好风尚和团结拼搏、积极进取、公平竞争的精神风貌,发挥全民健身在社会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江南水乡文化”贯穿全民健身发展,支持中国帆船帆板运动协会长三角帆船运动发展中心落地东太湖度假区(太湖新城),鼓励全民水上运动发展,让绿色生态、时尚动感的水上运动成为城市居民新的健康生活方式,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水上运动赛事活动,成为江南水乡的体育名片,推动“江南水乡文化”与体育、健康、运动元素融合,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文化氛围,争当体育文化强区。(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2.积极提升全民健身文化内涵。充分利用吴江区人民政府官网和吴江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微信公众号,建立便畅的信息发布渠道,加强对体育文创宣传与推广。开展体育文化作品“精品工程”,倡导并动员社会力量创作符合吴江时代特色的体育文化产品。组织“吴江全民健身先进人物”年度评选活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推进体育文化区域交流合作,与青浦、嘉善等地合办体育文化类发展论坛、体育文化类交流等活动,扩大吴江体育文化影响力。(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六)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深化体教融合。牢固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全面落实国家“双减”政策,健全“体教融合”协同推进机制。深入贯彻《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和《〈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精神,严格落实在校学生每天参加至少1小时体育活动,熟练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积极打造吴江“体育班”和“区队校办”新模式,注重“运动训练+学习”双向并举,逐步形成学校、家庭、社区联动模式,共同指导学生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推动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建设,推动具有本地优势的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跆拳道、田径、帆船和皮划艇等项目进入中小学校,打造“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项目。积极推广普及幼儿阶段的体适能训练,为打牢幼儿体育根基和拓展指明方向。支持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鼓励社会体育俱乐部、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校园提供专业体育服务。持续开展阳光体育系列活动和体育冬夏令营等青少年品牌体育活动。进一步壮大校园足球联盟,以“区长杯”校园足球赛为契机,以校园足球精英训练营为平台继续组织实施全区校园足球联赛,培养更多青少年爱踢球、想踢球、会踢球,推动吴江校园足球发展。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强化学校与各级医疗机构合作,实施青少年体育健康档案,开展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突出问题的体育干预和科学知识普及。(责任单位:区教育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2.加强体旅融合。积极响应国家体旅融合发展号召,依托“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历史文化底蕴,立足吴江生态湿地、古镇园林、水乡人文等特色资源禀赋,开拓“以体促旅”新模式。做优做深苏州湾水上项目,开创“旅游+运动+休闲”融合的新局面,精心打造好几项匹配城市形象、群众喜闻乐见的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和具有自主品牌的群众性文体旅赛事活动。主动融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打响“中国·江村”品牌,通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山野户外、休闲游憩、康体疗养等产品设计,助推乡村旅游产品转型升级,形成乡村生态体育旅游集聚区。扩大优质体旅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吴江旅游市场影响力。推动同里天元围棋赛、吴江汾湖国际攀联世界杯攀岩赛、长三角“运河名镇”龙舟邀请赛等体育精品旅游赛事举办,加大徒步“林海天池”探访“酒乡桃源”线路、吴江东太湖滨水体育旅游线路宣传力度,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赛事和精品线路。构建富有吴江特色的集体育、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全域体旅融合平台,不断增强吴江体旅融合度。(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3.完善体卫融合。坚持树立“运动是良医”的健康理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方面的积极作用。推进体育与医疗机构的功能融合,支持吴江主要医疗机构开设运动医学门诊和运动康复门诊,向城乡居民提供体质测评、职业病和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运动康复疗养等服务。推动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向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转变,在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定、身体素质评估。推动在社区卫生院、乡镇医院建立居民健康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体育锻炼、常规体检等多种途径收集体质健康数据并进行整合与分析,为居民康复保健、医生临床诊断提供健康信息支撑。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各类运动康复机构,为市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体育健康服务和产品。加强各级医务人员的体育健康管理培训,积极开展社区医生和乡镇医生培训,培养一批会开医疗处方和运动处方的基层医生、一批体卫融合的复合型运动处方师和健康管理师,为城乡居民提供健身方案或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服务。强化与卫生部门合作,推动全民健身体卫融合服务工作机制,争创市级运动促进健康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委,各区镇、街道)

(七)提供全民健身智慧服务

1.搭建全民健身智慧化管理平台。运用互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进吴江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转型升级。打造以全民健身设施地图、社区体育服务配送、体质监测结果查询、体育场馆预定、体育赛事报名、活动参与以及个性化体育服务定制等功能为核心的综合信息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办公协同化、管理信息化,逐步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管理智慧化。加深与“苏州体育”、“苏体通”、“智慧吴江”APP等载体互动,建立系统完备的全民健身数据库,推进全民健身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开发和利用,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效率。(责任单位:区大数据管理局、科技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2.推进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加强对体育场馆设施智能化管理。支持打造智慧体育场馆示范点,推动吴江体育馆数字化升级改造。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体育场馆服务质量,加强体育场馆在场地使用、预订支付、客流监测、安全预警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提升体育场馆设施社会服务功能和运营效率。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推广潜龙渠体育公园智慧模式,打造集“智慧平台+智慧管理+智能设施+大数据”的体育公园管理模式,实现多元化数据采集和数据互联互通,做到以“测、评、导、练”为核心的科学指导智能健身的目的和效果,提升居民健身便捷性,满足不同人群不同的锻炼需求。(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3.举办线上赛事活动。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要求,注重“科技+体育”、“互联网+健身”应用,打破传统线下比赛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举办覆盖各类人群的全民健身线上赛事活动,开拓新时代全民健身线上线下互动新模式。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开展围棋、桥牌、健美操、武术等不同主题的线上赛事活动,吸引更多人群参与线上赛事活动,引导市民居家健身、科学健身。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办赛主体自主设计、创建多种项目的线上赛事活动。支持健身俱乐部开发线上健身培训课程,培育家庭健身导师和个人健身顾问,努力形成体育消费线上、线下、居家、户外共同发展新态势。(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八)打造全民健身消费新格局

1.扩大全民健身消费产品供给。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产业,扩大健身消费市场。依托市场主体的力量,推动构建多样化、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产品和服务体系,持续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拉动体育消费,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经纪、体育培训、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业态产业规模。开发更多适合各类人群的运动健身产品,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提高体育惠民消费行动力度,加大体育消费券宣传力度,激发群众体育健身消费需求,不断提高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责任单位:区商务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金融监管局,各区镇、街道)

2.打造全民健身消费新场景。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鼓励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体育服务业,尤其是健身休闲领域。加强数字人民币在全民健身中的应用,严格体育产业发展资金管理,组织各级各类企业、项目申报。鼓励采取市场化手段培育体育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新热点。加快推进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延伸体育消费链条,拓展夜间体育消费和假日体育消费新空间。创新体育消费引导机制,探索试点通过全民健身公共积分、运动银行、消费券方法等方式鼓励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推行完善体育健身行业预付式消费合同,维护消费者权益,增强消费信心,营造放心、便捷消费空间。(责任单位:区商务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金融监管局,各区镇、街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理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全民健身联席工作会议制度,强化体育引领,各方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区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把重点工作纳入区政府年度民生实事项目。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落实有效、群众满意”的全面健身工作新局面。加强与区各部门的统筹协调,解决全民健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积极推动全民健身与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养老、旅游、科技等事业融合发展。(责任单位:区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住建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卫健委,各区镇、街道)

(二)强化法制建设

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全民健身的开展,落实全民健身的安全性。体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以及责任落实,主动适应市民体育健身需求变化,维护广大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合法权益。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等法规规章,完善全民健身法制和政策保障,建立健全各类体育场馆设施、体育赛事活动、科学健身指导等管理制度,依法加强对体育消费、全民健身安全等领域的监管,维护市民、企业的合法权益。(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司法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三)完善监督评估

完善全民健身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效果评估机制。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街镇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形成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的实施计划监管考评指标体系,加强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监督。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委托第三方开展社会满意度调查,定期对各级单位的全民健身工作进行检查评估,发挥各界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形成全民健身事业有规划、有落实、有反馈,边发展,边完善,边提高的工作路径。加强全民健身监督管理,定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检查评估工作。(责任单位:区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四)壮大人才队伍

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念,注重全面健身人才队伍建设。打造全民健身群众骨干队伍,加强交流合作,吸纳中小学校、少体校、体育机构及组织中的体育技能人才加入全民健身人才队伍。促进层次结构优化,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互联网、周边高校智库等资源在人才培训中的作用,提升人才队伍技能水平。畅通各类培养渠道,引导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形成多元化的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为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责任单位:区教育局、人社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五)加大经费投入

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并保持与其他领域基本公共服务经费同步增长。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和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力度。依规增加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全民健身的支出比例,并每年公布体育彩票公益金支出情况,加强监管,保障专款专用。拓展经费来源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和资本投入全民健身领域,形成多元投入全民健身事业的格局。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事业,以投资、赞助或捐赠等形式支持全民健身活动开展及体育设施的建设。(责任单位:区财政局、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各区镇、街道)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