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必看!我们为什么不提倡国人过“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洋节日活动!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安夜的由来是什么历史又是什么 国人必看!我们为什么不提倡国人过“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洋节日活动!

国人必看!我们为什么不提倡国人过“平安夜”“圣诞节”等西方洋节日活动!

2024-06-14 17: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过着那些洋节日时,也在慢慢地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应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若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

2019年已至尾声,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即将到来。

本世纪以来,中国人民把圣诞节过得有声有色。学生们唱着圣诞歌曲,年轻人则挑选各种圣诞礼物。

有些地方,甚至从10月份开始就布置圣诞节。

这铺天盖地的热闹气氛,一年比一年更盛,连中国最传统的春节,都快被圣诞节盖过风头!

然而,在这一片喜庆洋洋的红色海洋里,又有几个人能意识到,中国迫切需要一场“文化反侵略战争”。

事实上,西方国家对于我国的文化侵略由来已久。美国1951年在其机密的“行事手册”中,提出了对付中国的情报策略,以后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不断修改,至今共成十项,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其中第二条是这样说: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的方式,就是成功的一半。

请看视频

看完这个视频,真的是胆战心惊

我们一定要当心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第十二条内容要求“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这也预示着:我们不能糊里糊涂过西方的洋节!

紧接着,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发表文章:党员干部不应过洋节!

平安夜、圣诞节等,这些带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因其特殊的文化底蕴和异域风情,加之一些机构和个人的极力推介,越来越受到中国一些年轻人的追捧,商家也借机造势,营造气氛,吸引消费者,洋节的社会影响是越来越大,让许多民族节日相形见拙。

年轻人爱标新立异,追赶时髦,商人在商言商,借洋节赚钱,这都可以理解。 但一些党员干部也参与其中,糊里糊涂过洋节,这就是政治修养问题了。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是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基石,对民族节日的重视和参与,是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的外在表现。 如果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这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了。党员干部如果认识不到这点,那就是丧失政治敏锐性,也失去了先进性。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官员的言行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 如果党员干部数典忘祖,也去给洋节升温助力,国何以堪?

从目前国家表态来看

国家是不支持过西方节日的

国家近年来一直在大力提倡文化自信!我们建议国家层面应该好好挖掘一下传统节日,好好挖掘一下传统文化,与时俱进地发展一下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寓意与现代文化、现代思想、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欢快节日文化。在传统节日上进行创新,我们需要加入一些新的既有传统含义又有现代意义的元素,这方面可能需要好好好思索和创新一下。

我们总说要文化复兴,文化复兴不是喊口号,我们也希望国家能够进一步的提炼出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营造出更加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氛围。

我们的祖先叫炎黄!

有人会说,现在圣诞节早已脱去了宗教的外衣,我们只是迎合时代潮流,互相取乐罢了,不必那么认真计较。

迎合时代潮?要知道所谓的迎合也是要有底线的。

很多“洋节”,是西方的欢聚,却更是中国的伤疤! 圣诞节,就曾是中国的耻辱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中国,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德意志帝国(德)、沙俄帝国(俄)、日本帝国(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除日本外,其余七国都信奉基督教。西方基督教会把《南京条约》称为在华传教的"转机", 基督教乘机而入。基督教在侵略时期传入中国目的就是同化中国人思想,以便于进行殖民统治。基督教传入中国的历史深深的印刻着“耻辱”两字。

圣诞节是基督徒的节日,也更是中国人的伤疤。

并且,大部分西方节日原本意义到中国后已完全被曲解,变成了“购物节日”"疯狂聚会""狂欢的盛宴"。 当我们津津有味地过着那些洋节日时,也在慢慢地失去属于自己的文化。

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每个民族都应有其传承的节日,这是民族凝聚力的维系。 若一个民族的群体热衷于另一个民族的节日,说明文化入侵已是极其严重。

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愚人节,近年来越来越多中国人喜欢过洋节。如万圣节,很多学校会举办万圣节活动,家长们绞尽脑汁,只为给自己的孩子拿到一个“全场最佳装扮”。

有小朋友在万圣节模仿“无头女”“无脸男”,当场吓哭了同班小伙伴。

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它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寓意着美好与吉祥。

除夕

节日起源

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等史籍。

习俗文化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春节

节日起源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

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习俗文化

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中国人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

元宵节

节日起源

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习俗文化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2008年6月,元宵节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明节

节日起源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习俗文化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

融合寒食节和上巳节习俗,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

节日起源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吴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之说。

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习俗文化

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

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七夕节

节日起源

七夕始于汉朝,是流行于中国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相传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故称为“乞巧”。其起源于对自然的崇拜及妇女穿针乞巧,后被赋予了牛郎织女的传说使其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

习俗文化

七夕节妇女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礼拜七姐、陈列花果、女红(gōng)等诸多习俗影响至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等汉字文化圈国家。

2006年5月20日,七夕节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

节日起源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

一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是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习俗文化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期盼家人团聚。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

节日起源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祭祀、自然崇拜为主,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习俗文化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中国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秋、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河若断流,我辈何以对子孙;文化若失传,我辈何以对祖先!

同胞们,醒醒吧!

曾几何时,当老师问学生们:长大想做什么?

答: “科学家”、“军人”、“警察”,洪亮的声音充斥在敞亮的教室,一如这个伟大的民族般,充满生机与活力。

现在,当老师问我们的孩子:长大想做什么?

答: "中国太差!我以后要出国!要当明星,要轻松赚大钱!"声音照样洪亮,但却从骨子里散发出西方金钱至上的腐朽与堕落。

没人愿意奉献、没人愿意付出,有的只是疯狂的索取!

可是,没有奉献与付出,何来今日之中国,何来5000年之中华民族?

毛主席那代人倾尽国力也要搞自主工业体系,搞全民教育普及,这才让改革开放有了最基础的底盘。

没有那一辈人吃糠咽菜的艰辛付出,我们今天坐享其成的日子何来?

莫让后人忘却了中国自己的圣人!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背负的不止是自己的未来,还有民族的传承!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的“圣人”应该是创造华夏民族的炎黄二帝!

作为一名中华儿女,我们的“圣人”应该是万世师表孔圣人!

作为一名共和国人民,我们的“圣人”应该是解放全中国的毛主席!

———— / END / ————

来源/ 国学时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